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写作之我见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bao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写作决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操作过程,不能只靠教师的传授,当然也不能只凭其天资,而最主要的是学生个体生命在客观外界促发及教师的培养催育之下,与其内心精神世界产生碰撞发生共鸣,从而激发写作冲动,所以,写作的本质只能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精神活动,是学生展露心灵、发扬个性的精神活动。那么,如何加强学生创新写作能力呢?笔者通过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下几点:
  
  一、鼓励学生勤于观察生活
  
  应该说,知识经济的今天,社会生活呈现空前的多元化,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将会获得直接的经验,引发情感积淀,产生创作冲动。“善观察者,可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归。”“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然而写作还需要将观察之所得进行本质的抽取,并给予合理的定位,这是在感性(写作冲动)驱使下的理性思考。深入思考生活,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间接、概括的认识。说它是间接的认识,是说它是人通过某种事物作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说它是概括的认识,是说它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写作就是要把从现实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感受,通过深入思考,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文章闪耀出思辩的光辉。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素质,因为思维只有在永葆弹性的情况下,才有创新能力。而保持思维弹性最基本的训练就是能够使学生掌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思考生活的方法。首先,我们用心感受到的东西,往往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所谓由此及彼,就是以这些已感知的事物为基础,通过对其外部事物作广泛的联想,在比较中思考、探求事物的本质意义,这讲的是思考的联想性。一般说来,“此”一类事物是比较实在的、具体的,而“彼”一类事物则往往是抽象的、理性的。其次,事物本身是很复杂的,本质与非本质常常纠缠在一起,非本质的东西有时还会掩盖本质的东西。正如和氏璧没有雕琢以前,外面包着一层石头,这层石头掩盖了璧玉的光辉。所谓由表及里,就是要透过事物表面现象去把握它的本质特征。这里讲的是思考的深入性。然而事物常常包含着若干个层次,所以人们在每一个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认识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深入思考生活就特别要注意思考的联想性与深入性,思维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二者的质量。从中学生的文章来看,联想角度的平庸,视野的狭窄以及内容的肤浅,认识的一般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文的质量。看到星星月亮,就想到故乡、亲人;听到与盗贼搏斗,就歌颂见义勇为。
  所以,作文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借助教材,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联想,分析、比较,从同一材料中提炼出不同的有理论价值的观点。让学生多动脑,从各个方面展开联想,一步一步地深化认识。也许这是彰显习作个性的前提。确切地说,写作并不直接依赖生活,而是依赖于作者从生活中获得的特殊感受。但除此之外,还需要冷静的思考。凡有写作经验的人都不难体会到,写作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处于感情支配下而是处于理性支配下,不是驰骋想象而是冥思苦索。要培养创新写作思维,要做到:(1)、勤于思考:有些作文认识之所以一般化、不新颖,原因就是大家都那么看,都那么想,都那么写。然而事物往往是多侧面存在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引导学生“多思”,就是要多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思考,就可以避免认识雷同的通病。写作本来就是创新,如何去创这个“新”呢?无非就是对人们习惯的看法作适度的偏移。大家都从这个侧面看,你只要稍稍偏一点方向就可能有了新的看法。对宋代杨万里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般人只看到“平凡的景物中充满了生机”。但有一位作者却从别的角度看出了无穷的韵味:“从荷叶角度看,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余韵;从蜻蜓角度看,又有求新求美、反应敏锐、如饥似渴的内涵。”令人感到十分新奇。(2)、深入思考:如果想写出认识深刻的文章来,就要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重要的就是你比一般人思考得深,琢磨得透,才能从普通的事物中洞见其本质意义。古人说得好:“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这三番意思代表了认识逐步深化、文章渐次深刻的一个过程。如对《荷塘月色》主题的思考,最常见的是在政治层面上的理解:“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又有作者从朱自清本人的层面深思穷究以“表达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智者的孤独情绪,是因自己高出于芸芸众生之上而不被人理解而产生的知音难觅的喟叹和哀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活力的憧憬。”而近来又有作者从社会心理学的层面作了更深的开掘,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角色冲突和角色适应导致的心理紧张和茫然”,是来自于人的“个性”与“社会性”这一不可避免的矛盾。初学写作的学生,往往浅“思”辄止,把“第一番来者”逮住就写,不愿下功夫深思,所以就不可能写出独到的见解来。
  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是一项人文工程,既要遵从规律,又要有耐心、恒心,才能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
期刊
如果向中学生推荐文学作品,不少语文老师可能得心应手地回到古典文学,或者现代文学,或是回到鲁迅、沈从文、老舍、巴金。而不能胸有成竹,择优推荐当代文学作品。由于过于沉重的应试压力,我们的语文教师忙于上课、批改作业,注意力集中在怎么抓高考上,还要接受各种培训,平时更缺少时间阅读经典文学名著,遑论跟踪阅读当代文学作品了。    一、语文教师应突破当代文学阅读瓶颈    新时期文学失却了轰动效应以后,使一些
期刊
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对化学课本及其辅导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中,考察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试题并不鲜见,由于试卷长度的增加和信息量增大,此类试题出现大有上升势头。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对化学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日益显得非常重要。    一、课前阅读,重在培养阅读习惯    课前阅读,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预习。对于预习,绝大多数化学教师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则往往由于学生缺
期刊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集大成的一部伟大小说,作为和清代很接近的明代盛行的“童心说”,在小说中留下了很明显的痕迹和烙印,但在《红楼梦》的研究中却很少见到。  童心即真心,真心即道心,即宇宙之心。李贽曾作过《老子解》,“童心”和“婴儿”都是人的“初级阶段”,具有人的“最初一念之本心”。老子曾说过:“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复归于婴儿”,向婴儿状态复归,就是向人的自
期刊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
期刊
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从以
期刊
小学生初学作文,跟婴儿学话一样,还赖于模仿。而好多老师,特别是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师把这一阶段忽视,直接让学生作文,没有从口头表达成功过渡到书面表达这一步骤,使学生个个得了作文“恐惧症”。加之为了完成作文教学任务,普遍采用“赶鸭子上架”的办法,导致学生作文总是千篇一律。《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期刊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同时也是我国一种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言感觉、陶冶学生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小学生学好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小学生全面素质的正确途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我们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受环境条件、见识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学生都普遍存在着缺乏朗读兴趣的表
期刊
传统作文教学只强调教师对学生写作技巧的精心指导,对作文的精批细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收效甚微。俄国小说家契科夫曾说:“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什么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可见,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让学生明确修改的重要意义    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很多国内外的大文学家,其流传于世的著名作品都是经过了多次修改而成的。
期刊
当前,思想政治课是众多学科中学生最不喜欢的科目之一,也是学生认为实用性最差的科目之一,学生上思想政治课有着“无可奈何”的感觉。本人对56个高二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结果表明,76%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最大的问题在于“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7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是“说教课”,“枯燥”“抽象”;63%的学生怀疑思想政治课的真理性和真实性。如果不改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将会大大降低思想政治课的地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