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境”说关照下《山居秋暝》两个译文之比较分析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996115122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境”说强调翻译的最高理想既要保持原作风味, 又要不留生硬的痕迹,运用这一理论对比研究许渊冲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两家英译《山居秋暝》后发现许先生译文更多保留了原文风味,杨戴夫妇译文则做到不留生硬的痕迹,但两个译文都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关键词】“化境”说;《山居秋暝》
  一、“化境”说
  钱钟书的“化境”说一经提出,即被我国译学界奉为圭臬。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他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翻译作品时,既能做到不因原作品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而生硬牵强,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是入了‘化境’”。钱先生的“化境”说着眼点在一个内含相当丰富的“化”字。“化”本义“变化”、“使变化”,引申义包括“用言语、行动来影响某人,使有所转变”、“消化、去除”和“融解、熔化”等。在中国文化里,“化”还具有言语无法企及的无限意义。“化”区别于静态,也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动态,它是一个由“此”到“彼”的“消融”过程。
  对于“化境”说,臧仲伦有过表述:“化境说,也是中国古代画论、诗论、文论的古老命题。即刘勰所说‘神与物游’,苏轼说的‘身与物化’,以及金圣叹的‘圣境’、‘神境’与‘化境’说。”钱先生将“化境”嫁接到翻译界,他提出翻译的最高理想就是达到物我相融之不隔境界。在他看来,翻译既要达到目的语的纯粹,即无痕,又要传达源语言的文化底蕴,存味。“化境”说不但超越了归化论和异化论,而且还囊括了两者。
  二、“化境”说关照下的两家《山居秋暝》译文
  唐代大诗人王维被后人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中国古诗和中国山水画的最神秘之处就在于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王维的代表诗作之一《山居秋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可以说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至臻化境。翻译大师许渊冲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都曾将其译成英文。许先生的翻译已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他不仅把大量的唐诗宋词译成英、法两文,还提出自己的翻译理论。而杨宪益戴乃迭夫妻能够把《红楼梦》等中国最优秀的作品译介到国外,靠的就是杨先生深谙中国文学的精神气韵,乃迭女士坐拥英伦语言的天然风味,他们的英译都是乃迭女士在杨先生的“翻译初稿”基础上精加工后的优质产品。本文试图运用钱先生的“化境”说来关照这两家对这首诗歌的译文。
  My Mountain Villa in an Autumn Evening
  After the rain has bathed the desolate mountain,
  The fresh evening air blows the breath of autumn.
  Into the forest of pines the moon sheds her light.
  Over the glistening rocks the spring water glides.
  The bamboo leaves make noise when washer-girls are home;
  The moving dories scattered the lotus blooms.
  The fragrance of the vernal plants is on the wane;
  Despite all this, here is the place I like to remain.
  ——许渊冲(下称许译)
  Autumn Evening in the Hills
  Through empty hills new washed by rain,
  As dusk descends the autumn comes;
  Bright moonlight falls through pines,
  Clear springs flow over stones;
  The bamboos rustle as girls return from washing,
  Lotus flowers stir as a fishing boat casts off;
  Faded the fragrance of spring,
  Yet friend, there is enough to keep you here.
  ——杨宪益戴乃迭(下称杨戴译)
  1.两译文达“化境”之处。许译的精妙处在于其各行的音节数、韵律、炼词和修辞等:每行音节数大致相当,其中六个诗行含12个音节,两个诗行含11个音节,一个诗行含13;每两个诗行押相同尾韻;译文中用bathe表达新雨涤荡山林,用fresh表达雨后夜晚之神清,用blow the breath突出秋天之气爽,glistening使泉水闪烁下的白石灼然生辉,glide使水流轻盈的态势跃然纸上,scatter让人身临渔舟过处莲塘的荡漾之境;第三、四行与第五、六行分别对仗,而且第三行和第四行巧用倒装,light和glides实现押韵,而且glides落在句尾,实现与原诗“照”和“流”的位置相同,与原诗“照”和“流”的位置相同,可是说是翻译的绝妙处。这些特征基本符合中国近体律诗“字数固定、押韵和对仗”的要求,最大限度保持了原味。
  杨戴的译文则达到了“无痕”之处:音节均匀、修辞恰当和选词精炼:第三、四行和第五、六行两两对仗,动词运用恰到好处,把一幅静态的水墨丹青点石成金,使整首诗充满盎然生气。更可贵的是译文的诗语练达,全诗共45词,总数仅比原诗多5个,比许译少了27个单词,几乎与言简意赅的原文一样凝练。
  2.两译文值得商榷之处。许译题目中心词villa,意为“别墅;“郊区住宅”,但“居”在原诗中显然不表示居所,“山居”表示诗人隐居的生活状态,“山居”和“秋暝”为全诗勾勒一个时空背景和语境轮廓。读许译题目,我们很容易想到整首诗描写的是山间田舍,这就偏离了原诗本义。杨戴译题目中心词为evening,“居”缺译,缺失了原诗中一个关键性题眼。此外,杨戴译“山”为hill,有失偏颇。hill意指“小山、丘陵”。《山居秋暝》系王维隐居辋川时作品,辋川在今蓝田县城西南约5公里尧山间,是历史上“秦楚之要冲,三辅之屏障”。显然mountain比hill更符原诗。   《山居秋暝》以“空”字开篇,但空山并非真空,山中有月、松、泉、石、竹、莲、舟,有浣女和渔民。所谓空,是诗人超然物外的禅心与佛性体现;“空山”并非荒凉惨境,而是诗人心无尘世挂碍之空明禅境,是“道家养空,虚若浮舟”之旷达玄境。所以许译desolate和杨戴译empty都有悖原文意味。
  “竹喧”涉及两个问题:(1)诗人听到的只是竹子发出的声音吗?(2)“喧”在这里的感情色彩怎样?“竹喧”应是浣女的说笑声让竹林有了生气,仿佛竹林在欢笑。所以杨戴译为“竹子沙沙作响”和许译“竹叶发出噪声”都没达到原诗的意境。而且,这首诗是乐秋之作,许译“发出噪声”色彩贬义,不符诗人心境。
  两个译文对“莲”的翻译分别加了blooms和flowers,使原诗“莲”意义缩小。莲动不可能只有花动,而应是渔舟过处莲池荡漾。
  此外,杨戴译“石”为stone。惘川在蓝田县南惘谷内,惘谷“东西两侧高度一般为海拔六百米至九百米,最高峰约一千六百米”,stone不如许译rock确切。杨戴译“照”为fall,本义为“下降,落下”。原诗中月照松林为“静”,清泉流溢是“动”,fall没有许译shed the light柔和静美。“王孙”本义是出身贵族世家的子弟,也有“隐居的人”之意。王维出身小官吏之家,在原诗中当指隐居的人,系自称。杨戴译 “王孙”为friend,虽引进读者,却失了诗人的禅心。另外,杨戴译文通篇无押韵,完全不符中国古诗格律,与“化境”说“保持原味”标准相距甚远。
  三、总结
  翻译者的工作本来就是带着镣铐跳舞。翻译中国古诗,较比翻译其它文体形式更是难上加难。中国近体律诗对修辞、押韵、字数都有严格的要求,把这样的文学形式翻译成英语,要想保留原诗的形式、要想把诗歌中所包涵的中国文化韵味无痕地保留在英译文中,然后让目的语读起来感觉无痕,那是难上加难的任务。比较许译和杨戴译两家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分秋色:前者最大限度保持了原味,后者达到不留痕迹的不隔之境。但“化境”说要求的是“保持原味”和“不留痕迹”二者合一。按照这个标准,两个译文都有不达要求之处。但钱先生在《七缀集》表达过:翻译过程中,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与原作之间不可能不存在距离,而且翻译者对原作品的理解和他们的表达能力之间也存有距离,从原作到译文总会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即违背或不符合原文的地方。由此可見,钱先生也明白“化境”说只是翻译的最高准则,是不可能到达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钱钟书.七缀集修订本[M].上海:三联书店,2002:77-78.
  [2]孔慧怡,杨承淑.亚洲翻译传统与现代动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55.
  [3]杨宪益.此情可待成追忆——记戴乃迭生前二三事[J].对外传播. 2003(1):27-29.
  [4]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2010:14.
  [5]陈贻焮.唐诗论丛[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6]陈铁民.辋川别业遗址与王维辋川诗[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 (4):10-14.
其他文献
好料往往深藏在天然铜料中,从外表上无法判断,每买一次铜料,都在跟运气赌博。  外界对张家的秘密有各种猜测,有的说要添加一定的砒霜,有的说显斑时加入几滴眼泪效果更好。  无论是铜匠师傅还是斑铜爱好者,心心念念的都是“生斑”,但天然纯铜在清代就已经非常稀少,正因为稀少和神秘,才像传说一样让人着迷。  20世纪60年代中期,周恩来总理出访英国时,意外地见到一只产自中国的斑铜八耳香炉,不禁叹道:“我在北京
在寒冷、遥远的北极,在挪威属地斯瓦尔巴德群岛上,曾经有一个绿草如茵、充满生机的煤矿小镇——金字塔镇。当年,在前苏联政府的精心打造之下,这里成为向西方国家展示“乌托邦”的地方。  但好景不长,到了上世纪末,由于灾难接踵而至,这里几乎在一夜之间便遭到了遗弃,成为世界最北端的极地鬼城。如今,在前苏联风格的建筑废墟、标志和杂草之间,仅余观光客的身影……  挪威政府愚蠢的决定将煤矿小镇卖给前苏联  在人们的
北白犀“苏丹”之死,再次触动了人们的神经。  苏丹是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据说有40名持枪守卫和18名饲养员不分昼夜地守护它,因此是“全球黄金单身汉”。苏丹也是地球上最受欢迎的犀牛,在社交网站脸书和Ins上都有粉丝,姚明、江一燕等中国明星还曾不远千里去探望它。为了北白犀物种的延续,人们在网上发起筹款活动,用于犀牛人工繁殖的实验,但还没来得及筹齐高达900万美元的目标资金,在2018年3月19日
美国羚羊谷名声在外,砂岩色调以橘红色为主,大气震撼;雨岔峡谷更胜一筹,砂岩色彩斑斓,红、橙、黄、绿交织,光怪陆离,平添一丝诡谲與柔情。  经过多年风雨侵蚀,谷壁表面形成道道纹理清晰的石痕,线条优美流畅,如同波浪起伏,又像火焰起舞,伴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律动感,让人炫目。  游走在峡谷中,其景观气质时而如同西北汉子,释放着雄浑刚强之气,时而又像陕北婆姨,兼具温柔细腻之情,两种气质完美融合在一处,令人
提到贾府,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红楼梦》中“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荣宁二府,但一千七百年前的风流贾府,权势和财富绝对在前者之上。  这个贾府的当家人名叫贾充,比贾政的官职高得多。其父是曹魏名臣,自己是晋朝的开国元勛,司马昭曾顶住巨大的压力只为力保他的性命。但历史是讽刺的,位极人臣的贾充,妻子善妒暴戾,疑神疑鬼,女儿贾南风更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丑女皇后,比其母更加阴险毒辣、冷血无情。  最终,这个现实
【摘要】在新课改导向下,师生关系已由原来的不对等关系转变成当前的“尊重、平等、协调”的互动关系。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互动教学是一个应用广泛且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最大化地凸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作用,发挥英语教学的应用性和社交性等的特点。本文首先探讨了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加强新课改下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效果的策略,希望能够对提高互动教学质量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课
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傣家村寨中,有一种果树十分常见,在冬春两季,这种果树上密密匝匝地长满了指头般大小的果实,当地人亲切地称呼它为“木罕”,这便是酸角的别名之一。  酸角属热带、亚热带常绿大乔木,开花时节,枝头挂满了黄色花瓣带紫红色条纹的花朵,如同一只只彩蝶,微风吹过,时而翻飞,时而停驻在亭亭如盖的偶数羽状复叶上,格外动人。等到花姿退尽,褐色的荚果就从绿意中悄然探出了头,这些圆筒形的荚果形似挂在树上的花
187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种形似香蕉的蛞蝓进入了人类的视野,其身体如黄玉般纯净,故名“香蕉蛞蝓”。这种可爱的生灵,是王蛇、浣熊和蝾螈的可口大餐。逮到香蕉蛞蝓的动物,常将它们置于土里翻滚,让泥土遮盖其身体的粘液后才放心食用,对此美味,连体积小于香蕉蛞蝓的鼹鼠和蜘蛛也跃跃欲试。  香蕉蛞蝓是温带雨林区特有的动物,分布在北加利福尼亚海岸地区,其成体平均长度为25厘米,体重为115克,是世界上第二大蛞
【摘要】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高中英语的重点教学内容,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对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共同培养,通过进行文章阅读训练、写作能力训练等多个方面进行对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训练。本文研究以读促写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以读促写;英语;写作教学  【作者简介】马学萍,浙江省嵊州市高级中学。  在目前的高中英
潇贺古道  盐、丝绸、松香和马匹  都是很明亮的物体  它们选择从潇贺古道挥师出海  从此,古道如灯  明亮在天地之间  明亮在人们跋涉追梦的心里  盐,无论怎样的旅途都保持本色  依然潇洒,依然眨巴着眼睛  读着一些关于向晚的诗句  丝绸,绾着千年的月光和繁华  缠绵不止  松香,这琥珀的精灵  它认为语言是一种累赘,一路上  不喜欢开口说话  马匹,在挑夫的怂恿下  激情微醺地丈量  潇水与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