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河南高考作文想起很多年前的一场讨论:“子为父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高考作文: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议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明确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对于这个问题,我先引用孔子和叶公一段话: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 子路》第18章)
  翻译: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引用郭齐勇教授的一段话:
  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传统的民间习俗,乃至上层社会的伦理法系,都肯定“父子互隐”而否定父子相互告发呢?是父子互隐为常态,还是父子互告为常态呢?从现代法律的观点看,儿子大义灭亲,检举揭发偷羊的父亲,是合法的,而“父子互隐”是违法的,有罪的。但如果从深度伦理学上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直德亦有其根据。从人情上、从心理上看,一对父子相互告发,他们之间早就有了问题,是一对问题父子。父不慈、子不孝,即在为仁之本上出了问题。这对问题父子甚至远不只是在慈孝上发生了问题。孔子显然不愿意看到父子相互告发、相互残杀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宁可认同维系亲情,亦即维系正常伦理关系的合理化、秩序化的社会。
  在文化大革命中,亲情被阶级斗争所代替,父子、夫妇间相互揭发,人人自危,那正是整个社会政治、伦理和家庭伦理出现大问题大危机的时候。如果我们超越法律的层面而从社会与个体道德、公德与私德,乃至宗教信仰、终极关怀的层面考虑问题,我们就会宽容理解“父子互隐”的命题。这种互隐的底层,是伦理的常态,而一旦父子、夫妇的相互告发、相互批判等等伦理关系的非常态成为常态、普遍化,甚至公开倡扬,那人们无异于处在人相食的场景中。不仅中国诸子,特别是儒学思想家不愿意看到这种状况,即使是在西方基督教的传统中,父子、夫妻间的相互检举告发也是有违人道、伦理的。甚至在东西方有些国家的现行法律体系中,也不允许父子、夫妇互相指证。亲属回避,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防止、不提倡亲人间相互检举揭发,以免使之成为普遍现象,损伤了维系家庭、社群伦理的最基本的纽带。 如果说亲人间的告发是扭曲的社会与扭曲的人格使然,是其中有的亲人有违人之为人之本使然,是有的亲人有违法犯罪行为使然,那么,孔子的“直在其中”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因为之所以产生亲情裂解、相互告发的原因、背景,确乎是不正常的,是扭曲的,是病态的,而不是正常的、正直的、正义的,因而不可提倡,不能讓人仿效。【选自: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兼与刘清平先生商榷】
  个人看法:
  在观点上,我是比较倾向于郭齐勇教授的。当然, 在现代社会,我认为父子相告是可以有的事情,这都是每一个公民可以选择的自由权利。
  但对于此类事情的处理,我更倾向于传统方式:子女对父亲的规劝,而不是动辄以爱的名义行刑罚之实。
  可能有人会说,父亲是一个冥顽不灵的人,万万不肯接受子女的规劝。但我认为只要父亲是一个具有亲情意识的人,他就具备可规劝的可能性。只要他在意亲情,他就能够感受到子女的关心和担忧。或者一种交谈方式不果,子女可以尝试多种交流方式。在没有经过全身心的努力后,就动用警察的外力来处理父亲,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偷懒行为。
  若父亲真是无可救药,是否警察的罚单能给他带来幡然醒过的效果?是否会如童话里所写:经过警察的处罚,一家人从此过上了安全守法的幸福生活。而现实的状态,更可能是:父亲接受了警察的处罚,虽然很受伤,但他还是会包容子女对自己亲情的伤害。
  回到孔子和叶公的对话,或者叶公想炫耀叶地人民的道德水准很高,对来自礼义之邦的孔子展现一种道德的优越感。不过孔子的这段话却否定了这种道德的表达方式,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有很多人会这样理解孔子:父亲偷了羊,儿子不但不举报,而且还会为喝上羊肉汤而感到高兴。这估计是刘清平教授会想到的。但我想现实更可能是这样的:子女不举报偷羊的父亲,但他会将羊偷偷送回去,或者将比羊价值更高的钱财偷偷送去赔偿,而不是高兴的喝羊肉汤。
  作者简介:徐洪达(1995-),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河南大学文学院201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9班。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琵琶艺术的发展,从事专业琵琶学习和业余喜爱琵琶的学生越来越多,然而大家普遍感觉这件乐器很难学,要想学好琵琶,掌握好琵琶演奏的基本功是重中之重。在琵琶演奏中,要想准确到位地把握音乐作品,正确地展示作品的节奏、速度、音准,鲜明地展现作品的音乐主题和音乐形象以及作品的音乐风格,必须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掌握科学系统的演奏方法。  【关键词】:琵琶;练习  琵琶艺术具有深邃的民族底蕴,这与我国
期刊
【摘要】: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经济繁荣,不少农民背井离乡涌向城市,挤在郊区的贫民窟,两极分化极重。拉斐尔前派作为19世纪英国发生的重大文化变革之一,在绘画和诗歌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丁·罗塞蒂作为拉斐尔前派的创立者之一,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让人印象深刻。本文通过分析罗塞蒂复杂的感情经历对其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探究其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产生这种独特女性形象的原因。  【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能力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对身边事物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装饰画在为人们带来无穷快乐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层面增添了新的亮点。在装饰画的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中,文化属性占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现代装饰画设计中,合理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传统纹样能够更好地渗透到装饰画设计中,在为现代装饰画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实
期刊
【摘要】:在古代汉语中,“者”字的使用可以说是比较频繁的,因为它即是结构助词又是虚词。本文着重研究分析了从先秦以来“者”字的发展趋势,目的就是揭示“者”字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在现代汉語中“者”字新用法和基本用法的由来。经过分析一些关于从先秦到现代的资料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叙述了“者”字的发展过程。而“者”字发展到近代时,就作为汉语构词语素而走向了复兴,成为现代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词缀,并在句子末尾起到提顿
期刊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想于一体,现代包装设计应中把握自己的民族文化风格。文章就民族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族文化;包装设计;民族特色  包装设计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体现了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品格与面貌,反映社会制度的政治、
期刊
【摘要】:中国的茶文化包含和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内容十分丰富。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茶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茶文化也跨越了国界,广传天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财富。本文从议程设置,使用与满足,编码译码等理论对中国茶最近的“传播热”做出阐释,对其他传统文化的推广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茶;传播;使用与满足
期刊
【摘要】: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判断力是知性和理性的中间环节,是一种先天地立法的能力。在美的分析论中,康德研究了判断力的普遍必然性,对“主观的普遍有效性”的分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分析了康德美学中“主观的普遍有效性”的含义和来源,并探讨了它与反思判断力的先验原则的关系。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康德美学以及美学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的沟通作用。  【关键词】:康德;美者的分析论;主观的普遍有效性;先验原
期刊
【摘要】:《瑞龙吟》书写作者的“伤离意绪”;《浪淘沙》表达作者“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的感伤之情。两首词体现出周邦彦词“沉郁顿挫”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用典;沉郁顿挫;伤春离别  一、《瑞龙吟》  出自周邦彦词集《清真集》,《瑞龙吟》是开卷第一篇,这是周词中最具代表的作品,历来被视为是压卷之作。此词约写于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词人流徙州县十年之后,自溧水县还京为国子薄时所作。  词的
期刊
【摘要】:文化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应与时俱进的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服务效能,进而充分彰显文化馆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示范价值,这有利于落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落实文化馆服务内容,促进文化馆符合群众文化要求的发展根本。本文在对文化馆服务和效能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了优化服务、提高效能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文化馆;创新;服务;效能;措施  前言: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保
期刊
【摘要】:目前,民族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民族地区的亲睐,各地区争相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但是,在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一些民族地区并不能全面诠释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特色。不仅造成当地民族文化的严重失真、衰落,同时也不能让游客全面了解当地文化。另外,一部分地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本文结合平武县白马藏族乡的实际,探讨其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策略。  【关键词】:全域旅游;民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