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旨在以美术欣赏教学为载体,通过分析职业高中学生特点,从理解作品的内涵上、从品位作品的艺术风格上、从体味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中、从追溯作品的源流等方面進行德育渗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关键词:
职高;美术欣赏;德育渗透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在少年和青年相接时期,面临着生理、心理上的成熟和各种压力。现实与理想、偏激与理智、自觉与被动等复杂的矛盾相互交织,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而作为职业高中的学生一般还存在着以下特征: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综合能力、素质较差;缺少自省;理想与现实努力存在矛盾。
针对职业高中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既能增加美术欣赏教学的新内涵,又可以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创新意识与自信心,帮助职高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 从理解和领悟作品的内涵上进行德育渗透
美术作品是形态各异、万紫千红、永驻人间的,它对学生人格教育、人生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职业学校的美术教师,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富有感染力的作品,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时,收集了许多劳动人民形象,启发学生对“父亲”的形象展开联想。让《父亲》起到一种媒介作用,让学生们懂得我们的生活与千千万万个“父亲”的密切联系。“父亲”那粗糙的大手、干裂的嘴唇、红褐色的脸、大颗的汗珠,代表了中国千千万万个吃苦耐劳的劳动人民形象。为改变“父亲”这种落后状态而努力,激发了学生不甘于落后、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
再如,潘鹤教授创造的《自我完善》中的女性形象,表现的是自己把自己从岩石中雕琢出来,不劳他人动手的形象。它也告诉我们,无论是哪一个人,都要求得到完善——道德上的、智慧上的、体魄上的,虽然离不开社会的、外在的条件,但最重要的动力还是依靠自己。
二、 从品味优秀作品的艺术风格上进行德育渗透
对于艺术家来说,形成自我风格,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无疑是一个终生奋斗的目标。在欣赏作品时我们都知道,有强烈个性的作品一般都很有生命力,人只有找到其自己的语言才能谱写与众不同的人生,切忌随波逐流,浑噩一生。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木雕作品《母与子》时,有的学生会说“太丑了,太丑了!”真的是这样吗?它给人没有美的享受吗?美在哪里呢?“美在色泽,你们看,它是那么富有光泽,又是那么柔和温暖……仿佛手里捧着的是一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这不是伟大的母爱,又是什么呢?”
引导同学面对自己也正如欣赏作品一样,应该从作品的不同角度理解和品位。通过这样的欣赏课,同学们摒弃了对人、对事片面判定优劣的观念。逐步克服了自卑心理,并不断地挖掘出自身潜能,使这些曾经遭受一次次失败和漠视的职高生大大提高了自信心。
三、 从体味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美术欣赏课中,结合欣赏历史名画适当介绍画家的故事及作品创作的背景,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人民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进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比如,我国的画圣——吴道子,他幼年家境贫穷,由于他刻苦钻研,后被尊称为“画圣”。通过这样的生平事迹给学生指明了走向成功的道路。使学生在少年时就有正确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指导欣赏现代画家徐悲鸿先生的《群马图》时,除向学生分析形式美感外,结合画家的生平事迹,向学生讲解它还象征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激发人们奋发自强的勇气,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人民艺术家的敬佩和爱戴,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四、 从追溯作品的源流上进行德育渗透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华夏文明饱受外国列强的蹂躏,大量优秀的文化遗产被掠夺、盗卖,流失海外。在教学中,我整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如:“昭陵六骏”由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画图起样,李世民亲自提赞语、书法家欧阳询书刻于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914年,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騧》被美国人切割成小块盗走,现存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又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现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然而,在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今天,大量流失海外的艺术品回归国内。
另外,还播放了八国联军侵华掠夺、日本帝国主义想方设法谋取中国艺术品以及当代一些国际拍卖会上华人、华侨高价购回中国流失的艺术品等相关音像资料。从这些举不胜举的例子中,我们的职高生明白了无知就会受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职业高中的学生一直来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原因,疏于引导。作为职业学校的美术教师,研究、探讨如何针对职业高中学生特点,在美术欣赏课中进行德育渗透,并推广于艺术教学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不断借助美术欣赏独有的优势,通过这种可视的、自由的、富有感染力的德育渗透方式,使学生在思想上接受着一次次的洗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并能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成败得失,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作者简介:吴丹萍,江苏省宜兴市张渚中等专业学校。
关键词:
职高;美术欣赏;德育渗透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在少年和青年相接时期,面临着生理、心理上的成熟和各种压力。现实与理想、偏激与理智、自觉与被动等复杂的矛盾相互交织,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而作为职业高中的学生一般还存在着以下特征: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综合能力、素质较差;缺少自省;理想与现实努力存在矛盾。
针对职业高中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既能增加美术欣赏教学的新内涵,又可以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创新意识与自信心,帮助职高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 从理解和领悟作品的内涵上进行德育渗透
美术作品是形态各异、万紫千红、永驻人间的,它对学生人格教育、人生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职业学校的美术教师,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富有感染力的作品,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时,收集了许多劳动人民形象,启发学生对“父亲”的形象展开联想。让《父亲》起到一种媒介作用,让学生们懂得我们的生活与千千万万个“父亲”的密切联系。“父亲”那粗糙的大手、干裂的嘴唇、红褐色的脸、大颗的汗珠,代表了中国千千万万个吃苦耐劳的劳动人民形象。为改变“父亲”这种落后状态而努力,激发了学生不甘于落后、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
再如,潘鹤教授创造的《自我完善》中的女性形象,表现的是自己把自己从岩石中雕琢出来,不劳他人动手的形象。它也告诉我们,无论是哪一个人,都要求得到完善——道德上的、智慧上的、体魄上的,虽然离不开社会的、外在的条件,但最重要的动力还是依靠自己。
二、 从品味优秀作品的艺术风格上进行德育渗透
对于艺术家来说,形成自我风格,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无疑是一个终生奋斗的目标。在欣赏作品时我们都知道,有强烈个性的作品一般都很有生命力,人只有找到其自己的语言才能谱写与众不同的人生,切忌随波逐流,浑噩一生。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木雕作品《母与子》时,有的学生会说“太丑了,太丑了!”真的是这样吗?它给人没有美的享受吗?美在哪里呢?“美在色泽,你们看,它是那么富有光泽,又是那么柔和温暖……仿佛手里捧着的是一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这不是伟大的母爱,又是什么呢?”
引导同学面对自己也正如欣赏作品一样,应该从作品的不同角度理解和品位。通过这样的欣赏课,同学们摒弃了对人、对事片面判定优劣的观念。逐步克服了自卑心理,并不断地挖掘出自身潜能,使这些曾经遭受一次次失败和漠视的职高生大大提高了自信心。
三、 从体味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美术欣赏课中,结合欣赏历史名画适当介绍画家的故事及作品创作的背景,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人民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进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比如,我国的画圣——吴道子,他幼年家境贫穷,由于他刻苦钻研,后被尊称为“画圣”。通过这样的生平事迹给学生指明了走向成功的道路。使学生在少年时就有正确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指导欣赏现代画家徐悲鸿先生的《群马图》时,除向学生分析形式美感外,结合画家的生平事迹,向学生讲解它还象征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激发人们奋发自强的勇气,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人民艺术家的敬佩和爱戴,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四、 从追溯作品的源流上进行德育渗透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华夏文明饱受外国列强的蹂躏,大量优秀的文化遗产被掠夺、盗卖,流失海外。在教学中,我整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如:“昭陵六骏”由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画图起样,李世民亲自提赞语、书法家欧阳询书刻于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914年,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騧》被美国人切割成小块盗走,现存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又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现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然而,在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今天,大量流失海外的艺术品回归国内。
另外,还播放了八国联军侵华掠夺、日本帝国主义想方设法谋取中国艺术品以及当代一些国际拍卖会上华人、华侨高价购回中国流失的艺术品等相关音像资料。从这些举不胜举的例子中,我们的职高生明白了无知就会受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职业高中的学生一直来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原因,疏于引导。作为职业学校的美术教师,研究、探讨如何针对职业高中学生特点,在美术欣赏课中进行德育渗透,并推广于艺术教学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不断借助美术欣赏独有的优势,通过这种可视的、自由的、富有感染力的德育渗透方式,使学生在思想上接受着一次次的洗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并能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成败得失,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作者简介:吴丹萍,江苏省宜兴市张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