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花鸟画纵向的发展来看,在花鸟画发展高峰的宋和花鸟画成为滥觞的明清之间,元代的花鸟画无疑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全景花鸟画作为花鸟画构图的样式之一也有着自身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的价值,本文就元代全景花鸟画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当代花鸟画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元代;全景花鸟;构图;空间;意境
“全景”原是山水画构图的样式,就“马一角,夏半边”这种山水边角式构图而言,借用在花鸟画中对应的是折枝花鸟。相比折枝花鸟,全景花鸟有着宏阔的画面空间表现,充实丰富题材内容,以及具有戏剧般的画面情节表现等特点,并且意境开阔深远,给人以山水般的林泉之享受。
一、全景式花鸟画的特点
1、画幅尺寸较大
无论是封建王朝为粉饰太平的需要,还是受到了山水画的影响,花鸟画崛起之初,全景式构图也就应运而生,慢慢发展起来。例如五代徐熙的《雪竹图》纵151.1厘米,横99.2厘米;黄居寀的《山鹧棘雀图》纵97厘米,横53.6厘米,都属于尺寸较大的全景花鸟画。即便是折枝小品花鸟盛行的宋代,仍就有不少的大尺幅全景式花鸟出现,例如崔白的《双喜图》,北宋佚名画家的《翠竹翎毛图》等。明代更有边景昭《三友百禽图》、吕纪《桂菊山禽图》、林良《寒雪山鸡图》等数量较多的全景花鸟画,这些花鸟画尺寸大都在4尺整纸以上。因此,画幅尺寸大是全景花鸟画一个显著特点。
2、画面内容宏富
由于全景花鸟的画幅尺寸都比较大,这就给画面内容的表现留有很大的空间,水地、坡石、整棵的竹木都参与到画面中来;禽鸟也成双成对,三五成群的被安置在画面中。边景昭的《三友百禽图》可以说是全景花鸟画内容宏富的有力体现,画中描绘了岁寒三友松、梅、竹,其中穿插刻画了近百只鸟,有静立的、啄羽的、俯身的、倒挂的......各种禽鸟安排有条不紊、熙攘热闹。活泼生动的鸟儿们和树石的有机结合,不仅是画面外在表现形式的展现,同时也是人对完满境界追求的體现。
3、画面具有情节性
宋画花鸟小品的特点是聚焦在一花一叶的精描细染上,体现的是尽精微式的物理性的刻画,传达的是物的情态,耐人寻味;而全景式花鸟画是就画面中动植物的呼应关系,表现一种情节性的意趣,李迪的《枫鹰雉鸡图》无疑是这种画面情节性表现的典型。画中描绘了一只站在枫树上眼神犀利的鹰,这只鹰正盯着一只落荒而逃的雉鸡,好像随时准备扑向雉鸡,画面充满着戏剧性的紧张气氛。
二、元代全景花鸟画的特点
元代花鸟画以王渊、边鲁、张中的全景花鸟为代表,改变了工整富丽的审美取向,以水墨晕染取代了宋人的精瑾艳丽的工细设色;绘画面貌的改变,使墨花墨禽的绘画样式成为元代花鸟画的标签。
1、元代全景花鸟画的技法特点
相比宋代的全景花鸟,除了设色上的变化,最主要的是体现在用笔上的变化。宋画中无论是草、竹叶、树叶还是花朵采用的都是双钩填色的方法,禽鸟采用的是丝毛的方法,虽然线条有粗细顿挫的变化,但仍就属工细表现的一路。而元代的花鸟画,虽然表面仍给人以工整之感,但细究其用笔,已经有了率意的表现,草、竹叶、花叶、花朵等不再全部依赖双钩的方法,而是出现了以“没骨”的方式一笔写出花、叶、草等的形态,禽鸟则采用了点垛勾染的综合技法,简约概括,具有一定的形式感和装饰性。元代全景花鸟画的整体特点属于兼工带写,是用笔的解放,开拓了用笔的表现空间;是用墨的先声,对墨自觉的运用和探索,为笔墨语言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2、元代全景花鸟画中的“山水意境”
在山水画中,以“三远”来处理画面中的空间表达,营造出一种“可望”、“可居”“可游”的山水意境。花鸟题材的性质,可能更适于人愉悦性情,难以表现宏观的气象,在空间表现上是处于弱势的。但全景花鸟画的构图形式,借用了山水中树石、水、坡等题材内容和表现技法,使得花鸟画在空间表现上也具有了如山水般的意境。不同的是,山水营造的是理想中的客观意境,人可以想象自己可以置身画中悠游;而花鸟画表现的却是主观的意境,人不可以以自身置于画中去感受画面意境,而是假借鸟儿的身体,去像鸟儿一样去感受画面中的环境,感受它们站立枝头眺望远方的雄迈;感受它们林间嬉戏的欢愉;感受它们站在石头上梳理羽毛的悠闲;通过他物来传达我们自身的情感体验。
3、元代全景花鸟画中的“诗意”表达
如果说宋代的全景花鸟画是对客观物像的刻画,是自然景色的描写,传达的是客观意态的总体追求,是“无我之境”的体现高超绘画技巧的院体绘画风格。那么,在元代,由文人士大夫主导的花鸟画,“诗意”的表达成为自觉,萌发了“有我之境”,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发展,是花鸟画从再现到表现的转变。绘画语言的凝练,笔墨技巧的形成,加强了画面的诗意化的意境。
结语:
在清代,写意花鸟画的蓬勃发展,人们对笔墨趣味的过分迷恋,使得全景花鸟画出现了式微的状态。而在当代,全景花鸟画主要体现在工笔画的领域,现代性题材内容的融入,对画面肌理效果的追求,使得画面虚弱、甜腻,意境单薄,柔媚的画面效果一如漂亮的壁纸,缺少艺术性。因此,对元代全景花鸟画研究,对当下的花鸟画发展也有着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195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
关键词:元代;全景花鸟;构图;空间;意境
“全景”原是山水画构图的样式,就“马一角,夏半边”这种山水边角式构图而言,借用在花鸟画中对应的是折枝花鸟。相比折枝花鸟,全景花鸟有着宏阔的画面空间表现,充实丰富题材内容,以及具有戏剧般的画面情节表现等特点,并且意境开阔深远,给人以山水般的林泉之享受。
一、全景式花鸟画的特点
1、画幅尺寸较大
无论是封建王朝为粉饰太平的需要,还是受到了山水画的影响,花鸟画崛起之初,全景式构图也就应运而生,慢慢发展起来。例如五代徐熙的《雪竹图》纵151.1厘米,横99.2厘米;黄居寀的《山鹧棘雀图》纵97厘米,横53.6厘米,都属于尺寸较大的全景花鸟画。即便是折枝小品花鸟盛行的宋代,仍就有不少的大尺幅全景式花鸟出现,例如崔白的《双喜图》,北宋佚名画家的《翠竹翎毛图》等。明代更有边景昭《三友百禽图》、吕纪《桂菊山禽图》、林良《寒雪山鸡图》等数量较多的全景花鸟画,这些花鸟画尺寸大都在4尺整纸以上。因此,画幅尺寸大是全景花鸟画一个显著特点。
2、画面内容宏富
由于全景花鸟的画幅尺寸都比较大,这就给画面内容的表现留有很大的空间,水地、坡石、整棵的竹木都参与到画面中来;禽鸟也成双成对,三五成群的被安置在画面中。边景昭的《三友百禽图》可以说是全景花鸟画内容宏富的有力体现,画中描绘了岁寒三友松、梅、竹,其中穿插刻画了近百只鸟,有静立的、啄羽的、俯身的、倒挂的......各种禽鸟安排有条不紊、熙攘热闹。活泼生动的鸟儿们和树石的有机结合,不仅是画面外在表现形式的展现,同时也是人对完满境界追求的體现。
3、画面具有情节性
宋画花鸟小品的特点是聚焦在一花一叶的精描细染上,体现的是尽精微式的物理性的刻画,传达的是物的情态,耐人寻味;而全景式花鸟画是就画面中动植物的呼应关系,表现一种情节性的意趣,李迪的《枫鹰雉鸡图》无疑是这种画面情节性表现的典型。画中描绘了一只站在枫树上眼神犀利的鹰,这只鹰正盯着一只落荒而逃的雉鸡,好像随时准备扑向雉鸡,画面充满着戏剧性的紧张气氛。
二、元代全景花鸟画的特点
元代花鸟画以王渊、边鲁、张中的全景花鸟为代表,改变了工整富丽的审美取向,以水墨晕染取代了宋人的精瑾艳丽的工细设色;绘画面貌的改变,使墨花墨禽的绘画样式成为元代花鸟画的标签。
1、元代全景花鸟画的技法特点
相比宋代的全景花鸟,除了设色上的变化,最主要的是体现在用笔上的变化。宋画中无论是草、竹叶、树叶还是花朵采用的都是双钩填色的方法,禽鸟采用的是丝毛的方法,虽然线条有粗细顿挫的变化,但仍就属工细表现的一路。而元代的花鸟画,虽然表面仍给人以工整之感,但细究其用笔,已经有了率意的表现,草、竹叶、花叶、花朵等不再全部依赖双钩的方法,而是出现了以“没骨”的方式一笔写出花、叶、草等的形态,禽鸟则采用了点垛勾染的综合技法,简约概括,具有一定的形式感和装饰性。元代全景花鸟画的整体特点属于兼工带写,是用笔的解放,开拓了用笔的表现空间;是用墨的先声,对墨自觉的运用和探索,为笔墨语言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2、元代全景花鸟画中的“山水意境”
在山水画中,以“三远”来处理画面中的空间表达,营造出一种“可望”、“可居”“可游”的山水意境。花鸟题材的性质,可能更适于人愉悦性情,难以表现宏观的气象,在空间表现上是处于弱势的。但全景花鸟画的构图形式,借用了山水中树石、水、坡等题材内容和表现技法,使得花鸟画在空间表现上也具有了如山水般的意境。不同的是,山水营造的是理想中的客观意境,人可以想象自己可以置身画中悠游;而花鸟画表现的却是主观的意境,人不可以以自身置于画中去感受画面意境,而是假借鸟儿的身体,去像鸟儿一样去感受画面中的环境,感受它们站立枝头眺望远方的雄迈;感受它们林间嬉戏的欢愉;感受它们站在石头上梳理羽毛的悠闲;通过他物来传达我们自身的情感体验。
3、元代全景花鸟画中的“诗意”表达
如果说宋代的全景花鸟画是对客观物像的刻画,是自然景色的描写,传达的是客观意态的总体追求,是“无我之境”的体现高超绘画技巧的院体绘画风格。那么,在元代,由文人士大夫主导的花鸟画,“诗意”的表达成为自觉,萌发了“有我之境”,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发展,是花鸟画从再现到表现的转变。绘画语言的凝练,笔墨技巧的形成,加强了画面的诗意化的意境。
结语:
在清代,写意花鸟画的蓬勃发展,人们对笔墨趣味的过分迷恋,使得全景花鸟画出现了式微的状态。而在当代,全景花鸟画主要体现在工笔画的领域,现代性题材内容的融入,对画面肌理效果的追求,使得画面虚弱、甜腻,意境单薄,柔媚的画面效果一如漂亮的壁纸,缺少艺术性。因此,对元代全景花鸟画研究,对当下的花鸟画发展也有着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195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