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秘的罗布泊,鲜为人知的罗布人,像谜一样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不畏艰难到此探险考察,甚至葬身于此。
呵,罗布人,你们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一
罗布人,是迄今为止仍生活在新疆尉犁县塔里木河下游和孔雀河下游的罗布泊地区讲罗布方言的土著居民。
罗布人,又叫罗布淖尔人。
据北魏(即六世纪中叶)的《魏书·吐谷浑》:“吐谷浑北有乙弗勿敌国,俗风与吐谷浑同。不识五谷,唯食鱼及苏子”。
吐谷浑当时居青海北部和新疆若羌、且末一带,为鲜卑族的一支。罗布人的风俗与其相同。
罗布人和蒙古族等其他游牧民族一样,逐水草而居。有所不同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是以游牧为生,而是以捕鱼和狩猎为生。
罗布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海子群之间,封闭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他们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小舟捕鱼为食,或采野麻,或捕哈什鸟剥皮为衣,或以水獭之皮并哈什鸟之翎,持往城市货卖,易布以代衣(这里的“城市”专指库尔勒回庄)。
罗布人没有货币概念,只是物物交换。
罗布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极差,但是他们的适应能力极强,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靠罗布泊水域和周围的湿地及其原始胡杨林繁衍生息。
唐朝时期“丝绸之路”中道衰落,罗布人仍生活在喀喇库勒和卓两大海子之间。
罗布人居地荒凉闭塞,历经疫病和自然灾害,纷纷迁至别处定居、游牧,兼事农耕,只有喀尔曲尕村的居民还较多地保留了罗布人在物质文化方面的许多遗俗。至解放初期,居民也仅剩几十户。喀尔曲尕村的罗布人热爱劳动,年近七八十,仍耕作不息,经常聚集五六人带着用野麻编织的网和鱼叉、大头棒,划着卡盆下湖。捕渔回来,一任全村各家随意取食,食尽再捕,不分彼此。
长寿是罗布人的一大特点,由于他们世居于较为偏僻的罗布泊地区,远离环境污染,百岁老人甚多。虽然老态,但是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楚,性情乐观、豁达、豪放,仍可闻乐起舞,纵情歌唱。
二
罗布人不是一个种族,而是人们根据地域概念和语言特征,对生活在罗布泊地区的居民的一种称呼。
考古证实,大约距今7000年前的石器时代,罗布泊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的遗迹。特别是古丝绸之路开通以后,罗布泊地区曾经出现过一个繁盛时期,东西方各国的商贾都曾从这里往来。据人类学家研究,罗布泊地区在古代的人种既有蒙古人种特征,又具有欧洲人种和汉族人种的特征。从古墓中出土的毛织品也分别证明,既有古代中亚地区的产品,亦有中国中原地区的产物。由此可以推断,罗布泊地区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地带,民族成分较为复杂,尤其是东西方古文明的交流,势必会在人类学上也产生重要影响,罗布人应是这种种族大交融的后裔。
关于现代罗布人的起源问题,只是一些零星而又含糊的口头传说。有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蒙古人,由阿尔巴台率领他们的先人从伊犁地区迁入此地。还有人认为,蒙古族的移民在罗布泊和玛沁人相遇,不久就相互融合了。那时的罗布人居住在罗布城,称为克吾里亚,信仰佛教。后来一个叫玉素甫·色喀克的大毛拉把军队带进罗布城大开杀戒,迫使罗布人信仰了伊斯兰教。
罗布人信仰的伊斯兰教属逊尼教派。
总的来说,罗布人混有蒙古血统的突厥民族这种类型占优势。罗布人是我们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是维吾尔族的重要一员。
罗布淖尔,古书中称浦昌海、泑泽、盐泽、辅日海、牢兰、临海。古代罗布淖尔有大小之分,
大约在元代和明代,小罗布淖尔就有了散居着的土著罗布人存在。曾在小罗布淖尔居留过的还有塞人、汉人、土火罗人、羌人、吐蕃人、吠哒人和多浪人等,但是,长期居住下来的却只有罗布人。
罗布人从原始部落陡然过渡到了社会主义,他们没有经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环节。直到20世纪50年代,罗布人还基本上生活在原始状态之中。
三
罗布人讲的是维吾尔语,但是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方言,以致于别的地方的维吾尔人听不懂他们的话。
目前,我国的维吾尔语共有3种方言,即中心方言、和田方言和罗布方言。
中心方言分布的地域最大,它包括整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部、西部和北部维吾尔族居住的广大地区。和田方言分布在莎车以东和田地区所辖的各县以及且末、若羌县的部分地区。罗布方言分布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东,塔里木盆地的尉犁县、若羌县以及轮台县的局部地区,讲这种方言的人口仅占新疆维吾尔族总人口的0.4%左右。
罗布方言以尉犁县的卡拉地区为代表,与中心方言和和田方言的音位系统相同,但在语音上有较大的差别,这是其他地区维吾尔人听不懂罗布方言的主要原因。
罗布人的民间歌舞艺术是沙漠文化的精髓。在长期自我封闭的状态中,不甘寂寞与孤独的罗布人,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融于心中的歌,常常会在打渔或者是围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吟唱一种名为“阔夏克”的民间歌谣。
罗布民歌世代口头传承,自成体系,大都以爱情为体裁,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比如《心爱的姑娘》是这样唱的:
我从喀尔曲尕来,
像鱼在水中畅游。
自从见到了你,
我无法入眠。
心爱的姑娘,
因为路途迢迢。
天上的月亮啊,
带去我深深的祝福。
我心爱的姑娘,
你是我心中最明亮的月光……
唱罗布民歌,男声一般低沉粗犷,嗓音厚重,有时极其高亢洪亮;女声悠扬婉转,清脆细腻,有时音域宽广节拍拖得很长。
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罗布人开朗乐观的性格,劳作之余,喜欢聚在一起,燃起篝火,纵情地唱歌跳舞。他们把生活融于舞蹈,把舞蹈融于生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罗布人的“小步拉面舞”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这种舞蹈从和面、揉面、下面挤子到拉面下锅的全过程,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罗布人款待客人的情景。
罗布人的“狮子舞”堪称中国西部少数民族仿兽舞蹈中的瑰宝。它有专门制作的道具,由一人披挂冉须和带着铜的装饰。舞蹈者踏着纳格拉鼓的节奏,手舞足蹈,既有仿雄狮威风凛凛的手、眼、身、法、步,又有扑、爪、腾、挪、跃等驱邪捕食形态,无论表现形式还是艺术风格,意境深遂,惊世骇俗,超凡脱俗,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罗布人的“狮子舞”与汉族人表演的狮子舞完全不相同,汉族人的狮子舞一般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而罗布人的狮子舞则由一个人表演。这种狮子舞把兽中之王的一招一式表现的惟妙惟肖,其表演程式显然为罗布人所独有。表演者在表演狮子舞时面部表情十分丰富,诙谐幽默,常常能羸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呵,罗布人,你们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一
罗布人,是迄今为止仍生活在新疆尉犁县塔里木河下游和孔雀河下游的罗布泊地区讲罗布方言的土著居民。
罗布人,又叫罗布淖尔人。
据北魏(即六世纪中叶)的《魏书·吐谷浑》:“吐谷浑北有乙弗勿敌国,俗风与吐谷浑同。不识五谷,唯食鱼及苏子”。
吐谷浑当时居青海北部和新疆若羌、且末一带,为鲜卑族的一支。罗布人的风俗与其相同。
罗布人和蒙古族等其他游牧民族一样,逐水草而居。有所不同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是以游牧为生,而是以捕鱼和狩猎为生。
罗布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海子群之间,封闭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他们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小舟捕鱼为食,或采野麻,或捕哈什鸟剥皮为衣,或以水獭之皮并哈什鸟之翎,持往城市货卖,易布以代衣(这里的“城市”专指库尔勒回庄)。
罗布人没有货币概念,只是物物交换。
罗布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极差,但是他们的适应能力极强,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靠罗布泊水域和周围的湿地及其原始胡杨林繁衍生息。
唐朝时期“丝绸之路”中道衰落,罗布人仍生活在喀喇库勒和卓两大海子之间。
罗布人居地荒凉闭塞,历经疫病和自然灾害,纷纷迁至别处定居、游牧,兼事农耕,只有喀尔曲尕村的居民还较多地保留了罗布人在物质文化方面的许多遗俗。至解放初期,居民也仅剩几十户。喀尔曲尕村的罗布人热爱劳动,年近七八十,仍耕作不息,经常聚集五六人带着用野麻编织的网和鱼叉、大头棒,划着卡盆下湖。捕渔回来,一任全村各家随意取食,食尽再捕,不分彼此。
长寿是罗布人的一大特点,由于他们世居于较为偏僻的罗布泊地区,远离环境污染,百岁老人甚多。虽然老态,但是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楚,性情乐观、豁达、豪放,仍可闻乐起舞,纵情歌唱。
二
罗布人不是一个种族,而是人们根据地域概念和语言特征,对生活在罗布泊地区的居民的一种称呼。
考古证实,大约距今7000年前的石器时代,罗布泊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的遗迹。特别是古丝绸之路开通以后,罗布泊地区曾经出现过一个繁盛时期,东西方各国的商贾都曾从这里往来。据人类学家研究,罗布泊地区在古代的人种既有蒙古人种特征,又具有欧洲人种和汉族人种的特征。从古墓中出土的毛织品也分别证明,既有古代中亚地区的产品,亦有中国中原地区的产物。由此可以推断,罗布泊地区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地带,民族成分较为复杂,尤其是东西方古文明的交流,势必会在人类学上也产生重要影响,罗布人应是这种种族大交融的后裔。
关于现代罗布人的起源问题,只是一些零星而又含糊的口头传说。有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蒙古人,由阿尔巴台率领他们的先人从伊犁地区迁入此地。还有人认为,蒙古族的移民在罗布泊和玛沁人相遇,不久就相互融合了。那时的罗布人居住在罗布城,称为克吾里亚,信仰佛教。后来一个叫玉素甫·色喀克的大毛拉把军队带进罗布城大开杀戒,迫使罗布人信仰了伊斯兰教。
罗布人信仰的伊斯兰教属逊尼教派。
总的来说,罗布人混有蒙古血统的突厥民族这种类型占优势。罗布人是我们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是维吾尔族的重要一员。
罗布淖尔,古书中称浦昌海、泑泽、盐泽、辅日海、牢兰、临海。古代罗布淖尔有大小之分,
大约在元代和明代,小罗布淖尔就有了散居着的土著罗布人存在。曾在小罗布淖尔居留过的还有塞人、汉人、土火罗人、羌人、吐蕃人、吠哒人和多浪人等,但是,长期居住下来的却只有罗布人。
罗布人从原始部落陡然过渡到了社会主义,他们没有经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环节。直到20世纪50年代,罗布人还基本上生活在原始状态之中。
三
罗布人讲的是维吾尔语,但是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方言,以致于别的地方的维吾尔人听不懂他们的话。
目前,我国的维吾尔语共有3种方言,即中心方言、和田方言和罗布方言。
中心方言分布的地域最大,它包括整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部、西部和北部维吾尔族居住的广大地区。和田方言分布在莎车以东和田地区所辖的各县以及且末、若羌县的部分地区。罗布方言分布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东,塔里木盆地的尉犁县、若羌县以及轮台县的局部地区,讲这种方言的人口仅占新疆维吾尔族总人口的0.4%左右。
罗布方言以尉犁县的卡拉地区为代表,与中心方言和和田方言的音位系统相同,但在语音上有较大的差别,这是其他地区维吾尔人听不懂罗布方言的主要原因。
罗布人的民间歌舞艺术是沙漠文化的精髓。在长期自我封闭的状态中,不甘寂寞与孤独的罗布人,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融于心中的歌,常常会在打渔或者是围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吟唱一种名为“阔夏克”的民间歌谣。
罗布民歌世代口头传承,自成体系,大都以爱情为体裁,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比如《心爱的姑娘》是这样唱的:
我从喀尔曲尕来,
像鱼在水中畅游。
自从见到了你,
我无法入眠。
心爱的姑娘,
因为路途迢迢。
天上的月亮啊,
带去我深深的祝福。
我心爱的姑娘,
你是我心中最明亮的月光……
唱罗布民歌,男声一般低沉粗犷,嗓音厚重,有时极其高亢洪亮;女声悠扬婉转,清脆细腻,有时音域宽广节拍拖得很长。
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罗布人开朗乐观的性格,劳作之余,喜欢聚在一起,燃起篝火,纵情地唱歌跳舞。他们把生活融于舞蹈,把舞蹈融于生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罗布人的“小步拉面舞”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这种舞蹈从和面、揉面、下面挤子到拉面下锅的全过程,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罗布人款待客人的情景。
罗布人的“狮子舞”堪称中国西部少数民族仿兽舞蹈中的瑰宝。它有专门制作的道具,由一人披挂冉须和带着铜的装饰。舞蹈者踏着纳格拉鼓的节奏,手舞足蹈,既有仿雄狮威风凛凛的手、眼、身、法、步,又有扑、爪、腾、挪、跃等驱邪捕食形态,无论表现形式还是艺术风格,意境深遂,惊世骇俗,超凡脱俗,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罗布人的“狮子舞”与汉族人表演的狮子舞完全不相同,汉族人的狮子舞一般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而罗布人的狮子舞则由一个人表演。这种狮子舞把兽中之王的一招一式表现的惟妙惟肖,其表演程式显然为罗布人所独有。表演者在表演狮子舞时面部表情十分丰富,诙谐幽默,常常能羸得观众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