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演示法在等式性质和解方程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f_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演示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无论是小学,还是初高中,乃至大学,演示法的课堂教学应用都有其实际意义。小学高年级数学已经开始接触稍难的数学知识,教师在讲解时不妨结合演示法,让课堂教学更轻松,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深刻。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就成为本文需要讨论的课题,本文结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等式性质和解方程来为大家阐述。
  关键词: 演示法 等式性质 解方程教学 有效运用
  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水平,体现教师对于所教课程的把握度,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演示法就是这样一种被课堂教学所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对教师更好地讲解知识点的辅助,是对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的促进,无论在小学,还是初高中,甚至大学课堂,都离不开演示法的教学辅助。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课程已经开始接触为初中数学学习做铺垫的知识点和内容,比以往所学都要稍难,例如等式性质和解方程的学习。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妨结合演示法,为学生展现出清晰的知识结构,让学生理解起来更轻松。
  一、教师的演示活动——丰富形成概念的表象,积累体验性经验。
  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应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吸收,以及运用。小数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更是如此,学生在对新的知识没有概念的情况下,教师如果还运用旧有的教学方式,就会导致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偏差,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百害而无一利。等式性质和解方程同属一章的内容,要求学生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等式的性质去理解解方程的实质。
  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电子白板,那么,如何在讲解等式性质和解方程时将演示法与这些教学手段融会贯通就成为教师需要反复实践的重要内容。其一,教师在讲解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之前,先在大屏幕上出示天平,天平左右两端皆放置着不同大小的物品,比如,左边放着一块大橡皮,右边放了三块小橡皮,但是,教师要让学生注意观察,天平是平衡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一块大橡皮=三块小橡皮,由此,教师引出等式的性质,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对等式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其二,教师还可将实物的天平放在讲桌上,左边放上一块橡皮,右边放几颗糖果,教师仍用前面的方法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可以以糖果为奖励,调动了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这样的演示教学,让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直观的感受,对于知识的把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的演示活动一定要具备时效性、实用性,演示内容的设置要恰当,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而不恰当的设置,只会使学生进入误区,再想纠正便不是易事了。
  二、学生的演示活动——优化学生的策略,积累方法性经验。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数学课堂演示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创设有关教学内容的情境。这样的演示活动,让学生更多地去展示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任何课堂教学都是适用的。
  例如,在学习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时,学生自己设计题目,让同学们来解答。如:小明的爸爸买苹果花了10元,买橘子花了12元,小亮的爸爸买苹果也花了10元,买橘子花了12元,这里的等式关系是?其他同学回答:10 12=10 12。提问的学生总结:对,这是我们学过的等式的性质,那么,大家听我下面要出的题。小明买了一支钢笔和一个笔记本,笔记本花了9元钱,小明一共花了30元钱,我们可以列出方程x 9=30,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钢笔花了多少钱呢?其他同学回答:在等式两边分别减去9。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占据主动地位,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演示法在等式性质与解方程中的有效运用有着良好的效果。
  三、重概括、重反思——增进学生的内隐能力,积累“数学地思考”的经验。
  教师与学生间的这种演示活动一定要产生相互的共鸣,不能脱离主题,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教师要适当发挥引导者、领路人的作用。对于等式性质和解方程在小学教材中的出现,许多教师仍存在着疑问,毕竟等式性质与解方程的学习对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融会贯通都是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教师和学生互相配合,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要不断给自己提出假设与问题,而学生更要积极参与到教师的讲解中来,使得知识的讲解更完善。学生间也要加强交流,互相质疑,再在怀揣疑问的情况下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演示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需要教师充分体现它的有效性,不仅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吸收,更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运用。虽然,近几年许多教学工作者对于在小学五年级加入等式性质与解方程这样难度较高的课程仍存在疑惑,但我始终相信,只要教师和学生齐心协力,就算再难的知识也总会有被消化的时候。所以,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独立思考及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剑萍.用科学的眼光引导学科的变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2]杨启亮.应试与素质[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7.
  [3]阎金铎.小学数学教学思维方法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4]刘冠军等.方程教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观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探究能力呢?作者认为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探究能力 探究实践活动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
摘 要: 教师可以从激趣提问、类比提问、难度适中提问、开放式提问、在探索规律中提问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启发学生努力思考、积极探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激趣提问 类比提问 开放式提问 中学数学教学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很好地增进师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集中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力的,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一堂课如果是真实的、有效的,带着浓浓的数学味,而且有了师生的融洽,有了互动的生成,那便是精彩的,令人回味的。教学艺术是什么?我想可以简化为预设与生成的和谐。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而在生成中展现的却是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那么如何使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相和谐呢?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一切教学都是预设
多媒体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够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若教师能够正确、合理地选择和恰当运用多媒体,则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进而促进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笔者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恰当运用多媒体实施创新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使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学位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尤其是6—12岁的儿童,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事物更有益于他们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他们更乐于探究和学习。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的最可取方法。因此,一个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信息技术课件远比单调的教学手段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信息技术具有集文字、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多径传输引起的码间干扰会使接收端的性能严重恶化。在无法获得足够长或缺少训练序列的系统中,为了改善系统的性能,盲均衡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系统盲
摘 要: 为了使数学课更吸引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多给予学生积极评价;尽量让学生动起来;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生主体 数学问题  一、以学生为主体  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