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非“少年”,“丁香姑娘”非“姑娘”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he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赏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方法有多种,其中有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诗歌崇尚意象美,而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和表达上,高妙的歌者在意象的选择和表达上别具匠心。本文以《沁园春·长沙》里的“同学少年”形象和《雨巷》中的一个是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形象为例,谈一谈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一、《沁园春·长沙》里的“同学少年”形象是如何刻画的?
   《沁园春·长沙》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代心怀天下、立誓振兴中华的昂扬炽烈的革命者的崇高心灵美。那么,作者是通过对“同学少年”形象进行怎样的刻画来表现这种崇高的心灵美呢?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里的丰富饱满,诗人往往通过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形象常见的手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用典,等等。
   《沁园春·长沙》从刻画人物形象角度赏析,作者主要运用了用典、对比等手法来刻画一代胸怀凌云壮志的革命青年形象。
   对比,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做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沁园春·长沙》一词写于1925年深秋,这一时期,诗人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湖南自修大学,等等活动。在这峥嵘岁月里,诗人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曾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是赞叹大好河山壮美与抨击社会黑暗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青春年少、才华横溢、革命斗志满怀的青年与思想反动、凶狠残暴的军阀的对比。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鲜明。
   用典,是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他事来比况自己的手法。“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用典,作者巧妙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和他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自由奔放的精神面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用典,化用《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犹如大江!’”,后来人们赋予“中流击楫”以立志奋发图强、兴复祖国的意蕴,诗人借此典故抒发了在时代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以美景妙语抒发壮志情怀,值得我们仔细品味赏析。
   二、“丁香姑娘”只是“姑娘”?
   诗歌崇尚意象美,而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和表达上,高妙的歌者在意象的选择和表达上别具匠心。《雨巷》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雨巷》中有几个意象非常美,一个是雨巷,一个是丁香,一个是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江南本来就是文人墨客的梦里水乡,而江南梅雨季节的小巷阴沉潮湿、静谧、清幽,带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丁香是古典诗词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单薄细弱、清香幽雅,往往给人一种孤高、美丽和愁怨的感觉。而丁香一样的姑娘带给人更多遐想幽思,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诗人心中的理想等。
   那么,丁香一样的姑娘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又带给读者哪些联想和想象?
   诗人塑造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艺术形象寄托了诗人对美的追求。
   如果结合戴望舒的个人感情经历,可以将这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理解成所爱的姑娘。戴望舒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男子。《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寄托了诗人对爱的渴求与追索、向往与憧憬,而这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也许又是诗人戴望舒求之不得后的忧郁的内心世界的写照,以此来慰藉自己的孤独而惆怅的心灵。
   如果联系诗人写作这首诗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将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理解为和同时代的许多文人一样的对中国前途和个人理想的迷茫、忧虑的思想感情寄托。《雨巷》约创作于1927年夏天,这时的中国正处于历史上非常黑暗的时代,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杀,已加入共青团并投身革命洪流的诗人也遭到通缉。写于此时期的《雨巷》通过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来寄托诗人大革命退潮后无法排遣的忧郁和惆怅,这是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般的低吟哀叹,是一种在挫折和失败面前的惶惑空虚。
   在古典诗词里,“美人”意象常常寄托诗人的种种情思、理想,如《离骚》里的“香草”“美人”喻明君贤臣,《赤壁赋》里的“美人”喻君王、理想,寄托了自己的悲喜忧乐之情,等等。《雨巷》里的“丁香姑娘”也如是,也许正是诗歌意象的多义性,才让读者意往心迷,欣然读之,默然思之。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名著导读的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途径与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8ZQJK033)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一旦变被动为主动,就会迸发出巨大的求知潜能,这种求知潜能必将推动他们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走向生活,从而步入广阔的大语文学习空间。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笔者试谈三点。   一、师生关系要和谐   培养学生的主动探求意识,引领他们走入阅读活动,必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情态温和。教师的冷若冰霜成为横亘在师生之间的屏障,阻碍了阅读教学的有效展开,从而也扼杀了学生的参
期刊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了家庭收入,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农民工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   在这一特殊背景中成长的农村儿童,与同龄人相比,有些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是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因为常年与父亲或母亲分离,甚至常年父母亲都不在家,心理上会产生自卑。一旦遇到什么问题或困难,他们不能及时得到父母亲的帮助,而那些
期刊
韩愈《师说》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放在师者工作的首要位置,这足以表明“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不仅如此,“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那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赫尔巴特语)由此可见,“道德品质”对于育人来说,既是全面发展的“必需品”,又是健康成长的“营养品”。就初中语文课来说,如何突出以德育为核心的人文性教育现象呢?笔者对此做些探讨。   1.善于从“教材利用”中促进德智互动。作为“例
期刊
一、在想象中寻觅写作的快乐   要在常用的作文素材上多一些想象。作文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真的体验和美的创造过程。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高扬“抒写自我风采”的旗帜,并引导学生关照自我心灵,让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   (一)让想象丰富作文的情感   真情是文章主旨的凝聚点,结构的链接点,表达的生长点。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捧给读者的是一颗真诚火热的心,就会达到撼人心魄的美学力量。但学生的
期刊
“多文本读写结合”应从高中语文教材特色出发,精心选点,勾连内外,拓展整合,以读引读,情感激活,构段谋篇等方面,开发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多文本课程资源。   一、多文本读写结合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探究要点   (一)写,要与什么样的阅读,怎么样相结合。   多文本读写与阅读丛书相结合。我们顺着“读写结合”的研究思路,分析中学语文教材特色,从课文中精心选择读写结合训练点,以读引读,勾连内外,拓展整合
期刊
“曲径通幽”的课堂导入艺术是指在高效课堂模式下,教师如同“导游”,带领学生“游历”导学案,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和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恰当贴切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在将课堂多半时间留给学生活动的高效课堂模式下,课堂导入显得尤为重要。   一、音乐熏陶——情的体味  
期刊
一年级是从幼儿园到正规学校教育的过渡期,这时候的孩子由于家庭背景、性格差异、年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在语言表达上往往很简单,有的小朋友胆小不愿开口说话,有的小朋友说话语序颠倒词不达意,还有的小朋友是话多但习惯于说一些直白的口语且说不到点子上……如此种种,若师长不加以引导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必定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我们针对“一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展开研讨,除了种好语文课堂教学这块责
期刊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阐述一些简要做法和点滴反思。   一、通过多种样式读悟,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即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心、眼、口”等多种器官的共同协作和相辅相成,还需要他们善于与文本、与作者之间展开积极有效的交流和互动,通俗地说即“读与思、品与悟”,并在激活实际认知和生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因此语文教学不但要立足课本,更要走出课本,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相互补充,不可忽视课外信息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辅助功效。而多文本阅读突破性地创造了将多个文本(两个或以上)或多张图表、图画等放在一起阅读的形式。   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自主阅读、立体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进行
期刊
我一直认为,一位优秀的教师,不只需要学校培养,还需要自我培养,这是我的观点。  要想成为优秀教师,关键在于内心有成为优秀教师的渴望。作家三毛说:“远方有多远?请你,请你告诉我,到天涯海角算不算远?问一问你的心,只要它答应,没有地方是到不了的远方”。任何时候,真正的改变都源于内心的改变。基础、年龄、时间、空间、研究都不是问题。唯一可能成为问题的是,你的内心有没有成长的渴望,有没有比心灵更广阔的世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