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说课,是教师把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教材的分析、对学情的把握、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过程的预设及其理论依据,向同行或者专家学者表述的过程。说课是展现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的特殊形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撰写说课稿
任教小学语文多年,我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方法和策略,愿与广大同仁探究。
1 说课要做到全面合理
说课稿也不同于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是指在完成教学任务后,通过师生对话真实地再现教学过程。说课则是站在预设的角度,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推测课堂上出现的师生活动。说课稿的撰写一般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流程。例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的说课高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导课:为了激发学生的情趣,我这样导课:同学们你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了,肯定读过不少课外书籍,你们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老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2)接着下来我会通过简短的互动了解学生课前的知识铺垫。一是检查学生对季羡林老先生的了解;二是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和对生字词的自主学习情况,对于学生了解不当的给予指导。
在完成好知识铺垫的基础上,根据本篇课文的文体形式以及访谈的主要内容,我会这样组织教学,首先组织学生通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其次,探究本篇课文的体裁特点,让学了解访谈录的基本特点:①写明时间地点及访谈内容;②整篇文章以人物对话为主;③表达方式口语化。接下来,再读课文,找找季羡林先生对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并谈谈对这几点的认识。在读书、讨论、交流后,可以品味题目的寓意: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2 说课要做到重教轻理
说“教”与说“理”要科学融和,已成为所有教师撰写说课稿的共识,但对说理与说“教”的“轻重程度”的把握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表现在要么重说“理”轻说“教”,要么重说“教”轻说“理”。例如:我的说课稿《窃读记》,在简单处理好主要环节后,我会重点安排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在学生通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窃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交流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划出小女孩窃读时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在此环节里,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和恐惧”展开讨论。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尊重学生的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好的语文教学,就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交流情况应抓住课文的重点句:(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同时要体会作者贪狼一词的“贬词褒用”的精妙。(2)“我有时还要装着皱着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的喊着:‘大些,再大些!”这句话通过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的内心对比描写,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3)“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就咽了一口唾沫这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和智慧。我们要从这些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最后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作者的心情,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同时又能加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对读书的渴望,对知识的热爱。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会安排回归课题,让学生理解“窃读”算“偷”吗?这一问题。
3 说课既要重视教又要重视学
许多教师在说教学过程时,存在着“预设片面”的现象,即只有“教情”的预设,没有“学情”的预设。下面举例说明我的做法:《学会看病》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篇略读课文。根据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结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及身心实际我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人与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感受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意识。在完成好知识铺垫的基础上,我这样组织教学。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可以通过同学间互相帮助来解决,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二、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边读书边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过程,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交流汇时,老师重点点拨,“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这是母亲感情变化的主要过程,同时老师要指导这一过程中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描写方式,进而让学生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三、老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当然在整个环节里我会适时采取不同的方法评价学生,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积极促成课堂生成。在教学任务完成以后,我安排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结合自己的类似经历,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迫使孩子独立生存,也是一种爱的体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撰写说课稿
任教小学语文多年,我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方法和策略,愿与广大同仁探究。
1 说课要做到全面合理
说课稿也不同于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是指在完成教学任务后,通过师生对话真实地再现教学过程。说课则是站在预设的角度,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推测课堂上出现的师生活动。说课稿的撰写一般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流程。例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的说课高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导课:为了激发学生的情趣,我这样导课:同学们你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了,肯定读过不少课外书籍,你们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老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2)接着下来我会通过简短的互动了解学生课前的知识铺垫。一是检查学生对季羡林老先生的了解;二是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和对生字词的自主学习情况,对于学生了解不当的给予指导。
在完成好知识铺垫的基础上,根据本篇课文的文体形式以及访谈的主要内容,我会这样组织教学,首先组织学生通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其次,探究本篇课文的体裁特点,让学了解访谈录的基本特点:①写明时间地点及访谈内容;②整篇文章以人物对话为主;③表达方式口语化。接下来,再读课文,找找季羡林先生对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并谈谈对这几点的认识。在读书、讨论、交流后,可以品味题目的寓意: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2 说课要做到重教轻理
说“教”与说“理”要科学融和,已成为所有教师撰写说课稿的共识,但对说理与说“教”的“轻重程度”的把握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表现在要么重说“理”轻说“教”,要么重说“教”轻说“理”。例如:我的说课稿《窃读记》,在简单处理好主要环节后,我会重点安排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在学生通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窃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交流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划出小女孩窃读时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在此环节里,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和恐惧”展开讨论。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尊重学生的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好的语文教学,就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交流情况应抓住课文的重点句:(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同时要体会作者贪狼一词的“贬词褒用”的精妙。(2)“我有时还要装着皱着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的喊着:‘大些,再大些!”这句话通过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的内心对比描写,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3)“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就咽了一口唾沫这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和智慧。我们要从这些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最后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作者的心情,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同时又能加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对读书的渴望,对知识的热爱。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会安排回归课题,让学生理解“窃读”算“偷”吗?这一问题。
3 说课既要重视教又要重视学
许多教师在说教学过程时,存在着“预设片面”的现象,即只有“教情”的预设,没有“学情”的预设。下面举例说明我的做法:《学会看病》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篇略读课文。根据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结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及身心实际我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人与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感受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意识。在完成好知识铺垫的基础上,我这样组织教学。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可以通过同学间互相帮助来解决,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二、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边读书边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过程,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交流汇时,老师重点点拨,“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这是母亲感情变化的主要过程,同时老师要指导这一过程中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描写方式,进而让学生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三、老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当然在整个环节里我会适时采取不同的方法评价学生,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积极促成课堂生成。在教学任务完成以后,我安排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结合自己的类似经历,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迫使孩子独立生存,也是一种爱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