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它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学生负学的责任。”陶行知的这段话,对于教学生学会语文,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更新传统观念,树立学习语文的新途径
传统语文课呈现的特点是“费、慢、差”,特别是学习见效最“慢”,而在课堂学习中总是“一言堂”的模式,以老师的独角戏为主,充分体现了“费”:费时间,费工夫,成绩差。针对这种局面,我改变课堂上传统的学生被动式学习的死板模式,变为启发式教学、互动式学习。每学一篇课文先精心设计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和老师一起学。老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的一员,和他们一起讨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兴趣,以达到课内带动课外的理想效果。这样为语文的第二课堂——课外语文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老师要利用课堂上师生互动学习总结出来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自学、自批、自画,再写出自己的感受去关注大语文——生活,鼓励学生各自成为学习语文某一方面的专家,有的学生是“字词专家”,有的学生是“描写专家”,有的学生是“演讲家”,有的学生是“作家”,这样充分地调动了他们在课外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再加上一些评比制度和老师的激励措施,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学习语文找出了新途径。
二、营造氛围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保证
学生个性的形成是在共性的基础上形成的。良好的氛围是形成个性走向成功的基本保证。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更需这样。所以,我先从自身入手,利用课外各种条件为自己充电,力求达到能用自己广博的知识、高深的文学素养和富于思辨的口才及娴熟的教学艺术,把学生引入文学艺术的殿堂,那时的身教比言传更有感染力。学生被知识的魅力所陶醉,无疑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动力。随后趁热打铁,抓住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通过正确的方法开展活动,让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去看书,去积累,习惯养成了,文学功底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
三、传授方法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保证
品味语言,重视感悟。语文本身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篇文章都蕴含着美,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去感悟品味语言的美。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写父亲买橘子时动作的语言:“父亲爬上那边月台,微微探下身,把橘子散放在地上。”一个“探”字写出了父亲当时特有的什么感情?为什么不用“弯”字?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自己的父亲作一对比。然后去感悟这种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凝练美、情感美,更重要的是表现出父子之间互爱互怜的真挚美。语言的意味深长,美妙无比,言有尽而意无穷,就被学生慢慢品味出来了。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也增强了语文素养中特有的悟性,再加上平时练笔,就把感和悟有机结合起来了。
结合日记,重视语言积累。写日记是提高语文素养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我利用每天写日记的练笔方式,通过变换不同的要求和评比方法来促使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先从课堂上引出一课一记的“仿写日记”,这样容易写,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任务。接着开始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由观察身边的同学、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写起,使他们有人可看,有话可说,长短不限,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并鼓励念给所写的人听,让他们一起高兴并修改。随着写作的日积月累逐渐过渡到“命题式日记”,这就是真正意义的练笔了。通过实施,同学们平时积累的字、词、句有了用武之地,语言表达有了明显的提高,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和验证。
重视思想修养,提高人格魅力。语文的学习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最直接的载体,课文中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启发学生除了欣赏语言美、结构美等之外,美不胜收的魅力是文章的思想主旨,一点点积累,慢慢地,人格中优秀品德的种子就在孩子们的心田上萌发,逐渐长成参天大树。正义、善良、团结,在孩子们的心中扎了根;爱自己、爱家人、爱集体、爱祖国,在思想中赫然而立。为了达到这样的人格魅力,我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先酝酿出“大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奏,让他们讨论每篇文章给自己带来的那些心灵震撼,例如《小蟹》一文,学生刚开始觉得很平常,不就是一只小蟹吗?干吗花费那么多笔墨去写它呢?随着学习的深入,问题讨论的激烈,他们越来越认识到,原来小蟹和人一样,也有爱,也有灵性,也渴望被人理解,最后作者终于被感动,把它放回了大自然。学生感悟到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也养成了热爱生命,关爱小动物的习惯,从此他们的心中便长出了“爱心”这棵大树。
因此,语文教学要着眼于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素质,着力于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着重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使素质转化,通过平时的点滴做法,日积月累,语文素养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这样做,学生不但在学习语文上有了兴趣,找到了有效的学习途径,而且他们在提高自身的思想人格上也有了可喜的进步,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 编 再 澜)
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更新传统观念,树立学习语文的新途径
传统语文课呈现的特点是“费、慢、差”,特别是学习见效最“慢”,而在课堂学习中总是“一言堂”的模式,以老师的独角戏为主,充分体现了“费”:费时间,费工夫,成绩差。针对这种局面,我改变课堂上传统的学生被动式学习的死板模式,变为启发式教学、互动式学习。每学一篇课文先精心设计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和老师一起学。老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的一员,和他们一起讨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兴趣,以达到课内带动课外的理想效果。这样为语文的第二课堂——课外语文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老师要利用课堂上师生互动学习总结出来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自学、自批、自画,再写出自己的感受去关注大语文——生活,鼓励学生各自成为学习语文某一方面的专家,有的学生是“字词专家”,有的学生是“描写专家”,有的学生是“演讲家”,有的学生是“作家”,这样充分地调动了他们在课外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再加上一些评比制度和老师的激励措施,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学习语文找出了新途径。
二、营造氛围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保证
学生个性的形成是在共性的基础上形成的。良好的氛围是形成个性走向成功的基本保证。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更需这样。所以,我先从自身入手,利用课外各种条件为自己充电,力求达到能用自己广博的知识、高深的文学素养和富于思辨的口才及娴熟的教学艺术,把学生引入文学艺术的殿堂,那时的身教比言传更有感染力。学生被知识的魅力所陶醉,无疑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动力。随后趁热打铁,抓住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通过正确的方法开展活动,让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去看书,去积累,习惯养成了,文学功底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
三、传授方法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保证
品味语言,重视感悟。语文本身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篇文章都蕴含着美,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去感悟品味语言的美。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写父亲买橘子时动作的语言:“父亲爬上那边月台,微微探下身,把橘子散放在地上。”一个“探”字写出了父亲当时特有的什么感情?为什么不用“弯”字?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自己的父亲作一对比。然后去感悟这种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凝练美、情感美,更重要的是表现出父子之间互爱互怜的真挚美。语言的意味深长,美妙无比,言有尽而意无穷,就被学生慢慢品味出来了。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也增强了语文素养中特有的悟性,再加上平时练笔,就把感和悟有机结合起来了。
结合日记,重视语言积累。写日记是提高语文素养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我利用每天写日记的练笔方式,通过变换不同的要求和评比方法来促使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先从课堂上引出一课一记的“仿写日记”,这样容易写,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任务。接着开始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由观察身边的同学、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写起,使他们有人可看,有话可说,长短不限,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并鼓励念给所写的人听,让他们一起高兴并修改。随着写作的日积月累逐渐过渡到“命题式日记”,这就是真正意义的练笔了。通过实施,同学们平时积累的字、词、句有了用武之地,语言表达有了明显的提高,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和验证。
重视思想修养,提高人格魅力。语文的学习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最直接的载体,课文中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启发学生除了欣赏语言美、结构美等之外,美不胜收的魅力是文章的思想主旨,一点点积累,慢慢地,人格中优秀品德的种子就在孩子们的心田上萌发,逐渐长成参天大树。正义、善良、团结,在孩子们的心中扎了根;爱自己、爱家人、爱集体、爱祖国,在思想中赫然而立。为了达到这样的人格魅力,我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先酝酿出“大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奏,让他们讨论每篇文章给自己带来的那些心灵震撼,例如《小蟹》一文,学生刚开始觉得很平常,不就是一只小蟹吗?干吗花费那么多笔墨去写它呢?随着学习的深入,问题讨论的激烈,他们越来越认识到,原来小蟹和人一样,也有爱,也有灵性,也渴望被人理解,最后作者终于被感动,把它放回了大自然。学生感悟到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也养成了热爱生命,关爱小动物的习惯,从此他们的心中便长出了“爱心”这棵大树。
因此,语文教学要着眼于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素质,着力于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着重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使素质转化,通过平时的点滴做法,日积月累,语文素养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这样做,学生不但在学习语文上有了兴趣,找到了有效的学习途径,而且他们在提高自身的思想人格上也有了可喜的进步,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