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 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语文课也是如此。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体现在知识含量及学生接受的多少,还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积极状态。教师要起好穿针引线的作用,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自主学习性。好的导入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导入就要设计好的导语,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如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导语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新颖形象、幽默生动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处于一种有利于教师调控的状态,为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
实践新课程改革,语文课堂要搞活开放,语文教师应巧妙地设置导入,使课堂达到引入入胜的艺术境界,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势头,争取课堂教学最优化。下面就本人在语文教学导入时进行情感激发的尝试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借助导语,诱其入境
人的情感的诱发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鲜明、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多媒体课件、录音、录像等创设诱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新奇、亲切、富有情趣,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家喻户晓的《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明快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在导入新课时,可用多媒体展示食人鱼、凤眼莲、美国白娥等“入侵者”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这些物种的特征,让学生说说他们所认识的这些物种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使枯燥的科普照说明文更加生动,学生对此类科普照知识更容易接受,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也较容易地掌握了。
学生毕竟不是建筑师手中的砖和瓦,他们是“情感的王子”,我们只有以充满情感的教学,去替代传统的可有可无的问答,学生的视野,学生的思想,才不再会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沉浸于教师创设的具有吸引力的情感活动中。
二、借助语言,创设情境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爸爸的花落了》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处处有伏笔,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也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教学《老王》一课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要做就做善良的人,一个关切的眼神、一抹温暖的微笑、一声淡淡的问候……都足以让需要帮助的人铭记。人间最高尚的莫过于善良,在生活中有许多平常甚至生活艰难的人,他们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你关注过他们吗?以此吸引学生,还其入境。
三、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教师要善于激情言情,以情动人。课堂导入时,老师必须进入角色,要从强烈的真挚的感情来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从而得到感染。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四、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如《紫藤萝瀑布》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范读,学生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让他们感受紫藤萝的欣欣向荣、辉煌如瀑,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五、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六、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实践新课程改革,语文课堂要搞活开放,语文教师应巧妙地设置导入,使课堂达到引入入胜的艺术境界,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势头,争取课堂教学最优化。下面就本人在语文教学导入时进行情感激发的尝试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借助导语,诱其入境
人的情感的诱发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鲜明、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多媒体课件、录音、录像等创设诱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新奇、亲切、富有情趣,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家喻户晓的《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明快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在导入新课时,可用多媒体展示食人鱼、凤眼莲、美国白娥等“入侵者”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这些物种的特征,让学生说说他们所认识的这些物种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使枯燥的科普照说明文更加生动,学生对此类科普照知识更容易接受,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也较容易地掌握了。
学生毕竟不是建筑师手中的砖和瓦,他们是“情感的王子”,我们只有以充满情感的教学,去替代传统的可有可无的问答,学生的视野,学生的思想,才不再会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沉浸于教师创设的具有吸引力的情感活动中。
二、借助语言,创设情境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爸爸的花落了》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处处有伏笔,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也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教学《老王》一课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要做就做善良的人,一个关切的眼神、一抹温暖的微笑、一声淡淡的问候……都足以让需要帮助的人铭记。人间最高尚的莫过于善良,在生活中有许多平常甚至生活艰难的人,他们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你关注过他们吗?以此吸引学生,还其入境。
三、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教师要善于激情言情,以情动人。课堂导入时,老师必须进入角色,要从强烈的真挚的感情来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从而得到感染。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四、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如《紫藤萝瀑布》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范读,学生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让他们感受紫藤萝的欣欣向荣、辉煌如瀑,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五、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六、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