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历史的经验早告诉我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文水平的提高与读书的多少有关。笔者认为:阅读与作文教学存在着“破”与“立”这样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阅读 作文教学 对立 统一
破是什么?如何去破?由谁去破?破的数量有无定数?破的质量目标是什么?由“破”过渡到下笔如有“神”,这“神”又是什么,是否能用一明确的“质”与“形”说明?“神”对一个初中生来说毕竟是一个灵气四溢而出的期待。比如说,作文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艺术感染等等都应是一个明确的可供人操作的尺度认定。因此,历史经验虽然是传统的东西,但理念的创新只有在实践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才有可能。
一、欲立必先破,会破才会立
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其中最主要的渠道是教科书的范文学习。学习这些范文,引导学生学习“破解”方法为第一,接受文学知识为第二。教师在讲授课文当中,应当把每一篇课文作为整体破解。如《敬畏生命》与《热爱生命》两文可以比较两者的主旨、结构、风格。运用比较读书法,让学生体会到两文的主题是相通的,因为话题相同,都是谈生命,都表示敬佩与热爱。但结构不同,《敬畏生命》分两部分,而《热爱生命》只有两段一个整体,逻辑演绎式。风格上,前文借树种子来表达感悟,把叙事、议论、抒情结合写;后文则直白内心,平实亲近。又如《中国石拱桥》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知道此文标题既是说明文的中心,可以从对象、特征同类延伸,说明写说明文要注意哪些方面,把握哪些要点,语言的特点是什么?在长期的破解范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形成一定的整体“破解”思路,久而久之,写作起来就会有一幅一幅范图展现在眼前,犹如学书法的人把握一个一个的字一样,心中有谱,下笔不慌。能够手持一文,说出其主旨,指得出构文的思路,析得出语言的特点,风格的迥异,那基本上可算得会破,文章熔化于心自然可立。
二、以石击水,波乃涟漪
以范文为中心的破解远远不够形成下笔的“神”。如果我们把范文比作石,那么水波涟漪应该是周围所有能够涉及的知识。特别是课外书本,阅读视野的扩大。陶渊明就有“每读书,不求甚解,有会意,则欣欣然”的体会,意在视野要开阔,要尽可能地利用时间去狩猎。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名家无不是在幼少年间就广泛接触各种书的。如李白七岁能诗,郭沫若幼年时撰联对答如流等。假如幼年时没有读这么多书作底能行吗?这文字的功夫就融化在读书的博取当中。
当然,课外阅读需教师的指点。一般来说,初中生思想单纯浪漫,是个求知欲渴的阶段,有较为充裕的时间,每周读两万字是完全可以的,但应有个计划。如读小说,寒暑假读中长篇,平日读短篇微型的,然后通读古典的,再涉及一些国外的。打开了读书的门路,才能培养一种兴趣,一步一步地引入读书的殿堂中去。
不必加重身心负担。教师的目的是促使多读书,根据心理学观点,识记与再现有一个环境的条件反射。读书的过程中,一些词语,一些文句,虽一时不懂,但读过一遍之后,或许在另一处环境有相似之处,这些有意无意识记的东西可能反射出来,这样就为写作提供许多“火山口”,原来见过似懂非懂的词语,或许一下豁然开朗。
三、建立语言激励机制,创造个性发展氛围
一班好学生,禀赋各一。有形象思维突出的,有逻辑思维明显的,有善语文的,有善数学的,还有不善读而好运动的,有好表露而撰写的,有爱写而不善言辞的,个性各异,目标相同,要使之从提高阅读能力到提高写作水平上来,这需要一个语言激励机制,创造个性发展氛围。
笔者采用如下一些办法,已有一些收获体验。
1.放手让学生说。利用读报或一些机动时间,经常搞一些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如学生学电视节目《实话实说》做法,在一个主题的统帅下,自由聊侃,畅所欲言。又如新聞报道,谈从电视中获得的信息,国内外有何新闻,身边有何新闻,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动笔写新闻,促使学生动笔。
2.腾位让学生评。把某个学生的作文复制出来,让大家评议。可以写意见评,可以口头评,可以当面评,要求个个提出看法,然后老师召集善于语文的学生做总结,由学生代表发言。
3.大胆给学生改。学生作文一是自己改自己的,一是自己改他人的,可以圈点,可以提出自己的思路,有选择地张贴比较。
4.支持学生闯。组织学生集体采风,鼓励小记者私访,野外写景,投稿报社,自办小报,编写胡说等。
“破”与“立”只有着眼高,起手低,才可能低中求高,高中求稳。阅读与作文教学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教师给了破的门道,紧跟的是学生的操作,再接着就是敢“破”,能“破”,多“破”,“破”得深,“破”得熟,“破”得巧,在“破”的过程中赢得百川归流,融会贯通,在潜移默化中求得“立”的过渡。总之,写作水平提高的立足点是一个随形赋影的过程,不断刷新目标,不断巩固训练,必然会万卷自破,神韵自来。
【关键词】阅读 作文教学 对立 统一
破是什么?如何去破?由谁去破?破的数量有无定数?破的质量目标是什么?由“破”过渡到下笔如有“神”,这“神”又是什么,是否能用一明确的“质”与“形”说明?“神”对一个初中生来说毕竟是一个灵气四溢而出的期待。比如说,作文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艺术感染等等都应是一个明确的可供人操作的尺度认定。因此,历史经验虽然是传统的东西,但理念的创新只有在实践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才有可能。
一、欲立必先破,会破才会立
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其中最主要的渠道是教科书的范文学习。学习这些范文,引导学生学习“破解”方法为第一,接受文学知识为第二。教师在讲授课文当中,应当把每一篇课文作为整体破解。如《敬畏生命》与《热爱生命》两文可以比较两者的主旨、结构、风格。运用比较读书法,让学生体会到两文的主题是相通的,因为话题相同,都是谈生命,都表示敬佩与热爱。但结构不同,《敬畏生命》分两部分,而《热爱生命》只有两段一个整体,逻辑演绎式。风格上,前文借树种子来表达感悟,把叙事、议论、抒情结合写;后文则直白内心,平实亲近。又如《中国石拱桥》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知道此文标题既是说明文的中心,可以从对象、特征同类延伸,说明写说明文要注意哪些方面,把握哪些要点,语言的特点是什么?在长期的破解范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形成一定的整体“破解”思路,久而久之,写作起来就会有一幅一幅范图展现在眼前,犹如学书法的人把握一个一个的字一样,心中有谱,下笔不慌。能够手持一文,说出其主旨,指得出构文的思路,析得出语言的特点,风格的迥异,那基本上可算得会破,文章熔化于心自然可立。
二、以石击水,波乃涟漪
以范文为中心的破解远远不够形成下笔的“神”。如果我们把范文比作石,那么水波涟漪应该是周围所有能够涉及的知识。特别是课外书本,阅读视野的扩大。陶渊明就有“每读书,不求甚解,有会意,则欣欣然”的体会,意在视野要开阔,要尽可能地利用时间去狩猎。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名家无不是在幼少年间就广泛接触各种书的。如李白七岁能诗,郭沫若幼年时撰联对答如流等。假如幼年时没有读这么多书作底能行吗?这文字的功夫就融化在读书的博取当中。
当然,课外阅读需教师的指点。一般来说,初中生思想单纯浪漫,是个求知欲渴的阶段,有较为充裕的时间,每周读两万字是完全可以的,但应有个计划。如读小说,寒暑假读中长篇,平日读短篇微型的,然后通读古典的,再涉及一些国外的。打开了读书的门路,才能培养一种兴趣,一步一步地引入读书的殿堂中去。
不必加重身心负担。教师的目的是促使多读书,根据心理学观点,识记与再现有一个环境的条件反射。读书的过程中,一些词语,一些文句,虽一时不懂,但读过一遍之后,或许在另一处环境有相似之处,这些有意无意识记的东西可能反射出来,这样就为写作提供许多“火山口”,原来见过似懂非懂的词语,或许一下豁然开朗。
三、建立语言激励机制,创造个性发展氛围
一班好学生,禀赋各一。有形象思维突出的,有逻辑思维明显的,有善语文的,有善数学的,还有不善读而好运动的,有好表露而撰写的,有爱写而不善言辞的,个性各异,目标相同,要使之从提高阅读能力到提高写作水平上来,这需要一个语言激励机制,创造个性发展氛围。
笔者采用如下一些办法,已有一些收获体验。
1.放手让学生说。利用读报或一些机动时间,经常搞一些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如学生学电视节目《实话实说》做法,在一个主题的统帅下,自由聊侃,畅所欲言。又如新聞报道,谈从电视中获得的信息,国内外有何新闻,身边有何新闻,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动笔写新闻,促使学生动笔。
2.腾位让学生评。把某个学生的作文复制出来,让大家评议。可以写意见评,可以口头评,可以当面评,要求个个提出看法,然后老师召集善于语文的学生做总结,由学生代表发言。
3.大胆给学生改。学生作文一是自己改自己的,一是自己改他人的,可以圈点,可以提出自己的思路,有选择地张贴比较。
4.支持学生闯。组织学生集体采风,鼓励小记者私访,野外写景,投稿报社,自办小报,编写胡说等。
“破”与“立”只有着眼高,起手低,才可能低中求高,高中求稳。阅读与作文教学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教师给了破的门道,紧跟的是学生的操作,再接着就是敢“破”,能“破”,多“破”,“破”得深,“破”得熟,“破”得巧,在“破”的过程中赢得百川归流,融会贯通,在潜移默化中求得“立”的过渡。总之,写作水平提高的立足点是一个随形赋影的过程,不断刷新目标,不断巩固训练,必然会万卷自破,神韵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