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商从何时起被妖魔化?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iyoum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能有些对地产商恨之入骨的人,连这个设问本身都不同意。不是地产商从什么时候起被妖魔化,而是地产商本来就是妖魔。但在我看来,虽然这个世界可恶的事情实在很多,可恨的人也不少,但我不会认为中国哪个阶层是妖魔,地产商也不是。
  不是妖魔并不等于不会被妖魔化。谁都知道,城管人员抄无证摊贩的三轮车,大多数时候只是在履行职责,但相对于弱势的小摊小贩而言,作为执法者的城管就会被公众涂抹上一层凶神恶煞的形象。地产商与城管没有可比性,但在被妖魔化这一点上有共同之处。
  地产商的骂声,伴随这一阶层的崛起而生。地产商的崛起,是1998年“房改”以后的事。1992年、1993年的房地产热,也曾催生了一大批房地产开发企业,但由于他们是过热的产物,大多昙花一现,而当时商品房还只是小众的奢侈品,没有面向大众,所以不足以支撑一个群体的崛起。不过,地产商也并非1998年“房改”就迅速赢得恶名,即使到2000年,多数老百姓也没有接受商品房的概念,不知道住房商品化对自己的将来意味着什么,更无从恨起商品房的提供者。
  地产商的妖魔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肯定的是,它是房价不断暴涨与民众巨大失落的产物。有些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房价年年在涨,他发现自己永远也买不起房,怨恨顿生;有些居民,收入增长还比较快,但房价基数大,一涨就是几十万元,怎么也追不上,因此会对地产商产生不满。
  老百姓的不满要表达,当然也可以针对房地产,但房地产是个物,你骂它,就像对墙壁大骂一样,虽然也可以解气,但还不够。转移到对物化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是自然的,而转移到作为住房提供商的地产商(人)则是必然的。
  很多老百姓也知道地产商是制度的产物,而制度是政府部门制定的,但他们对政府部门最多只是腹诽而已,怒火还是要针对地产商。转型期的社会,住房和房价并非居民不满的唯一来源,但它的价值量最高,必定是主要来源之一,而且老百姓会将对其他地方的怨怒也一并发泄到地产商身上。怨怒多了,妖魔化就水到渠成了。
  地产商的妖魔化,还与我们时代的社会环境有关。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这是个躁动、浮华的物质主义时代,这是个追求财富快速积累(追求速富)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象征符号,没有比地产商更合适的了。
  有一位小地产商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某次饭局,当他把名片递给一个年轻女孩后,听到了后者一声低低的惊呼——开发商总经理!你可以想象他们以后的暧昧故事。
  地产商的妖魔化还得有代言人。如果地产商都像“合生创展”老板朱孟依那样,低调做事,闷声发财,从不在媒体面前露面,社会公众无从知晓朱孟依是什么样的人,不清楚“合生创展”、“珠江投资”有几斤几两,除了“神秘”二字,很难燃起对地产商的其他感情波澜。假如地产商们都是这样的人,哪里谈得上什么被妖魔化?
  妖魔化需要载体。又是号称地产商只为富人盖房,又是宣称地产商没有暴利,又是坚称房价一直要上涨,任志强、潘石屹曝光多了,妖魔化就找到了现实的落脚点。不仅要有人的载体,还得有事件的载体。这个事关百年安居的行业,时不时闹点“楼脆脆”、“楼倒倒”的新闻,或者是强制拆迁,或者是改变规划,入住后还阻拦业主成立业委会,人民群众怎么可能不恨你?
  有专家说,房地产和地产商的妖魔化是其成长时期的烦恼。按理说少年不知愁滋味,青春期才有烦恼,而年纪轻轻的商品房,从诞生之日起就烦恼不断,入行不久的地产商,成名之日就骂声不停。地产商的烦恼,是一个阶层与生俱来的烦恼。
  (摘自山西经济出版社《从沸腾到癫狂——泡沫背后的中国房地产真相》 作者:袁一泓)
其他文献
假若一个人回到古代,他最容易赚钱的技术中有一项就是把红糖变成白糖。不过在现代社会,红糖通常比白糖要贵。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颜色,人们相信它有补血之类的功能。而“专家”们也能从化学的角度为此提供“理论支持”,比如说红糖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所以“营养价值比白糖要高得多”之类。同时,比白糖更纯、“没有氨基酸”、“微量成分也更少”的冰糖,也被认为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在那些“养生”的秘方里,
期刊
一般人认为,坐着比站着舒服。其实不然,坐着比站着更累。因为,在椅子上坐着的时候腰椎的负担明显增加;同样的姿势,上身向前弯曲时腰的负担也明显增加;而在弯腰拾东西时,腰的负担最重。不少腰痛患者告诉医生,平时坐的时间久了,便感到腰痛加重;站立的时候,反而觉得疼痛减轻。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腰部是人体负重最多、活动范围最大的部分,就连胸腹腔的脏器,也都“挂”在上面。据测定,位于下方的第4~5腰椎负担人体体
期刊
大才子苏东坡原来是一个翰林大学士,但因为政治原因,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他历经人生万般劫难后,终于领悟到生活的真正味觉是“淡”。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有的味觉都品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  看过蒋勋写的一篇文章:  苏东坡在最落难的时候,在岸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诗句出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
期刊
每天清晨,天安门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总会有这么一个固定的身影——一位身体微胖、戴着棒球帽的老妈妈走走停停,一会儿猫腰用木夹子拾起个烟头,一会儿蹲下身去和黏在地上的口香糖“较劲”……  这位老人叫刘玉珍,今年已75岁。从1994年至今,她坚持每天到广场义务清理各类垃圾。17年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沙尘暴,她几乎从不“缺勤”,捡拾的垃圾累计上百吨。广场上的执勤警卫、环卫工人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天安门
期刊
一天中午,北京西郊门头沟大台地区的南山飘着绵绵细雨。70多岁的王振明老人趁着雨停的间歇,又拿着工具上山了。7年来,脚下的这条山路他已经走了不下千遍。在这位老矿工的义务劳作下,700多级台阶从无到有,南山崎岖的小径成了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路。  大台是产矿区,每天有很多居住在北岭的矿工需要翻过南山到达矿区,还有很多附近居民上山休闲锻炼。多年前,上山的路没有台阶,每逢雨雪天气就变得泥泞不堪,常有行人滑倒受
期刊
重庆市健康办公室发布消息称,截至2010年,重庆市共有996位百岁寿星。最高龄寿星在南岸上新街,2010年10月满118岁。  百岁老人中,女性786位,男性210位,女性是男性的3.7倍。  调查还显示,百岁老人中已婚的比例为99.3%,有两个以上子女的占83.84%,与子孙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占95.88%,近2/3的老人生活能基本自理。  据了解,女寿星蔡树华至今能自己洗澡、洗衣服、择菜、
期刊
(引言)2007年12月10日,一则消息开始在世界各大主流财经媒体上被广泛转载:美国私募基金百仕通集团与一家实力非常雄厚的财团达成联合协议,制订了一份向世界铁矿石巨头之一的力拓集团发出收购要约,以对抗另一个世界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公司,此外还有一家中资基金参与了百仕通集团的这一“大规模联合行动”。就在这条消息登上全世界各大主流财经媒体版面的时候,百仕通集团的发言人立刻出面否定了这一消息的真实性。虽然
期刊
在对另一半的选择上,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其实,男人不仅害怕入错行,也害怕娶错妻。一个男人的品位在于选择妻子,选择了什么样的妻子就等于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一个家庭的未来,也更多取决于女人。好女人能够引领一个家庭朝着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否则,就可能会导致家庭坠入沉闷灰暗的深渊,甚至四分五裂。  大文豪鲁迅与弟弟周作人兄弟失和,其中具体原因,至今仍没有明确的说法。不过,大部
期刊
引言 时间不能冲淡一个社会对真相和正义的渴求。独立的调查、严明的责任追究体系和公开的审判,才不会使真相受到蒙蔽,才不会让悲剧重演。     7月29日,神户地方法院开门升堂,走上被告席的西日本铁道公司前社长山崎正夫,被控“业务过失致死罪”,指其应为2005年4月发生在神户尼崎市的“城铁”脱轨事件承担刑事责任。6年前这场事故,造成107人死亡,500多人受伤。6年过去了,这场惨痛事故,并没有因时间逐
期刊
(引言)汤一介,著名学者。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黄梅县。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11年4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马国川:在今天,您怎么来评价80年代中期以后延续了好几年的“文化热”这种社会现象呢?  汤一介:大家觉得文化很重要。1985年我们在深圳开了一个“文化协调会议”,除了北京的学者外,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