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芬兰的象征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欧是一片富有童话和梦想的地方。北欧的安徒生童话、北欧的乐高积木、北欧的冰雪世界……似乎北欧的一切都是为孩子而生的。
  而芬兰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度”,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教育理念和文化底蕴。在这个圣诞老人的故乡,国民格外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据说是因为过去的芬兰十分穷困,天然资源比不上邻国,故只有“将灰质(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转化成GDP”。

  坚持下来后,优质教育成为芬兰社会重要的一环,乃至芬兰的象征。

芬兰的教育有多强?


  尽管芬兰人均GDP在北欧五国里垫底,但教育体现了芬兰的国际竞争力。很多欧盟国家以及美国,都纷纷仿效芬兰的教育模式,甚至聘请芬兰教师给予本国的基础教育以建议、指导。
  2008年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中,在教育指数这一项上,芬兰与澳大利亚、丹麦、新西兰并列世界第一。
  芬兰教育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中也名列前茅。2006年,芬兰在科学领域的57个国家中排名第一。在2009年PISA评分中,芬兰在科学方面排名第二,在阅读方面排名第三,在数学方面排名第六。
  芬兰为何能把教育做得如此优秀?
  按芬兰教育部自己的说法,这要归功于芬兰“良好的基础教育、高度专业的教师以及给予学校自主权”。
  芬兰的基础教育体系非常成功,它始终坚持几个核心原则。这些教育原则的实现,不仅使学生保持了良好的学业表现,还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原则一:平等


  如果说芬兰教育全球第一有秘密,那这个秘密就是:平等的受教育权。
  并不神秘,但很难做到。
  在芬兰,平等的受教育权不只是一项写在纸面上的宪法权利。整个教育系统乃至社会系统,都在方方面面支持着平等教育权的实现;体现在芬兰的教育口号上,就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为了做到这一点,芬兰做了诸多努力。不过在努力之外,芬兰有着先天优势。
  作为一个高福利国家,芬兰社会的贫富差距并不算大,区域间的发展差异也不算悬殊。这为教育资源的平等,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千湖之国”芬兰,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学校之间的差距都不大;不管生活在哪里,享受到的教育资源都是均等的,各地校舍与建筑的品质优良状况也大致相同。
  政府保证教育资源的配置、师资队伍的质量没有差别。甚至在一些偏远地区,政府会安排车辆接送学生去附近的城镇就学,而这一切几乎是免费的。
  在这样的公平教育政策下,没有择校现象,学生不挑学校,教师也不挑学校。每一个学生,不论社会经济背景如何,都享受着高质量的教育。
  可以说,不论是在芬兰的哪个地方,学生都一样有着热腾腾的营养午餐可吃,有一样高水平的教科书可读,有一样基本素质优良的教师,有相同的教学理念被完整地执行,还有充足的课外读物鼓舞着学生的心灵。
  对于身体残疾的孩子,芬兰的中小学会提供专门配备的桌椅、笔记本电脑和助教,帮助他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对于智力迟缓的孩子,有专门的班级、教师负责培养他们。

  芬兰的少数民族和外国移民的孩子,也都可以得到额外的教学环境设计、需经特别培训的教师、额外购买的语言教材、费心安排的学生个人课程与助教。
  对外来移民,芬兰学校也是一视同仁,让他们同样享受免费的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芬兰有着多元化的族群,却很少不平等现象。其他有着多元化族群的国家,如德国、奥地利、美国,学校间的成绩差异巨大,但OECD的数据显示,芬兰学校间的成绩差异是所有上榜国家中最少的。
  用芬兰教师联盟主席Olli Luukkainen的话来说:“平等是芬兰教育中最重要的词汇。左翼和右翼的所有政党都同意这一点。”

原则二:多样化


  芬兰教育另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多样化”,更详细地说,就是“社会应该允许任何一个人选择他们的教育路径,而不导致死路一条”。
  芬兰的考试系统,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不鼓励填鸭式教学或标准化测试。
  芬兰的所有儿童,都按个性化分级、按评分系统进行打分,由他们的老师跟踪整体进展,教育部对不同学校范围内的团体进行抽样验证。
  在没有标准化测试的芬兰,学生、学校或地区之间没有排名,没有比较或竞争。唯一的例外是国家入学考试,这是一项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愿测试。
  芬兰教育工作者很难理解有些国家对于标准化测试的执着。在芬兰的教育者看来,一纸测试并不能说明什么,学生的心智发展更不能用可量化的分数来评估,一个负责任的,并且成功的教育者,应该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且全面地了解一个人。
  芬兰的教师,每天在学校课堂上花费的時间并不多,因为课堂上的课程设计就比一般国家的要少。芬兰的老师会利用额外的时间来设计课程并评估他们的学生。对孩子们来说,相比于在课堂上的时间,在外面玩的时间要多得多,而且平时的家庭作业也很少。
  一般来说,老师们不会随便更换班级,这是为了让老师有机会与孩子建立牢固的关系,并且深入了解所带孩子的本性。
  另外,芬兰的教育系统还设计了“双轨”的教育体制,以促使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并让学生灵活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   所谓“双轨制”是指:一条是注重科学理论研究的“道路”,另一条是注重实用技能的“道路”。而在任何一种体制里的学生,都能获得高等教育;这两种体系之间也是互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调整自己的求学之路,没有死胡同。
  具体来说,在基础教育结束后,芬兰学生都有两种选择:一是选择进入技术型高级中学,发展职业能力,或是准备进入应用科学大学;也可以选择进入文理中学,准备上大学或是进军高等学术领域,如法律、医学、科学、教育、人文等。
  选择进入学术性高中,学生得向申请的学校提交之前的在校成绩,在某些情况下得报名参加考试或面试。在2007年,芬兰有约51%的学生进入学术性高级中学。
  芬兰的高等教育也有两种方向,一种是传统的学术性大学,另一种是应用科学大学。申请大学入学,基本上依照高中时的平均分、高中毕业考试成绩,以及大学入学考试成绩。评选过程中,不需要写申请书,没有人为因素,没有少数民族因素。
  更为独特的是,大学入学考试的选择题很少,而是以少量复杂的考题取代机械式的背诵问题。因此,芬兰的大学录取过程也与其他国家大不相同。
  两条道路,两种选择,并无优劣之分,在社会上也都受到同等的对待和尊重。

原则三:寓学于戏,回归教育本质


  处在教育者位置的人,或许很难对游戏有太多好感。在很多情况下,游戏让孩子成瘾,比如芬兰最大的IP—“愤怒的小鸟”游戏就风靡全球。不过,游戏与教育,真的水火不容吗?
  当然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游戏是人类的本质。健康的教育也无疑需要游戏,游戏不仅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也能加强人们的共情能力,有助于更协调的人际交流。
  芬兰的教育者深谙此道。他们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而非应试能力,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是注重以轻松活潑的游戏形式来教学。
  芬兰儿童正式接受9年免费义务教育,起始年龄是7岁。在此之前,孩子可以自由地玩耍。芬兰的老师和家长们并不着急,在他们看来, 孩子们准备好之后,会学得更好。

  但是,芬兰也非常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国家会系统地提供广泛的幼儿教育和护理(ECEC)计划。根据芬兰国家教育局网站上披露的信息,儿童早教计划采用“通过游戏学习”的模式,来促进“平衡的成长”。
  如果你随便选择一个时间去探访一个低龄儿童的课堂,很可能会发现老师正和学生们一起玩游戏。
  除了玩游戏,芬兰的课程设计,全面而多样。除了芬兰语、数学和科学,一年级学生还学习音乐、艺术、体育、宗教和纺织手工艺。英语从三年级开始,瑞典语在第四年级。到五年级,孩子们增加了生物学、地理学、历史学、物理学和化学。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芬兰的学生是没有校服的。如果你在芬兰问,为什么学生没有制服?教师和教育专家都会反问你,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是管理,还是学习?
  在芬兰人看来,教育的根本不是让学生整齐划一,也不是便于管理防止出错,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一切的功夫,都应该用在对教育有真正意义的地方。
其他文献
不断持续的澳大利亚山火造成的动物数量损失,目前估計可能有10亿。这理所当然地引发了广泛新闻报道。在这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中,讨人喜欢的考拉和袋鼠等动物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与同情。  但是在世界其他地区,一场人为灾难在全球范围蔓延,一个我们不会像对待考拉和袋鼠那样给予关注的物种—驴子,正身处危机之中。庞大需求  目前,驴子在许多非洲国家,以及在包括巴西和巴基斯坦在内的其他国家中,都遭受了极
拉克伊斯·马拉赫塞斯国家公园  来巴西之前,这个国家对我来说,一直是个熟悉又神秘的存在。  令人熟悉的,缘由“足球王国”在世界杯上的高光表现,以及对外输出的足球明星。记得1998年法国世界杯时,我正读小学3年级。当时学校掀起了一股收集“小虎队干脆面球星卡”的热潮,其中巴西队的罗纳尔多和里瓦尔多,是价值最高的两张卡。  但巴西又是陌生的,这一点体现在地理位置上。与一衣带水的邻国相反,位于南美的巴西和
在美国吃什么?什么都吃,中国菜、越南菜、西班牙菜、南美菜、希腊菜、北非菜、泰国菜……早期的美国,由于立国精神及民风偏向保守朴实,以及美国没有宫廷、皇室的推动与鼓励,饮食发展緩慢;19世纪以后,丰富的移民史已经让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具饮食折中主义的地方之一。  相较于中国人,普通的美国家庭对吃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他们平时吃得最多的要数汉堡、披萨、沙拉这类快餐了。这些食物的主旨不是带来困扰,而是安抚,因为相
20世纪20年代,商船Garthsnaid,水手在整理船帆  无论是阳光灿烂还是狂风暴雨,穿越于新西兰和南极洲附近水域的水手们,都忠实地记录了他们所遇到的天气,以此建立了宝藏般的数据库。一个多世纪后,科学家们正在挖掘这些海洋航行记录,以了解该地区气候的过去和未来—为此他们也需要公众的帮助。神秘的南极  了解过去的天气状况,可以帮助科学家校准气候模型。他们用不同的气候模型来预测不同的天气条件。从19
吕品  在電视上看到巴黎圣母院陷入熊熊烈火,非常痛心担忧。万幸的是虽然屋顶被烧毁,但是建筑结构并无大碍,北墙巨型的彩绘玻璃窗也完好无损。法国总统马克龙誓言到世界各地找来最好的专家,请全体法国人同心协力修复这座标志性历史建筑。这一点,我相信法国人能够做到。  其实,巴黎圣母院如果能修复,那将不是它历史上的第一次。现在的巴黎圣母院,是一座挺拔而又轻巧的哥特式建筑,但这其实是19世纪中期大规模修复的结果
《药物简史:鸦片、奎宁、阿司匹林与我们的抗病故事》  [ 英] 德劳因·伯奇 著  梁余音 译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9年5月  康熙三十二年夏,酷暑难耐。康熙皇帝躺在床上,盖着两层厚厚的棉被,却依然在打冷颤;到了晚上却又突然高烧流汗,全身滚烫。他脸色煞白,嘴唇发紫,没人知道这是什么病,该怎么治。  有御医在一本中医名著《金匮要略》中找到了方子:需将蜀漆、疟母、鳖甲、柴胡、桂枝等多味中
《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  阅读英国报刊时,常常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典故,其中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轻骑兵冲锋”(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这个词组不仅在与战争相关的文章中经常出现,还现身于政治时事新闻,甚至在体育比赛报道里都会跳到人眼前。从字面上很难猜出这个典故的意思,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才弄清楚这句话想表达什么,了解到其背后的故事来自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似
乌尔城的塔庙,为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提供了灵感。  提起伊拉克,很多人会想起那个出现在《新闻联播》最后五分钟的国度,那个混乱、危险、复杂的国度;很少有人想起,那里也曾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地。  文明,一个极富诗意的词语,是最能激起人类情感、思辨与想象力的词汇之一。英文单词“Civilization”,其词根是“Civil”,意为“城市的、公民的”。所以,文明的诞生是以城市的产生为标志的。而人类
请想象自己在玩一款类似于《文明》的国家策略游戏:  在地中海的东岸,你获得了一块约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嗯,就比北京大个1/4吧。此地土地贫瘠,大部分国土是沙漠和盐碱地,严重缺淡水。  境内几乎没有可供开采的石油、天然气、煤和森林资源。国内宗教问题复杂,近邻虎视眈眈,随时可能侵犯边境。人口约80万,每年还将有20万以上的难民前来寻求庇护与救济。国内经济主要类型为农业耕种,并常年处于资源封锁中。  下
安达卢西亚处于大西洋和地中海的交汇点。也许是受到了上帝的偏爱,这里每年拥有超过300天的日照,仿佛比其他地方更为明亮。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安达卢西亚是被上帝亲吻过的地方。  它还有一种魔力,居住在这里的人似乎生来都很快乐。难怪西班牙著名画家、雕塑家毕加索,在旅居法国多年后,最后还是回到了这里;英国大诗人拜伦也曾调侃道:“世上没见过安达卢西亚的人真是可怜。”胡斯卡的“蘑菇房”  当我提起“胡斯卡”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