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因素决定了商业银行的高利润?
1.良好的宏观环境
近10年来,中国经济基本上保持每年以8%以上的增长速度高速增长,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财富都迅速增加。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并持续向上增长的时候,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会明显加快,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也会发生重大的转变,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需求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而中国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
在中国近30年发展过程中,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信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大资金带动大增长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基本模式。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投资欲望和需求普遍高于发达国家,信贷的扩张被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名义利率的下降所推动。从理论上讲,实体经济的增长强化了消费者的信心和商业繁荣的气氛,而消费和投资的兴旺带动了资金需求。次贷危机后,信贷的供给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政府大干快上的需求。地方政府将资金缺口通过政府的融资平台,将落实项目资金的重任推向了商业银行。另外,国民高储蓄和经济增长高速度的特征,促使货币供给量的持续宽松和经济体对银行贷款的旺盛需求,是银行持续成长的优良宏观基础。银行的财务数据表明,这些年生息资产(主要是贷款)增长的大幅上升,使以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银行利润大增的最重要原因。
可以看出近些年银行业的高利润是在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流动性泛滥、资本账户没完全开放、利率和汇率机制还没有充分市场化、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未实现根本转变之前的特定宏观环境下取得的。
2.相对垄断的市场结构
以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和货币的超发给经营货币的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商机。流通中货币的存量在已从2001年的15万亿增加到2011年的85万亿,增加了5.6倍,远远超过GDP的增长,这给经营货币的银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资源。与此同时,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设立实施了最严格的管控,与巨大的需求相比,无论是银行类机构,还是银行的产品和服务都远远无法满足需要。同时政府相关政策保护了银行,使银行旱涝保收。
2011年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货币政策开始全面收紧。而2009年开始的经济刺激政策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和政府背景的企业和项目。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持续提高和信贷规模严格管控的情况下,银行有限的信贷资源大多支持了政府的大项目,造成了中小企业贷款无门,信贷资金的严重供求失衡导致存贷款利差急剧扩大,中小企业的利润被银行大量吞噬。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利差和新兴业务的手续费的双重推动,形成了商业银行的暴利源泉。
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带来旺盛的金融需求,为相对垄断金融资源的商业银行创造了盈利源泉,而国家对银行准入和价格的严格管制和政策的保护加剧了银行业的供需矛盾和银行业竞争不足,为商业银行实现自我盈余积累创造了条件。
3.商业银行的改革和业务转型
2001年中国加入WTO,银行业的改革全面提速。从2003年开始,四大国有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引入外资、激励机制的建立等开始了全面的改革,逐步建立一整套崭新的市场激励和约束机制,利益和竞争等企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全面提升和带动中国银行业整体的市场化程度和效益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伴随着财产和财富收入的快速增长,全社会的金融理念都在不断更新。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在不断追求利润的情况下,借鉴发达银行发展的经验,开始了由依赖存贷款利差的传统业务向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并重的业务转型,贴近客户需求,不断开发以收费为基础的新兴业务领域的市场,非利息收入不断增长。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量的增发等宏观环境是中国商业银行高盈利的最主要原因,相对垄断的市场结构是重要的推手,同时市场化改革激发了商业银行追求盈利的内在动力。这些共同构成了银行高利润的主要原因。
二、如何看待银行的高盈利?
1.商业银行的定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
在商业银行的理论中,有这样一个公理:0<利率<平均利润率(即实体经济的平均利润率)。从这个公理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商业银行应该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定位。但是在当下的中国,银行业的利润率和收益率远远高于实体经济,这使大量的资金逃离实体经济涌入金融业。产业空心化,严重背离了银行业的基本定位。商业银行赚的盆满钵满是建立在对其它行业利益的侵蚀过程中,是以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不断飙升为代价的。银行暴利,企业艰难,这是一种畸形的金融化过程。诚然,银行业的发展能够创造价值,对于一国经济起飞很重要。但是银行业的盈利远远超过实体经济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一个国家民营经济或实体经济无法生存,光靠金融的繁荣是没有出路的。
2.银行与工业企业的人均利润没有可比性
从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银行与工业企业的运营模式完全不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资金的规模至关重要。就资金利润率来说,银行比其他行业低很多。例如利差为3%的毛利率在其他行业并不多见。但是银行为什么总体利润高,是因为一个银行运作的资金规模比一般的工业企业大很多。一个1000人的工业企业运转的资金可能是5000万,但是如果是一家银行,5000万的资金规模太小,银行贷款利率就降不下来,就不可能为实体经济服务,也就无法生存。一家30人的银行可以运作30亿的资金,工业企业与银行的运营模式完全不同。
另外银行员工的受教育程度远远高于一般的工业企业的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很大。因此不能简单地将银行的人均利润与工业企业相比。
3.银行收费业务是业务转型和发展的方向
银行的收费业务属于非利息收入。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依赖存贷款利差,利息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0%~90%,业务品种单一,抗风险能力差。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利差将收窄,银行将面临利润下滑的压力。发达国家银行的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一般为各占半壁江山。因此中国的银行业面临着业务的转型,也就是业务的多样化经营,这样可以开拓更多的利润渠道,分散风险。
中国经济的低杠杆化,为金融创新和银行的发展预留了巨大的空间。近些年银行都在业务转型,不断开发理财、保理、保险、财务顾问等新兴业务,这些业务基本上都是非利息收入的收费业务。银行业务中收费业务是与银行提供的新产品和新服务相伴而行的,因为能够有新的利润来源和收入,银行就会有动力去不断创新。
等价交换原则是市场化运作的规律。因此不应笼统反对银行服务收费项目总量的增长,而应关注收费服务是否合理。在银行和消费者不对等的情况下,如果银行能够在某些项目上薄利多销,让消费者享受到质价相符乃至超值的金融服务,这样的收费服务能够增加消费者的净福利和社会的总福利。
三、商业银行怎样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
要改变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本末倒置这一状态,治本的方法是通过改革,改变银行业相对垄断的市场地位。
1.推进利率市场化
在严格管控的低存款利率的情况下,大量的社会资金体外循环追逐高收益。这说明目前的利率管制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已经成熟。利率市场化之后,没有政府保护下的“旱涝保收”的收益,商业银行将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如果业务模式还依赖传统的存贷款中介,最终可能导致一些没有核心竞争力、定价能力差的银行受到较大的波动和冲击,面临利润大幅下滑的危险。伴随着银行间的竞争更多地转向价格竞争,商业银行将把更多精力放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上去,利率市场化将鼓励有特色的、细分市场和客户、有比较优势的银行发展,产品创新、差异化服务、特色专业化的经营等将成为银行争取市场地位的核心竞争力。利率市场化将对银行业产生较大的业务转型和风险防控压力,促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2.降低门檻,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中小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活力所在。但是在目前商业银行的布局中,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严重缺乏。中国需要建立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融资机制,放松准入,大力发展立足地方、服务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的中小金融机构(例如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通过地缘优势和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降低中小企业信贷成本。中小金融机构与大型银行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使消费者在比较和选择中获得更多价廉物美的产品和服务,使银行业高利润让利于民、让利于中小企业。
3.给服务中小企业的银行予政策上的优惠
银行是企业,天性就要赚钱。要求银行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将价格降下来,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在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如何能让银行自觉自愿地、有动力地去为中小企业服务。由于为中小企业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因此在政策上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例如,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银行可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提高存贷比,可以降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可以不受贷款额度的限制,可以在税收上享受优惠等等。使银行有收益,这样他们才会有动力地持续做下去。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