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笔者根据吴江农村的实际,进行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集如下:
变化之一,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转向“一年几个样,季季换新花样,家家像个小商场”。
随着农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农民消费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一件新衣穿旧缝缝补补再穿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目前农民穿衣跟城里人没有什么两样,市场流行什么就穿什么。当今社会服装品牌名目繁多,款式多样。农民高兴地说:“如今服装款式,一年几个样,季季换新花样,家家像个小商场。”
变化之二,从“胸无大志,满足现状”转向“求知、求乐、求美、求富奔小康”。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强烈要求提高文化素质,用知识改变人生,用知识增长财富。因此在农村一批先富起来的农民,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到城市重点学校或国外进行教育培养,希望子女成才。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各地纷纷创办“文化中心”“科普画廊”“农家书屋”等,让琴棋书画、文体美乐进入农民家庭。不少镇村还创办了农民读书会和运动会,逢年过节搞比赛,男女老少来助威,完全可以和城里人媲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生机勃勃。
变化之三,从“穷家难舍,故土难离”转向“远离家门,走出国门”。
在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广大农民终于冲破了封闭保守的闸门,以开拓者的形象、經营者的姿态,活跃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有的靠一张地图一双腿,一份合同一张嘴,走南闯北做买卖;有的利用网络做买卖,如松陵镇横扇社区农民羊毛衫网店达数百家,年销售收入数亿元;还有的企业家跨出国门到异国他乡,创办企业或公司,为国家增创外汇,支援国家四化建设。
变化之四,从“合养一头牛不如独养一只狗”转向“联合经营优势互补”。
曾经在农村“合养一头牛不如独养一只狗”的狭隘小农经济思想盛行,多数农民选择宁肯单枪匹马做买卖,不愿意与人合作闯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深深懂得,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提篮小卖抗不住繁华超市的道理。只有走联合经营之路,才能取得成功。从此在吴江大地各种形式的联合体和合作社应运而生。有的靠资金和技术组建经营实体,也有的利用品牌和资源创办股份合作企业,并且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联合经营已成为吴江农民奔小康的一个新亮点。
变化之五,从“传统的家长制”转向“谁有能力谁当家”。
在农村长辈当家掌权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改革开放的大潮无情地冲击这一传统的观念,家长制开始让位于“谁有能力谁当家”。笔者在农村看到“儿媳掌权”“女儿挂帅”“女婿执政”“儿子当家”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农民家庭还建起了家庭档案和明细账册,记载每个家庭成员的收支情况,谁有能力,谁会挣钱,谁就有权威,谁就能当家作主。这充分说明党的富民政策已渗透到农村每个家庭,这种神奇的变化是改革开放所结出的丰硕成果。
变化之六,从“外荡精养”转向“科学放养”。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吴江创造了外荡精养养殖模式,水产品产量成倍增长,这一做法曾在江苏省水产会议上作了介绍。时隔30年,水质受到污染,水环境遭到破坏。区委区政府领导进行了反思,深感外荡精养是利少弊多。俗话说:“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衡取其重。”经过权衡利弊,区委区政府决定拆围放养,从2008年开始,投资5.14亿元,打响了治理太湖攻坚战,接着又在境内小外荡拆围放养,并把这一工作列为各级干部年终考核内容之一。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干部群众高兴地说:“河水变清了,生态环境变好了。”
变化之七,从“三水干部”转向“带头致富”。
在上世纪60年代,干部被人们赞誉为“三水干部”,即早晨一身露水,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应该说,这对防止基层干部脱离群众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是吻合的。改革开放以后的农业,已由“单轨型”转向“双轨型”,即“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的大农业。干部既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又要为农民招商引资搭建发展平台,使农民尽快富起来。俗话说:“农村富不富,关键在党支部。”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选好党支部的“一把手”,农民说,能带头致富的便是“才”,能带领群众一起致富的便是“德”。只有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选好“当家人”,才能带领广大农民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变化之八,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转向“义利相融,共享共存”。
古人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凡是讲利益的就是小人。其实不然,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把富民作为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实践告诉人们:亲友合伙,合作经营,应当把利益放在首位,这是合作的重要基础。如果不讲利益,这种合作是不可能持久的。联合经营的原则是,要坚持互惠互利、双方得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义利相融,共享共存的目的。
变化之九,从“一熟稻一熟麦一直种到头发白”转向“七种八养九行档”。
改革开放以来,吴江农民大力发展七种八养九行档,有的靠本地资源生财,演起了“地方戏”;有的靠传统技艺致富,演起了“传统戏”;有的靠科技兴家,演起了“现代戏”。据2017年统计,吴江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七种八养九行档已成为吴江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变化之十,从“队为基础,三级所有”转向“土地分到户,家家是干部”。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坚持以队为基础、三级所有。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经营权还给农民,实行“三田制”,即人分口粮田、劳分责任田、家畜分饲料田,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夺得农业连年大丰收。广大农民高兴地说:“土地分到户,家家是干部。”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扶贫协会)
变化之一,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转向“一年几个样,季季换新花样,家家像个小商场”。
随着农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农民消费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一件新衣穿旧缝缝补补再穿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目前农民穿衣跟城里人没有什么两样,市场流行什么就穿什么。当今社会服装品牌名目繁多,款式多样。农民高兴地说:“如今服装款式,一年几个样,季季换新花样,家家像个小商场。”
变化之二,从“胸无大志,满足现状”转向“求知、求乐、求美、求富奔小康”。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强烈要求提高文化素质,用知识改变人生,用知识增长财富。因此在农村一批先富起来的农民,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到城市重点学校或国外进行教育培养,希望子女成才。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各地纷纷创办“文化中心”“科普画廊”“农家书屋”等,让琴棋书画、文体美乐进入农民家庭。不少镇村还创办了农民读书会和运动会,逢年过节搞比赛,男女老少来助威,完全可以和城里人媲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生机勃勃。
变化之三,从“穷家难舍,故土难离”转向“远离家门,走出国门”。
在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广大农民终于冲破了封闭保守的闸门,以开拓者的形象、經营者的姿态,活跃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有的靠一张地图一双腿,一份合同一张嘴,走南闯北做买卖;有的利用网络做买卖,如松陵镇横扇社区农民羊毛衫网店达数百家,年销售收入数亿元;还有的企业家跨出国门到异国他乡,创办企业或公司,为国家增创外汇,支援国家四化建设。
变化之四,从“合养一头牛不如独养一只狗”转向“联合经营优势互补”。
曾经在农村“合养一头牛不如独养一只狗”的狭隘小农经济思想盛行,多数农民选择宁肯单枪匹马做买卖,不愿意与人合作闯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深深懂得,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提篮小卖抗不住繁华超市的道理。只有走联合经营之路,才能取得成功。从此在吴江大地各种形式的联合体和合作社应运而生。有的靠资金和技术组建经营实体,也有的利用品牌和资源创办股份合作企业,并且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联合经营已成为吴江农民奔小康的一个新亮点。
变化之五,从“传统的家长制”转向“谁有能力谁当家”。
在农村长辈当家掌权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改革开放的大潮无情地冲击这一传统的观念,家长制开始让位于“谁有能力谁当家”。笔者在农村看到“儿媳掌权”“女儿挂帅”“女婿执政”“儿子当家”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农民家庭还建起了家庭档案和明细账册,记载每个家庭成员的收支情况,谁有能力,谁会挣钱,谁就有权威,谁就能当家作主。这充分说明党的富民政策已渗透到农村每个家庭,这种神奇的变化是改革开放所结出的丰硕成果。
变化之六,从“外荡精养”转向“科学放养”。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吴江创造了外荡精养养殖模式,水产品产量成倍增长,这一做法曾在江苏省水产会议上作了介绍。时隔30年,水质受到污染,水环境遭到破坏。区委区政府领导进行了反思,深感外荡精养是利少弊多。俗话说:“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衡取其重。”经过权衡利弊,区委区政府决定拆围放养,从2008年开始,投资5.14亿元,打响了治理太湖攻坚战,接着又在境内小外荡拆围放养,并把这一工作列为各级干部年终考核内容之一。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干部群众高兴地说:“河水变清了,生态环境变好了。”
变化之七,从“三水干部”转向“带头致富”。
在上世纪60年代,干部被人们赞誉为“三水干部”,即早晨一身露水,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应该说,这对防止基层干部脱离群众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是吻合的。改革开放以后的农业,已由“单轨型”转向“双轨型”,即“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的大农业。干部既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又要为农民招商引资搭建发展平台,使农民尽快富起来。俗话说:“农村富不富,关键在党支部。”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选好党支部的“一把手”,农民说,能带头致富的便是“才”,能带领群众一起致富的便是“德”。只有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选好“当家人”,才能带领广大农民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变化之八,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转向“义利相融,共享共存”。
古人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凡是讲利益的就是小人。其实不然,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把富民作为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实践告诉人们:亲友合伙,合作经营,应当把利益放在首位,这是合作的重要基础。如果不讲利益,这种合作是不可能持久的。联合经营的原则是,要坚持互惠互利、双方得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义利相融,共享共存的目的。
变化之九,从“一熟稻一熟麦一直种到头发白”转向“七种八养九行档”。
改革开放以来,吴江农民大力发展七种八养九行档,有的靠本地资源生财,演起了“地方戏”;有的靠传统技艺致富,演起了“传统戏”;有的靠科技兴家,演起了“现代戏”。据2017年统计,吴江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七种八养九行档已成为吴江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变化之十,从“队为基础,三级所有”转向“土地分到户,家家是干部”。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坚持以队为基础、三级所有。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经营权还给农民,实行“三田制”,即人分口粮田、劳分责任田、家畜分饲料田,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夺得农业连年大丰收。广大农民高兴地说:“土地分到户,家家是干部。”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扶贫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