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教学实录与反思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eon8338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册第32~34页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七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摆长方体的操作,让学生经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规律,并理解长方体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2.能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特殊关系,类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让学生会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4.通过推导公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发展其空间观念,培养他们的类比、归纳、推理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中,理解长方体含体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宽、高的乘积,进而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含体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宽、高的乘积。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相关课件、用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1个、让学生实验操作时填写的表格1张。
  2.学生:棱长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什么叫体积?我们学过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答略。)
  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单位。
  师:(出示用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12立方厘米。
  师:你能用哪些方法得到它的体积?
  生1:把这个长方体拆开,数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体,小正方体体积的和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生2:还可以先数出这个长方体一排摆了几个小正方体,摆了几排,再数出摆了几层,然后用每排个数×排数×层数=长方体含小正方体的总个数。长方体含小正方体的总个数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师:如果要计量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的体积,我们还能用拼摆或拆开的方法来数出它们的体积吗?
  生:不行。
  二、探究新知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体积不可能都是用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拼摆而成的,人们在计算物体的体积时,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物体分割成若干个小正方体进行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种简单适用而又科学的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推导公式)。
  (1)实践操作,寻找规律。
  师:请同学们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把每次拼的情况记录在表格里。
  
  (学生自由操作实验,教师适当指导。)
  (2)互相交流,总结规律。
  师:通过上面的操作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说一说,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生1:我们组用6个正方体拼成了2个不同的长方体,发现长方体含小正方体的个数是它的每排小正方体的个数乘排数再乘层数的积。
  师:你能说出每排小正方体的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哪些棱吗?
  生1:摆成长方体每排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生2:我们组用12个小正方体拼成了4个不同的长方体,发现它们的体积都相等,都是12立方厘米。
  师:你能说说拼成的每个长方体含有的体积单位个数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联系吗?
  生2: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生3:我是一个人单独摆的,我摆了三次,第一次用2个小正方体拼了一个长方体,第二次用3个小正方体拼了一个长方体,第三次用7个小正方体拼了一个长方体。实验的结果跟上面同学的一样。
  师:你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跟上面两个同学用的个数都不相等,实验的结果怎么会相同呢?
  生3:我说的是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师:那你能不能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再增摆排数、层数,然后继续实验、观察,看看实验结果是否一样?
  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板书为:
  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 ↓即: 长方体的体积=长 × 宽 × 高
   ↓↓↓↓
   V =a× b × h
  或:V=abh
  (3)实践应用,体验成功。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已找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就应用这个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①引导学生自学例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②看图计算各长方体的体积。
  
  2.类推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1)找准联系,实现类推。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再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生:能。
  师:谁能说说自己的推导方法?
  生1:用小正方体摆成大正方体的实验来推导。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可以根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的关系来推导。
  师:你能说说你的推导方法吗?
  生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长、宽、高都相等。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就可以推出正方体的体积等于棱长乘棱长再乘棱长。
  师:两个同学说的都有道理,同学们认为哪种方法更好呢?
  (学生们一致认为利用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特殊关系推导更好。)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板书为:
  
  (2)实践应用,体验成功。
  ①学生自学例2:光明造纸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②看图计算各正方体的体积。
  
  三、巩固提高
  1.看下面算式,对的打“√”,错的打“×”。
  (1)6 =6×3。()
  (2)x·x·x=3x。()
  (3)a+a+a=3a。()
  (4)一个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和表面积相等。()
  2.口算填表。
  
  课后反思:“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这一内容,我已经是第三次执教。前两次的教学由于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主要采用讲授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第三次执教本课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课堂中发挥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地获取知识。反思本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课前认真钻研、分析教材,做到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教学中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重视实际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分散了难点,减缓了学生理解的坡度。
  3.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如,做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时,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两人或多人合作完成。摆长方体时,只要求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强求统一的摆法。
  4.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回答的问题,做到回答问题、发表见解时不重复别人的观点。
  5.教学过程中做到调控有度,收放自如。如,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留出大约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按各自的想法摆,自主探索,自由讨论、交流。而在类推正方体体积公式时,我只留出少许时间让学生讨论。再如,在教学例1和做相关练习时,“扶着”学生学会应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单位、答语等;而在教学例2和做相关练习时,则“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作者单位 普洱市宁洱县直属小学
  ◇责任编辑:李瑞龙◇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如果教学中能关注这一点,就可能强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变“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凸现数学的趣味性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组织教学,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很贴近,就能消除学习数学的枯燥感,从而以积极、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期刊
多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和创新,一直就如一位风尘仆仆、身心疲惫的老者。我们的语文课,承载了太多的责任,肩负了太重的使命。其实,语文教学并非复杂无度,语文课也并非难教难学,只要我们冲出“误区”,登临高处极目远望,就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语文课就是把课讲得简单一些而已,完全没有必要去制造“教改的森林”,让自己钻进去走不出来。教改本是一种“打枝”之举,删繁就简,化难为易,减轻重负,少枝多果正是教改的归宿。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一、授课之前——教师应与文本先期对话  教学要成功,教师必须与文本先期对话,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只有被文本感动了,有
期刊
课内课外作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教师对学生作业评价的功能在于促成学生反思学习情况,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应认真探索学生作业评价的方式,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长的喜悦,树立起再前进一步的信心。    一、存在现象    1.千篇一律。练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些习题也存在机械、重复、单调的弊端。时至今日,多数教师仍是指定教材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统一练习,教师再机械地做出正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  3.在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过程中,使学生能主动探索多种方法,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获得成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
期刊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学习做人是这一学科课程的中心,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熟悉教材编写特点,把握“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这一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围绕主题,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现
期刊
书上说美国一家公司有个收银员,经常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写下来,输入微机,打印出来,顾客来交费的时候,就将这些感悟免费送给顾客去阅读。时间一长,商场里的消费者在这位收银员面前排起了长队,等待交费,而另一边的收银柜台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商场的高管下来调研看见了,好生奇怪,询问顾客为什么不到那边柜台前交费,顾客说,他们是等着看收银员的“人生感悟”,所以要在这只柜台前等着交费。高管提拔了这位收银员。收银员通
期刊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课程改革的效果看教学。要推进学校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就必须采取具体措施,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课堂教学,因为优秀教师是岗位锻炼、培养与自我发展的结果,正所谓课堂育名师,名师创名校。昆明市五华区莲华小学充分利用本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组建了以特级教师为主的名师工作室,他们认为,名师工作室要取得实效,关键是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清晰的工作思路。他们的工作目标是: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培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而数学知识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解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创造性三个问题,如果只重视前两个问题,就会导致教学不到位,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不能适应后继学习的需要和
期刊
《荷叶圆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不仅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片段一:引导观察  (多媒体出示四幅姿态不同的小青蛙图和一幅荷叶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