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goo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灭亡之后,各地尚有不少武装力量继续与清军周旋。在这些反清武装中,势力较强、影响较大的要数郑成功。他曾以厦门、金门为基地,长期组织抗清斗争。在北上抗清接连遭遇挫折后,郑成功于1661年挥师渡海,发起收复台湾之战,从荷兰人手中夺回台湾岛,使得这座宝岛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一、立志收复台湾


  16世纪后半叶,荷兰开始崛起,很快就建立起强大的海上力量。17世纪初,荷兰政府开始在其亚洲殖民地建立东印度公司,专门从事对亚洲各国的经济掠夺和武力侵略。此时,中国正处于明朝末年。由于明廷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给了荷兰侵略者可乘之机。从万历二十九年(1601)开始,荷兰殖民者以通商为名,对我国沿海各地进行袭扰。1623年,荷兰侵略者由熟知台湾情况的华人海商李旦带领,登陆台湾岛,建立基地。1641年,他们在台湾北部击败了西班牙殖民军,逐步侵占整个台湾岛。
  荷兰侵略军侵占台湾之后,在各地建立军事据点,修建教堂,企图通过武力征服和精神奴役,逼迫台湾人民屈服于其殖民统治。他们利用手中先进的武器,对台湾人民强征重税,使用种种手段搜刮民财。这些残暴的行径,激起了台湾人民的愤怒和反抗。
  郑成功在明亡之后曾追随隆武政权,并且很受重视,因此被赐姓“朱”。所以,郑成功又有个别名叫“朱成功”。隆武政权灭亡后,郑成功建立了一支以水师为主的抗清队伍,以东南沿海岛屿为根据地,凭险设伏,与清军周旋。由于战略方针制定得当,到了顺治九年(1652),郑成功已经成功控制福建、广东沿海全长一千余里的海岸线,占据岛屿一千余个,成为清军的一支劲敌。然而,就当时的全局来看,清军处于绝对优势,在几次会战失利之后,郑成功从南京退往厦门。此后,清政府改变了此前以招安劝降为主的做法,下定决心要将郑成功残部彻底消灭。在这种严峻的局面之下,郑成功苦思出路,进而想到了收复台湾,并以此作为反击清军的根据地。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郑成功先派出间谍,前往台湾打探情况。间谍很快就联系上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的旧部何斌(一称何廷斌)。何斌在荷兰人占领台湾之后,被迫做了荷兰人的翻译,他虽然身在荷兰军营,却一直心向中国,对荷兰人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和残暴行为充满仇恨。所以,当他听说郑成功有收复台湾的志向后,便立即与其秘密接洽。由于何斌有接近荷兰人的机会,所以对荷兰殖民者的布防情况非常了解。在与郑成功取得联系、获得大力支持后,他更是处处留心收集情报。1659年,何斌逃出台湾岛,将自己收集到的情报向郑成功作了详细汇报,并自愿充当向导,郑成功也由此更加坚定了收复台湾的决心。事实上,何斌收集到的情报,成为日后郑成功进行战争决策和制定作战计划的重要依据。
  之后,郑成功加紧进行各项物资准备工作,进一步统一官兵思想,对士卒展开强化训练,并研究制定渡海作战计划。
  为了筹集更为充足的粮饷和军用物资,郑成功一方面安排部下从闽、粤、浙沿海地区征集和购买,并选派部分商人从海外大量进口,另一方面委派何斌在台湾秘密筹集。郑成功深知渡海作战需要大量战船,所以特别重视修造船舰,并下大力气组建水师。据说当时所造战舰,最大载重可达3000—4000担,长约10丈,宽2.5丈,高1.5丈,吃水8尺。至于战船之上,则配备各种铳、炮,以满足海战之需。在经过长时间强化训练后,水师士卒在舰船上跳跃自如,即便是在惊涛骇浪之中,也如履平地,矫捷如飞。

二、殖民者布防


  荷兰殖民者一直非常担心郑成功出兵台湾。随着郑成功即将收复台湾的传闻越来越多,荷兰侵略者也开始布置防卫。
  荷兰侵略者紧急从巴达维亚(今属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基地调遣十二艘战船并运载六百名士兵增防台湾。其中,臺湾城部署约一千余名,赤嵌城部署四百余名,其余士兵则分守各处。后来,荷兰侵略者意识到对重点地区必须进行重点防守,于是又向台湾城和赤嵌城各增兵一百余人。
  荷兰侵略者下令各地加紧进行军用物资的储备,并整修炮台,构筑防御工事,企图借助威力巨大的火炮,封锁海面。
  荷兰侵略者担心郑成功在台湾发展间谍,便下令禁止任何中国人进入赤嵌城,同时将华人长老和有声望的人都拘禁在台湾城内作为人质,并禁止台湾商人和大陆进行贸易,防止台湾的物资储备流向郑成功军队。为进行针对性防卫,荷兰侵略者加紧搜集有关郑成功的情报,掌握他们的备战情况和作战意图。与此同时,也加强了一系列反情报措施,防止郑成功收集荷兰军队的情报。
  荷兰侵略者虽然做了各种部署,严密防范,但台湾终究是中国的领土,人心的向背并不会被荷兰侵略者的淫威所左右。而且,从总体上来看,荷兰军队毕竟在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而且防备虽说严密,但百密仍有一疏,依靠炮火和城堡并不能长久维持他们的统治。台湾终究要回到祖国的怀抱。

三、冒雨出击


  1661年二月,郑成功在金门举行隆重的誓师仪式。三月中旬,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所有将士也都集结完毕,只等郑成功一声令下。
  三月二十三日中午,郑成功亲自率领第一梯队自金门料罗湾出发,浩浩荡荡向着台湾岛方向挺进。第二天清晨时分,船队已经成功横渡台湾海峡,陆续到达澎湖列岛。荷军在此并没有重兵防守,所以郑军非常轻松地占领了澎湖列岛。郑成功下令大军就地驻扎,自己则率领重要将领到各岛巡视。郑成功认为澎湖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于是命令张在等率少数人马布防,自己则率领主力继续向东进发。
  澎湖距离台湾岛只有五十二海里,可说是近在咫尺。然而郑成功大军突遇暴风雨,只好返回。没想到的是,暴风从此一发不止,大军一直无法出发。更糟糕的是,携带的粮食也已所剩无几。是返回金门,还是停驻澎湖,抑或是马上进兵台湾,忽然变得难以选择。郑成功判断,如果等风止再进兵,不仅会影响士气,更会给荷兰侵略者布置防守留下更多时间。所以,郑成功当机立断:顶着暴风雨,强渡海峡。
  三十日晚,郑成功留下陈广、张在等率兵三千人留守澎湖,自己率领大队人马冒着暴风雨强渡海峡。在同风浪搏斗了半夜之后,大队人马于四月初一拂晓抵达台南鹿耳门港外。   在这之前,郑成功已经得到了何斌的详细情报,得知鹿耳门港的大概情形。当抵达鹿耳门港外,郑成功立即派人继续侦察地形和敌情。当时,如果想由外海进入内港可有两条路线选择,一条是北航道,水浅道窄,平时只能小舟通行,如果想让大船通过,必须等到涨潮时分。另外一条是南航道,道宽水深,大小船只都非常容易出入,但港口有敌人重兵防守。
  郑成功毅然选择从北航道进兵。但是,能有那么好的运气,恰好遇到涨潮吗?答案是肯定的。
  原来,在发起进攻之前,郑成功收集了大量相关区域潮汐的情报。这些情报,在关键时候起到了至为重要的作用。四月一日中午,鹿耳门一带海潮大涨。就这样,郑军大小战舰顺利地由北航道通过鹿耳门。荷军本以为郑成功的船队必定会从南航道驶入,没想到他们巧妙地躲开了荷军精心布置的火力网。面对浩荡而来船队,荷兰侵略者“骇为兵自天降”,顿时束手无策。
  就这样,郑成功大军迅速登陆,随即切断了台湾城与赤嵌城的联系,建立起滩头阵地,为攻打赤嵌城做准备。

四、连战连捷


  郑成功大军登陆之后,台湾居民争先恐后前来接应,高山族群众更是“迎者塞道”,对祖国军队收复台湾表现出热烈欢迎的态度,这为郑成功大军顺利登陆和分割包围荷军创造了条件。
  郑成功指挥部队将赤嵌城团团包围。当时,赤嵌城的荷军共四百人,兵力虽弱,却企图倚仗先进火炮和坚固的城堡负隅顽抗。他们狂妄叫嚷:“二十五个中国人合在一起还抵不上一个荷兰兵。”气焰极其嚣张。
  荷军先是试图从海上组织反扑,利用先进火炮,向中国舰船发起进攻。郑成功则利用舰船数量优势,与之对抗。虽然装备处于劣势,但是郑军上下英勇奋战,毫不畏惧。在一场激烈的炮战之后,敌主力舰被击沉。荷军见势不妙,赶紧撤退逃跑。
  陆地上的战斗也非常激烈。荷军一面由贝德尔上尉率兵二百
  四十人利用城堡上先进火炮抵抗郑军,一面派阿尔多普上尉率二百士兵紧急增援。郑军一面组织对赤嵌城之敌进行围攻,一面组织部队阻击敌人援军。针对贝德尔所部,郑成功指挥部将陈泽率领主力从正面进攻,另外派出生力军迂回到敌军侧后,对荷军实施前后夹击。荷军发现自己腹背受敌,进退失据,顿时锐气全失。在密集的火力攻击之下,他们抱头鼠窜,落荒而逃。
  面对危局,守城将领描难实叮派人悄悄前往台湾城,要求揆一再派百余人援救。揆一知道,台湾城的处境也非常危险,兵力同样不足,无奈之下,只得拒绝了增援赤嵌城的请求。赤嵌城已彻底沦为一座危城,成为埋葬荷军的坟场。
  郑成功下令加紧对赤嵌城的包围和进攻。在台湾人民的协助之下,郑军切断了赤嵌城的水源,这让荷兰守军更加恐慌。乱战之中,郑军士兵在赤嵌城外抓到了描难实叮的弟弟和弟媳。郑成功下令对其善加款待,并申明利害,之后便令其回城劝说描难实叮投降。描难实叮眼见救兵无望,孤城难守,不得不挂出白旗,向郑成功投降。就这样,郑成功组织军队经过几场激战,收复了赤嵌城。

五、决战台湾城


  在夺回赤嵌城之后,郑成功派描难实叮前往台湾城劝降,遭到揆一的拒绝。郑成功更下定决心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于是加紧布置进攻台湾城。
  台湾城是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统治中心,城墙高而坚固,火炮密集。这些火炮,射程远,威力大,封锁了台湾城周围的每条通道。当时,城内尚有守军近千人,火药充足,所以,荷兰人妄想凭借险要地形和坚固城堡负隅顽抗。
  在完成对台湾城的包围后,郑成功立即组织展开多路进攻,但敌军火力威猛,攻城部队屡屡受挫。无奈之下,郑成功只得下令部队后撤,等待更好的进攻时机。他一面继续给揆一写信劝降,一面耐心打探台湾城的情况。此前,揆一曾派人前往巴达维亚求援,所以仍抱有一线希望,他打定顽抗到底的主意,企图等待援军的到来。
  郑成功也在耐心等待时机。他打探到台湾城内缺粮缺水,荷军处境已经十分困难,便下定决心对荷军继续围困,“俟其自降”。这时,郑成功的后续部队也陆续到达,兵力得到大大加强,补给也更加充足,这无疑更坚定了郑成功围困台湾城的决心。
  郑成功一边布置围城,一边部署打击荷兰援军的计划。五月底,远在巴达维亚的荷兰殖民者得到了赤嵌城战败和台湾城被围的消息,急忙拼凑了七百名士兵、十艘战舰,火速赶往台湾。一个多月后,他们终于抵达台湾海面。郑成功大军早已等候多时,为他们设好了埋伏圈。
  看到敌舰闯入伏击圈,郑成功下令万炮齐发。经过一个小时的激战,荷军两艘军舰被击毁,三艘小艇被俘,士兵伤亡一百多名。郑军猛烈的炮火,吓得荷军其余舰船再也不敢靠前,只得仓皇逃回巴达维亚。
  台湾城的荷军眼看援兵到来,一度想主动出击,来个里应外合,没想到也被打得七零八落。从此之后,他们再也不敢轻易出城与郑军交战,只得龟缩不出。被围数月之后,台湾城内补给更加困难,加之疾病流行,士气低落。十二月六日清晨,郑成功下令集中火力炮轰乌特利支堡。两个小时内,便发射炮弹两千五百发,终于打开一个缺口,占领该堡。揆一见大势已去,只得投降。就这样,宝岛台湾在被荷兰侵略者侵占三十八年之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六、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解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顺应了历史潮流,战争具有正义性,赢得了台湾民众的支持,荷兰侵略者的殖民统治不得人心,甚至荷兰军队的黑奴士兵也临阵倒戈,转而支持郑成功军队,这些显然对战争结果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扎实有效的后勤补给,为郑成功渡海作战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发动进攻之前,郑成功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好物资和器材的准备工作,尤其重视战船和火炮等作战武器装备的征调和制造。可以说,在渡海登岛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海上补给,就无法保障大队人马按时登陆。在成功登岛之后,何斌前期所筹集的物资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与荷军交战过程中,郑成功也着意切断荷军的后勤补给线,从而改变了双方力量
  对比。
  就战略战术而言,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也可圈可点。比如说,充分的情报工作,为郑成功正确决策提供了保障。进攻路线的选择,进攻时机的选择,都是以扎实有效的情报工作为前提。在暂时的挫折面前,郑成功并没有选择退却,而是迎难而上。在包围台湾城的过程中,郑成功表现出极强的灵活性,并不是一味强攻,而是将进攻与劝降结合起来,并不急于攻城,而是将打援与围城结合起来。荷兰军队的一举一动,都在郑军的掌握和控制之中。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捍卫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是中国人民反对西方殖民侵略的一次伟大胜利。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加强了对台湾的开发建设,为台湾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條件。此外,就军事史而言,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渡海登陆作战,在战争动员、战斗准备、作战指挥及作战时机的选择等方面,都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遗产。
其他文献
爱书人单调的读书生活中,时常会点缀着某些自娱性的节目。这些不足为外人道,但在当事人自己却真能品尝到一丝特异的滋味。譬如,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位读书人站在自己的书橱前,静静地浏览林林总总的藏书。这倒没什么,触动我们的是此时他的表情中的某样东西。目光在一排排书脊上逡巡往返,仿佛元帅检阅列队待发的兵士,但元帅脸上攒足了威严,爱书人却是如霭霭月光般的温情宁静,容易使人联想起挽起沉甸甸的谷穗时的农人。间或他会抽
期刊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话(十)  古人云:“文物仪章,莫备于唐。”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时期。唐代的监察制度也在前代的基础上进入了成熟期。  唐代中央的监察机构仍是御史台。御史台的最高长官是御史大夫,官秩从三品。唐代监察官与行政长官之间的交流是频繁的,像御史大夫这样的高官也可以改行。有人统计过,从唐朝建立之初到唐玄宗开元元年(713)的90多年间,有12位御史大
期刊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政史类资料汇编,保存了自帝尧至东周初年的一些重要史料,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政治、军事、礼制、官制、法制、天文、地理、音乐、舞蹈和教育诸多领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我国上古治国理政经验之总结,对研究我国上古历史,具有重大价值。一  先秦时期,《尚书》称为《书》。汉以后才称为《尚书》,意为上古之书。  《尚书》的作者是谁,已经无从考证。《尚书》中有《尧典》《舜典
期刊
儒家篇(六)  西方学者认为,儒家主要关注三件事:教育、礼仪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给双方带来的实际好处。教育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学习经典,每个人都可以效法古代的正人君子,在言行上无疵;礼仪的重要性在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一整套美好的行为习惯继承古人,在言行上无瑕;而上下级有区分,在言行上就会无误。这中间,“教育”是排在第一位的,人从生到死,一直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是终身学习,是学习型人生。  那
期刊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东坡志林·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中写道,街中小孩儿听人说三国的故事,或哭或喜。可见,早在北宋年间,有关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就已深入人心,诸葛亮在当时也已家喻户晓。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评价《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在老百姓眼里,诸葛亮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化身;在感怀寄寓的人心中,诸葛亮又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
期刊
九、以德服人的全球治理方式  “天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观念。在传统社会,中国人一向重视“天下”,而相对忽视“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或天下平是传统中国人的最高追求。  “天下”顾名思义就是天之所覆的普天之下,相当于今天的全世界或全球。如何治理天下?中国古人有一套自己的理念。《中庸》认为治理天下国家有“九经”,即九大原则: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
期刊
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德言为太子舍人,方属时乱,恐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傥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镜,各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访于都市。有苍头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予食,
期刊
隋唐五代:盛衰治乱变奏曲(九)三、盛世的危机——问题出在哪里?  在“开元盛世”这样一幅欣欣向荣的图景背后,究竟潜藏着何种危机呢?为什么会有这种危机呢?有道是,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走向盛世的道理都是一样的,盛衰转化的隐忧各有各的不同。就唐玄宗时代的情况来看,主要是制度创新不足引起的失序问题,具体地讲,就是土地兼并之后引发的“逃户”问题、兵役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此引发
期刊
《三国演义》第一句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绘画的交流和互相借鉴也是如此。  人类社会不发达时期,不仅东西方绘画区别巨大,就在中国境内,南北东西各地的绘画也是不同的。那时候,地方画派的特点很鲜明,尤其是南北的画风更是截然不同。  先談中西画的区别。中西最早的绘画主要都是以面的形式表现,也有以线的形式表现的,但很少。中国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岩画、彩陶画、镶嵌图、漆绘,差不多都是以面的形
期刊
《资治通鉴》选读  上命有司为安禄山起第于亲仁坊a,敕令但穷壮丽,不限财力。既成,具幄帟器皿,充牣其中,有帖白檀床二b,皆长丈,阔六尺;银平脱屏风c,帐一方一丈八尺;于厨厩之物皆饰以金银,金饭罂二d,银淘盆二,皆受五斗e,织银丝筐及笊篱各一;他物称是。虽禁中服御之物,殆不及也。上每令中使为禄山护役,筑第及造储偫赐物,常戒之曰:“胡眼大,勿令笑我。”  禄山入新第,置酒,乞降墨敕请宰相至第f。是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