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画外话忠平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2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些同辈的画家朋友中,耿忠平无疑是我最熟悉的一位。
  想起与忠平订交十多年来,其实,真正在一起酒酣耳热的机会并不多,但两人之间你来我往的笔墨酬唱还是不少。所以,只要说起他的画,我闭上眼睛也能想象出他的作品风貌,他的笔墨,他的气息以及他的师承……可谓远山近水,一一扑面而来。
  可是,尽管熟归熟,但当忠平兄让我提笔写几句时,我却抓耳挠腮犯起了踌躇,想起十多年的寒来暑往,真不知该从何处落笔?好在忠平兄宽容大度,屡次放言减压道:随你怎么写,随你写什么。在他的“双随”方针照顾之下,我乐得避重就轻,专业枯燥的艺术评论可以暂且不谈,先从人的趣味谈起。
  我始终以为,朋友交往,趣味至上。如果一个人的趣味不高,那么其作品大多也无足观。耿忠平兄是我的同道,他学画,我学书,要说起来我俩也算是书画同源。可是天下从事书画艺术的千千万,而真正能成为契友且趣味相投的也不会太多。人与人的交往说到底也是缘分,记得我们最初熟悉时大概是1994年吧,一次机缘让我们恰好凑在一起同去海宁观潮。在那次去海宁的车上,我们一路聊了很多,不光是书画,还有许多关于读书的话题。最有趣也是印象最深的,我等数人还一同坐着拖拉机,一路上“突突突”,兴致勃勃地去拜谒了王国维故居。自从海宁行之后,共同的趣味让我们逐渐成了好友,尽管忠平兄那时学画已经小有所成,但我更看重的却是他绘画外的一些品质:为人谦和,为艺平实,还有一项和我相同的兴趣,就是爱好读书。我时常在想,如果一个年轻的画家不喜欢读书,缺乏文化的滋养和熏陶,那么他的作品将是多么的无趣?
  耿忠平显然不是那样的浅薄画家。多年来他在画画的同时,始终未放弃的就是读书与写作,他大量阅读宋元明清的画论和传世名作,了解名家大师的身世和艺术经历,并尝试写一些篇幅短小的艺术评论。记得五六年前我正好于报上编一个“文化休闲”类的副刊版,忠平兄每隔数周就会有一篇文章寄来,对名家艺术的精彩赏析常令我版面增色不少。如此持续了也有一两年之久,所以,他在艺术上的勤奋与刻苦我深有体会,也时时教我钦佩。我深知忠平兄读与写的过程,其实也是他不断汲取并借鉴前人菁华的学习过程,而且,这样的学习妙在有意无意之间,其所谓的“滋补”方式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最高境界。所以,我看他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就时有一种难得的清纯之气,我以为,这和他长期浸润的书卷文化是分不开的。
  忠平兄学画已有二十多年,他钟情于传统山水画的大气与清逸之格调,先后师从于上海画家张大卫、王克文、韩天衡、车鹏飞诸家。早年他临摹宋元各派名家作品,于明清对沈石田、龚半千也有所偏爱,于近现代又对黄宾虹、黄秋园的焦墨山水下过苦功。1991年,他就于上海朵云轩成功举办过《耿忠平焦墨山水画展》,为此,还受到过焦墨山水画大家张仃的指点。然而他转益多师,始终不满现状,不断地为自己地作品注入新的想法和新的元素。我刚认识他那几年,他正将满腔的热情投入于焦墨山水的创作与研究中,而近两年,他又重新画起了水墨山水,但焦墨创作时用笔之苍莽与雄浑,对他的水墨画自然不无助益,反过来又丰富了他的水墨作品。所以,他的画你始终会感到有新的意象出现,尤其是前年他通过了上海中国画院山水画的高级研修班学习后,他的画风又有了新的变化,变得清新、简约而富有神韵。忠平是个善于不断吸收并敢于多变的画家,但他虽万变却不离其宗,多年来始终醉心于水墨山水之中,五日一石,十日一水,沉湎于此,津津乐道。
  近些年,忠平在几位名师的熏染下,不仅画笔不辍,还勤于著文,写下了大量的艺术评论,涉及的门类包括中西绘画、书法篆刻、紫砂壶艺等多种姊妹艺术。比如他花数年而写成的《韩流滚滚》一书就非常成功,写的是他师从韩天衡后的艺术经历,还有韩门师兄弟们的学习体会,故事生动,理论晓畅,对所有艺术爱好者而言读后都有极大启迪,也因此,此书在艺术类图书排行榜上一挂就是几个月,一直不下来,创下了图书市场的奇迹。


  艺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单一的,我深知忠平兄的这种读写过程,其实也是他不断向旁类艺术的汲取和借鉴过程,反过来再丰富提高他自己的作品。所以,我时常感觉他的画,每隔一段时间再看,总会有丝毫些微的变化,而且,逐渐变得简约、空灵而带有清新的气韵。这其实已不是技法上的生熟之变,而是气质上的有意无意之变。说得白一点,也就是“画外”的营养滋补给作者带来的惠益。
  艺术最怕的就是固步自封,我见过不少艺术家几十年来一成不变,守着自己仅有的几件“家当”自以为是,一条道上走到黑。如此状况,说得大,是艺术发展的一种悲哀,说得小,是个人艺术的基本终结。不过,据我对耿忠平的了解,不必有此担心。忠平那不断进取敢于创新的性格,相信在今后的漫长艺术之路上,他还会走得很远。
其他文献
在画作里寻找诗与远方  3月15日,张永旭新展《远方》亮相沪申画廊,画展展出了他的13幅作品,从1986年到2010年跨度数十载。  除了强烈的情绪化的色彩运用,风格化的造型和构图,他的作品基本都有个浪漫的名字。从《听风》《喜悦》《我的诗》,到《天途》《寻找白马》《乡路带我回家》,那种呼之欲出的自由和热情,很轻易地将你感染。  这个来自新疆的画家,说起话来语速直赛机关枪,眼神明亮,爽气热忱。他画的
期刊
用猛犸牙雕表达人生感悟  2013年11月7日,首届香港猛犸牙雕艺术展在香港揭幕,许多精美绝伦的展品亮相,吸引了众多香港市民前往观看。一个个生动的猛犸牙雕造型,传达出艺术家对人生、对世界的积极感悟,让人动容。  宇宙星系撞出震撼“抽象画”  2013年11月14日,欧洲南方观测站公布了哈勃望远镜捕捉到的触须星系(the Antennae Galaxies),这是一张两个星系NGC4038与NGC4
期刊
叶永青也被称作“叶帅”,这是张晓刚、周春芽、方力钧等人给他加的冕。他今年五十来岁,个子很高,衣着随意,剃着容易在人群中被辨认的光头,显年轻。他把脑袋剃成大光头只因为两个字:“舒服”。“一旦剃了光头以后,你就再也不想留头发了,因为太舒服了。每天洗头,就像洗个苹果那么方便。”  光头的造型让叶永青觉得自在,“光头没有身份,去讲究的场合没有问题,和干苦力的呆在一起,也没有问题”。以一管墨和一支细小的炭笔
期刊
2014年3月5日上午,苏富比2014春拍上海预展在四季酒店开展,展出了超过320件,总估价近9亿7千万港元的作品,囊括了传统书画、20世纪大师作品、现当代绘画、摄影以及珠宝首饰手表等。  预展带来的旅美华人艺术家朱沅芷作品《自画像》让人颇感新鲜,艺术家透过“共色主义”的色彩与构图,组成了画面的结构和韵律,被估价到380万至500万港元。预展上展出了去年在香港苏富比四十周年晚间拍卖上以《最后的晚餐
期刊
艺术品作为投资品时,并非越贵越受欢迎;但作为消费品时,往往越贵越被追捧。  中国曾在2011年以40%的份额居全球艺术品交易额之冠,相当于随后的美、英两国交易额之和,尽管接下来两年的成交总额有所下滑,但仍有诸多艺术家的作品不断创新价格纪录。不少昂贵艺术品是被富豪级消费者买去,跟投资无关。中国富豪数量剧增速度之快举世瞩目,据《2012胡润财富报告》,中国的千万级富豪(港、澳、台除外)至2011年底突
期刊
提及汤臣一品,总令人想到上海陆家嘴的顶级豪宅。随着时光流逝,人们印象中的汤臣一品,不再仅仅拥有价格“一哥”的光环,还沉淀出了一份经典的韵味。  这样的经典无法复制。新的经典,必将从时光流转中诞生。  与上海滩相类似,天津曾经是一个大码头。马场道、新华路、解放路的老建筑,和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相类,诠释着20世纪上半叶的繁华如梦。如今,汤臣一品从黄浦江畔来到了海河边。这是一场21世纪的共同诠释,诠释汤
期刊
不久前,在爱普生影艺坊,笔者看过一个何肇娅摄影展——《上海女人》。那些上海的知性美女,人们熟知的一些女性人物,纷纷若隐若现在何肇娅的镜头下。  最近何肇娅又办起了一个摄影展。没想到的是,这次的展览地点放在了位于绍兴路的一处老房子里。这就是《懿园走出来的女人们》。何肇娅自从嫁到懿园,已经生活了几十年。作为摄影家,1997年开始她拍摄上海女人题材。然而,她将镜头对准她的邻居们的时间并不长,“才短短半年
期刊
看着马路上的梧桐被北风撕扯下一片片枯叶的时候,时间告诉我们已经来到了铃儿响叮当的12月。在江南阴冷潮湿的冬天里翻翻巧克力的情史也是件很美好的事。  巧克力的确是一个充满温度、柔情的食品。几乎所有和巧克力有关的故事都是甜美的。  的确,巧克力天生就是一个魔力的发电体。所以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跟情爱扯上了关系。这种魔力在电影《浓情巧克力》中尤甚。片中女主角将魔法注入在巧克力里,让生活在宗教阴影下的小镇
期刊
克劳德·莫奈(1840年-1926年),印象画派的鼻祖,印象主义画家集团的核心人物,人称“印象派之父”。莫奈一生共遗留了500余件素描,2000多幅油画。作品以色彩和光线的精巧运用著称。莫奈曾长期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作多幅的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觉。  如今,莫奈的大作来到了上海。  “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于3月7日在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
期刊
许多人讲品牌只看到产品,没看到产品背后的人。国际品牌都很经典,很精致,每一个细节都很讲究。真正的国际品牌,几乎都有它们品牌的历史和品牌的故事,还有品牌创始人的个人传奇等等。  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知道香奈儿女士的故事,甚至被写成不同的书,拍成不同的电影广为流传。我最近与 Johnny Walker (黑方)在谈合作,他们第一代创始人在1820年就创立了这个品牌,然后他的子子孙孙又继承下来,所以他们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