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汤养宗是继蔡其矫、舒婷和吕德安之后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福建当代诗人。他在长达40多年的诗歌写作历程中,罕见地葆有一种持久而强健的艺术创造力,不断地寻求诗艺的自我挑战和自我超越。汤养宗的诗歌作品从数量看并不算多,但在质量上潜心打磨、精益求精,为当代汉语诗歌写作实践提供了不少凸显鲜明艺术个性的优秀文本。在其诗学随笔《“门”里头的福建诗歌》一文中,汤养宗曾别具匠心地借用拆字法,对闽地诗人的精神特质做了一个十分精当的概括:“福建诗人似乎有一个不成约定的心理定势,那便是更相信用自己的声音说话,更相信作品的硬件,不相信名声的软件;更用力于对自己诗歌肌理的深入打造,用厚重结实的诗歌文本,来取得外界诗歌同行们的信任感。‘门’内之‘虫’吧,闷在里面心头热是自己的事,但声音还是可以传到外面的。”这段话不仅是对福建当下诗歌发展整体状况的精准描述,其实也完全可以看做是汤养宗诗歌写作的一种自况。
作为一位生长在闽东沿海地区的诗人,汤养宗始终把海洋想象当做他诗歌抒写的重要主题。在其早期作品中,海洋想象往往呈现为诗人对某个具象化的生活场景或情感事件的观照。譬如,《船眼睛》一诗对年轻渔妇绵密情思的细致刻画:“说有眼睛的船应该比小猫小狗更有灵性/说它过去不听话那现在起就该听话/说以后不要老是迟迟忘返/说也不要三天两头在梦里翻船/说从今起风暴会在他船头让路/说有这双眼美人鱼不敢来迷惑他/说她不再怕骗 她一切都会看见/说这是船的眼睛也是她的眼睛”,透过硕大的船眼睛,我们看到了年轻渔妇深邃而忧伤的守望目光,以及她对于爱情大胆而独特的表达方式;《船舶洞房》一诗写虽处于逼仄生存空间却仍艰难伸展的蓬勃生命:“露出你礁盘般的男性来/露出你波浪般的女性来/带着海给你的粗犷野性/无拘地发出你对生命渴念的呼吸/所有正常的顾忌在这里都拉断了缆绳”,作者把海洋意象和性别意象巧妙地合二为一,对于野性生命的赞美跃然纸上。
如果说汤养宗早期诗歌中海洋想象的底色仍然是浪漫主义抒情话语,往往指向某个具体的现实情境,流露出某种悲悯情怀,那么,他近年诗歌中的海洋想象则带有鲜明的形而上色彩,渗透了作者关于世界、生命的沉思。在这些诗中,汤养宗很少抒写具体的海洋意象,而是常常直接使用“大海”一词,使之成为一个与自我镜像相互呼应的巨大能指符号:“只有大海没有倒影,不要倒影,不要/用倒影看一看,自己的身体正朝东或者朝西/大山,城市,人群,狮子,甚至蚂蚁/纷纷花开见佛,对着自己的影子/疑神疑鬼,心事里还有心事,并被问/这又是谁的身体,既要见如来,又想见所爱/只有大海走走停停,从不看自己的身影/也因为没有,大声说话,自己就是尽头”(《只有大海没有倒影》),在这里,大海已然超越于現实物质世界之上,成为理想的自我形象的最高象征。而在另一首短诗《三人颂》中,大海作为一个能指符号得到更为突兀的呈现:“那日真好,只有三人/大海,明月,汤养宗”,第二行中三个名词的并置,一方面微妙地勾连起李白经典诗篇中的孤独主题,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抒情主体作为一个现代人所面对的存在与虚无的悖论。
汤养宗近年来的诗歌写作值得注意的另一个特点,是他对口语写作的有力实践和深入思考。口语写作是当下汉语诗歌写作现场的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相关的讨论往往陷于两个极端:要么过分夸大口语写作的能量,甚至把它当作当前诗歌写作的唯一出路;要么全盘否定口语写作的存在价值,避之唯恐不及。汤养宗则从一个写作者的切身经验出发,论述了口语写作对于当代汉语诗歌写作的多种艺术可能性:“要真正意识到口语的好,是我们必须具有够得着的使用好口语的能力。应该说,口语拥有更多随意性的小脚,在书写的看住与放纵间,它极容易造成语义表层的平庸化与散文化。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并应用好它的鲜活、多变、自我生长的特点,给予相应的叙述策略,铺开口语开阔、多维、复杂、鲜活的多向性,我们就无法还原它作为人类最广泛使用的内在丰富性,建立起与之相互对接的意识关联域,展现它诗性的辽阔的自由度,使口语写作真正进入书写的自由状态。”(《我们相依为命的口语与让我们重新说话的口语》)显然,汤养宗的这个观点不仅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事实上,他的诗歌写作实践也呼应了他的观点。我们在《一个人大摆宴席》一诗里不难找到这种呼应关系:“一个人无事,就一个人大摆宴席,一个人举杯/对着门前上上下下的电梯,对着圣明的谁与倨傲的谁/向四面空气,自言,自语/不让明月,也决不让东风/头顶星光灿烂,那是多么遥远的一地鸡毛/我无群无党,长有第十一只指头/能随手从身体中摸出一个王,要他在对面空椅上坐下/要他喝下我让出的这一杯”,这首诗的抒写无疑充分地体现了口语的自由和鲜活,但作者并没有完全放任这种自由和鲜活,而是通过书面语词的嵌入、诗歌情境的区隔和抒情节奏的把控,使这首诗关于自我主题的表现显得丰富而充满张力。
总之,汤养宗近年的诗歌写作显示了一条诗艺探索的上升路径。当然,这种上升是曲折而艰难的,但我们相信汤养宗的诗歌写作在未来仍能保持上升的态势,为读者带来更令人惊艳的语言风景。
作为一位生长在闽东沿海地区的诗人,汤养宗始终把海洋想象当做他诗歌抒写的重要主题。在其早期作品中,海洋想象往往呈现为诗人对某个具象化的生活场景或情感事件的观照。譬如,《船眼睛》一诗对年轻渔妇绵密情思的细致刻画:“说有眼睛的船应该比小猫小狗更有灵性/说它过去不听话那现在起就该听话/说以后不要老是迟迟忘返/说也不要三天两头在梦里翻船/说从今起风暴会在他船头让路/说有这双眼美人鱼不敢来迷惑他/说她不再怕骗 她一切都会看见/说这是船的眼睛也是她的眼睛”,透过硕大的船眼睛,我们看到了年轻渔妇深邃而忧伤的守望目光,以及她对于爱情大胆而独特的表达方式;《船舶洞房》一诗写虽处于逼仄生存空间却仍艰难伸展的蓬勃生命:“露出你礁盘般的男性来/露出你波浪般的女性来/带着海给你的粗犷野性/无拘地发出你对生命渴念的呼吸/所有正常的顾忌在这里都拉断了缆绳”,作者把海洋意象和性别意象巧妙地合二为一,对于野性生命的赞美跃然纸上。
如果说汤养宗早期诗歌中海洋想象的底色仍然是浪漫主义抒情话语,往往指向某个具体的现实情境,流露出某种悲悯情怀,那么,他近年诗歌中的海洋想象则带有鲜明的形而上色彩,渗透了作者关于世界、生命的沉思。在这些诗中,汤养宗很少抒写具体的海洋意象,而是常常直接使用“大海”一词,使之成为一个与自我镜像相互呼应的巨大能指符号:“只有大海没有倒影,不要倒影,不要/用倒影看一看,自己的身体正朝东或者朝西/大山,城市,人群,狮子,甚至蚂蚁/纷纷花开见佛,对着自己的影子/疑神疑鬼,心事里还有心事,并被问/这又是谁的身体,既要见如来,又想见所爱/只有大海走走停停,从不看自己的身影/也因为没有,大声说话,自己就是尽头”(《只有大海没有倒影》),在这里,大海已然超越于現实物质世界之上,成为理想的自我形象的最高象征。而在另一首短诗《三人颂》中,大海作为一个能指符号得到更为突兀的呈现:“那日真好,只有三人/大海,明月,汤养宗”,第二行中三个名词的并置,一方面微妙地勾连起李白经典诗篇中的孤独主题,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抒情主体作为一个现代人所面对的存在与虚无的悖论。
汤养宗近年来的诗歌写作值得注意的另一个特点,是他对口语写作的有力实践和深入思考。口语写作是当下汉语诗歌写作现场的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相关的讨论往往陷于两个极端:要么过分夸大口语写作的能量,甚至把它当作当前诗歌写作的唯一出路;要么全盘否定口语写作的存在价值,避之唯恐不及。汤养宗则从一个写作者的切身经验出发,论述了口语写作对于当代汉语诗歌写作的多种艺术可能性:“要真正意识到口语的好,是我们必须具有够得着的使用好口语的能力。应该说,口语拥有更多随意性的小脚,在书写的看住与放纵间,它极容易造成语义表层的平庸化与散文化。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并应用好它的鲜活、多变、自我生长的特点,给予相应的叙述策略,铺开口语开阔、多维、复杂、鲜活的多向性,我们就无法还原它作为人类最广泛使用的内在丰富性,建立起与之相互对接的意识关联域,展现它诗性的辽阔的自由度,使口语写作真正进入书写的自由状态。”(《我们相依为命的口语与让我们重新说话的口语》)显然,汤养宗的这个观点不仅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事实上,他的诗歌写作实践也呼应了他的观点。我们在《一个人大摆宴席》一诗里不难找到这种呼应关系:“一个人无事,就一个人大摆宴席,一个人举杯/对着门前上上下下的电梯,对着圣明的谁与倨傲的谁/向四面空气,自言,自语/不让明月,也决不让东风/头顶星光灿烂,那是多么遥远的一地鸡毛/我无群无党,长有第十一只指头/能随手从身体中摸出一个王,要他在对面空椅上坐下/要他喝下我让出的这一杯”,这首诗的抒写无疑充分地体现了口语的自由和鲜活,但作者并没有完全放任这种自由和鲜活,而是通过书面语词的嵌入、诗歌情境的区隔和抒情节奏的把控,使这首诗关于自我主题的表现显得丰富而充满张力。
总之,汤养宗近年的诗歌写作显示了一条诗艺探索的上升路径。当然,这种上升是曲折而艰难的,但我们相信汤养宗的诗歌写作在未来仍能保持上升的态势,为读者带来更令人惊艳的语言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