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忽视字词教学等问题。语文阅读要重视文本细读,引导学生从品词析句入手学会咬文嚼字,加强诵读感悟,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品词析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5-0026-02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专家讲座及名家课堂,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注重文本细读、读悟结合,而品词析句是落实文本细读、读悟结合的主要抓手,只有重视品词析句,才能开展文本细读,体验文本思想的“高处”、文笔的“妙处”,达到语文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避免阅读教学无从下手、浮光掠影的尴尬局面。
一、语文学习要“品词析句”
文本细读需从品词析句人手,许多教师知道了品词析句的重要性,但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又直接面临一些困惑:1.一篇课文,哪个地方需要品词析句,或者说品词析句的那部分内容如何确定?2.怎样进行品词析句,有什么具体策略?这就牵涉到落实品词析句的一些具体细节问题。笔者根据这些年的研究,结合一些课例,试图分析、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与有志于此的老师共同商榷。
“品词析句”中的“品”和“析”落实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概括为“理解”“感悟”“涵泳”“品味”“咀嚼”“推敲”等主动性的具体行为。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品词析句的落脚点在哪儿,即一篇课文何处需要品词析句,有什么具体特征?
一般说来,教师接触到一篇课文后,首先自己要反复阅读,切忌匆忙开讲。朱熹在《论读书诗》中说的有道理:“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也就是说教师先要读进去,要学会在文章中涵泳,“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教授语),教师自己书不读熟不动笔、不开讲。然后对照《语文课程标准》,教师站在两个角度来观察思考:一是站在教师“教”的角度来思考。教师在熟读的基础上,作为一名教师,要洞悉作者写作意图,与作者、文本展开对话,深入了解文章的大意,结合学情和教学参考资料,把教学三维目标和教学重点定位准确,在此基础上确定需要品词析句之处。二是要求教师好好当一回“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扪心自问:这篇课文对学生来说,有价值的是什么,哪些值得“学”?从师和生这两个不同角度来认真观察思考,确定文本价值所在,据此就能找到所需品词析句之处。一般说来,确定需要品词析句之处主要有三个判断标准:一是文章主旨的生发处,即我们常说的中心句、中心段等;二是文笔描写的优美处、创新处;三是可供进行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的契合处。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教师分别站在教师和学生的角度,通过反复研读,了解到学习重点就是通过品读感悟进入文本意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据此就能确定文章的中心部分,找到文章的重点部分需要品味一番:1.诗人间对话部分;2.相互告别的有关词句;3.描写环境的语句。
确定好品词析句之处,紧接着我们就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如何进行品词析句?这是文本细读的关键之处。
总的来说,我们要以问题为切入点,以重点的字、词、句为抓手,通过学生的反复阅读来感悟字、词、句所包含的信息,主要采取对话式教学,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在师生的对话中,求得思想的交流,求得问题的解决,以生为本,让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切实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品词析句”要从咬文嚼字开始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精妙传神的字眼、词句,能够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进入文本意境,披文人情,达到教学的良好效果,这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一项基本功。在2011年连云港市特级教师课堂教学专场上,笔者有幸听到一位省特级教师执教本课,采取的策略就是“品词析句、解构写法”,课上得很精彩,得到广大教师的好评。她引导学生关注“过渡段”“总分式结构”的写法等,学生对这篇课文从总体上进行把握,高屋建瓴,学起来驾轻就熟,达到了当堂背诵、练笔迁移的理想效果。
现要将该老师讲课的精彩片段如下,教师投影出示下列对话: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默读这段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非常敬重,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默读,同学互商)
生1:我从“孟夫子”这个词中可以看出李白非常敬重孟浩然。过去有学问的人才被尊称为夫子,如孔夫子。李白曾写过一首《赠孟浩然》诗:“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对孟浩然非常敬重。
师:你补充得非常好,既注意课前查阅资料,又注意咬文嚼字。
学生由“孟夫子”、“您”进入文本,进入李白的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体悟到字词的内涵,领悟到用字用词的准确性,对学生以后正确运用语言产生:“正迁移”。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对字词进行斟酌、推敲、对比,不知不觉对字词有了感觉、产生了情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学生怎能不喜欢语文?
三、“品词析句”还要诵读感悟
优美典范的句段,需要学生品味、诵读和积累,感受语言的规范性和审美性,累积于胸,不断勾连学生生命机体中存在的一个“母模板”(特级教师魏星语),得到心理学上所谓的“同化”和“顺应”,达到“厚积而薄发”。
翻阅语文教科书,发觉许多课文的重要语段都归为此类,像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中第2、8两个自然段:泗水河畔的环境描写、孔子论水,笔者的教学策略就是“朗读感悟,加强读背”,让学生在语言的丛林中走一个来回。具体方法为:1.由问题牵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2.师生交流,对关键字、词、句进行品味;3.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把关键字词句放进这一段来读一读,演一演,边读边想,想象意境;4.加强诵读指导,熟读成诵。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利用学生对语言陌生化的好奇心理,关注表达形式,引导他们品词析句,关注上下文的语境,推进文本的细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言语创新能力,对于学生个性化和诗化语言的形成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 纪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品词析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5-0026-02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专家讲座及名家课堂,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注重文本细读、读悟结合,而品词析句是落实文本细读、读悟结合的主要抓手,只有重视品词析句,才能开展文本细读,体验文本思想的“高处”、文笔的“妙处”,达到语文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避免阅读教学无从下手、浮光掠影的尴尬局面。
一、语文学习要“品词析句”
文本细读需从品词析句人手,许多教师知道了品词析句的重要性,但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又直接面临一些困惑:1.一篇课文,哪个地方需要品词析句,或者说品词析句的那部分内容如何确定?2.怎样进行品词析句,有什么具体策略?这就牵涉到落实品词析句的一些具体细节问题。笔者根据这些年的研究,结合一些课例,试图分析、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与有志于此的老师共同商榷。
“品词析句”中的“品”和“析”落实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概括为“理解”“感悟”“涵泳”“品味”“咀嚼”“推敲”等主动性的具体行为。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品词析句的落脚点在哪儿,即一篇课文何处需要品词析句,有什么具体特征?
一般说来,教师接触到一篇课文后,首先自己要反复阅读,切忌匆忙开讲。朱熹在《论读书诗》中说的有道理:“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也就是说教师先要读进去,要学会在文章中涵泳,“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教授语),教师自己书不读熟不动笔、不开讲。然后对照《语文课程标准》,教师站在两个角度来观察思考:一是站在教师“教”的角度来思考。教师在熟读的基础上,作为一名教师,要洞悉作者写作意图,与作者、文本展开对话,深入了解文章的大意,结合学情和教学参考资料,把教学三维目标和教学重点定位准确,在此基础上确定需要品词析句之处。二是要求教师好好当一回“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扪心自问:这篇课文对学生来说,有价值的是什么,哪些值得“学”?从师和生这两个不同角度来认真观察思考,确定文本价值所在,据此就能找到所需品词析句之处。一般说来,确定需要品词析句之处主要有三个判断标准:一是文章主旨的生发处,即我们常说的中心句、中心段等;二是文笔描写的优美处、创新处;三是可供进行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的契合处。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教师分别站在教师和学生的角度,通过反复研读,了解到学习重点就是通过品读感悟进入文本意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据此就能确定文章的中心部分,找到文章的重点部分需要品味一番:1.诗人间对话部分;2.相互告别的有关词句;3.描写环境的语句。
确定好品词析句之处,紧接着我们就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如何进行品词析句?这是文本细读的关键之处。
总的来说,我们要以问题为切入点,以重点的字、词、句为抓手,通过学生的反复阅读来感悟字、词、句所包含的信息,主要采取对话式教学,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在师生的对话中,求得思想的交流,求得问题的解决,以生为本,让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切实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品词析句”要从咬文嚼字开始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精妙传神的字眼、词句,能够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进入文本意境,披文人情,达到教学的良好效果,这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一项基本功。在2011年连云港市特级教师课堂教学专场上,笔者有幸听到一位省特级教师执教本课,采取的策略就是“品词析句、解构写法”,课上得很精彩,得到广大教师的好评。她引导学生关注“过渡段”“总分式结构”的写法等,学生对这篇课文从总体上进行把握,高屋建瓴,学起来驾轻就熟,达到了当堂背诵、练笔迁移的理想效果。
现要将该老师讲课的精彩片段如下,教师投影出示下列对话: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默读这段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非常敬重,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默读,同学互商)
生1:我从“孟夫子”这个词中可以看出李白非常敬重孟浩然。过去有学问的人才被尊称为夫子,如孔夫子。李白曾写过一首《赠孟浩然》诗:“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对孟浩然非常敬重。
师:你补充得非常好,既注意课前查阅资料,又注意咬文嚼字。
学生由“孟夫子”、“您”进入文本,进入李白的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体悟到字词的内涵,领悟到用字用词的准确性,对学生以后正确运用语言产生:“正迁移”。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对字词进行斟酌、推敲、对比,不知不觉对字词有了感觉、产生了情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学生怎能不喜欢语文?
三、“品词析句”还要诵读感悟
优美典范的句段,需要学生品味、诵读和积累,感受语言的规范性和审美性,累积于胸,不断勾连学生生命机体中存在的一个“母模板”(特级教师魏星语),得到心理学上所谓的“同化”和“顺应”,达到“厚积而薄发”。
翻阅语文教科书,发觉许多课文的重要语段都归为此类,像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中第2、8两个自然段:泗水河畔的环境描写、孔子论水,笔者的教学策略就是“朗读感悟,加强读背”,让学生在语言的丛林中走一个来回。具体方法为:1.由问题牵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2.师生交流,对关键字、词、句进行品味;3.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把关键字词句放进这一段来读一读,演一演,边读边想,想象意境;4.加强诵读指导,熟读成诵。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利用学生对语言陌生化的好奇心理,关注表达形式,引导他们品词析句,关注上下文的语境,推进文本的细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言语创新能力,对于学生个性化和诗化语言的形成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 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