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沪高铁开通在即,一般人会想到高铁对航空业的冲击,以及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但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高铁代表着中国交通的未来,也将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吃住行”中“行”的重要部分,高铁会创造自己的故事,将来甚至会有自己的神话。高铁上发生的故事很可能是飞机或者普通火车上不容易发生的。从这个角度,高铁应该成为艺术创造者的灵感来源之一。
火车向来是电影人的最爱。多少影片的重要情节发生在奔驰的列车上,比如大家熟悉的希区柯克《火车怪客》和《贵妇失踪案》。你能想象这两个故事发生在公交车或者飞机上吗?绝对不可能。公交车乘客不会互相聊天,而飞机上则不方便闲聊,一是两人无法相对而坐,二是长途飞行者都希望小睡一会儿,养精蓄锐准备迎接时差。以前在越洋航班上还能看到乘客三三两两在厕所或厨房附近闲聊,现在为了反恐,把这种社交方式给禁止了。如果你想要两个陌生人谈得深,最合理的交通工具便是火车。不信你看《致命伴侣》中安吉丽娜·朱莉风姿卓越走过一节节车厢,最后选择了约翰尼·德普的对面座位,这可能出现在别的交通工具上吗?
航空业发达之前,越洋旅行靠的是邮轮。邮轮提供的空间有独一无二的特色:它很宽敞,有大海及彩霞为背景,十分浪漫,适合爱情故事,尤其是贵族式的爱情故事,而常设置在火车上的偷盗或追杀反而很难搬到邮轮上。我虽没有坐过上世纪初的大型邮轮,但凭我乘坐过的比泰坦尼克号大得多的现代邮轮,我想,再豪华的套间也不可能大到电影里那种面积,但由于电影的影响,观众基本上把邮轮当作是海上漂浮的五星酒店。1939年、1957年、1994年分别拍过三次的《金玉盟》只能发生在邮轮上,不可能挪到飞机上。当然,现代观众耳熟能详的《泰坦尼克号》在邮轮爱情的基础上融入了不同仓位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跨越,算是多了一份难度。
公交车上其实不容易发生电影故事。倒不是说巴士行程短、又拥挤、乘客不说话,就平淡无奇。任何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就不会平淡无奇。香港长城公司曾拍过《巴士奇遇结良缘》,而《生死时速》更是难忘的巴士之行。但你不得不承认,坐上一辆无法刹车的公交车,那个概率估计比遭雷击还要低。那是属于编出来的惊险故事,编得比较圆,但内在逻辑并不扎实。当然,任何惊险片都经不起事后的推敲,只要放映过程中能不露太大的破绽,就算合格了。巴士用作过场戏自然再合适不过,但作为主要场景,最合适的莫过于绑架劫持了。巴士的空间虽局促,但能自由移动,比小轿车更能展现戏剧冲突。巴西电影《巴士惊魂》以及著名的马尼拉人质案都是现成的例子。
去年有一部口碑很不错的影片,叫做《人在途》,把各种交通工具一网打尽。片中王宝强、徐峥把飞机、火车、大巴、轮渡、货车、拖拉机都坐了个遍,为的是过年前赶到目的地。该片显然受到1987年美国影片《一路顺疯》的启发,那部喜剧如果直译,片名应该叫做《飞机、火车和汽车》,也是为了回家过节。圣诞相当于咱们的农历新年,但平心而论,老美平时的旅程远不如我们有戏剧性,能提供的戏剧素材比我们少得多。而高铁普及后,回家过年方便了,不曲折了,故事也会少很多。但还会有故事,只是不太显了。
高铁的路程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它的空间及舒适度也属中等程度,这为戏剧故事提供了较中庸的选择。时间短,情节便应更紧凑、更浓缩;票价较普通列车贵,人物设置便可以更白领、更中产;当然,若要反映社会矛盾,如大款和穷小子之间冲突,也尚合逻辑。但总体而言,以高铁为主要场景的电影适合类型片,尤其是当观众对这种交通工具仍有新鲜感时,这个场景会是一个小小卖点。
以史为鉴,惊险及爱情题材估计最适合高铁。飞机上小偷比较少,因为买机票实名制;普通火车呢,太杂乱,相比之下,高铁上出现的罪案可能智商略高一点,斗智的成分会大于斗勇。王宝强兜里揣着几万块钱大声嚷嚷,其合理性会小一点,而通过暂时屏蔽或干扰对方网络信号盗取对方账号的故事会更具可信度。高铁上的爱情故事应该比较时尚,毕竟比地铁宽敞,比飞机相伴时间更长,比长途汽车更昂贵,这些都可能使之成为都市白领的首选,而他们的年龄层、趣味爱好、成长背景均相似,容易撞出火花,成为闪恋闪婚的导火线。
至于怎样的故事只可能发生在高铁,而不大可能发生在其他车船飞机上,这需要有点创意。或许可以组织京沪相亲团,在高铁上进行速配,每对见面15分钟,不合适撤回自己的车厢。事先设计好,男女两组购买列车的两头,避免不期而遇的尴尬。如果对上眼,重新换座位。父母为了把子女骗上车,可以谎称出门旅游。这总比在城市中心公园浪漫吧,至少背景上的风景是不断变换的。
火车向来是电影人的最爱。多少影片的重要情节发生在奔驰的列车上,比如大家熟悉的希区柯克《火车怪客》和《贵妇失踪案》。你能想象这两个故事发生在公交车或者飞机上吗?绝对不可能。公交车乘客不会互相聊天,而飞机上则不方便闲聊,一是两人无法相对而坐,二是长途飞行者都希望小睡一会儿,养精蓄锐准备迎接时差。以前在越洋航班上还能看到乘客三三两两在厕所或厨房附近闲聊,现在为了反恐,把这种社交方式给禁止了。如果你想要两个陌生人谈得深,最合理的交通工具便是火车。不信你看《致命伴侣》中安吉丽娜·朱莉风姿卓越走过一节节车厢,最后选择了约翰尼·德普的对面座位,这可能出现在别的交通工具上吗?
航空业发达之前,越洋旅行靠的是邮轮。邮轮提供的空间有独一无二的特色:它很宽敞,有大海及彩霞为背景,十分浪漫,适合爱情故事,尤其是贵族式的爱情故事,而常设置在火车上的偷盗或追杀反而很难搬到邮轮上。我虽没有坐过上世纪初的大型邮轮,但凭我乘坐过的比泰坦尼克号大得多的现代邮轮,我想,再豪华的套间也不可能大到电影里那种面积,但由于电影的影响,观众基本上把邮轮当作是海上漂浮的五星酒店。1939年、1957年、1994年分别拍过三次的《金玉盟》只能发生在邮轮上,不可能挪到飞机上。当然,现代观众耳熟能详的《泰坦尼克号》在邮轮爱情的基础上融入了不同仓位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跨越,算是多了一份难度。
公交车上其实不容易发生电影故事。倒不是说巴士行程短、又拥挤、乘客不说话,就平淡无奇。任何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就不会平淡无奇。香港长城公司曾拍过《巴士奇遇结良缘》,而《生死时速》更是难忘的巴士之行。但你不得不承认,坐上一辆无法刹车的公交车,那个概率估计比遭雷击还要低。那是属于编出来的惊险故事,编得比较圆,但内在逻辑并不扎实。当然,任何惊险片都经不起事后的推敲,只要放映过程中能不露太大的破绽,就算合格了。巴士用作过场戏自然再合适不过,但作为主要场景,最合适的莫过于绑架劫持了。巴士的空间虽局促,但能自由移动,比小轿车更能展现戏剧冲突。巴西电影《巴士惊魂》以及著名的马尼拉人质案都是现成的例子。
去年有一部口碑很不错的影片,叫做《人在途》,把各种交通工具一网打尽。片中王宝强、徐峥把飞机、火车、大巴、轮渡、货车、拖拉机都坐了个遍,为的是过年前赶到目的地。该片显然受到1987年美国影片《一路顺疯》的启发,那部喜剧如果直译,片名应该叫做《飞机、火车和汽车》,也是为了回家过节。圣诞相当于咱们的农历新年,但平心而论,老美平时的旅程远不如我们有戏剧性,能提供的戏剧素材比我们少得多。而高铁普及后,回家过年方便了,不曲折了,故事也会少很多。但还会有故事,只是不太显了。
高铁的路程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它的空间及舒适度也属中等程度,这为戏剧故事提供了较中庸的选择。时间短,情节便应更紧凑、更浓缩;票价较普通列车贵,人物设置便可以更白领、更中产;当然,若要反映社会矛盾,如大款和穷小子之间冲突,也尚合逻辑。但总体而言,以高铁为主要场景的电影适合类型片,尤其是当观众对这种交通工具仍有新鲜感时,这个场景会是一个小小卖点。
以史为鉴,惊险及爱情题材估计最适合高铁。飞机上小偷比较少,因为买机票实名制;普通火车呢,太杂乱,相比之下,高铁上出现的罪案可能智商略高一点,斗智的成分会大于斗勇。王宝强兜里揣着几万块钱大声嚷嚷,其合理性会小一点,而通过暂时屏蔽或干扰对方网络信号盗取对方账号的故事会更具可信度。高铁上的爱情故事应该比较时尚,毕竟比地铁宽敞,比飞机相伴时间更长,比长途汽车更昂贵,这些都可能使之成为都市白领的首选,而他们的年龄层、趣味爱好、成长背景均相似,容易撞出火花,成为闪恋闪婚的导火线。
至于怎样的故事只可能发生在高铁,而不大可能发生在其他车船飞机上,这需要有点创意。或许可以组织京沪相亲团,在高铁上进行速配,每对见面15分钟,不合适撤回自己的车厢。事先设计好,男女两组购买列车的两头,避免不期而遇的尴尬。如果对上眼,重新换座位。父母为了把子女骗上车,可以谎称出门旅游。这总比在城市中心公园浪漫吧,至少背景上的风景是不断变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