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诵读古诗文未解其味、未明其意是正常的,因为小学生诵读古诗的作用,仅在于增加积累、提高素养。但是我们陷入了一个误区——“深挖洞”,越挖越深,使得古诗诵读达到了“云深不知处”的境界,令小学生望而却步。其实新课标对诵读古诗的要求并不高,重在“领悟、体验、体会”,意在增加积累。我们应该根据课标的要求,在不求甚解中兴趣诵读、积累诵读,让古诗文这一朵奇葩,步入一个普及的境界,达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最佳效果。
  一、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求甚解知诗格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古诗文风格多样,风采隽秀。面对着浩如烟海的诗文,作为小学生,十岁左右的孩子,就六年的小学光阴,该怎样去了解它们?笔者以为,追求的方法应该是不求甚解——略知之。比如对《七步诗》要知道什么?不必拘泥于它属于唐诗还是宋词,因为它属于汉乐府类,我们要做的是诵读之、背诵之、粗知之,懂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手足相残之悲即可,至于它的流派与创作风格等就不必细探之、穷究之。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对诗歌的风格流派等不该小学生探究的知识体系进行穷究细探,那就是艰难的历程,面对的就是“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的状况。
  二、自古英雄出草莽,英雄莫问出何处——不求甚解知出处
  1. 不求甚解知背景。
  年代的久远,代沟的隔阂,年龄的稚幼,学时的有限,理解的懵懂……造成对古诗文背景的了解存在困难,需要走的一条捷径就是不求甚解。因为背景是一部部的历史,有的曲折,有的冗长,但是诗人一般会融背景于诗歌中,我们要做的是不求甚解略知之,重点要放在对诗句的理解上与诵读上。比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诗人的时代背景很不简单,能写出这样的诗句肯定命运波谲云诡:王昌龄因事被贬谪岭南,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我们难道要陷进这样的背景,细细了解被贬与暗杀吗?笔者相信那是很次要的,我们要品味的绝对是诗人对亲朋好友、对同仁志士的回答:是一片冰心的无比高洁,是作者意志的无比坚定。虽然历史离我们很遥远,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一份养人养心的诗情,而不是一份历史的沉重,因为“诗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我们只要识得这一份诗情就足够了。
  2. 不求甚解知风格。
  我们曾经寻寻觅觅着“知诗人”这一教学环节,奉若神明,成为经典,课堂四分之一的时间流连在“知诗人”这一环节,求知透、求知全、求知细,于是豪放派、婉约派、神韵说派……有哪些人?有哪些特点?……我们的学生瞬间被拔苗助长了,成了老学究,好像一个大学生在撰写论文而穷思竭虑。时间是有限的,精力更是有限,处处留心、处处重点的结果是什么呢?很明显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一定要不求甚解“知诗人”。比如辛弃疾,我们只要大略知道他是豪放派,知道他的风格是气贯山河即可,重点还是他的诗文,他的好句子——“沙场秋点兵”“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不求甚解知诗意
  古诗文意蕴之丰或沉重或凝练或轻松……自是众口一词,我们怎能要求小学生全面理解清楚呢?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小学生机械识记占优势,过多地讲解诗意反而会降低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有些比较晦涩难懂的诗意不如不讲,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许多事实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阅历的增加,很多人会在某一天对小时候学过的经典豁然开朗,感触于心。举个例子,对清朝龚自珍的“风酥雨腻江南春”一句的理解,难道真的要“风是酥脆的,雨是细腻的”这样明明白白地理解吗?那样,字字落实了,但是失去的却是诗意的味道,所以要放开理解,你认为是风和雨绵江南春,可以;他认为是风熏雨醉江南春,也行;还有人认为是风柔雨细江南春,也不错……意会之,领悟之,解说之,只要把江南春天独特的魅力解读出来就是正确的,这就是我们要提倡的不求甚解的诵读理解。
  四、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不求甚解迷诵读
  1. 初读。初读是一种入境之读,这种读很重要,千万不要错过了美的邂逅,那是一种蒙初之美:“相逢何必曾相识”;还是一种清浅之美:“浅草才能没马蹄”;更是一种朦胧之美:“花非花,雾非雾”;最后才能得到沉醉之美:“家家扶得醉人归”。这种种的美,需要不求甚解的读,使得学生在朦朦胧胧中感受诗歌的神奇神妙,虽然只是初识,没有障碍,没有艰深,没有晦涩,没有考查,轻轻松松,浅尝辄止,意会笼统,但是美丽却扑面而至,馨香却如风如雾而来,引发的是对美的陶醉,使得学生举步携手的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醉人春色。
  2. 研读。古诗文之丰富自是有口皆碑,面对浩瀚如海之文,我们可以采用取舍读,追求个性的、大约的、精简的、不求甚解之读。比如同样的月亮,不同的乡愁,不同的表达,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卢纶说“万里归心对月明”;李煜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所以研读古诗文,“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3. 背诵。古人曾说过:“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吟诵熟透以后,古诗文就会不知不觉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能力,用之则来,自然不会临渊羡鱼,临渴掘井,搜肠刮肚。诵读大量诗文的结果一定会让你下笔绵延,从文潇洒,成文锦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记忆,在读中运用,在读中提升……
  纳兰性德的诗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告诉我们,初见的美丽是无法超越的,如果深入的话,如果求知太多的话,就有可能造成“何事秋风悲画扇”这样的结果,所以我们坚持不求甚解诵读诗文,让这种独特的美——“人生若只如初见”定格在小小少年的心中。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施程小学)
其他文献
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步阶段。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不要用过多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以免使他们动辄得咎,望而生畏。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引入“晒生活”的比赛奖励机制,指导学生从“社会万象、家庭琐事、校园见闻、内心世界”四个方面无拘无束地晒出自己的真实生活,以此不知不觉地、悄悄地打开习作之门。  一、童言无忌写社会万象——晒真事  社会是个万花筒,纷繁复杂,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事。置身于社会中的孩子时刻都
期刊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所以,“听”是音乐学习的主要途径,同时又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笔者认为,落实有效倾听方法的指导,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剂“良药”,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在音乐课堂组织中培养倾听习惯  音乐教学常规的组织,一方面是为了维持音乐课堂教学秩序,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让
期刊
【教学片段】搭配 (第一课时)  一、探究新知  1. 数学广角可真美,我们先到数字城堡看一看吧!  师:有超级密码锁! 小精灵提醒我们——密码是由1、2、3其中的两个数拼成的两位数, 每个两位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不一样。你认为密码会是多少呢?  师:我听到了,“12”这个数有的同学重复说了好几遍,会不会有的数还没找出来呢?  师:由数字1、2、3其中的两个数拼成的两位数有哪几种可能呢?我们能不
期刊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无论哪个版本,都是根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编写的,图文并茂,主题鲜明,基本上以学生最熟悉的案例为切入点,从而引发学生对生活(社会)的思考。而且,教材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省略号,发人深省的问题,引人入胜的历史地理故事,激人探究的填白等,体现了教材灵活多样、留有余地的鲜明特点,给教师充实教学内容指引方向,迫使教师加强对教材的研究,科学有效地实现教材的二度开发
期刊
【教学目标】  1. 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媳妇、辉煌、苗条、打量、标志、气派、祖宗、可怜、敛声屏气、放诞无礼、转悲为喜”等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王熙凤鲜明的性格特征,学习作者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  3.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熙凤鲜明的性格特征,学习作者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感知形象  1.
期刊
一、在活动中生成数学知识  课前,笔者做了个学前调查,拿着两张照片(第1张的长边拉长后成为第2张)让学生观察。学生一致认为:“放大得变形了。”学生的回答,透露出: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但对于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并不明确。数学上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每条边都按一定的比变化的,即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是不会变形的,更不会出现“放大得变形了”的情况。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关键在
期刊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写字教学得到一定的重视,并在语文课堂全面铺开。但在“10分钟随堂练字”教学中,教师要如何发挥“导”的作用?又该怎样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呢?  一、着眼“导”前分析,凸显指导的针对性  在随堂练字指导时,常常发现有些教师指导较为随性,存在平均用力,全盘指导,甚至变为简单书空,按顺序数笔画等现象。对此,教师可以从字形分析、易错辨析、区别赏析三个方面提升指导的针对性。  1. 分析字
期刊
【编者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已经实行两年多,而参照标准修订的新数学教材也整体换新。在使用过程中,有不少意见或建议在一线教师中发酵。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能力。本次暑期备课专辑将把视线聚焦在新版教材使用的反思与提升上。专辑内的文章将执教者的独特思考与创新作法渗透其中,以期能给读者以参考。  新版教材在“解决问题”这个模块中不仅拓展了“问题”的范围,而且采
期刊
【编者按】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元素,体现了学校的人文。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求聪中心小学结合学校实际,以学生为本,以围棋为切入点,挖掘校内外资源,打造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近日,本刊编辑部主任林彦与该校校长洪佳钦围绕该校“围棋”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入交谈,现予以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隐性课程,是影响学
期刊
五一期间,苏州小荷1028研究院的冯斌院长来访,送来他主编的一套小荷作文教材《小荷教本》。他分别在四本书上题词,组成了一首小诗:五月书香春水满,滴石斋里旧话长。曾经青丝梦境远,今日成翁笑夕阳。  冯斌是我的老朋友。他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会员。认识他,是在民进的一次活动上。  那时他在苏州铁道师范学院附中当语文教师,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写过一些青春文学的作品。他告诉我,之所以参加民进,是因为崇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