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热点新闻”的时代性、如何反应“热点新闻”的现实因素以及“热点新闻”给观念艺术带来的争议性。分别从观念艺术对热点新闻的表现方式以及热点新闻对于观念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两方面着手。
【关键词】:观念艺术;热点新闻;信息时代
引言
艺术领域的“观念”最早是20世纪中叶由美国音乐家弗林特提出,之后很多赞同观念取代艺术的物质形态创作的艺术家们,将艺术创造归结为艺术创作者的某个观念或者概念的出现。 这些观念的呈现方式不是传统的绘画技巧或者说画笔、画布、颜料的技术形式,而是物尽其用的各类媒介都可以作为 描述的媒介,图片、录音、教科书、表格、录音带、甚至于艺术家的身体都可以作为观念的载体,来表现观点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热点新闻,顾名思义是指那些能够引发众人热议的新闻事件,这样的新闻常常会牵涉到人的道德标准、生存标准或者价值取向。比如近期的萨德系统争议,这是今年一起引发了全球范围讨论的新闻,可以称之为国际热点新闻,而且与中国的很多利益发生切实的关联,所以在中国也引发了较强的声音与行为讨论。针对萨德系统部署后可能激发的中国和韩国国民的人身安全的威胁和侵害,大多数的亚洲公众都是反感和反对的。面对这样的新闻,让我想到了一个潜在危险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也许当我们不关注新闻热点的时候,我们觉得世界是无害的,但这种伤害其实早已存在了,只是我们选择性略过而已。
第一章 “热点新闻”的时代性
从艺术创作的内容选题等角度来看,热点新闻最显著特征是时代性。它是某个时间节点的衍生物,而不是永恒真理。我们现在可以通过网络来判断一个热点新闻的影响力,看看留言者的数量以及通过网络表达态度的票数就可以估量出这是一个何种程度的热点新闻。
滑稽的是这种时代性里的现实性因素,却因为新闻的特质而备受争议,也就是说新闻媒体的层次决定了新闻的可信度和民众的接受程度。所以这种现实因素虽然来自于生活实际,但可能衍生出不同的版本,声音响亮的支持者版本有时未必即是真相。那这种现实性指向的就不是真相本身,而是对于某个事件的看法,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汇聚在一起形成某个时代的特征,从而成为艺术创作的实质。因为艺术反映社会的时代性就是其任务之一。
当“ 艺术是一种言说方式”,在敞开世界之时, 我们需要去辩解这个世界的存在的合理性,正如社会学家赫伯特·甘斯所言,“新闻本身不局限于对真实的判断,它也包含了价值观,或者说,关于倾向性的声明。” 那么,这已经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方式,也可能是政治性质的,或者经济性质的方式。
第二章 反映“热点新闻”的现实因素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热点新闻”的现实性很难运用具体的形象来描绘出来,因为新闻的形象是属于图片式的,与绘画的视觉形式相当接近,顶多就是再重复一遍,在影像程度高度模拟现实的时代里,这显然有“画蛇添足”的嫌疑,那么敢从那个角度来考虑其语言使用呢?
(1)真实载体的直接叙述
現当代很多艺术家直接利用新闻图片、新闻报道、新闻影像来叙述观念,如张培力的《新闻联播》,就是在真实的《新闻联播》基础上的再加工,通过节选与重复来强化某些观点。
如果从艺术的历程来看,这种形式似乎在很多艺术类型中可以寻到源头,如现成品艺术、行为艺术、达达艺术等,但是对于观念艺术来说,注重的已经并不是某种形式的美感,而是一种所谓的形式压力,在某一种压力下的被动思考。
在信息时代的强力冲击下,观念艺术也随之数字化和信息化,错综复杂的材料、快速传递的新闻、一日千里的进程....... 大多数人在看待这种生活状态时都觉得这一切难以来得及思考,生活在以飞速的行进中无法把握。可这种思索是停滞式的,人的头脑是极具潜力的,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多人已经适应了这种速度,尤其是出生在这个时代的人,它已经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人在头脑中加工信息,选择出最具震撼力的议题,在艺术中利用原型媒介引发议论,似乎是最接近时代现实的速度。
(2) 转嫁的象征性
当我们阅读和理解一个“热点新闻”时,我们并非第一当事人,那么我们对事件的吸纳并不是单纯狭隘地就事论事,而是将其进行扩展。扩展的结果是我们希望看到事件的推演逻辑,比如《萨德计划》让我们倍感忧虑的是类似“萨德”的一切,而不仅仅是这个事件而已。而为了说服大家接受这是一个糟糕的可怕的事件,我们不得不指出它的这种危害接近于什么,在我看来这种危害有一种麻痹性,不亲临事件核心的人,会觉得这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就像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各种不起眼的废品、废料、残次品等,可是当它们尖锐的残角划破了我们的防护网,真的涌进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等待的只能是全球性毁灭。那么这些悬吊在上空的危险物品就是萨德,而沿着网壁流淌的是生命的血色,最终会浸染到一层层叠压起来的世界各地。
第三章 “热点新闻”给观念艺术带来的争议性
今天,观念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非常重要且倍受欢迎的艺术表达方式。从人类艺术开始到 19 世纪,造型艺术的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无非就是叙事与抽象两种方式,到了20 世纪后半叶,观念艺术标志着第三种表达方式的出现。要说观念艺术的地位,刚出现时是现代艺术阶段后的一种新兴生物,是在人类经历了各种艺术媒介之后,艺术表述方式遭到打击后的又一次崛起。如今,观念艺术的表述方式已经形成一种新的潮流趋势,不可争议地成为一种主流方式。它对传统的审美观念的冲击是不容小觑的。可是,今天的观念艺术已不仅仅是对传统的一次反叛,更是探求自由表达的一种视觉手法。而这个关于人人是艺术家的争论,在波普时代已经被电视艺术证明,而在现今的新闻时代,权威性在进一步地被弱化,取代为光怪陆离的个性化。
作为情感的表现方式,所谓艺术的创作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家具体创造了什么的问题,创造了什么是一个活的有机整体,如果它只能观看和感受,显然它很难存活,就好像最新的永生概念,指向的不是肉体的永存,而是精神的方式的拷贝与延续。
结论
信息时代的来临时刻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无法估量且超乎想象的创意空间, 为他们铸造了关于理想世界的铜墙铁壁,人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信息化和数字化所带来的广泛性和包容性、甚至是个体特征的同化性。然而, 当我们感叹世界的光怪陆离的同时, 当结构化的符号、语言与思维模式充斥了我们的整个心灵,我们是否也可以利用我们自己的现实或现实细节、素材来寻求突破,突破人的存在的更为自由的表达。
参考文献:
[1]约翰·拉塞尔《当代艺术的意义》,陈世怀等译,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4月
[2]索尔·勒维特:《观念艺术的评价》,四川美术出版社2002版。
[3]庞小龙. 《一本书读懂互联网思维》. 湖南出版社
[4]罗伯塔·史密斯著,侯翰译. 《观念艺术》. 1985.01
【关键词】:观念艺术;热点新闻;信息时代
引言
艺术领域的“观念”最早是20世纪中叶由美国音乐家弗林特提出,之后很多赞同观念取代艺术的物质形态创作的艺术家们,将艺术创造归结为艺术创作者的某个观念或者概念的出现。 这些观念的呈现方式不是传统的绘画技巧或者说画笔、画布、颜料的技术形式,而是物尽其用的各类媒介都可以作为 描述的媒介,图片、录音、教科书、表格、录音带、甚至于艺术家的身体都可以作为观念的载体,来表现观点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热点新闻,顾名思义是指那些能够引发众人热议的新闻事件,这样的新闻常常会牵涉到人的道德标准、生存标准或者价值取向。比如近期的萨德系统争议,这是今年一起引发了全球范围讨论的新闻,可以称之为国际热点新闻,而且与中国的很多利益发生切实的关联,所以在中国也引发了较强的声音与行为讨论。针对萨德系统部署后可能激发的中国和韩国国民的人身安全的威胁和侵害,大多数的亚洲公众都是反感和反对的。面对这样的新闻,让我想到了一个潜在危险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也许当我们不关注新闻热点的时候,我们觉得世界是无害的,但这种伤害其实早已存在了,只是我们选择性略过而已。
第一章 “热点新闻”的时代性
从艺术创作的内容选题等角度来看,热点新闻最显著特征是时代性。它是某个时间节点的衍生物,而不是永恒真理。我们现在可以通过网络来判断一个热点新闻的影响力,看看留言者的数量以及通过网络表达态度的票数就可以估量出这是一个何种程度的热点新闻。
滑稽的是这种时代性里的现实性因素,却因为新闻的特质而备受争议,也就是说新闻媒体的层次决定了新闻的可信度和民众的接受程度。所以这种现实因素虽然来自于生活实际,但可能衍生出不同的版本,声音响亮的支持者版本有时未必即是真相。那这种现实性指向的就不是真相本身,而是对于某个事件的看法,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汇聚在一起形成某个时代的特征,从而成为艺术创作的实质。因为艺术反映社会的时代性就是其任务之一。
当“ 艺术是一种言说方式”,在敞开世界之时, 我们需要去辩解这个世界的存在的合理性,正如社会学家赫伯特·甘斯所言,“新闻本身不局限于对真实的判断,它也包含了价值观,或者说,关于倾向性的声明。” 那么,这已经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方式,也可能是政治性质的,或者经济性质的方式。
第二章 反映“热点新闻”的现实因素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热点新闻”的现实性很难运用具体的形象来描绘出来,因为新闻的形象是属于图片式的,与绘画的视觉形式相当接近,顶多就是再重复一遍,在影像程度高度模拟现实的时代里,这显然有“画蛇添足”的嫌疑,那么敢从那个角度来考虑其语言使用呢?
(1)真实载体的直接叙述
現当代很多艺术家直接利用新闻图片、新闻报道、新闻影像来叙述观念,如张培力的《新闻联播》,就是在真实的《新闻联播》基础上的再加工,通过节选与重复来强化某些观点。
如果从艺术的历程来看,这种形式似乎在很多艺术类型中可以寻到源头,如现成品艺术、行为艺术、达达艺术等,但是对于观念艺术来说,注重的已经并不是某种形式的美感,而是一种所谓的形式压力,在某一种压力下的被动思考。
在信息时代的强力冲击下,观念艺术也随之数字化和信息化,错综复杂的材料、快速传递的新闻、一日千里的进程....... 大多数人在看待这种生活状态时都觉得这一切难以来得及思考,生活在以飞速的行进中无法把握。可这种思索是停滞式的,人的头脑是极具潜力的,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多人已经适应了这种速度,尤其是出生在这个时代的人,它已经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人在头脑中加工信息,选择出最具震撼力的议题,在艺术中利用原型媒介引发议论,似乎是最接近时代现实的速度。
(2) 转嫁的象征性
当我们阅读和理解一个“热点新闻”时,我们并非第一当事人,那么我们对事件的吸纳并不是单纯狭隘地就事论事,而是将其进行扩展。扩展的结果是我们希望看到事件的推演逻辑,比如《萨德计划》让我们倍感忧虑的是类似“萨德”的一切,而不仅仅是这个事件而已。而为了说服大家接受这是一个糟糕的可怕的事件,我们不得不指出它的这种危害接近于什么,在我看来这种危害有一种麻痹性,不亲临事件核心的人,会觉得这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就像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各种不起眼的废品、废料、残次品等,可是当它们尖锐的残角划破了我们的防护网,真的涌进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等待的只能是全球性毁灭。那么这些悬吊在上空的危险物品就是萨德,而沿着网壁流淌的是生命的血色,最终会浸染到一层层叠压起来的世界各地。
第三章 “热点新闻”给观念艺术带来的争议性
今天,观念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非常重要且倍受欢迎的艺术表达方式。从人类艺术开始到 19 世纪,造型艺术的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无非就是叙事与抽象两种方式,到了20 世纪后半叶,观念艺术标志着第三种表达方式的出现。要说观念艺术的地位,刚出现时是现代艺术阶段后的一种新兴生物,是在人类经历了各种艺术媒介之后,艺术表述方式遭到打击后的又一次崛起。如今,观念艺术的表述方式已经形成一种新的潮流趋势,不可争议地成为一种主流方式。它对传统的审美观念的冲击是不容小觑的。可是,今天的观念艺术已不仅仅是对传统的一次反叛,更是探求自由表达的一种视觉手法。而这个关于人人是艺术家的争论,在波普时代已经被电视艺术证明,而在现今的新闻时代,权威性在进一步地被弱化,取代为光怪陆离的个性化。
作为情感的表现方式,所谓艺术的创作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家具体创造了什么的问题,创造了什么是一个活的有机整体,如果它只能观看和感受,显然它很难存活,就好像最新的永生概念,指向的不是肉体的永存,而是精神的方式的拷贝与延续。
结论
信息时代的来临时刻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无法估量且超乎想象的创意空间, 为他们铸造了关于理想世界的铜墙铁壁,人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信息化和数字化所带来的广泛性和包容性、甚至是个体特征的同化性。然而, 当我们感叹世界的光怪陆离的同时, 当结构化的符号、语言与思维模式充斥了我们的整个心灵,我们是否也可以利用我们自己的现实或现实细节、素材来寻求突破,突破人的存在的更为自由的表达。
参考文献:
[1]约翰·拉塞尔《当代艺术的意义》,陈世怀等译,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4月
[2]索尔·勒维特:《观念艺术的评价》,四川美术出版社2002版。
[3]庞小龙. 《一本书读懂互联网思维》. 湖南出版社
[4]罗伯塔·史密斯著,侯翰译. 《观念艺术》. 19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