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并研究MRI与CT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FLLDH)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取我院收治的28例FLLDH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检测资料,观察FLLDH患者接受MRI与CT检查的诊断表现以及诊断正确率。结果:观察发现,在FLLDH诊断中,CT以及MRI诊断正确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二者显示的病变特征分别为形态各异的软组织密度影、髓核信号,二者影像学征象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FLLHD诊断过程中,MRI与CT诊断均具有较高的正确率,且诊断特点各异,在指导临床医师选择手术入路方面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诊断;磁共振成像;计算机X线断层造影;表现
在腰椎间盘突出的各类临床分型中,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far lateral lumbar dicherniation,FLLDH)属于其中较为少见的一种[1],且FLLDH患者临床表现近似于上一间隙的后外侧型椎间盘突出,因此临床多通过影像学实现临床诊断。基于此,本文观察并研究MRI与CT在FLLDH诊断中的准确性,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2年2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8例FLLDH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2.5±4.4)岁;病程3周~4年;椎间盘突出部位共计28个,其中10例为外侧型,8例为内侧型,10例为混合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单侧下肢伴有放射性疼痛或者麻木感,直腿抬高阳性、间隙性跛行以及腰痛等各类症状。入选患者中急性发病者10例,长期反复发作者9例,疼痛逐步加剧者9例。
1.2 方法
1.2.1 CT检测
取患者侧位摄取定位片,然后嘱患者取仰卧位,取椎间隙中心线平行方向为扫描层面,常规扫描患者L3~S1三个椎间隙,扫描层设定为4层;扫描间距与扫描厚度分别为1.5mm、3mm,电压与电流分别为130kV、140~175mA。同时以患者个体情况为依据考虑L2~L3间隙扫描或者扫描加层。
1.2.2 MRI检测
通过专用型脊柱腰椎线圈分别对横断面、腰椎冠状面T2加权像、矢状面T1、T2加权像进行扫描,在L3~S1横断面扫描过程中应同时扫描椎弓根(附带相邻椎体)的上下缘;T1加权参数中重复時间设定为450ms,回波时间设定为17ms;T2加权参数中重复时间设定为3500ms,回波时间设定为80ms。扫描层间距与扫描厚度均为3mm。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与CT诊断率对比
在FLLDH诊断中,CT以及MRI诊断正确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椎间盘突出通常是由于椎间盘组织内部缺乏充足的血供,且在日常生活劳作时导致组织严重受损而出现的病变,这一病变具有较早的始发年龄,患者可能在青年期就存在椎间盘裂隙或者磨损现象[2]。而FLLDH患者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下肢放射痛以及腰部疼痛,同时患者后跟神经根以及神经节同时受压,导致相当严重的下肢放射痛[3]。以脱出或者突出部位为依据可将此类患者病情分为三种:椎间孔内型、椎间孔外型以及混合型。临床常选择MRI或者CT来检测患者病情,且二者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率,据统计约在90%[4]左右,本次研究中MRI与CT的诊断率分别为92.9%、96.4%,与文献报道相符。
综上所述,在FLLHD诊断过程中,MRI与CT诊断均具有较高的正确率,且诊断特点各异,在指导临床医师选择手术入路方面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于学文,牛刚,杨健等.腰椎间盘突出症CT、MRI诊断的定量评价[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23-27.
[2]赵彦忠.低剂量数字化X线摄影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3):139-140.
[3]白一冰,徐岭,隰建成等.椎间孔镜联合椎间盘造影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47):3350-3353.
[4]陈帅明,楼益义.CT及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8):1338-1340.
关键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诊断;磁共振成像;计算机X线断层造影;表现
在腰椎间盘突出的各类临床分型中,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far lateral lumbar dicherniation,FLLDH)属于其中较为少见的一种[1],且FLLDH患者临床表现近似于上一间隙的后外侧型椎间盘突出,因此临床多通过影像学实现临床诊断。基于此,本文观察并研究MRI与CT在FLLDH诊断中的准确性,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2年2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8例FLLDH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2.5±4.4)岁;病程3周~4年;椎间盘突出部位共计28个,其中10例为外侧型,8例为内侧型,10例为混合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单侧下肢伴有放射性疼痛或者麻木感,直腿抬高阳性、间隙性跛行以及腰痛等各类症状。入选患者中急性发病者10例,长期反复发作者9例,疼痛逐步加剧者9例。
1.2 方法
1.2.1 CT检测
取患者侧位摄取定位片,然后嘱患者取仰卧位,取椎间隙中心线平行方向为扫描层面,常规扫描患者L3~S1三个椎间隙,扫描层设定为4层;扫描间距与扫描厚度分别为1.5mm、3mm,电压与电流分别为130kV、140~175mA。同时以患者个体情况为依据考虑L2~L3间隙扫描或者扫描加层。
1.2.2 MRI检测
通过专用型脊柱腰椎线圈分别对横断面、腰椎冠状面T2加权像、矢状面T1、T2加权像进行扫描,在L3~S1横断面扫描过程中应同时扫描椎弓根(附带相邻椎体)的上下缘;T1加权参数中重复時间设定为450ms,回波时间设定为17ms;T2加权参数中重复时间设定为3500ms,回波时间设定为80ms。扫描层间距与扫描厚度均为3mm。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与CT诊断率对比
在FLLDH诊断中,CT以及MRI诊断正确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椎间盘突出通常是由于椎间盘组织内部缺乏充足的血供,且在日常生活劳作时导致组织严重受损而出现的病变,这一病变具有较早的始发年龄,患者可能在青年期就存在椎间盘裂隙或者磨损现象[2]。而FLLDH患者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下肢放射痛以及腰部疼痛,同时患者后跟神经根以及神经节同时受压,导致相当严重的下肢放射痛[3]。以脱出或者突出部位为依据可将此类患者病情分为三种:椎间孔内型、椎间孔外型以及混合型。临床常选择MRI或者CT来检测患者病情,且二者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率,据统计约在90%[4]左右,本次研究中MRI与CT的诊断率分别为92.9%、96.4%,与文献报道相符。
综上所述,在FLLHD诊断过程中,MRI与CT诊断均具有较高的正确率,且诊断特点各异,在指导临床医师选择手术入路方面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于学文,牛刚,杨健等.腰椎间盘突出症CT、MRI诊断的定量评价[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23-27.
[2]赵彦忠.低剂量数字化X线摄影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3):139-140.
[3]白一冰,徐岭,隰建成等.椎间孔镜联合椎间盘造影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47):3350-3353.
[4]陈帅明,楼益义.CT及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8):1338-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