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来华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趋势。本文回顾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背景,对来华留学生现状进行了量化分析,总结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留学生;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3-012-2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源及发展回顾
1.高等国际教育国际化背景。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教育国际化作为国家竞争的战略需要被各大国家提上了议事日程。如美国在《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理解胸怀人才的具体要求;日本为强化其国际竞争力制定了国际化战略计划,从1983年推行的“留学生10万人计划”到2008年制定的“留学生30万人计划”[1];韩国政府也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计划到2020年招收20万名外国留学生,以推动教育国际化。各国家在促进大学国际化举措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多是将国际留学生、国际教师、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管理、国际合作项目作为突破重点及国际化优先指标[2]。
2.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大学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三大热点问题之一,是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提升大学国际影响力的系统工程。中国教育国际化已经推行多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2010年教育适时制定了新的《留学中国计划》,该计划确定到2020年接收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
二、来华留学生现状
鉴于教育部于2010年提出《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家,所以本文以2009年为分界点,对“计划”推行之前及之后的留学生发展进行分析。本文选取2004、2009和2012跨度近十年的三个时间点,根据教育部历年发布的《全国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报告》进行归纳分析。
1.来华留学生数量持续快速增长且呈加速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大学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来华留学生数量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为110844,2009年为238184,2012年高达328330,如图1所示。2004至2009年期间平均年增长25468人,2009至2012年期间平均年增长30049人,来华留学生人数呈现加速发展趋势。此外,2004年其中学历生人数为31613,2009年为93450,2012年为133509,学历生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在此期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2.2%,远高于同期留学生总数年平均增长率19.6%。
2.来华留学生培养机构快速扩张后进入内涵发展时期。
统计显示,2004年,各类留学人员分布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20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育教学机构中学习,2009年接收单位达到610所,2012年则增至690所,2004至2009年期间呈现快速发展趋势,2009至2012年期间新介入留学生教育机构数量放缓。我们选取北京、上海两个留学生教育发展一直领先的城市,以及留学生教育发展快速的两个省江苏和广东,对这四个地方的留学生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北京、上海两地留学生多年来稳居前茅且绝对性领先,这些成熟区域的留学生教育更趋向于内涵式发展;江苏和广东地区来华留学生以年平均19%和43%增长,高于北京(年平均增长11%)和上海(年平均增长13%),这些区域在外延扩张发展同时也要兼顾与成熟区域办学机构的竞争。
3.来华留学生的生源格局基本稳定。
统计显示,越来越多国家人员选择中国留学,2004年各类来华留学生来自于178个国家,2009年来自于190个国家,2012年来自于200个国家。按洲别统计,来自于各州的留学生数量都稳步增加,生源格局基本稳定,其中来自亚洲的留学生人数以绝对优势稳据首位,2004年占全部留学生768%,2009年占比为678%,2012年占比为632%,占比逐步下降;欧洲第二,2004年占全部留学生104%,2009年占比为151%,2012年占比为165%,占比明显提升;美洲第三,2004年占全部留学生9.6%,2009年占比为10.7%,2012年占比为10.6%,占比基本稳定。
4.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数继续稳步增长。
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数继续稳步增长,2004年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人占比6.1%,2009年18245人占比7.7%,2012年28768人占比8.8%,资助比例稳中有升。与此同时,自费生快速增长相比较,形成了庞大的留学生群体,对中国政府资助有着更多的需求。自费生人数2004年104129人,2009年219939,2012年299562,年平均增长近40%,虽然与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但庞大的留学生群体需求更多的资助。
三、来华留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来华留学生类别结构与层次结构不平衡。
不同国家在接收外国留学生的构成比例方面有所差异,并呈现出各自的特征,我们对中国和美国的留学生进行比较。以2009年为例,美国接受的外国留学生达690923人,占本国留学生总数的80%;中国相对应的学历留学生93450人,占本国留学生总数的39.1%。由此发现,中国在学历生指标的规模及构成比例上都大幅度低于美国。根据2010年发布的《留学中国计划》,2020年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要达到15万人将是任务的关键和难点[3]。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12年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为133509人,来华留学生的类别结构与层次不平衡,与美国及“计划”的要求都有距离。 2.学科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之后,商科、管理学科等一些低水平重复办学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教育部重点支持高校在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领域开展合作办学,初步改变了以往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局面。但是学科专业分布过于集中的问题仍然存在,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涉及11个学科,举办项目最多的是工学,占37%。在人文社科领域,留学生基本上集中在经济管理、文学、中医、汉语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与中国政治与经济有关的具有明显目的性与功用性的学科,尤其在基础性、前沿性以及新兴学科方面缺少对学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留学生学科设置有相当的差距。
3.学习特点差异对教学带来挑战。
不同国家教学特点差异迥然,总体来说中国乃至亚洲国家教育倾斜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座和课本为基础、以课堂教学和死记硬背为方法的办学模式[4],在教育改革及国际融合背景下,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互动和多媒体为基础、以动手实践和灵活创新为技能的新教学理念和方法靠近。学校迥异的教育模式、崭新的留学环境,同样会给国际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4.教学质量普遍存在问题。
中国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大量高等院校都是刚开始尝试开展留学生教育工作,原有的教学和生活设施尚无法满足留学生教育的需求[5]。这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不足,而且师资力量缺乏,从前期汉语授课教师到后期专业课程授课教师都普遍不足,并且现有教师也大都缺乏留学生教学及管理经验,硬件设施不足和师资力量缺乏是众多高等院校开展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对于985院校和211院校而言,硬件设施方面不存在问题,留学生对这些大学课程与教学给予一定的认可,但仍有相当比例学生对大学课程与教学质量不满意[3]。
四、来华留学生教育对策建议
1.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
从来华留学生的结构来看,学历生的比例偏低,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同时,目前学历生水平的数量与“计划”中2020年的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留学生的规模,这整体取决于我国教育对于外国学生的吸引力。中国政府奖学金经费标准过低、覆盖面小无疑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在扩大中国政府奖学金覆盖面、发挥奖学金的引导作用之际,还可以考虑引入多元投资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留学生教育发展资金条件,通过地方政府扶持、高等院校自身鼓励、企业设立留学生奖学金等多途径鼓励留学生。
2.形成高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高等院校开展留学生教育不仅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及管理经验等,而且要立足国情和校情,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行程自己的办学特色。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往往涉及到这所学校的历史和它所承担的任务,前者源自于一种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后者则是学校自我认同和自我理解的主观精神。
3.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管理服务体系。
在对留学生及外籍教师管理方式方面,首先要转变管理理念。西方的“直线型”、“逻辑型”思维与中国的“曲线型”、“感知型”思维模式的碰撞,以及西方饮食、礼仪等多种习惯差异对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为此,教学管理人员必须熟悉文化差异,转变管理理念。此外,留学生快速发展对原有的管理服务体系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事务性、程序性为特点的工作方式需要向更加注重理解和沟通、更加包容文化差异、更加灵活的工作方式转变。负责留学生事物的国际办公室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枢纽作用,构建专业化的队伍与部门联动关系,同时充分需要发挥以院系为代表的教学单位和以教学中心为代表的学术服务部门作用,形成多层次的管理服务体系。
4.持续推进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留学生教育首先要借鉴成熟的国际课程,构建课程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外教育融合,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各高校专业学科优势,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而不是单纯照搬模仿西方模式,简单用国外的课程体系来取代我们的课程体系。高等院校对留学生开展的课程包括汉语语言教育、中国文化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三部分,其中最具挑战且形成专业归属感的就是专业课程教育部分。目前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基本是英文授课为主,因此从长远考虑,高等院校需培养和引进能够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引进海归教师的引导作用,推进本校教师出国访学及国际交流。对于那些暂时达不到全部英语授课的教师,也需要让教师熟悉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来。
来华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结构逐步优化,并有进一步加速发展趋势。但来华留学生教育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面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新挑战,中国高校需要切实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建设,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并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不同高校的校情,确立各自的办学特色,提升在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中的综合实力。
致谢:本课题由江苏省重点项目“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JGZZ1401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改项目“经管类研究生国际化培育范畴、路径与模式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1]陈曦.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J].比较教育研究,2010(17).
[2]杨昆蓉.大学国际化基本趋势及评价研究述评[J].世界教育信息,2013(22).
[3]郭玉贵.从对美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分析探索教育国际化的创新机制[J],2012(7A).
[4]苏智欣.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12(02).
[5]李兴志.高职院校开展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探索[J].世界教育信息,2013(16).
关键词:留学生;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3-012-2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源及发展回顾
1.高等国际教育国际化背景。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教育国际化作为国家竞争的战略需要被各大国家提上了议事日程。如美国在《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理解胸怀人才的具体要求;日本为强化其国际竞争力制定了国际化战略计划,从1983年推行的“留学生10万人计划”到2008年制定的“留学生30万人计划”[1];韩国政府也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计划到2020年招收20万名外国留学生,以推动教育国际化。各国家在促进大学国际化举措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多是将国际留学生、国际教师、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管理、国际合作项目作为突破重点及国际化优先指标[2]。
2.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大学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三大热点问题之一,是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提升大学国际影响力的系统工程。中国教育国际化已经推行多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2010年教育适时制定了新的《留学中国计划》,该计划确定到2020年接收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
二、来华留学生现状
鉴于教育部于2010年提出《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家,所以本文以2009年为分界点,对“计划”推行之前及之后的留学生发展进行分析。本文选取2004、2009和2012跨度近十年的三个时间点,根据教育部历年发布的《全国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报告》进行归纳分析。
1.来华留学生数量持续快速增长且呈加速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大学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来华留学生数量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为110844,2009年为238184,2012年高达328330,如图1所示。2004至2009年期间平均年增长25468人,2009至2012年期间平均年增长30049人,来华留学生人数呈现加速发展趋势。此外,2004年其中学历生人数为31613,2009年为93450,2012年为133509,学历生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在此期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2.2%,远高于同期留学生总数年平均增长率19.6%。
2.来华留学生培养机构快速扩张后进入内涵发展时期。
统计显示,2004年,各类留学人员分布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20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育教学机构中学习,2009年接收单位达到610所,2012年则增至690所,2004至2009年期间呈现快速发展趋势,2009至2012年期间新介入留学生教育机构数量放缓。我们选取北京、上海两个留学生教育发展一直领先的城市,以及留学生教育发展快速的两个省江苏和广东,对这四个地方的留学生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北京、上海两地留学生多年来稳居前茅且绝对性领先,这些成熟区域的留学生教育更趋向于内涵式发展;江苏和广东地区来华留学生以年平均19%和43%增长,高于北京(年平均增长11%)和上海(年平均增长13%),这些区域在外延扩张发展同时也要兼顾与成熟区域办学机构的竞争。
3.来华留学生的生源格局基本稳定。
统计显示,越来越多国家人员选择中国留学,2004年各类来华留学生来自于178个国家,2009年来自于190个国家,2012年来自于200个国家。按洲别统计,来自于各州的留学生数量都稳步增加,生源格局基本稳定,其中来自亚洲的留学生人数以绝对优势稳据首位,2004年占全部留学生768%,2009年占比为678%,2012年占比为632%,占比逐步下降;欧洲第二,2004年占全部留学生104%,2009年占比为151%,2012年占比为165%,占比明显提升;美洲第三,2004年占全部留学生9.6%,2009年占比为10.7%,2012年占比为10.6%,占比基本稳定。
4.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数继续稳步增长。
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数继续稳步增长,2004年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人占比6.1%,2009年18245人占比7.7%,2012年28768人占比8.8%,资助比例稳中有升。与此同时,自费生快速增长相比较,形成了庞大的留学生群体,对中国政府资助有着更多的需求。自费生人数2004年104129人,2009年219939,2012年299562,年平均增长近40%,虽然与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但庞大的留学生群体需求更多的资助。
三、来华留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来华留学生类别结构与层次结构不平衡。
不同国家在接收外国留学生的构成比例方面有所差异,并呈现出各自的特征,我们对中国和美国的留学生进行比较。以2009年为例,美国接受的外国留学生达690923人,占本国留学生总数的80%;中国相对应的学历留学生93450人,占本国留学生总数的39.1%。由此发现,中国在学历生指标的规模及构成比例上都大幅度低于美国。根据2010年发布的《留学中国计划》,2020年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要达到15万人将是任务的关键和难点[3]。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12年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为133509人,来华留学生的类别结构与层次不平衡,与美国及“计划”的要求都有距离。 2.学科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之后,商科、管理学科等一些低水平重复办学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教育部重点支持高校在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领域开展合作办学,初步改变了以往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局面。但是学科专业分布过于集中的问题仍然存在,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涉及11个学科,举办项目最多的是工学,占37%。在人文社科领域,留学生基本上集中在经济管理、文学、中医、汉语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与中国政治与经济有关的具有明显目的性与功用性的学科,尤其在基础性、前沿性以及新兴学科方面缺少对学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留学生学科设置有相当的差距。
3.学习特点差异对教学带来挑战。
不同国家教学特点差异迥然,总体来说中国乃至亚洲国家教育倾斜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座和课本为基础、以课堂教学和死记硬背为方法的办学模式[4],在教育改革及国际融合背景下,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互动和多媒体为基础、以动手实践和灵活创新为技能的新教学理念和方法靠近。学校迥异的教育模式、崭新的留学环境,同样会给国际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4.教学质量普遍存在问题。
中国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大量高等院校都是刚开始尝试开展留学生教育工作,原有的教学和生活设施尚无法满足留学生教育的需求[5]。这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不足,而且师资力量缺乏,从前期汉语授课教师到后期专业课程授课教师都普遍不足,并且现有教师也大都缺乏留学生教学及管理经验,硬件设施不足和师资力量缺乏是众多高等院校开展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对于985院校和211院校而言,硬件设施方面不存在问题,留学生对这些大学课程与教学给予一定的认可,但仍有相当比例学生对大学课程与教学质量不满意[3]。
四、来华留学生教育对策建议
1.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
从来华留学生的结构来看,学历生的比例偏低,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同时,目前学历生水平的数量与“计划”中2020年的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留学生的规模,这整体取决于我国教育对于外国学生的吸引力。中国政府奖学金经费标准过低、覆盖面小无疑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在扩大中国政府奖学金覆盖面、发挥奖学金的引导作用之际,还可以考虑引入多元投资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留学生教育发展资金条件,通过地方政府扶持、高等院校自身鼓励、企业设立留学生奖学金等多途径鼓励留学生。
2.形成高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高等院校开展留学生教育不仅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及管理经验等,而且要立足国情和校情,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行程自己的办学特色。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往往涉及到这所学校的历史和它所承担的任务,前者源自于一种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后者则是学校自我认同和自我理解的主观精神。
3.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管理服务体系。
在对留学生及外籍教师管理方式方面,首先要转变管理理念。西方的“直线型”、“逻辑型”思维与中国的“曲线型”、“感知型”思维模式的碰撞,以及西方饮食、礼仪等多种习惯差异对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为此,教学管理人员必须熟悉文化差异,转变管理理念。此外,留学生快速发展对原有的管理服务体系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事务性、程序性为特点的工作方式需要向更加注重理解和沟通、更加包容文化差异、更加灵活的工作方式转变。负责留学生事物的国际办公室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枢纽作用,构建专业化的队伍与部门联动关系,同时充分需要发挥以院系为代表的教学单位和以教学中心为代表的学术服务部门作用,形成多层次的管理服务体系。
4.持续推进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留学生教育首先要借鉴成熟的国际课程,构建课程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外教育融合,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各高校专业学科优势,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而不是单纯照搬模仿西方模式,简单用国外的课程体系来取代我们的课程体系。高等院校对留学生开展的课程包括汉语语言教育、中国文化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三部分,其中最具挑战且形成专业归属感的就是专业课程教育部分。目前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基本是英文授课为主,因此从长远考虑,高等院校需培养和引进能够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引进海归教师的引导作用,推进本校教师出国访学及国际交流。对于那些暂时达不到全部英语授课的教师,也需要让教师熟悉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来。
来华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结构逐步优化,并有进一步加速发展趋势。但来华留学生教育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面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新挑战,中国高校需要切实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建设,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并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不同高校的校情,确立各自的办学特色,提升在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中的综合实力。
致谢:本课题由江苏省重点项目“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JGZZ1401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改项目“经管类研究生国际化培育范畴、路径与模式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1]陈曦.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J].比较教育研究,2010(17).
[2]杨昆蓉.大学国际化基本趋势及评价研究述评[J].世界教育信息,2013(22).
[3]郭玉贵.从对美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分析探索教育国际化的创新机制[J],2012(7A).
[4]苏智欣.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12(02).
[5]李兴志.高职院校开展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探索[J].世界教育信息,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