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节基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热点,围绕病毒的发现、增殖、来源、传播、治疗、免疫等内容展开意义化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化学习。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意义化教学;病毒专题复习
2020年伊始,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肆虐全国,造成严重的灾难,导致多地交通管制,居民限制出行、学校停课、工厂停工。每天关于疫情的各种数据令人揪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研究、预防及治疗措施等消息层出不穷,真假难辨;各地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也时刻关心学生健康、关注学生学习。泉州市教育主管部门启动“防控疫情 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泉州市高初中毕业班网上在线授课志愿者行动项目”,笔者参与该项目。下面是笔者基于福建省“十三五”第二批中学生物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立项课题“意义化教学在生物学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搜集梳理相关材料并结合高中生物相关知识,录制两节高三复习课《病毒专题》在泉州教育云网站进行展播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思路
病毒是一种重要的生命形式,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涉及的病毒有SARS、HIV、脊髓灰质炎病毒、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病毒致癌因子、黏液瘤病毒等,涉及内容有病毒的组成、结构、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免疫、种间关系、生物防治、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提到: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其中“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而“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的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意义化教学策略是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提出的,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之一。余教授阐述的意义化策略是指向精神层面的,即如何让知识及其教学成为“让学生的生命得以涵养、心灵得以净化、情感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发、价值观得以形成”的过程。[1]什么是意义化教学呢?有意义的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认识自己存在的意义,学习的意义,同时能够将学习意义向人生有意义升华。[2]有意义学习是作为有意义教学的重要基础。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基于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提出了“有意义学习”,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罗杰斯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有意义学习”,关注学习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关系。[3]
生物学教学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让学生发现个人存在的意义,让学生形成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最终实现意义化教学。本次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乃至学生学习及终身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利用病毒专题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分析相关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参与社会议题讨论,辨别迷信及伪科学,形成生态意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基于病毒的组成、结构、代谢、遗传、变异的特点以及人体免疫、预防、生物种间关系等内容学习,提升对生命活动及相关工程、技术的认知。
(2)基于相关科学研究资料、数据的分析,新闻热点的讨论辨析,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3)基于对疫情发展及研究的深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爱生命,树立生态意识,形成社会责任担当。
三、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展示图片,说明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有益方面,比如改变植物的表型特征,防治病虫害,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用于基因治疗、制备疫苗等;2.有害方面,比如导致农作物减产,引起家禽家畜产生疾病,引起人类产生疾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 播放回形针吴松磊制作的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视频的第一小节《感染》,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病毒入侵细胞及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过程动画,通过真实情境引入新课。
3. 病毒的发现、分类 利用科学史回顾烟草花叶病毒的发现过程,复习病毒的分类,并利用2017·新课标Ⅰ卷.29确定新病毒的类型题目,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能力。
4. 通过问题串复习病毒寄生生活的特点。如病毒为什么不能独立生活,病毒对寄主的选择为什么具有专一性,培养学生的结构和功能观。
5. 这场疫情从何而来?通过介绍确定病原体的科赫法则,资料介绍分析我国科学家确定这次疫情的真凶是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如中国科学家们在最早发病的几十位患者体内,利用电子显微镜、RT-PCR和高通量DNA测序等方法检测到了这种病毒的存在(符合科赫法则1);也成功分离出了这种病毒颗粒并且证明了它们在培养皿里仍然能夠侵染人上皮细胞(符合科赫法则2)等。本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基于证据和逻辑的科学思维和关爱生命的意识。
6. 通过习题引入,复习噬菌体侵入细菌的实验。比较噬菌体、新型冠状病毒、HIV在入侵宿主细胞及增殖过程的差异,复习中心法则等内容。
7. 提问新型冠状病毒这种病原体从何而来?新型冠状病毒与某些蝙蝠体内病毒的基因相似度即使达到96%,也不能确定就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同样的道理现在也无法确定谁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通过以上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8. 野生动物病毒,为何走向人类社会? 介绍马来西亚的尼帕病毒是怎么感染到人类的,让学生明白不管是食用野生动物,还是人类对野生动物生存领地的侵蚀,这些都使得人类与动物的接触面大幅增加,给病毒从野生动物向人类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介绍埃博拉病毒几次爆发的情况,让学生思考人类该如何应对新病毒的危害,培养生态意识。最后布置课后阅读材料让学生回答:1.蝙蝠携带诸多病毒。病毒与蝙蝠这两种生物,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生物学特征?生活方式上又有哪些区别?2.在进化过程中,蝙蝠具有哪些抑制病毒复制的特征?3.为了保护好野生动物,同时不让这些病毒“蓄水池”中的病毒扩散出去,进而有效控制传染病,我们人类能做的事情有哪些,请简述至少两点。 (二)第二课时
1. 分析材料,提取信息,回答上述问题。如蝙蝠发展出了超强的 DNA 损伤修复能力;蝙蝠对抗病毒的免疫反应减弱,让病毒得以与蝙蝠共存;蝙蝠细胞耐热性很高,较好的抑制病毒的增殖。指出其他哺乳动物免疫的不同点,复习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2. 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检测方法及其涉及的相关生物学原理。利用单克隆抗体试剂检测,原理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利用核酸检测,涉及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同时介绍RT-PCR技术,与同学一起复习PCR过程。
3. 与学生一起讨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治疗思路。分析注射康复患者血清、制备抗体、降低机体免疫能力可能存在的问题。复习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分析新闻报道当中几种药物治疗的原理。如盐酸阿比朵尔可以抑制病毒的脂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德瑞西韦是RNA聚合酶抑制剂,从生物学原理上解释它们的药理作用。此外介绍相关实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明白体外实验有效不代表在体内也适用,治愈一个病人也不能说明药品有效,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 播放回形针吴松磊制作的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视频的第二小节《传播》、第三小节《口罩》,复习传染病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让学生认同并自觉养成健康的个人卫生习惯。
5. 复习疫苗的概念,介绍疫苗的种类及研发流程:臨床前研究、人体临床试验、正式推广应用。就其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讲解,并强调不管疾病有多严重,不管我们期待新药和新疫苗的愿望是多么迫切,新药和新疫苗研发的规律无法被逾越。随意缩短研究的时间和标准,看起来好像是急人民之所急,但是可能会付出我们谁也无法接受的惨痛代价!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态度。
6. 展示最新全国疫情数据,复习探讨构建数学模型的意义。观看回形针吴松磊制作的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视频的第四部分《勇气》,展示处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图片,向他们致敬!
本节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而制定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新闻及学术资料,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学习,涉及高中生物的知识点较多,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工程技术素养,树立生态意识,践行环保理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从而实现有意义的教学。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课题还在研究当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错误,希望专家、同行指正。但本节更注重的是能通过基于归纳、推理、批判性思维等方法,与学生一起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生物学社会议题。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254-255.
[2] 周玲丽.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意义化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No.915(22)11-13.
[3] 申倩琳 曾彬.辨析奥苏贝尔与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其启示.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8.9.89-92.
基金项目:2019年度福建省“十三五”第二批中学生物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立项课题“意义化教学在生物学课堂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批准号:XKSW-2019003)。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意义化教学;病毒专题复习
2020年伊始,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肆虐全国,造成严重的灾难,导致多地交通管制,居民限制出行、学校停课、工厂停工。每天关于疫情的各种数据令人揪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研究、预防及治疗措施等消息层出不穷,真假难辨;各地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也时刻关心学生健康、关注学生学习。泉州市教育主管部门启动“防控疫情 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泉州市高初中毕业班网上在线授课志愿者行动项目”,笔者参与该项目。下面是笔者基于福建省“十三五”第二批中学生物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立项课题“意义化教学在生物学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搜集梳理相关材料并结合高中生物相关知识,录制两节高三复习课《病毒专题》在泉州教育云网站进行展播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思路
病毒是一种重要的生命形式,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涉及的病毒有SARS、HIV、脊髓灰质炎病毒、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病毒致癌因子、黏液瘤病毒等,涉及内容有病毒的组成、结构、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免疫、种间关系、生物防治、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提到: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其中“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而“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的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意义化教学策略是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提出的,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之一。余教授阐述的意义化策略是指向精神层面的,即如何让知识及其教学成为“让学生的生命得以涵养、心灵得以净化、情感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发、价值观得以形成”的过程。[1]什么是意义化教学呢?有意义的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认识自己存在的意义,学习的意义,同时能够将学习意义向人生有意义升华。[2]有意义学习是作为有意义教学的重要基础。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基于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提出了“有意义学习”,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罗杰斯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有意义学习”,关注学习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关系。[3]
生物学教学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让学生发现个人存在的意义,让学生形成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最终实现意义化教学。本次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乃至学生学习及终身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利用病毒专题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分析相关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参与社会议题讨论,辨别迷信及伪科学,形成生态意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基于病毒的组成、结构、代谢、遗传、变异的特点以及人体免疫、预防、生物种间关系等内容学习,提升对生命活动及相关工程、技术的认知。
(2)基于相关科学研究资料、数据的分析,新闻热点的讨论辨析,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3)基于对疫情发展及研究的深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爱生命,树立生态意识,形成社会责任担当。
三、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展示图片,说明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有益方面,比如改变植物的表型特征,防治病虫害,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用于基因治疗、制备疫苗等;2.有害方面,比如导致农作物减产,引起家禽家畜产生疾病,引起人类产生疾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 播放回形针吴松磊制作的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视频的第一小节《感染》,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病毒入侵细胞及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过程动画,通过真实情境引入新课。
3. 病毒的发现、分类 利用科学史回顾烟草花叶病毒的发现过程,复习病毒的分类,并利用2017·新课标Ⅰ卷.29确定新病毒的类型题目,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能力。
4. 通过问题串复习病毒寄生生活的特点。如病毒为什么不能独立生活,病毒对寄主的选择为什么具有专一性,培养学生的结构和功能观。
5. 这场疫情从何而来?通过介绍确定病原体的科赫法则,资料介绍分析我国科学家确定这次疫情的真凶是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如中国科学家们在最早发病的几十位患者体内,利用电子显微镜、RT-PCR和高通量DNA测序等方法检测到了这种病毒的存在(符合科赫法则1);也成功分离出了这种病毒颗粒并且证明了它们在培养皿里仍然能夠侵染人上皮细胞(符合科赫法则2)等。本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基于证据和逻辑的科学思维和关爱生命的意识。
6. 通过习题引入,复习噬菌体侵入细菌的实验。比较噬菌体、新型冠状病毒、HIV在入侵宿主细胞及增殖过程的差异,复习中心法则等内容。
7. 提问新型冠状病毒这种病原体从何而来?新型冠状病毒与某些蝙蝠体内病毒的基因相似度即使达到96%,也不能确定就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同样的道理现在也无法确定谁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通过以上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8. 野生动物病毒,为何走向人类社会? 介绍马来西亚的尼帕病毒是怎么感染到人类的,让学生明白不管是食用野生动物,还是人类对野生动物生存领地的侵蚀,这些都使得人类与动物的接触面大幅增加,给病毒从野生动物向人类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介绍埃博拉病毒几次爆发的情况,让学生思考人类该如何应对新病毒的危害,培养生态意识。最后布置课后阅读材料让学生回答:1.蝙蝠携带诸多病毒。病毒与蝙蝠这两种生物,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生物学特征?生活方式上又有哪些区别?2.在进化过程中,蝙蝠具有哪些抑制病毒复制的特征?3.为了保护好野生动物,同时不让这些病毒“蓄水池”中的病毒扩散出去,进而有效控制传染病,我们人类能做的事情有哪些,请简述至少两点。 (二)第二课时
1. 分析材料,提取信息,回答上述问题。如蝙蝠发展出了超强的 DNA 损伤修复能力;蝙蝠对抗病毒的免疫反应减弱,让病毒得以与蝙蝠共存;蝙蝠细胞耐热性很高,较好的抑制病毒的增殖。指出其他哺乳动物免疫的不同点,复习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2. 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检测方法及其涉及的相关生物学原理。利用单克隆抗体试剂检测,原理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利用核酸检测,涉及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同时介绍RT-PCR技术,与同学一起复习PCR过程。
3. 与学生一起讨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治疗思路。分析注射康复患者血清、制备抗体、降低机体免疫能力可能存在的问题。复习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分析新闻报道当中几种药物治疗的原理。如盐酸阿比朵尔可以抑制病毒的脂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德瑞西韦是RNA聚合酶抑制剂,从生物学原理上解释它们的药理作用。此外介绍相关实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明白体外实验有效不代表在体内也适用,治愈一个病人也不能说明药品有效,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 播放回形针吴松磊制作的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视频的第二小节《传播》、第三小节《口罩》,复习传染病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让学生认同并自觉养成健康的个人卫生习惯。
5. 复习疫苗的概念,介绍疫苗的种类及研发流程:臨床前研究、人体临床试验、正式推广应用。就其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讲解,并强调不管疾病有多严重,不管我们期待新药和新疫苗的愿望是多么迫切,新药和新疫苗研发的规律无法被逾越。随意缩短研究的时间和标准,看起来好像是急人民之所急,但是可能会付出我们谁也无法接受的惨痛代价!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态度。
6. 展示最新全国疫情数据,复习探讨构建数学模型的意义。观看回形针吴松磊制作的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视频的第四部分《勇气》,展示处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图片,向他们致敬!
本节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而制定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新闻及学术资料,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学习,涉及高中生物的知识点较多,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工程技术素养,树立生态意识,践行环保理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从而实现有意义的教学。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课题还在研究当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错误,希望专家、同行指正。但本节更注重的是能通过基于归纳、推理、批判性思维等方法,与学生一起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生物学社会议题。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254-255.
[2] 周玲丽.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意义化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No.915(22)11-13.
[3] 申倩琳 曾彬.辨析奥苏贝尔与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其启示.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8.9.89-92.
基金项目:2019年度福建省“十三五”第二批中学生物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立项课题“意义化教学在生物学课堂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批准号:XKSW-201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