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1-0009-02
随着职业学校学生学苗素质和知识水平的下降,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方法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探索出了一种新形式的教学模式,即“分层次目标教学模式”,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目标管理,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对于帮助教师适应学生、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发挥教材优势和提高课堂效率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新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给每个层次制定出相应的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每一节课都要严格按照课时目标进行教学。因此,搞好课时目标的设计与达标,是搞好分层次目标教学的关键。
1 课时目标的设计
课时目标是本课时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它的设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1 目标的准确性
课时目标的确定应结合课时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现以Book3,Unit2为例加以说明。
本课主要学习“方位介词和介词短语”。教材的安排是:
①Read and speak 学生先看图(Mr Wu’s classroom),再回答教师的提问:“Where’s…?”教师利用学生“He/She is…” 的回答来呈现6个介词(front, left, behind, side, right, back),接着学习相关的介词短语:on the left/right side, at the back/front of, in the back/front, on Mary’s left/ right,in the middle of。
②Ask and answer通过“问和答”的练习方式,用以上介词短语表达教室中的人或物的位置。
在单元目标中,对本课出现的介词和介词短语A层要求“四会”,B层要求“三会”,C层要求“二会”。显然,这些词和短语是本课的教学内容,但对这些内容的掌握却不是本课时内所能够达到的。它是通过“记忆-理解-运用”,经过后三个课时的不断巩固和强化,在单元结束时方能达到的单元目标。如果简单地把单元目标当作课时目标,其结果,或是教师完不成当堂课的教学内容,留下一条“尾巴”;或是达不到当堂课的教学目标,煮了一盆“夹生饭”。 因此,根据本课内容的难易程度,以下课时目标的确定是比较适宜的:
A层:能够较流利地运用介词和介词短语表达人或物的位置并回答“Where do …?”“ Where does…? ”等问题。
B层:能够运用介词和介词短语简单正确地表达人或物的位置。
C层: 掌握介词和介词短语的听和说。
1.2 目标的具体性
在确定各个层次的课时目标时,要避免笼统地讲培养学生具备某种能力,应把单元目标落实到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要求或某项技能上来。如上面表述的课时目标就比“学习6个介词, 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和“运用所学的介词短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等目标具体得多。有了明确具体的课时目标,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1.3 目标的可操作性
课时目标在表述上要尽量行为化,使师生双方都明确教什么、学什么和怎样教、怎样学。因此,课时目标必须用教学内容加上行为动词来表述,如:“能听懂,读得准,能上口”,“正确地表达”和“流利地朗读”等。这样的课时目标就具有了可操作性。
2 课时目标的达标
课时目标明确以后,师生的共同任务是力争在课内达标。根据分层次教学模式的要求,达到目标的关键步骤是“操练”(drill)和“练习”(practice)。 为了获得“操练”和“练习”的高质量,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 不断强化训练意识
外部的教学目标只有在认知主体内部形成目标意识,变成主体的自觉需要,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教师教学心中有数,学生学习心中有底。分层次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在“用中学”,即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学逐步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强化训练意识,对不同的层次要制作对应其能力的练习,主动地进行课堂训练,把握好达标的关键环节。如果训练意识淡薄,即使有了明确的课时目标,也无法实现。
2.2 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功能
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有了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就能有的放矢。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训练中担任的角色和应起的作用,根据目标正确导向。课堂上的“操练”和“练习”是达到目标的关键。前者是让学生熟悉语言的形式或结构,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后者是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语言表达实际意义,强调语言的流利程度。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位组织者和指挥者,其任务是根据课时目标组织好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各种语言训练,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减少对学生的控制,让学生独立运用语言。
2.3 根据课时目标,运用适当的训练方法
虽然课时目标指明了教学内容和需要进行的训练, 如read, speak, listen, write, grammar等,但运用何种方法进行训练,如何组织学生参与训练,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就训练方式而言,分层次教学模式介绍了小组合作的方法。怎样进行小组合作以及何时使用应取决于课时目标。训练之前,教师要作必要的讲解,规定各个层次的任务。现仍以Unit 2为例,在呈现了介词和介词短语之后,用操练的方法,让学生听懂意思,模仿准确,熟练上口。在此基础上,按以下程序进行练习:①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运用这些短语来说班上某个学生的位置,让学生说出他是谁,检查学生是否听懂。(C层完成) ②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就教室内不同位置的学生提出Where does…sit?或Where do… sit?等问题,让学生回答。(B层完成) ③两人小组练习。教师让一个学生任意确定问题和提问的对象,如果被问的同学答对了,就交换角色。教师适时加快问答的速度。(A层完成) 这样,训练就由教师控制下的操练自然过渡到学生有一定自由度的练习,突出了训练的层次性。
3 影响目标达成的几个重要因素
影响目标达成的因素很多,下面几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3.1 目标导学要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相结合
分层次教学模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教学模式的要求,学生则必须改进学习方法去适应教师的教法。在“教什么,怎样教”与“学什么,怎样学”的积极适应之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初学阶段开口大声说话的习惯,听录音并大声跟读的习惯,朗读、背诵、听写的习惯,小组学习的习惯,学了就用的习惯,等等。
3.2 目标导学要充分发挥新的教学模式的优势
新教学模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的词汇量和语法项目是不同的。由于分层次教学模式符合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学习的规律,这对于突出重点,打好基础极为有利。对于B,C层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在小组学习中锻炼口语能力;对于A层学生来说,他们则在小组学习中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不仅充分发挥了能力,也提高了自己。
3.3 目标导学要形成良好的课堂环境
通过目标导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进行的各种交际活动,如“分角色表演”、“游戏”、“小比赛”等,构成了英语气氛浓,学习气氛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师生之间的距离近了,关系融洽了;学生对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增强了,畏惧感减轻了,心理负担也减少了。当学生取得成绩和进步时,将会常常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夸奖和赞许,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从而会产生更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环境,能更充分地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产生新的求知欲望。
随着职业学校学生学苗素质和知识水平的下降,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方法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探索出了一种新形式的教学模式,即“分层次目标教学模式”,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目标管理,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对于帮助教师适应学生、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发挥教材优势和提高课堂效率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新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给每个层次制定出相应的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每一节课都要严格按照课时目标进行教学。因此,搞好课时目标的设计与达标,是搞好分层次目标教学的关键。
1 课时目标的设计
课时目标是本课时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它的设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1 目标的准确性
课时目标的确定应结合课时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现以Book3,Unit2为例加以说明。
本课主要学习“方位介词和介词短语”。教材的安排是:
①Read and speak 学生先看图(Mr Wu’s classroom),再回答教师的提问:“Where’s…?”教师利用学生“He/She is…” 的回答来呈现6个介词(front, left, behind, side, right, back),接着学习相关的介词短语:on the left/right side, at the back/front of, in the back/front, on Mary’s left/ right,in the middle of。
②Ask and answer通过“问和答”的练习方式,用以上介词短语表达教室中的人或物的位置。
在单元目标中,对本课出现的介词和介词短语A层要求“四会”,B层要求“三会”,C层要求“二会”。显然,这些词和短语是本课的教学内容,但对这些内容的掌握却不是本课时内所能够达到的。它是通过“记忆-理解-运用”,经过后三个课时的不断巩固和强化,在单元结束时方能达到的单元目标。如果简单地把单元目标当作课时目标,其结果,或是教师完不成当堂课的教学内容,留下一条“尾巴”;或是达不到当堂课的教学目标,煮了一盆“夹生饭”。 因此,根据本课内容的难易程度,以下课时目标的确定是比较适宜的:
A层:能够较流利地运用介词和介词短语表达人或物的位置并回答“Where do …?”“ Where does…? ”等问题。
B层:能够运用介词和介词短语简单正确地表达人或物的位置。
C层: 掌握介词和介词短语的听和说。
1.2 目标的具体性
在确定各个层次的课时目标时,要避免笼统地讲培养学生具备某种能力,应把单元目标落实到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要求或某项技能上来。如上面表述的课时目标就比“学习6个介词, 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和“运用所学的介词短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等目标具体得多。有了明确具体的课时目标,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1.3 目标的可操作性
课时目标在表述上要尽量行为化,使师生双方都明确教什么、学什么和怎样教、怎样学。因此,课时目标必须用教学内容加上行为动词来表述,如:“能听懂,读得准,能上口”,“正确地表达”和“流利地朗读”等。这样的课时目标就具有了可操作性。
2 课时目标的达标
课时目标明确以后,师生的共同任务是力争在课内达标。根据分层次教学模式的要求,达到目标的关键步骤是“操练”(drill)和“练习”(practice)。 为了获得“操练”和“练习”的高质量,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 不断强化训练意识
外部的教学目标只有在认知主体内部形成目标意识,变成主体的自觉需要,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教师教学心中有数,学生学习心中有底。分层次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在“用中学”,即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学逐步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强化训练意识,对不同的层次要制作对应其能力的练习,主动地进行课堂训练,把握好达标的关键环节。如果训练意识淡薄,即使有了明确的课时目标,也无法实现。
2.2 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功能
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有了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就能有的放矢。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训练中担任的角色和应起的作用,根据目标正确导向。课堂上的“操练”和“练习”是达到目标的关键。前者是让学生熟悉语言的形式或结构,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后者是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语言表达实际意义,强调语言的流利程度。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位组织者和指挥者,其任务是根据课时目标组织好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各种语言训练,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减少对学生的控制,让学生独立运用语言。
2.3 根据课时目标,运用适当的训练方法
虽然课时目标指明了教学内容和需要进行的训练, 如read, speak, listen, write, grammar等,但运用何种方法进行训练,如何组织学生参与训练,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就训练方式而言,分层次教学模式介绍了小组合作的方法。怎样进行小组合作以及何时使用应取决于课时目标。训练之前,教师要作必要的讲解,规定各个层次的任务。现仍以Unit 2为例,在呈现了介词和介词短语之后,用操练的方法,让学生听懂意思,模仿准确,熟练上口。在此基础上,按以下程序进行练习:①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运用这些短语来说班上某个学生的位置,让学生说出他是谁,检查学生是否听懂。(C层完成) ②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就教室内不同位置的学生提出Where does…sit?或Where do… sit?等问题,让学生回答。(B层完成) ③两人小组练习。教师让一个学生任意确定问题和提问的对象,如果被问的同学答对了,就交换角色。教师适时加快问答的速度。(A层完成) 这样,训练就由教师控制下的操练自然过渡到学生有一定自由度的练习,突出了训练的层次性。
3 影响目标达成的几个重要因素
影响目标达成的因素很多,下面几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3.1 目标导学要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相结合
分层次教学模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教学模式的要求,学生则必须改进学习方法去适应教师的教法。在“教什么,怎样教”与“学什么,怎样学”的积极适应之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初学阶段开口大声说话的习惯,听录音并大声跟读的习惯,朗读、背诵、听写的习惯,小组学习的习惯,学了就用的习惯,等等。
3.2 目标导学要充分发挥新的教学模式的优势
新教学模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的词汇量和语法项目是不同的。由于分层次教学模式符合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学习的规律,这对于突出重点,打好基础极为有利。对于B,C层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在小组学习中锻炼口语能力;对于A层学生来说,他们则在小组学习中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不仅充分发挥了能力,也提高了自己。
3.3 目标导学要形成良好的课堂环境
通过目标导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进行的各种交际活动,如“分角色表演”、“游戏”、“小比赛”等,构成了英语气氛浓,学习气氛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师生之间的距离近了,关系融洽了;学生对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增强了,畏惧感减轻了,心理负担也减少了。当学生取得成绩和进步时,将会常常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夸奖和赞许,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从而会产生更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环境,能更充分地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产生新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