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教学情境是联系科学与现实的纽带,是沟通科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科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科学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采用特定的方法,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去联想、想象,积极去思维,以获得某种与新学习内容有关的形象或思维成果;使学生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
【关键词】初中科学 情景创设 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也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为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情景。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而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这样的教学情景实际上是低效的甚至于是无效的。那么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景教学呢?
一、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设计出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疑难问题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一般以阶梯型问题和扩散型问题为主,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阶梯型问题是教师在一堂课中的不同阶段,设置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够较好地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例如,在《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一节中“观察叶片的结构”的实验中,为了使学生对叶片的结构和功能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1)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叶片都是扁平状的?(2)叶片表面的颜色为什么上面的比下面的深?(3)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取决于什么结构?这样一步一个台阶设置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扩散型问题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扩散性、敏捷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学完《碱的通性》,了解“碱+酸性氧化物→盐+水”这个知识点后,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怎样证明CO2与Na2CO3反应了?”学生经过积极思考与讨论,设计出了多种不同方案。然后再组织学生验证和评价,发挥学生之间的激励作用。这样不仅能从多方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事实情境
事实情境包括科学史实、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工农业问题,以及能体现科学与社会、经济、人类文明发展等有关的事实和材料。创设事实情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完《月球与月相》后的探究课题(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P73)“日食和月食”,为了引导学生从天文现象中分析日食的分类、发生时间以及形成的原因,可以创设这样的事实情境:2009年7月22日,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迎来了“百年日全食”的天文奇象。半年后,2010年1月15日,在中国云南一带发生“千年日环食”的天象,由于宁波不在环食带上,所以迎来的是“日偏食”现象。此时,教师利用大家都经历过的天文现象,提问:日食有几种分类?发生的时间在什么时候?日食又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这些事实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总之,教师平时应多关注生活,并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注意从报刊、广播和网络上获得鲜活的素材。
三、实验情境
实验情境指的是给学生们创设多种真实、生动、直观的实验教学情境,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教具实验,使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从而主动探索知识。例如,教学《电磁感应》这一课时,事先做好教具:一根长45cm的空心棒,外面缠绕线圈约3cm宽,间隔3cm,共七个线圈(图中用黑色表示缠绕线圈),线圈两端都接一个发光二极管LED(共7个),如图所示。将一圆柱形磁铁,放入空心棒中,两手心捂住空心棒两端,使劲左右来回晃动,发现LED灯一闪一闪的。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得知没有电源也能使灯发光。这一新奇的实验情境把学生的好奇心都吸引住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沉浸在探索知识的欲望之中,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矛盾情境
矛盾情境就是利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的矛盾,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教师应充分运用和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认知结构的重建,转变错误的原有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加深对原有知识的认识,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探究“灯泡亮度的决定因素”的活动,取两只灯泡,一只标有“PZ220-60”,另一只标有“PZ220-15”。先问学生:将两只灯泡并联接在电路中,闭合开关,哪一只灯泡亮?学生可能会说:“60W的灯泡。”再把这两只灯泡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后,学生看到的却是15W的电灯亮。由此提出:灯泡的亮度究竟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此时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被破坏,这就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为进一步讨论做好了铺垫。在课堂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启发学生思维,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有意义的生活实践中,既巩固了课堂效果,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教学情境设计方式、方法多样,因人因课而异。一般来说,情境创设越接近学生的实际和生活体验,越容易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受和经验。
总之,科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探索,要根據学生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但是无论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服从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探究和思维的发展;都要讲究合理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教学情境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余文森主编.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夏俊生主编.创新教法与经典案例评析[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3]罗德龙.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与素质提高对策[M].武汉:湖北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初中科学 情景创设 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也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为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情景。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而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这样的教学情景实际上是低效的甚至于是无效的。那么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景教学呢?
一、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设计出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疑难问题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一般以阶梯型问题和扩散型问题为主,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阶梯型问题是教师在一堂课中的不同阶段,设置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够较好地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例如,在《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一节中“观察叶片的结构”的实验中,为了使学生对叶片的结构和功能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1)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叶片都是扁平状的?(2)叶片表面的颜色为什么上面的比下面的深?(3)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取决于什么结构?这样一步一个台阶设置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扩散型问题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扩散性、敏捷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学完《碱的通性》,了解“碱+酸性氧化物→盐+水”这个知识点后,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怎样证明CO2与Na2CO3反应了?”学生经过积极思考与讨论,设计出了多种不同方案。然后再组织学生验证和评价,发挥学生之间的激励作用。这样不仅能从多方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事实情境
事实情境包括科学史实、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工农业问题,以及能体现科学与社会、经济、人类文明发展等有关的事实和材料。创设事实情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完《月球与月相》后的探究课题(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P73)“日食和月食”,为了引导学生从天文现象中分析日食的分类、发生时间以及形成的原因,可以创设这样的事实情境:2009年7月22日,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迎来了“百年日全食”的天文奇象。半年后,2010年1月15日,在中国云南一带发生“千年日环食”的天象,由于宁波不在环食带上,所以迎来的是“日偏食”现象。此时,教师利用大家都经历过的天文现象,提问:日食有几种分类?发生的时间在什么时候?日食又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这些事实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总之,教师平时应多关注生活,并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注意从报刊、广播和网络上获得鲜活的素材。
三、实验情境
实验情境指的是给学生们创设多种真实、生动、直观的实验教学情境,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教具实验,使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从而主动探索知识。例如,教学《电磁感应》这一课时,事先做好教具:一根长45cm的空心棒,外面缠绕线圈约3cm宽,间隔3cm,共七个线圈(图中用黑色表示缠绕线圈),线圈两端都接一个发光二极管LED(共7个),如图所示。将一圆柱形磁铁,放入空心棒中,两手心捂住空心棒两端,使劲左右来回晃动,发现LED灯一闪一闪的。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得知没有电源也能使灯发光。这一新奇的实验情境把学生的好奇心都吸引住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沉浸在探索知识的欲望之中,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矛盾情境
矛盾情境就是利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的矛盾,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教师应充分运用和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认知结构的重建,转变错误的原有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加深对原有知识的认识,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探究“灯泡亮度的决定因素”的活动,取两只灯泡,一只标有“PZ220-60”,另一只标有“PZ220-15”。先问学生:将两只灯泡并联接在电路中,闭合开关,哪一只灯泡亮?学生可能会说:“60W的灯泡。”再把这两只灯泡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后,学生看到的却是15W的电灯亮。由此提出:灯泡的亮度究竟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此时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被破坏,这就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为进一步讨论做好了铺垫。在课堂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启发学生思维,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有意义的生活实践中,既巩固了课堂效果,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教学情境设计方式、方法多样,因人因课而异。一般来说,情境创设越接近学生的实际和生活体验,越容易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受和经验。
总之,科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探索,要根據学生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但是无论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服从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探究和思维的发展;都要讲究合理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教学情境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余文森主编.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夏俊生主编.创新教法与经典案例评析[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3]罗德龙.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与素质提高对策[M].武汉:湖北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