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未成年人正面临着复杂而崭新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摆在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素养的培养,个人实践与体会如下。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爱国思想的内容,只要在教学中适当点拨、引导、拓展即可。如四年级上册:“亿以内数的认识”的读数教学,教材给了天安门广场、北京故宫和万里长城三幅图。在此可以将三幅图内容拓展。我是这样拓展的: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的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城市广场,天安门广场记载了北京人民不屈不挠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五四运动、一二九学生运动都在这里为中国现代革命史留下浓重的色彩。通过这些材料的介绍,不仅达到了传授知识的目的,而且一定会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例如我国商代形成的十进制,比西方早2000年;公元3世纪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分数除法法则,给出了最小公倍数的严格定义;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记录保持了近一千年之久,现称为“祖率”。小学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解题分析中,可以借用这些素材自然而然地渗透爱国思想。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团结友善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友善意识。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共同研究,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友善的意识。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众多的学具中找出长方体,然后分组讨论,“观察这些长方体,你能发现什么?”学生们分成合作小组进行讨论,互相启迪,合作研究。经过研讨最后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长方体的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等……教师对他们的发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这样的学习探索过程中,学生不但解决了数学问题,也在数学合作交流中增进了友谊,学会了合作,增强了协作意识。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思想
在我的数学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渗透环保方面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学生学完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级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消耗量分析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很多哲学方面的火花,这些火花可能会稍纵即逝,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捕捉。
(一)实践的观点
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这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把数、形、式和应用题的概念从实践中引入,问题从实践中提出,创设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摆、画、量、算等具体感知,形成表象,逐步建立概念。例如:在认识1l到20各数时,将一把直尺竖着平放在桌面中间,当学生在直尺的左边摆一捆小棍,右边摆一根小棍表示11时,他必然知道11是由1个10和1个1组成的;当直尺的左边有两捆小棍时,学生自己就答出了20是由2个10组成的。而且知道了20为什么左边写“2”,右边写“0”。这样,学生从实践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数学规律。
(二)辩证的观点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数学概念中的大与小、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內容,都表现出对立的形式,渗透一些对立与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我在教学中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发展的观点
世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们总是在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数学也是这样,整数到分数,有理数到无理数,实数到负数,有限到无限等都遵循着这一规律。在教学中,我总是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进而培养学生要大胆地超越旧事物,创造新颖及独特新事物的能力。
五、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规律意识
尊重自然规律是我们做人的一个准则。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着很多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我也注意对学生进行规律意识方面的渗透。
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天,小“1”带着几个伙伴在路边竖一根电视天线杆。天线杆竖起来以后,总是晃来晃去,他们急得团团转。
恰巧小“3”路过这里,看见了,赶忙过来说:“这又直又高的电视天线杆光这样竖着不稳定,有倒斜的危险。”
“您有什么好办法吗?”小“1”诚恳地问。
小“3”说:“用三根绳子从杆子的上方向三个方向拉下来,拉紧以后把绳头固定在地面上,固定在地面上的三点能成一个三角形,天线杆就不会晃了。”
“好!”小“1”他们很快动手,把绳子拉好。果然,天线杆不晃动了。
“真行!这个办法真灵!”大家一起高兴地围着小“3”询问这是为什么。
小“3”笑着说:“因为三角形有一个特征,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你看,木制的房顶,自行车的三角架,还有高压电线架都是三角形,就是利用这个特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科教师的工作使命,是“一岗双责”,即既教书又育人的具体落实。当然,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也要注意策略性,力求使学生在春风化雨中受到心灵的启迪,情感的熏陶。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爱国思想的内容,只要在教学中适当点拨、引导、拓展即可。如四年级上册:“亿以内数的认识”的读数教学,教材给了天安门广场、北京故宫和万里长城三幅图。在此可以将三幅图内容拓展。我是这样拓展的: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的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城市广场,天安门广场记载了北京人民不屈不挠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五四运动、一二九学生运动都在这里为中国现代革命史留下浓重的色彩。通过这些材料的介绍,不仅达到了传授知识的目的,而且一定会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例如我国商代形成的十进制,比西方早2000年;公元3世纪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分数除法法则,给出了最小公倍数的严格定义;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记录保持了近一千年之久,现称为“祖率”。小学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解题分析中,可以借用这些素材自然而然地渗透爱国思想。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团结友善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友善意识。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共同研究,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友善的意识。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众多的学具中找出长方体,然后分组讨论,“观察这些长方体,你能发现什么?”学生们分成合作小组进行讨论,互相启迪,合作研究。经过研讨最后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长方体的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等……教师对他们的发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这样的学习探索过程中,学生不但解决了数学问题,也在数学合作交流中增进了友谊,学会了合作,增强了协作意识。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思想
在我的数学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渗透环保方面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学生学完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级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消耗量分析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很多哲学方面的火花,这些火花可能会稍纵即逝,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捕捉。
(一)实践的观点
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这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把数、形、式和应用题的概念从实践中引入,问题从实践中提出,创设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摆、画、量、算等具体感知,形成表象,逐步建立概念。例如:在认识1l到20各数时,将一把直尺竖着平放在桌面中间,当学生在直尺的左边摆一捆小棍,右边摆一根小棍表示11时,他必然知道11是由1个10和1个1组成的;当直尺的左边有两捆小棍时,学生自己就答出了20是由2个10组成的。而且知道了20为什么左边写“2”,右边写“0”。这样,学生从实践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数学规律。
(二)辩证的观点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数学概念中的大与小、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內容,都表现出对立的形式,渗透一些对立与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我在教学中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发展的观点
世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们总是在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数学也是这样,整数到分数,有理数到无理数,实数到负数,有限到无限等都遵循着这一规律。在教学中,我总是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进而培养学生要大胆地超越旧事物,创造新颖及独特新事物的能力。
五、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规律意识
尊重自然规律是我们做人的一个准则。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着很多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我也注意对学生进行规律意识方面的渗透。
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天,小“1”带着几个伙伴在路边竖一根电视天线杆。天线杆竖起来以后,总是晃来晃去,他们急得团团转。
恰巧小“3”路过这里,看见了,赶忙过来说:“这又直又高的电视天线杆光这样竖着不稳定,有倒斜的危险。”
“您有什么好办法吗?”小“1”诚恳地问。
小“3”说:“用三根绳子从杆子的上方向三个方向拉下来,拉紧以后把绳头固定在地面上,固定在地面上的三点能成一个三角形,天线杆就不会晃了。”
“好!”小“1”他们很快动手,把绳子拉好。果然,天线杆不晃动了。
“真行!这个办法真灵!”大家一起高兴地围着小“3”询问这是为什么。
小“3”笑着说:“因为三角形有一个特征,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你看,木制的房顶,自行车的三角架,还有高压电线架都是三角形,就是利用这个特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科教师的工作使命,是“一岗双责”,即既教书又育人的具体落实。当然,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也要注意策略性,力求使学生在春风化雨中受到心灵的启迪,情感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