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写作决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操作过程,不能只靠教师的传授,当然也不能只凭其天资,而最主要的是学生个体生命在客观外界促发及教师的培养催育之下,与其内心精神世界产生碰撞发生共鸣,从而激发写作冲动,所以,写作的本质只能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精神活动,是学生展露心灵、发扬个性的精神活动。那么,如何加强学生创新写作能力呢?笔者通过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下几点:
一、鼓励学生勤于观察生活
应该说,知识经济的今天,社会生活呈现空前的多元化,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将会获得直接的经验,引发情感积淀,产生创作冲动。“善观察者,可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归。”“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然而写作还需要将观察之所得进行本质的抽取,并给予合理的定位,这是在感性(写作冲动)驱使下的理性思考。深入思考生活,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间接、概括的认识。说它是间接的认识,是说它是人通过某种事物作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说它是概括的认识,是说它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写作就是要把从现实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感受,通过深入思考,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文章闪耀出思辩的光辉。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素质,因为思维只有在永葆弹性的情况下,才有创新能力。而保持思维弹性最基本的训练就是能够使学生掌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思考生活的方法。首先,我们用心感受到的东西,往往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所谓由此及彼,就是以这些已感知的事物为基础,通过对其外部事物作广泛的联想,在比较中思考、探求事物的本质意义,这讲的是思考的联想性。一般说来,“此”一类事物是比较实在的、具体的,而“彼”一类事物则往往是抽象的、理性的。其次,事物本身是很复杂的,本质与非本质常常纠缠在一起,非本质的东西有时还会掩盖本质的东西。正如和氏璧没有雕琢以前,外面包着一层石头,这层石头掩盖了璧玉的光辉。所谓由表及里,就是要透过事物表面现象去把握它的本质特征。这里讲的是思考的深入性。然而事物常常包含着若干个层次,所以人们在每一个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认识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深入思考生活就特别要注意思考的联想性与深入性,思维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二者的质量。从中学生的文章来看,联想角度的平庸,视野的狭窄以及内容的肤浅,认识的一般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文的质量。看到星星月亮,就想到故乡、亲人;听到与盗贼搏斗,就歌颂见义勇为。
所以,作文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借助教材,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联想,分析、比较,从同一材料中提炼出不同的有理论价值的观点。让学生多动脑,从各个方面展开联想,一步一步地深化认识。也许这是彰显习作个性的前提。确切地说,写作并不直接依赖生活,而是依赖于作者从生活中获得的特殊感受。但除此之外,还需要冷静的思考。凡有写作经验的人都不难体会到,写作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处于感情支配下而是处于理性支配下,不是驰骋想象而是冥思苦索。要培养创新写作思维,要做到:(1)、勤于思考:有些作文认识之所以一般化、不新颖,原因就是大家都那么看,都那么想,都那么写。然而事物往往是多侧面存在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引导学生“多思”,就是要多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思考,就可以避免认识雷同的通病。写作本来就是创新,如何去创这个“新”呢?无非就是对人们习惯的看法作适度的偏移。大家都从这个侧面看,你只要稍稍偏一点方向就可能有了新的看法。对宋代杨万里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般人只看到“平凡的景物中充满了生机”。但有一位作者却从别的角度看出了无穷的韵味:“从荷叶角度看,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余韵;从蜻蜓角度看,又有求新求美、反应敏锐、如饥似渴的内涵。”令人感到十分新奇。(2)、深入思考:如果想写出认识深刻的文章来,就要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重要的就是你比一般人思考得深,琢磨得透,才能从普通的事物中洞见其本质意义。古人说得好:“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这三番意思代表了认识逐步深化、文章渐次深刻的一个过程。如对《荷塘月色》主题的思考,最常见的是在政治层面上的理解:“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又有作者从朱自清本人的层面深思穷究以“表达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智者的孤独情绪,是因自己高出于芸芸众生之上而不被人理解而产生的知音难觅的喟叹和哀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活力的憧憬。”而近来又有作者从社会心理学的层面作了更深的开掘,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角色冲突和角色适应导致的心理紧张和茫然”,是来自于人的“个性”与“社会性”这一不可避免的矛盾。初学写作的学生,往往浅“思”辄止,把“第一番来者”逮住就写,不愿下功夫深思,所以就不可能写出独到的见解来。
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是一项人文工程,既要遵从规律,又要有耐心、恒心,才能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一、鼓励学生勤于观察生活
应该说,知识经济的今天,社会生活呈现空前的多元化,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将会获得直接的经验,引发情感积淀,产生创作冲动。“善观察者,可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归。”“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然而写作还需要将观察之所得进行本质的抽取,并给予合理的定位,这是在感性(写作冲动)驱使下的理性思考。深入思考生活,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间接、概括的认识。说它是间接的认识,是说它是人通过某种事物作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说它是概括的认识,是说它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写作就是要把从现实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感受,通过深入思考,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文章闪耀出思辩的光辉。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素质,因为思维只有在永葆弹性的情况下,才有创新能力。而保持思维弹性最基本的训练就是能够使学生掌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思考生活的方法。首先,我们用心感受到的东西,往往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所谓由此及彼,就是以这些已感知的事物为基础,通过对其外部事物作广泛的联想,在比较中思考、探求事物的本质意义,这讲的是思考的联想性。一般说来,“此”一类事物是比较实在的、具体的,而“彼”一类事物则往往是抽象的、理性的。其次,事物本身是很复杂的,本质与非本质常常纠缠在一起,非本质的东西有时还会掩盖本质的东西。正如和氏璧没有雕琢以前,外面包着一层石头,这层石头掩盖了璧玉的光辉。所谓由表及里,就是要透过事物表面现象去把握它的本质特征。这里讲的是思考的深入性。然而事物常常包含着若干个层次,所以人们在每一个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认识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深入思考生活就特别要注意思考的联想性与深入性,思维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二者的质量。从中学生的文章来看,联想角度的平庸,视野的狭窄以及内容的肤浅,认识的一般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文的质量。看到星星月亮,就想到故乡、亲人;听到与盗贼搏斗,就歌颂见义勇为。
所以,作文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借助教材,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联想,分析、比较,从同一材料中提炼出不同的有理论价值的观点。让学生多动脑,从各个方面展开联想,一步一步地深化认识。也许这是彰显习作个性的前提。确切地说,写作并不直接依赖生活,而是依赖于作者从生活中获得的特殊感受。但除此之外,还需要冷静的思考。凡有写作经验的人都不难体会到,写作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处于感情支配下而是处于理性支配下,不是驰骋想象而是冥思苦索。要培养创新写作思维,要做到:(1)、勤于思考:有些作文认识之所以一般化、不新颖,原因就是大家都那么看,都那么想,都那么写。然而事物往往是多侧面存在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引导学生“多思”,就是要多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思考,就可以避免认识雷同的通病。写作本来就是创新,如何去创这个“新”呢?无非就是对人们习惯的看法作适度的偏移。大家都从这个侧面看,你只要稍稍偏一点方向就可能有了新的看法。对宋代杨万里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般人只看到“平凡的景物中充满了生机”。但有一位作者却从别的角度看出了无穷的韵味:“从荷叶角度看,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余韵;从蜻蜓角度看,又有求新求美、反应敏锐、如饥似渴的内涵。”令人感到十分新奇。(2)、深入思考:如果想写出认识深刻的文章来,就要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重要的就是你比一般人思考得深,琢磨得透,才能从普通的事物中洞见其本质意义。古人说得好:“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这三番意思代表了认识逐步深化、文章渐次深刻的一个过程。如对《荷塘月色》主题的思考,最常见的是在政治层面上的理解:“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又有作者从朱自清本人的层面深思穷究以“表达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智者的孤独情绪,是因自己高出于芸芸众生之上而不被人理解而产生的知音难觅的喟叹和哀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活力的憧憬。”而近来又有作者从社会心理学的层面作了更深的开掘,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角色冲突和角色适应导致的心理紧张和茫然”,是来自于人的“个性”与“社会性”这一不可避免的矛盾。初学写作的学生,往往浅“思”辄止,把“第一番来者”逮住就写,不愿下功夫深思,所以就不可能写出独到的见解来。
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是一项人文工程,既要遵从规律,又要有耐心、恒心,才能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写作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