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塔下的情思

来源 :神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ul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
  在美丽的弱水河畔
  矗立着一座雄伟的载人航天发射塔
  我离开它已是二十年之久
  今年 在戈壁八月灿烂的季节
  我又来到它的身边
  我和它像是故人似的 好久不见
  这是我曾战斗过的地方
  当年 我和战友们征战到这里
  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
  这是一个大国崛起的壮举
  它像是一朵娇贵的花儿
  我们用鲜血和汗水
  辛勤地把它浇灌栽培
  钢筋铁骨般的巨塔
  我们亲手竖起
  和它告别后的日子里
  心里总是在想念它 牵挂它
  我的心时常被它揪住不放
  揪得有点痛 而更多的是甜蜜
  在艰难岁月中所经历过的一切
  有着无穷的生命力
  它滋长 积攒了最珍贵的情感
  带着泪水 心酸
  带着惆怅 思念
  这一切 酿成了最难忘的记忆
  这个记忆雕刻在胸 让我铭记心扉
  二
  沿着以往足迹追寻
  在茫茫戈壁滩张望
  我还未到你身旁
  就远远看见你高大的身躯
  在亘古的荒野巨人般兀自耸立
  周围都是仰望你的目光
  红柳 胡杨 都成了仰视你的风景
  我听到了戈壁的漠风 呼呼刮过
  掠起阵阵飞沙走石
  吹过高逾百米的塔尖
  奏出了激越而轰鸣的声音
  这个声音向天际飞去
  响彻苍穹和宇宙
  这个声音 其实是一个梦的勃发
  这个声音 是这个梦发出的最强音
  这个梦 中国人做了太久太久
  这个梦 中国人终于圆了
  三
  揣着一颗激动不已的心
  我走到了你的身旁 发射塔
  在你伟岸的身躯前站着
  此刻 我显得多么渺小
  而你今日的伟大
  全是当初那些志存高远的人在高举
  他们把你举在头顶之上
  放飞无穷的渴望和梦想
  今日 我和你面对面地对望
  我多想跑过去和你拥抱
  我多想抚摸曾经抚摸过的你
  而此刻 我被你周边的围栏阻挡
  我多想和你说说话
  但是 你不言语
  沉默是你 沉痛是我
  我听到风从你庞大的身躯吹过
  像是从你胸膛发出的轰鸣
  那是你在和我诉说的声音吗?
  此时 我的心顿时涌入一股热流
  我的眼泪刹那间滑落
  此刻 我泪眼蒙眬
  不知道 你是否会想起以前的事儿
  那时候 我们在一起
  难忘那些陪你长大的日子
  当初 孕育你的是祖国母亲
  是这片苍茫的大地
  在襁褓中我拥抱过你
  看着你 在一天天成长
  四
  一九九四年八月
  这片沉寂的戈壁滩 沸腾了
  从北京一路向西 向西
  坐着闷罐军列 经长途跋涉
  几百名战士征赴此地
  拉开了建设我国载人航天发射阵地的序幕
  这里的气候十分恶劣
  昼夜温差极大 早穿棉袄午穿纱
  中午四十度高温晒得人头皮发麻
  狂风肆虐伴着沙尘暴 常常袭来
  战士们住的是废弃羊圈改造的土坯房子
  工期紧张 需要超负荷运转
  从工程奠基挖下的第一锹土
  到战士肩上卸下的第一根钢钎
  从地下导流槽第一次混凝土浇筑
  到一次次如巧女绣花似的钢筋网绑扎
  偌大的工地人声鼎沸
  机器轰鸣声昼夜不息
  这里在演奏激越的战斗曲
  这里在挑战生命的极限
  战士们无私拼搏 默默奉献
  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只为早日把它塑造成一个风景
  春草绿了又黄
  几番寒暑易往
  一座百米巨塔在此高高耸立
  它树起了一个民族的钢铁脊梁
  五
  问天阁 英雄航天员出征的地方
  每一次出征 都是一次欢呼
  每一次出征 都是一次挑战
  欢呼中伴着泪水 伴着祝愿
  在这里 告别了送行的人群
  带着国人的殷殷期盼和嘱托
  英雄们勇往直前地往发射塔走去
  走向通往太空的路
  这一路 这一程
  时间是那么漫长 却又是那么短暂
  火箭飞船组合体被塔架脐带塔紧紧搂住
  为你挡住风雨 为你依依不舍
  像极了母亲那温暖的胸怀
  发射倒计时 是最揪心的时刻
  当指挥员一声“点火”的号令传来
  霎时烈焰腾空 大地一阵颤抖
  火箭飞船直冲云霄 遨游宇宙
  为了人类的和平
  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人们为一次次发射成功而欢庆
  每当在荧屏中看到载人飞船发射
  看到自己亲手建造的塔架将航天员送入太空
  我由衷地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
  一次次的辉煌 一次次的阵痛
  发射塔 淬火涅槃重生
  那曾经的辉煌
  那曾经的故事
  都存在记忆里
  这是国家记忆 国之荣耀
  六
  二十年的光阴 往事如煙
  也许等得太久
  我才来故地重游
  心里积攒了那么多的沉重
  倏忽间 情感闪电般在此释放奔流
  让我这颗心无法承受
  此刻 我再一次看着塔架
  目光却是那么温柔
  周围静悄悄地 没有风
  一切都归于平静
  人已到中年 才来圆这个梦
  说不尽的情怀
  道不尽的感慨
  我将脸上泪水轻轻拭去
  洒在这片我曾耕耘过的热土
  无声的脚步 无言的作别
  我不舍地向塔架挥一挥手
  此去一别
  又不知何时才能再来相见
  此时 在我的胸腔里
  灌满了离别的愁绪
  在回来途中
  茫然走在戈壁上
  我沉默地一言不发
  我在心里将它描摹
  并深深铭记这次告别
其他文献
我曾经在北京的一个家具城,读到过一家生产沙发的厂家最为经典的广告:  “我们的目的,就是为屁股服务。我们的风格,就是让你过目不忘。我们的追求是让沙发对男人像女人一样,对女人像男人一样。对老人像青春一样,对孩子像乐园一样。”  关于风格,关于追求,再也没有谁的语言比这段广告更为直白、明了、准确了。也正是这样,在谈论小说写作的风格时,我谈论了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沙发。  再说木匠。今天,所有的家具,都是
期刊
2011年11月17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无人交会对接任务刚刚结束,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研人员就马不停蹄地投入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准备工作,留给他们的时间仅仅只有7个多月。  载人交会对接是一项高风险、高难度的复杂系统工程,在世界航天史上,其成功率仅仅是65%。特别是对载人航天工程的“神经中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来说,其难度不亚于在九天之上穿针引线,控制要求之准、精度要求之高前所未有。  
期刊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养生的方法很多,有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却最容易被人忽视,那就是爱读书、好音乐。  常读书、听音乐可以延年益寿,这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至圣先师孔子一生坎坷,颠沛流离,最终活到73岁,爱读书、好音乐,显然是他受益匪浅的养生之道。爱国诗人陆游常靠读书怡情,他的切身体会是“病中书卷作良医”。  注重读书养生,就是要坚持以书为伴,力争多读书、读好书。巴普洛夫曾说:  “书就是社会
期刊
住有所居,是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梦想,也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永恒话题之一。拥有属于自己的安定住所,曾经是我多年的期盼和梦想。时光流年,岁月蹉跎,不经意间已经到了中年,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这一代人,虽然出生在生活困难时期,但却是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成长起来,亲眼看着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曾经过的事、走过的路、住过的房子仍历历在目。我出生在甘肃省景泰县的一个小山村,1978年,我
期刊
如今,电视台的“论坛”节目层出不穷,各种名目,花样翻新,雅俗杂陈,良莠不齐。我想,既然电视屏幕上开讲热闹,专家们观点繁多,也得听听受众们的感觉如何,适当接受一点评判总归是有益的。  这些“论坛”的很大部分是属于古代范畴或古典的内容。中国的所谓古代,远者上溯数千年,稍近者自秦以降也有两千数百年之久。可论的事件和题目可谓取之不尽。就我所听的就有某某朝的研究专家,某某方面的拿手科目。最近引起我注目的是讲
期刊
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摄影师,在创作时,也可能因为考虑不周,或是限于环境条件,所拍摄照片的构图可能无法令人满意。而通过二次构图则可以赋予照片二次生命,在摄影创作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构图知识在人像摄影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只要是摄影师就应该知道如何将构图知识运用到人像的拍摄中。但是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数码摄影已经占领了摄影领域的主导。因此很多摄影师在拍摄人像时就容易主观上忽略一些细节,这些细节
期刊
冬日的阳光把温暖塞进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让细胞温暖起来,让全身温暖起来。  回首阳光下,一条条小巷井然有序,一幢幢小院错落有致,一张张笑脸在山水之间时隐时现,到处展现出一幅幅环境优美、和谐发展的崭新画卷。  这就是位于左权县辽阳镇正东两公里西清漳河畔的蛤蟆滩村——省、县、镇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推进村、样板村;市级“五清理五规范”村镇建设先进村。   “我们现在喝上了自来水,硬化了道路,用上了沼气,看上了
期刊
家如鸟巢,  家装像筑巢。  梦中,  思想的鸟儿,  构起了美丽的蓝图,  一幅幅,一片片,一张张,  在梦中掠过,  我们多想营造一片新天地啊!  正是仲夏时节,  我们的心更是异常滚烫,  尽管北京天气闷热,  我们的笑脸却似鲜花般绽放。  尽管汗流浃背,  装修师傅标准仍不敢有丝毫松懈。  这是构筑属于我们自己的新天地啊,  新装房就在景色宜人的奥林公园旁。  锤子或是起子,  瓷砖或是沙
期刊
一  林强拉着小型旅行箱,站在长长的队伍中等待安检。他眉头微皱,看上去有些焦躁。这时,衣兜里的手机震动起来。  林强连忙掏出手机。  是妻子书雅来电。  书雅,我一离开工作区,就给你打电话你一直不接。我现在机场等着过安检,儿子的腿是扭伤还是……别的?林强问得急切,似乎又怕听到“别的”。  书雅在电话那端说自己刚才在厨房,手机在卧室充电。她告诉丈夫儿子右腿骨折打了石膏,又说你们单位派了人过来,这两天
期刊
在部队当新闻干事的那几年,手头上总有处理不完的文电,跑不完的腿,写不完的“火柴盒”“豆腐块”。通讯员每天送来大叠报刊放到办公桌上,望着每天都更新的报刊,时间不允许逐篇逐章地“啃”,我只好随手翻翻,看有没有自己的名字“秀”在报刊的某个角落,若有,独自或与要好的同事短暂地分享一阵子发表的快感,当然产生这种快感的机会不多。接下来就瞅瞅报刊上的新闻标题,走马观花一番,难得静下心来读个完整。  另外,“谁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