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为淮海工学院200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课题“产业集聚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及相应政策研究”(S2008010)
[摘 要] 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欠发达地区产业集聚的基本诱因,并以江苏连云港为例,对连云港的产业集聚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文章给出了欠发达地区产业集聚的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生产要素成本 产业集聚 江苏连云港
为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央政府近期作出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在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升的背景条件下,如何实现这些欠发达地区的要素聚集,承接产业的转移和集聚,是当前各地方政府亟待落实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的连云港为例,具体阐释了产业集聚的条件,并给出了相应的政府政策建议。
一、高生产要素成本的形成
1.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和逐利性
改革开放后,块块格局被打破,区域要素流动加快,全国形成了以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为龙头的珠三角、长三角和渤海湾三大区域经济增长中心。根据经济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1957),先发达地区的发展必然吸收落后地区的稀缺资源,从而发达地区愈益发达,落后地区愈加落后。我国三大区域经济中心正是在最初凭借着国家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迅速聚集了大量低技术含量的加工工业,产业的集聚推动了当地的相关的知识资源、人才资源和资本要素的积累,以及区域外流动性强的要素如资本、劳动力等,这样的集聚又加重了要素供给结构的区域失衡状况,随着经济增长极的产业结构升级,地区经济差距越拉越大。现在,国家想通过新的区域经济规划,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心,在生产要素聚集方面面临挑战。经济落后地区较低的要素回报率,难以阻挡由生产要素的逐利性而驱使的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以江苏连云港人口的流动性来看,连云港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近50万人,这主要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在人口自然增长率2007为4.58%,户籍人口增长率却是0.59%的情况来看,则说明的是连云港人才的外流,着重表现为考学、当兵、技术工人的外迁。
2.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推动
在改革开放初期,为吸引外资,我国进入了一个低成本工业化扩张时期,着重表现在劳动力的低成本、土地的低价格及实际的低税收上。农民工成本仅按“剩余劳动力”定价,并且不需要住房、社会保障等城市居民需要的工资以外的成本;由于严苛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民也无法进城买房,房地产市场没有启动,土地价格便宜;加上对外资企业的优惠税收政策,为早期产业集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997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首先,城市化带动的是城市居民的住房购买和政府配套的基础设施的高投入,由于许多地区地方财政窘迫,土地批租成为地方政府“筹资”手段。政府通过房地产土地的出让,获得城市化的资金,土地价格居高不下。其次,农民变为市民,使得大量的公共支出如教育、环保和城市公共交通与运营等持续增加,为了支付这些公共支出,高额的税收也附加在了企业和劳动力身上。随着中国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企业的环保成本也在增加,因此,在推高的生产要素成本环境中,欠发达地区不可能简单地走先发达地区曾经走过的老路,以低廉的成本价格承接高区位的产业转移,必须另辟蹊径,有所创新。
二、欠发达地区产业集聚的诱因分析
产业集聚作为现代区域经济组织形式,是我国新规划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必然选择。但作为次经济增长中心的产业集聚过程不该是政府的强行命令,也不是高区位产业的简单分流或企业的搬迁过程,而是要在遵从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价值增值。我们认为以下四个方面可以成为欠发达地区在要素成本提升条件下产业聚集的基本诱因。
1.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现代科技革命促使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产生。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一方面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某些产品或原有生产过程的某一阶段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社会需求扩大而分离出来;另一方面,科技革命又促进了新的生产部门的形成,扩大社会分工的范围。全球化进程中的技术创新对我国传统低技术产业集群利用特殊经济空间利用外资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因而,作为新生的经济增长极,一方面要从科学技术的创新入手,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提前进入研发阶段,成为经济增长的策动源。
2.开发禀赋资源
禀赋资源是指某些地区先天具备的自然要素资源,如山西的煤炭资源、东北的林业资源,连云港的港口资源等;以及某些地区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慢慢积累起来的优势资源,如专业化所积累起来的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等,这种优势资源多半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民间逐步发展起来的行业,与产品生产的有关技术、技巧、技能与经验等知识经历了漫长的积累和沉淀过程,在当地人民之间时代相传,但由于他们大多采用师徒传艺的方式传授技艺,导致行业发展缓慢。因而,欠发达地区可以自身的禀赋资源为依托,通过新型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3.做强价值链中的某些特定环节
随着新国际劳动分工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正如价值链(波特,1985)上不同环节不一定要纳入到同一个企业一样,不同生产环节也不一定要布局在同一个区域。这些价值环节可以是设计、生产、组装、营销、财务、运输等,作为欠发达地区只要承担价值链中的某一个或几个价值环节,通过加强区域内部企业之间的协作,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做精做强,即可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或产业升级,重点不是在于是否拉长产业链或打造新的产业链,在于是否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促使本地的产业环节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占据更高的价值环节。
4.降低成本
成本的降低是多方面的,从欠发达地区来看,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运输成本的降低。许多欠发达地区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增加了的运输成本往往会抵消产业转移的利润,从而使得企业难以集聚。二是交易成本的降低。Scott和Storper(1987)概括交易成本和集聚间的关系,认为基于增长中心的高技术形成的作用力主要源于生产中的分工、公司间交易活动的结构以及从地方化发展形式中内生地出现的不同的集聚经济。三是城市化成本的降低。城市化的成本过高会直接导致工业竞争力的陡然下降,如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快于人口集中的速度,房地产价格上升速度过快等,直接影响着产业的效率。
三、欠发达地区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江苏连云港
为分析连云港产业集聚的态势,本文引入区位商这个概念,区位商是产业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一特定地区的相对集中度。计算公式为:Rij=(eij/ej)/(Eij/Ej),具体含义是指一个地区某一部门产值在本地区的比重与全国(区域)同一部门在全国的比重之比,Rij表示j区域内i产业的区位商。如果R的值大于1,表示该产业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意义,如果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5,则该产业在当地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本文利用了《连云港统计年鉴2003、2008》、《江苏省统计年鉴2003、2008》、《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8》,分别计算出了连云港在2002年和2007年的产业区位商,其区位商值如表1所示。
通过五年间产业区位商的变化来显示连云港地区的产业集聚发展态势,从连云港在全国和江苏省的区位商两者综合来看,连云港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是:非金属采矿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产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中非金属采矿业和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具有一定的下滑趋势。而江苏省在全国产业区位商较重的化学纤维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在连云港的产业区位商中则体现较弱。
由上分析,可以得到连云港产业集聚方面的以下几个结论:
1.曾经支持地方经济的自有资源类产业由于长年的开发出现了资源匮乏的现象,很难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
2.从整体制造业产业结构看,在产业价值链中还处于中低级水平阶段,依靠农副产品的加工和当地环境对污染的容量来吸纳相应企业迁入。
3.医药行业异军突起,处于全国和全省的领先水平,可通过相关政策推动其快速发展,成为地方支柱产业。
4.与省内优势产业错位,可通过低成本策略承接省内产业转移,做强产业环节,形成协调分工。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在生产要素成本日益推高的背景下,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极的打造面临一定挑战,而在生产要素的流动干预方面,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中央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
一是政策引导。通过区域规划的出台,优惠的政策能够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引发投资热潮。二是增加投入。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交通闭塞,与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较远,而对制造业转移其决定作用的是运输成本半径。这也是连云港接受长三角经济辐射较小的关键原因。三是降低城市化成本。社会保障等支出的各自为政使得欠发达地方疲于追赶经济发达地区的福利,把土地批租作为“筹资“手段,土地价格居高不下。国家应该统筹社保体系,扩大保险覆盖率,减小地区差异。
2.增强地方要素集聚能力
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地方“要素集聚能力”成为一种新型创新能力,即要素对该地区的增值依存性。使发达地区的先进生产要素与本地的环境、生产过程相结合能够带来比原来地区更高的产品市场利润;使欠发地区周边的要素能以较高的回报率留在本地工作。说到底是一种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要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力量,凸出区位优势,打破原来的要素市场流动格局,形成新的引力场。
3.内生产业增长和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资源匮乏,劳动力成本增加,依靠环境容量和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在我国东部逐渐失去,像连云港这样的东部欠发达城市不可能复制苏南曾经走过的老路。唯有在原来发达地区产业的基础上再创新,以特定的生产环节为突破口,为价值链上增值,逐渐融入地区分工格局。对于自身的优势产业,则要依托大企业,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来发展,以大带小,形成地方集群经济。
4.地方政府还要履行好“守夜人”角色
表现在:(1)为市场经济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具有法制秩序的经营环境;(2)防范个人和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发生损害社会的行为;(3)保护个人财产不受侵犯和市场机制免受破坏。因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文化、知识等方面的落后时有发生员工偷盗、政府要求企业承担过多社会事务、地方恶势力盘踞等行为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市场进入及竞争,为此,地方政府必须为企业经营的市场秩序要求提供充足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城市化、产业效率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10
[2]金 碚 原 磊:高生产要素成本条件下如何获得企业国际竞争力——瑞典调研报告[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9.2
[3]刘乃全 刘学华 赵丽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演变[J]. 财经研究.2008.11
[4]王辑慈: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8
[5]迈克尔•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
[6] Allen J.Scott and Michael Storper.,2003,“Regions,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Regional studies,vol.37:6&7,pp579-593
[摘 要] 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欠发达地区产业集聚的基本诱因,并以江苏连云港为例,对连云港的产业集聚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文章给出了欠发达地区产业集聚的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生产要素成本 产业集聚 江苏连云港
为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央政府近期作出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在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升的背景条件下,如何实现这些欠发达地区的要素聚集,承接产业的转移和集聚,是当前各地方政府亟待落实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的连云港为例,具体阐释了产业集聚的条件,并给出了相应的政府政策建议。
一、高生产要素成本的形成
1.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和逐利性
改革开放后,块块格局被打破,区域要素流动加快,全国形成了以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为龙头的珠三角、长三角和渤海湾三大区域经济增长中心。根据经济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1957),先发达地区的发展必然吸收落后地区的稀缺资源,从而发达地区愈益发达,落后地区愈加落后。我国三大区域经济中心正是在最初凭借着国家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迅速聚集了大量低技术含量的加工工业,产业的集聚推动了当地的相关的知识资源、人才资源和资本要素的积累,以及区域外流动性强的要素如资本、劳动力等,这样的集聚又加重了要素供给结构的区域失衡状况,随着经济增长极的产业结构升级,地区经济差距越拉越大。现在,国家想通过新的区域经济规划,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心,在生产要素聚集方面面临挑战。经济落后地区较低的要素回报率,难以阻挡由生产要素的逐利性而驱使的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以江苏连云港人口的流动性来看,连云港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近50万人,这主要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在人口自然增长率2007为4.58%,户籍人口增长率却是0.59%的情况来看,则说明的是连云港人才的外流,着重表现为考学、当兵、技术工人的外迁。
2.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推动
在改革开放初期,为吸引外资,我国进入了一个低成本工业化扩张时期,着重表现在劳动力的低成本、土地的低价格及实际的低税收上。农民工成本仅按“剩余劳动力”定价,并且不需要住房、社会保障等城市居民需要的工资以外的成本;由于严苛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民也无法进城买房,房地产市场没有启动,土地价格便宜;加上对外资企业的优惠税收政策,为早期产业集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997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首先,城市化带动的是城市居民的住房购买和政府配套的基础设施的高投入,由于许多地区地方财政窘迫,土地批租成为地方政府“筹资”手段。政府通过房地产土地的出让,获得城市化的资金,土地价格居高不下。其次,农民变为市民,使得大量的公共支出如教育、环保和城市公共交通与运营等持续增加,为了支付这些公共支出,高额的税收也附加在了企业和劳动力身上。随着中国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企业的环保成本也在增加,因此,在推高的生产要素成本环境中,欠发达地区不可能简单地走先发达地区曾经走过的老路,以低廉的成本价格承接高区位的产业转移,必须另辟蹊径,有所创新。
二、欠发达地区产业集聚的诱因分析
产业集聚作为现代区域经济组织形式,是我国新规划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必然选择。但作为次经济增长中心的产业集聚过程不该是政府的强行命令,也不是高区位产业的简单分流或企业的搬迁过程,而是要在遵从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价值增值。我们认为以下四个方面可以成为欠发达地区在要素成本提升条件下产业聚集的基本诱因。
1.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现代科技革命促使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产生。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一方面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某些产品或原有生产过程的某一阶段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社会需求扩大而分离出来;另一方面,科技革命又促进了新的生产部门的形成,扩大社会分工的范围。全球化进程中的技术创新对我国传统低技术产业集群利用特殊经济空间利用外资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因而,作为新生的经济增长极,一方面要从科学技术的创新入手,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提前进入研发阶段,成为经济增长的策动源。
2.开发禀赋资源
禀赋资源是指某些地区先天具备的自然要素资源,如山西的煤炭资源、东北的林业资源,连云港的港口资源等;以及某些地区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慢慢积累起来的优势资源,如专业化所积累起来的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等,这种优势资源多半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民间逐步发展起来的行业,与产品生产的有关技术、技巧、技能与经验等知识经历了漫长的积累和沉淀过程,在当地人民之间时代相传,但由于他们大多采用师徒传艺的方式传授技艺,导致行业发展缓慢。因而,欠发达地区可以自身的禀赋资源为依托,通过新型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3.做强价值链中的某些特定环节
随着新国际劳动分工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正如价值链(波特,1985)上不同环节不一定要纳入到同一个企业一样,不同生产环节也不一定要布局在同一个区域。这些价值环节可以是设计、生产、组装、营销、财务、运输等,作为欠发达地区只要承担价值链中的某一个或几个价值环节,通过加强区域内部企业之间的协作,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做精做强,即可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或产业升级,重点不是在于是否拉长产业链或打造新的产业链,在于是否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促使本地的产业环节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占据更高的价值环节。
4.降低成本
成本的降低是多方面的,从欠发达地区来看,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运输成本的降低。许多欠发达地区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增加了的运输成本往往会抵消产业转移的利润,从而使得企业难以集聚。二是交易成本的降低。Scott和Storper(1987)概括交易成本和集聚间的关系,认为基于增长中心的高技术形成的作用力主要源于生产中的分工、公司间交易活动的结构以及从地方化发展形式中内生地出现的不同的集聚经济。三是城市化成本的降低。城市化的成本过高会直接导致工业竞争力的陡然下降,如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快于人口集中的速度,房地产价格上升速度过快等,直接影响着产业的效率。
三、欠发达地区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江苏连云港
为分析连云港产业集聚的态势,本文引入区位商这个概念,区位商是产业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一特定地区的相对集中度。计算公式为:Rij=(eij/ej)/(Eij/Ej),具体含义是指一个地区某一部门产值在本地区的比重与全国(区域)同一部门在全国的比重之比,Rij表示j区域内i产业的区位商。如果R的值大于1,表示该产业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意义,如果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5,则该产业在当地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本文利用了《连云港统计年鉴2003、2008》、《江苏省统计年鉴2003、2008》、《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8》,分别计算出了连云港在2002年和2007年的产业区位商,其区位商值如表1所示。
通过五年间产业区位商的变化来显示连云港地区的产业集聚发展态势,从连云港在全国和江苏省的区位商两者综合来看,连云港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是:非金属采矿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产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中非金属采矿业和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具有一定的下滑趋势。而江苏省在全国产业区位商较重的化学纤维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在连云港的产业区位商中则体现较弱。
由上分析,可以得到连云港产业集聚方面的以下几个结论:
1.曾经支持地方经济的自有资源类产业由于长年的开发出现了资源匮乏的现象,很难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
2.从整体制造业产业结构看,在产业价值链中还处于中低级水平阶段,依靠农副产品的加工和当地环境对污染的容量来吸纳相应企业迁入。
3.医药行业异军突起,处于全国和全省的领先水平,可通过相关政策推动其快速发展,成为地方支柱产业。
4.与省内优势产业错位,可通过低成本策略承接省内产业转移,做强产业环节,形成协调分工。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在生产要素成本日益推高的背景下,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极的打造面临一定挑战,而在生产要素的流动干预方面,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中央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
一是政策引导。通过区域规划的出台,优惠的政策能够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引发投资热潮。二是增加投入。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交通闭塞,与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较远,而对制造业转移其决定作用的是运输成本半径。这也是连云港接受长三角经济辐射较小的关键原因。三是降低城市化成本。社会保障等支出的各自为政使得欠发达地方疲于追赶经济发达地区的福利,把土地批租作为“筹资“手段,土地价格居高不下。国家应该统筹社保体系,扩大保险覆盖率,减小地区差异。
2.增强地方要素集聚能力
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地方“要素集聚能力”成为一种新型创新能力,即要素对该地区的增值依存性。使发达地区的先进生产要素与本地的环境、生产过程相结合能够带来比原来地区更高的产品市场利润;使欠发地区周边的要素能以较高的回报率留在本地工作。说到底是一种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要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力量,凸出区位优势,打破原来的要素市场流动格局,形成新的引力场。
3.内生产业增长和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资源匮乏,劳动力成本增加,依靠环境容量和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在我国东部逐渐失去,像连云港这样的东部欠发达城市不可能复制苏南曾经走过的老路。唯有在原来发达地区产业的基础上再创新,以特定的生产环节为突破口,为价值链上增值,逐渐融入地区分工格局。对于自身的优势产业,则要依托大企业,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来发展,以大带小,形成地方集群经济。
4.地方政府还要履行好“守夜人”角色
表现在:(1)为市场经济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具有法制秩序的经营环境;(2)防范个人和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发生损害社会的行为;(3)保护个人财产不受侵犯和市场机制免受破坏。因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文化、知识等方面的落后时有发生员工偷盗、政府要求企业承担过多社会事务、地方恶势力盘踞等行为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市场进入及竞争,为此,地方政府必须为企业经营的市场秩序要求提供充足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城市化、产业效率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10
[2]金 碚 原 磊:高生产要素成本条件下如何获得企业国际竞争力——瑞典调研报告[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9.2
[3]刘乃全 刘学华 赵丽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演变[J]. 财经研究.2008.11
[4]王辑慈: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8
[5]迈克尔•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
[6] Allen J.Scott and Michael Storper.,2003,“Regions,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Regional studies,vol.37:6&7,pp579-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