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有着久远的文化交流的历史。在社会文化特征上,有许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但是,日本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又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尤其日本人的人际交际理念上以其在语言上的迁移上独具特色,和中国有很大不同。因此,不理解这些,就不能顺利的和日本人进行交流,甚至会产生误解。本文就日本人人际关系理念特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日语语言表达的特征进行考察,并就日语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人际关系; 日语表达 ;内外关系 ; 恩惠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9-02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我国以往的日语教学一直比较偏重词汇、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的教授,易出现把日语从整个日本文化中剥离开来的倾向。了解日本人的人际交往理念,不但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也符合我国对大学日语教学的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实现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学习日语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日本文娱化的过程,不了解语言表达所要体现的日本文化内涵,就很难真正掌握日语。因此,充分地了解日本社会的人际交往理念,才能更好的运用语言这个工具,顺利实现人际交往的目的,实现交流无障碍。
1.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理念的特点和日语表达
同西方国家比较,日本社会和中国的人际关系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与尊从个人主义的西方相比,日本人和中国人更注重以家庭、亲属、集团、地域等社会基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喜欢合群,讲究和谐,凡事尊从“合和”的原则,以和谐、融洽为上,在同他人的关系中发现自我,进行自我评价,并寻求安定感。
但是,和中国相比日本人更注重和遵循“内外不同、上下有别、亲疏有距”等人际交往的基本理念,这些人际关系理念更多地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因此,必须将特点循序渐进地导入日常教学中,才能真正发挥语言交际功能的作用。[1]
1.1“内外”关系的理念和日语表达。 要实现和日本人顺利交往,首先必须明确区分日本人的“内外”意识理念。日本人在交际过程中非常重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遵循人际关系的“内”和“外”两个范围。日本《社会学事典》对“内”“外”的定义是“在日本文化中,为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心与表面及以家族、所属集团为基准的内集团与外集团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而言的通用说法。”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内”与“外”具有与区别“内集团”和“外集团”及人际关系有关的意识、规范之意。在社交活动中,外部人员被视作客方,其行为动作及相关事物用尊敬语表示;而内部人员因是家里人、自己人,故其行为动作及相关事物要用自谦语表示,这称就是“内外有别原则”。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在语言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授受关系的表达。与人交往交谈时,需时刻分清“内外”关系,将话题中谈到的人准确地划分为“内”或“外”,是有效发挥语言功能实现顺利交际的关键,这一点在授受关系的表达上最为突出。
说话者对待授予者和接收者的“内”和“外”的不同视点会影响日语表达方式。在汉语里单纯一个“给”字,在日语里则会因为“内外有别”的原则而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汉语习惯说“弟弟给了幸子鲜花”这句话也可以说成“幸子从弟弟那里得到了鲜花”。而按照汉语的习惯表达就说成了“幸子さんは弟から花をもらった”,这种汉语式表达不符合说话人的视点要站在弟弟这一“内”的原则。因此,日语授受句的运用要充分考虑到说话者与授予者以及接收者的“内”和“外”关系,不能不考虑人物关系,单纯进行翻译。[2]
1.2“上下”关系理念和日语敬语表达。 在日本社会里,由于受封建时代武士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形成上下等级严明的纵向型社会关系。正如日本社会学家中根千枝提出的“纵式社会”的概念所说,日本不同于强调个人能力的欧洲那种“横向社会”,而是重视人所在的地域、所属的组织的地位,强调上、下关系,即上司和下属,前辈和新人的区别。所以日本公司的论资排辈即“年功序列”制度才得以长久存在,并且到今天仍然是日本雇用体系的基础。因此,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中,日本人十分注重自己与周围人的上下(包括地位、长幼、辈分等)关系,在日语表达时鲜明地反映出这种“上下”关系。[3]
当说话人叙述地位或身份高于自己人(比如“社长”、“老师”)的动作极其相关事物时要用敬语表示,直接对其表达敬意。同时,对自己的动作以及事物的叙述要用自谦的表达方式,间接的表达对对方的敬意。这种敬语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日本人纵向的“上下”人际关系理念。
1.3 恩惠意识理念和日“配虑表现”表达。 日本人的人际关系理念除了内外意识、上下意识,还有恩惠意识,知恩图报是日本人的重要交际理念。对日本人来说,“恩”主要有四类:皇恩、亲恩、主恩和师恩。它们的施与方分别是天皇、父母、主人和师长。日本人的思想意识中,报答恩惠就如同还债一样。因此日语的语言表达中都尽量不欠对方人情。在日语中有许多“配虑表现”,即为体贴洞察对方的心理,避免给对方混有带有心理压力的语言表达形式。即便是自身行为本身对对方有某些利益,然而在语言中也尽量不要体现出来,是在日语里“配虑表现”的根本原则之一。据此原则,日本人都力争避免使用“~てあげる”的表达形式,而尽量使用“~てもらう、~てくれる、~ていただく”的表达形式,表示己方人员受到他方的恩惠关系。因为“知恩”的精神决定了日本人的语言表达,所以在日常交往中日本人经常使用这三种表达形式,传达对对方的感激之情。[4]
还有其他一些在社会生活中不间断地接受的恩惠,尤其日本人把顾客看成上帝,真正认为他们是自己生活的衣食父母,因此在语言的表达上一定要体现出尊敬和感恩之意。
1.4委婉含蓄的拒绝理念和日语表达。 与中国文化相比,日本人在拒绝别人的请求时说得更加委婉和客气,一般不直接拒绝对方,这是因为受到“和为贵”思想和集团主义观念的影响,日本人认为自己是依赖集体而生存着的,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别人的关心和照顾,日本人为了保持与他人的和睦关系,与人打交道时比较注重考虑对方的立场和感受,并具有较强的根据双方的地位、环境情况迅速调整自己语言表达的能力,尽量不使对方尴尬、受窘。因此,含蓄、暖昧的语言表达方式成为日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日本人在表达拒绝与否定时,与中国人差异很大。经常「はい、はい」不断,很少会说「いいえ」,哪怕持否定意见想拒绝或反对对方,也很难从他们嘴里说出「いいえ」这个词。当日本人想拒绝他人的请求或邀请时,也极少采用想「いやだ。」(讨厌)、「私は…できません」(我不会……)等表达。日本人讲究回绝有术,在不伤害对方的前提下,使用一些间接表达方式,留有余地。比方说日本人在拒绝别人求助或请求时往往会说「ちょっと考えさせてください」(我考虑下),他们之所以极力回避正面拒绝,尽量用委婉的表达,是想给自己和对方留有回旋的余地。而中国人则崇尚 “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的坦率表达方式。若不了解日本文化,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去理解日本人,那就容易引起不必要误解。[5]
以上对日本人的人际交际的内外意识理念、上下关系理念、恩惠意识理念以及委婉拒绝理念及其语言表达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在其产生、发展、运用和变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受到其文化的影响。笔者认为日语教学研究不可避免离开不了对日本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在教授日语时,作为日语教师,有必要从文化深入地開展研究日语语言本身与日本文化之间的联系,准确理解和把握日语和日本人,而且应该使研究心得与成果付诸于在语言教学中,令学生克服中日两国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所随之带来的交际干扰,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会与冲突。
参考文献
[1]闫志章. 由日语表达透析日本民族特征[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75-78.
[2]李锦淑. 日语中常见的“待遇”表达方式的误用[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1). 262.
[3]刘永辉,鲁力进. 从日语中对“不”的表达看日语的模糊表现[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54-57.
[4]殷二永. 日语暧昧语表达分析[J]. 考试周刊,2010,(54). 137-138
[5]齐璐. 日语敬意表达与敬语[J]. 华章,2011,(5).69.
【关键词】人际关系; 日语表达 ;内外关系 ; 恩惠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9-02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我国以往的日语教学一直比较偏重词汇、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的教授,易出现把日语从整个日本文化中剥离开来的倾向。了解日本人的人际交往理念,不但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也符合我国对大学日语教学的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实现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学习日语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日本文娱化的过程,不了解语言表达所要体现的日本文化内涵,就很难真正掌握日语。因此,充分地了解日本社会的人际交往理念,才能更好的运用语言这个工具,顺利实现人际交往的目的,实现交流无障碍。
1.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理念的特点和日语表达
同西方国家比较,日本社会和中国的人际关系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与尊从个人主义的西方相比,日本人和中国人更注重以家庭、亲属、集团、地域等社会基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喜欢合群,讲究和谐,凡事尊从“合和”的原则,以和谐、融洽为上,在同他人的关系中发现自我,进行自我评价,并寻求安定感。
但是,和中国相比日本人更注重和遵循“内外不同、上下有别、亲疏有距”等人际交往的基本理念,这些人际关系理念更多地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因此,必须将特点循序渐进地导入日常教学中,才能真正发挥语言交际功能的作用。[1]
1.1“内外”关系的理念和日语表达。 要实现和日本人顺利交往,首先必须明确区分日本人的“内外”意识理念。日本人在交际过程中非常重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遵循人际关系的“内”和“外”两个范围。日本《社会学事典》对“内”“外”的定义是“在日本文化中,为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心与表面及以家族、所属集团为基准的内集团与外集团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而言的通用说法。”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内”与“外”具有与区别“内集团”和“外集团”及人际关系有关的意识、规范之意。在社交活动中,外部人员被视作客方,其行为动作及相关事物用尊敬语表示;而内部人员因是家里人、自己人,故其行为动作及相关事物要用自谦语表示,这称就是“内外有别原则”。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在语言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授受关系的表达。与人交往交谈时,需时刻分清“内外”关系,将话题中谈到的人准确地划分为“内”或“外”,是有效发挥语言功能实现顺利交际的关键,这一点在授受关系的表达上最为突出。
说话者对待授予者和接收者的“内”和“外”的不同视点会影响日语表达方式。在汉语里单纯一个“给”字,在日语里则会因为“内外有别”的原则而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汉语习惯说“弟弟给了幸子鲜花”这句话也可以说成“幸子从弟弟那里得到了鲜花”。而按照汉语的习惯表达就说成了“幸子さんは弟から花をもらった”,这种汉语式表达不符合说话人的视点要站在弟弟这一“内”的原则。因此,日语授受句的运用要充分考虑到说话者与授予者以及接收者的“内”和“外”关系,不能不考虑人物关系,单纯进行翻译。[2]
1.2“上下”关系理念和日语敬语表达。 在日本社会里,由于受封建时代武士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形成上下等级严明的纵向型社会关系。正如日本社会学家中根千枝提出的“纵式社会”的概念所说,日本不同于强调个人能力的欧洲那种“横向社会”,而是重视人所在的地域、所属的组织的地位,强调上、下关系,即上司和下属,前辈和新人的区别。所以日本公司的论资排辈即“年功序列”制度才得以长久存在,并且到今天仍然是日本雇用体系的基础。因此,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中,日本人十分注重自己与周围人的上下(包括地位、长幼、辈分等)关系,在日语表达时鲜明地反映出这种“上下”关系。[3]
当说话人叙述地位或身份高于自己人(比如“社长”、“老师”)的动作极其相关事物时要用敬语表示,直接对其表达敬意。同时,对自己的动作以及事物的叙述要用自谦的表达方式,间接的表达对对方的敬意。这种敬语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日本人纵向的“上下”人际关系理念。
1.3 恩惠意识理念和日“配虑表现”表达。 日本人的人际关系理念除了内外意识、上下意识,还有恩惠意识,知恩图报是日本人的重要交际理念。对日本人来说,“恩”主要有四类:皇恩、亲恩、主恩和师恩。它们的施与方分别是天皇、父母、主人和师长。日本人的思想意识中,报答恩惠就如同还债一样。因此日语的语言表达中都尽量不欠对方人情。在日语中有许多“配虑表现”,即为体贴洞察对方的心理,避免给对方混有带有心理压力的语言表达形式。即便是自身行为本身对对方有某些利益,然而在语言中也尽量不要体现出来,是在日语里“配虑表现”的根本原则之一。据此原则,日本人都力争避免使用“~てあげる”的表达形式,而尽量使用“~てもらう、~てくれる、~ていただく”的表达形式,表示己方人员受到他方的恩惠关系。因为“知恩”的精神决定了日本人的语言表达,所以在日常交往中日本人经常使用这三种表达形式,传达对对方的感激之情。[4]
还有其他一些在社会生活中不间断地接受的恩惠,尤其日本人把顾客看成上帝,真正认为他们是自己生活的衣食父母,因此在语言的表达上一定要体现出尊敬和感恩之意。
1.4委婉含蓄的拒绝理念和日语表达。 与中国文化相比,日本人在拒绝别人的请求时说得更加委婉和客气,一般不直接拒绝对方,这是因为受到“和为贵”思想和集团主义观念的影响,日本人认为自己是依赖集体而生存着的,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别人的关心和照顾,日本人为了保持与他人的和睦关系,与人打交道时比较注重考虑对方的立场和感受,并具有较强的根据双方的地位、环境情况迅速调整自己语言表达的能力,尽量不使对方尴尬、受窘。因此,含蓄、暖昧的语言表达方式成为日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日本人在表达拒绝与否定时,与中国人差异很大。经常「はい、はい」不断,很少会说「いいえ」,哪怕持否定意见想拒绝或反对对方,也很难从他们嘴里说出「いいえ」这个词。当日本人想拒绝他人的请求或邀请时,也极少采用想「いやだ。」(讨厌)、「私は…できません」(我不会……)等表达。日本人讲究回绝有术,在不伤害对方的前提下,使用一些间接表达方式,留有余地。比方说日本人在拒绝别人求助或请求时往往会说「ちょっと考えさせてください」(我考虑下),他们之所以极力回避正面拒绝,尽量用委婉的表达,是想给自己和对方留有回旋的余地。而中国人则崇尚 “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的坦率表达方式。若不了解日本文化,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去理解日本人,那就容易引起不必要误解。[5]
以上对日本人的人际交际的内外意识理念、上下关系理念、恩惠意识理念以及委婉拒绝理念及其语言表达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在其产生、发展、运用和变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受到其文化的影响。笔者认为日语教学研究不可避免离开不了对日本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在教授日语时,作为日语教师,有必要从文化深入地開展研究日语语言本身与日本文化之间的联系,准确理解和把握日语和日本人,而且应该使研究心得与成果付诸于在语言教学中,令学生克服中日两国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所随之带来的交际干扰,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会与冲突。
参考文献
[1]闫志章. 由日语表达透析日本民族特征[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75-78.
[2]李锦淑. 日语中常见的“待遇”表达方式的误用[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1). 262.
[3]刘永辉,鲁力进. 从日语中对“不”的表达看日语的模糊表现[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54-57.
[4]殷二永. 日语暧昧语表达分析[J]. 考试周刊,2010,(54). 137-138
[5]齐璐. 日语敬意表达与敬语[J]. 华章,2011,(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