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伤人和教师被伤害事件当前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读经典,反思教师的职业修养与教师的信念、学问、德性、人格等诸多方面,都是促使教师回归教育的原点、保持初心,进而坚守教育理想的必要条件,是从根本上降低师生间的伤害事件发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教师理想;信念;学问;德性;人格
[中图分类号] G4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3-0120-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3025近来,媒体上常有关于教师责骂或殴打学生、学生辱骂或群殴教师的报道。每当看到这些报道,笔者倍感痛心和困惑:何为人之师?教师欲何为?教师打骂学生,斯文扫地!教师被学生殴打,尊严何在!在社会、家长、政府、学校所发出的纷纷扰扰的声音中,教师何时才能拥有一张安静的书桌?何时方能拥有一块自由驰骋的讲台?为了寻求内心的宁静,消解内心的困惑,笔者又一次翻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没有像以前那样循序渐进地阅读,而是专门对论述教师职业的内容进行仔细研读,顿觉受益匪浅,深感其为解决师生间的伤害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有力支撑。
一、追问与传承:教师职业和职业教师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涉及教师职业本质和专业修养的内容多达数十条,大致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给不同阶段教师(本文中“不同阶段教师”是按教师的教龄差别划分的)的建议(第31、33、42、46、86、90条等);二是关于教师的基本素养(第87、88、95条等);三是关于教师的教育观点和教育信念(第88条);四是关于教师的时间计划问题(第2、3、45条等)。书中关于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丰富,其中有许多关于教育和教师的经典观点和语句。
(一)关于信念
在苏霍姆林斯基给刚参加学校工作教师的建议中,首先强调的是教师要用马列主义的世界观教育自我,以形成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教师要深入研读马列主义著作,坚定教育信念,明确教育目的。其次强调的是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教书,“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第88条),要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力量[1]。教师要能够通过知识的传授给予学生“完满的智育”,因为“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2]。教书育人、崇德启智是教师从一个教书者成长为教育者的基本职业追求。这些经典的论述,在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泛滥的今天,仍似明灯一般为教师指引着教书育人的方向。
(二)关于读书
论述读书学习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著作中很重要的内容。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苏霍姆林斯基尤其重视阅读和思考。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第2条)、“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第33条)和“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第87条)等内容中都涉及到教师的读书学习问题。比如,关于读书与备课,许多教师都会抱怨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好好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经验的教师都是终身在备课,而备好课的前提就是读书。强调教师必须通过读书来储备知识,才能游刃有余地备好课、上好课。关于新教师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新教师要掌握教育艺术,也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他还要求新教师要读好学科专业书籍、心理学教育学书籍、人物传记等三方面的书。关于教师素养与读书,他认为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首要一条就是教师要有深刻的学科知识,既要知晓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了解学科前沿状态、了解学科最复杂的问题。教师的教育素养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培养形成的。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要教好书、教书好,就必须读书,读书,再读书。
(三)关于素养
当前,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许多专家和教育者关注的焦点,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素养的基本结构首先是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素養,其次是语言素养、心理素养。教师要将自己的罗辑思维和语言修养统一起来,以便更好地对教材进行加工、备课。“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3]。教师要懂得研究儿童的方法,要学会用心理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和研究儿童,给儿童写教育鉴定;要学会用心理学的方法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中许多困难和复杂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对教师的科研素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95条)。他认为,教师不研究现象和事实,就不会发现问题,就会因循守旧,从而难以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如果教师没有兴趣,就会产生职业倦怠,觉得教育工作枯燥乏味,进而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教育经验的实质,就在于教师每一年都有一些新的发现。而只有在这种发现新事物的劳动中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力”[4]。
(四)关于学生观
《给教师的建议》全书百条建议中,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教师的学生观及如何教会学生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身心健康,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关注每一个具体的学生,了解其在儿童期和少年期的不同;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育人氛围。其次,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对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的”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思考了32年,他认为“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5]。“每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6],教师要相信学生,即使是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也会有思维的觉醒。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使其在学习中肯定自我,达到自我教育。再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信念。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情感。“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7],教师“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流淌”,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树立自己的信念。“在心灵没有参与到精神生活里去的地方,也就没有信念。”[8]最后,教师要研究学生。建议的第95条“提倡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明确要求教师要研究每一个教育对象、分析教育工作的过程、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使自己的教育工作具有预见性。“教师不仅给儿童传授知识,而且也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研究者”[9]。教师要善于分析教育工作过程,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深入思考事实的本质、思考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 [10]。 《给教师的建议》中要求教师要怀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和忠诚,做智力丰富、诲人不倦的劳动者。不仅要具有深刻的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情感;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还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不僅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还要提高教育技巧。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明白教育事业重要的规律:今天把种子播种到修整好的土壤里去,却远不是明天就会长出幼芽的[11]。教育的长期性要求教师要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要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乐观心态和“阳光总在风雨后”的长远预见性。
二、反思与超越:教师的理想和理想的教师
重拾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目的是重新思考: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培养自身素养,塑造好教师的形象?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树立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如何学会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教学技巧和艺术,从而避免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矛盾的激化,重新获得教师的尊严?基于对该书的阅读理解,笔者认为,在社会日趋浮躁、教育功利化倾向日盛的今天,教师要不忘初心,执著追求,淡泊名利,做一名有理想的教师。
(一)做有信念的教师,让灵魂安静一点
教育是什么?每一位刚入职的教师,对教育都有着最基本的认识和思考。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与义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接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2]。对教育的正确认识,坚定了教师对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对教育的正确理解,明确了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担当;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忠诚,使教师能够获得为梦想而奋斗的动力和源泉。坚定的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教育走得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一文中提到,我们的教育问题不是出在技术上、不是出在学生的能力上,中国教育的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苏霍姆林斯基能坚持30多年写教育日记,他笔下的低年级女教师M·H·维尔霍汶尼娜从事创造性的研究工作10多年。这些坚守说明,作为一名教育者,要有坚定的梦想和追求,要耐得住寂寞。前几年我国媒体曾经报道教师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为由的辞职事件,引起了网民的热烈关注和讨论。笔者并不赞同教师的任性辞职。对学校而言,经过公开招录、入编选岗、入职培训等公开程序成功引进一名教师,是需要付出充分的计划、准备和许多其他代价的。教师辞职离岗,会对学校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对教师个人而言,通过自己的辛苦奋斗成为单位人,逐渐适应了学校的环境,而由于一时冲动任性辞职,必然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也会给教师的专业规划和个人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所以,在社会躁动不安、追名逐利的环境下,作为教师,不妨把内心沉静下来,倾听自己的心声,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以身立德,以身立学,以身施教,潜心研究专业知识的前沿动态,关注学科专业发展的趋势,关注每一位孩子的成长,静待花开。
(二)做有学问的教师,把步伐放慢一点
教师的“学问”,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要有“学问”,就要读书学习。教师的知识量是没有限度的。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今天,教师要像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的那样,“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
许多人读书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中小学都规定学生每学期的必读书目,学校也会规定教师的假期必读书目。读书不是依靠指定或规定去完成的活动,应是个人的自觉行为。曾经看过一则关于某明星带儿子参加法国里昂读书节活动的报道。该明星的儿子仅花一周时间就读完了活动主办方规定的三本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却没有让他继续读书,而是要求他放弃比赛,礼物可以正常发给他。图书馆工作人员给出的解释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想争第一而不理解内容,感觉不到读书的乐趣;读书不是比赛,没有功利性,这样疯狂地读,要是得了第一,会给其他孩子做出不好的榜样。最后,该明星诚恳地让儿子退出了活动,并感慨道:“我们教育孩子读书,目的都不纯,规定了目标,好像是为了完成任务。这次法国之行让我明白了,读书就是放松,就是享受。孩子读书仅仅因为读书快乐,就这么简单。”
还有许多人读书的节奏太快了。例如,在过去,我们的教师要学习三年或更长时间的师范专业理论,才能站到讲台上。现在,只要短期强化培训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就可以成为一名教师。还有,因学习任务太重和教学琐事较多,致使大多数师生都没有放松地去读书、享受读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终身都在备课。四川大学的周鼎老师为了上好每周三个学时的文化素质公选课,他会整整准备三周。世界顶尖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曾因听过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在苏州女中的一个讲座,受到很大触动,并因此升学和留洋。可见,胡适先生的演讲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一个有学问的胡适老先生用他的演讲催生了另一个灵魂的升华,用一个人的思想唤醒了另一个人的思想。
读书,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功利性。教师读书是源于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追求,先为“学”者,然后方能成为教“学”者。教师不仅要储备充实的学科知识,精通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要熟练掌握教育技能、技巧方面的理论。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教师需要放慢生活的节奏,腾出与自己对话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份惬意知足的安宁;要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将阅读养成习惯,将思考养成常规习惯,用一辈子来读书,一辈子来备课,使自己成为学生生命中指引希望的明灯。
(三)做有德性的教师,让形象更高尚一点
教师的职责即教书育人,是通过教师的科学施教引导学生成长的。教书育人,不只在“言传”,贵在“身教”,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科学施教是指要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等揭示的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成长,不是代替学生规划其人生,而是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心灵对话而启迪思维、涵养人格。柏拉图认为“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把教师的课比喻成“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把的第一颗火星”,强调“智慧要靠智慧来培育,良心要靠良心来熏陶,对祖国的忠诚要靠真正的为祖国服务来培养”(第88条)。苏霍姆林斯基在乌克兰一个乡村学校任校长时记载的“摘玫瑰花的小女孩”的故事、麦克劳德的“小狗的解剖图”的故事等,正是基于教育者的德性和智慧,在了解学生的动机后,保护了学生的初心,引导着学生爱智、求真、向善、趋美。 如今学校中的许多教育活动都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倾向。自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要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就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和辅导班,到了初中、高中,更是要牺牲无数的睡眠时间,以服务于各类考试;太多的兴趣和爱好都变成了学生升级的资本,无数的荣誉和奖章都变成了上大学的条件。发生师生吵架、群殴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师生之间少了“人”的关怀和“德”的引领。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生都是带着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要相信和尊重学生。学生都是有自尊的,而尊重是相互的。一个品德低劣、没有事业心,经常讽刺攻击学生的教师,无论他的业务水平有多高,学生也很难亲近他,相反会引起学生对他的抵触和排斥,日积月累而演变成厌恶和仇恨。一个严格自律、积极上进、待人平等、温暖善良的老师,必然会得到学生的尊敬。教师的言传身教,“身教”在前,“言传”在后。在拥有丰富的学识、较强的业务能力之前,教师首先要修身养德,且教且高尚。
(四)做有魅力的教师,让个性张扬一点
教师的魅力源自教师的人格。人格是每一个教师自有的教育资源,是直指学生心灵的教育力量。首先,教师要自信。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轻就熟,教学语言的睿智幽默,谈古论今的渊博学识,饱满热情的能量气场,无不充分显示了教师的高度自信。展现独具个性的人格魅力,能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叹服,自觉完成知识的接受和内化。其次,教师要善良,“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师眼里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人”就有可能会犯错,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要用一份善良和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努力让课堂多一些美好、多一些生命的感悟。再次,教师要大度。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有时社会和家长会对教师职业误会重重。教师要淡泊名利,远离纷争,甘于平凡,遵循教育的规律,以仁爱之心呵护学生成长。这就是源于对教育的热爱,这种热爱即大度之爱。最后,教师要有个性。学生在毕业多年后仍能记住的老师,都是独具个性的教师:或能言善辩,敢说敢当;或学识渊博,语言睿智;或特立独行,思想解放;或慈祥温暖。个性张扬、充满魅力的教师给予学生的启迪和熏陶,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道靓丽风景,更是学校宝贵的育人资源。
教师的威信,要依赖教师自己逐步树立;教师的尊严,也要依靠教师的德性和学问来捍卫。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看望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时提出了好老师的“四有”标准: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还要有仁爱之心。习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还提出了“四个坚持”:教师要坚持教育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3]。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经典的基础上,以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坚持”为要求,以好老师的“四有”标准为目标,不忘初心,执著追求,教师幸福而理想的栖居的日子必将离我们不远!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22;421;496;407;409;415;414;493;115.
[12][1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DB/OL].http://www.news.cn(2016-12-08).
Abstract: Teacher wounding events and teacher injury events occur at the moment and its reasons are various.Rereading classical and reflec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belief, knowledge, virtue and personality are necessary conditions to make teachers return to the origin of education, to keep early heart and adhere to the ideal of education.In addition, they are also effective strategy to reduce injury acciden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undamentally.
Key words: teachers ideal; belief; knowledge; moral; personality
(責任编辑:刘新才)
[关键词]教师理想;信念;学问;德性;人格
[中图分类号] G4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3-0120-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3025近来,媒体上常有关于教师责骂或殴打学生、学生辱骂或群殴教师的报道。每当看到这些报道,笔者倍感痛心和困惑:何为人之师?教师欲何为?教师打骂学生,斯文扫地!教师被学生殴打,尊严何在!在社会、家长、政府、学校所发出的纷纷扰扰的声音中,教师何时才能拥有一张安静的书桌?何时方能拥有一块自由驰骋的讲台?为了寻求内心的宁静,消解内心的困惑,笔者又一次翻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没有像以前那样循序渐进地阅读,而是专门对论述教师职业的内容进行仔细研读,顿觉受益匪浅,深感其为解决师生间的伤害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有力支撑。
一、追问与传承:教师职业和职业教师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涉及教师职业本质和专业修养的内容多达数十条,大致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给不同阶段教师(本文中“不同阶段教师”是按教师的教龄差别划分的)的建议(第31、33、42、46、86、90条等);二是关于教师的基本素养(第87、88、95条等);三是关于教师的教育观点和教育信念(第88条);四是关于教师的时间计划问题(第2、3、45条等)。书中关于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丰富,其中有许多关于教育和教师的经典观点和语句。
(一)关于信念
在苏霍姆林斯基给刚参加学校工作教师的建议中,首先强调的是教师要用马列主义的世界观教育自我,以形成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教师要深入研读马列主义著作,坚定教育信念,明确教育目的。其次强调的是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教书,“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第88条),要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力量[1]。教师要能够通过知识的传授给予学生“完满的智育”,因为“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2]。教书育人、崇德启智是教师从一个教书者成长为教育者的基本职业追求。这些经典的论述,在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泛滥的今天,仍似明灯一般为教师指引着教书育人的方向。
(二)关于读书
论述读书学习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著作中很重要的内容。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苏霍姆林斯基尤其重视阅读和思考。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第2条)、“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第33条)和“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第87条)等内容中都涉及到教师的读书学习问题。比如,关于读书与备课,许多教师都会抱怨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好好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经验的教师都是终身在备课,而备好课的前提就是读书。强调教师必须通过读书来储备知识,才能游刃有余地备好课、上好课。关于新教师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新教师要掌握教育艺术,也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他还要求新教师要读好学科专业书籍、心理学教育学书籍、人物传记等三方面的书。关于教师素养与读书,他认为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首要一条就是教师要有深刻的学科知识,既要知晓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了解学科前沿状态、了解学科最复杂的问题。教师的教育素养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培养形成的。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要教好书、教书好,就必须读书,读书,再读书。
(三)关于素养
当前,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许多专家和教育者关注的焦点,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素养的基本结构首先是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素養,其次是语言素养、心理素养。教师要将自己的罗辑思维和语言修养统一起来,以便更好地对教材进行加工、备课。“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3]。教师要懂得研究儿童的方法,要学会用心理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和研究儿童,给儿童写教育鉴定;要学会用心理学的方法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中许多困难和复杂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对教师的科研素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95条)。他认为,教师不研究现象和事实,就不会发现问题,就会因循守旧,从而难以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如果教师没有兴趣,就会产生职业倦怠,觉得教育工作枯燥乏味,进而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教育经验的实质,就在于教师每一年都有一些新的发现。而只有在这种发现新事物的劳动中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力”[4]。
(四)关于学生观
《给教师的建议》全书百条建议中,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教师的学生观及如何教会学生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身心健康,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关注每一个具体的学生,了解其在儿童期和少年期的不同;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育人氛围。其次,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对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的”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思考了32年,他认为“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5]。“每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6],教师要相信学生,即使是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也会有思维的觉醒。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使其在学习中肯定自我,达到自我教育。再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信念。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情感。“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7],教师“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流淌”,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树立自己的信念。“在心灵没有参与到精神生活里去的地方,也就没有信念。”[8]最后,教师要研究学生。建议的第95条“提倡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明确要求教师要研究每一个教育对象、分析教育工作的过程、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使自己的教育工作具有预见性。“教师不仅给儿童传授知识,而且也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研究者”[9]。教师要善于分析教育工作过程,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深入思考事实的本质、思考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 [10]。 《给教师的建议》中要求教师要怀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和忠诚,做智力丰富、诲人不倦的劳动者。不仅要具有深刻的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情感;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还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不僅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还要提高教育技巧。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明白教育事业重要的规律:今天把种子播种到修整好的土壤里去,却远不是明天就会长出幼芽的[11]。教育的长期性要求教师要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要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乐观心态和“阳光总在风雨后”的长远预见性。
二、反思与超越:教师的理想和理想的教师
重拾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目的是重新思考: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培养自身素养,塑造好教师的形象?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树立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如何学会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教学技巧和艺术,从而避免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矛盾的激化,重新获得教师的尊严?基于对该书的阅读理解,笔者认为,在社会日趋浮躁、教育功利化倾向日盛的今天,教师要不忘初心,执著追求,淡泊名利,做一名有理想的教师。
(一)做有信念的教师,让灵魂安静一点
教育是什么?每一位刚入职的教师,对教育都有着最基本的认识和思考。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与义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接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2]。对教育的正确认识,坚定了教师对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对教育的正确理解,明确了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担当;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忠诚,使教师能够获得为梦想而奋斗的动力和源泉。坚定的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教育走得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一文中提到,我们的教育问题不是出在技术上、不是出在学生的能力上,中国教育的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苏霍姆林斯基能坚持30多年写教育日记,他笔下的低年级女教师M·H·维尔霍汶尼娜从事创造性的研究工作10多年。这些坚守说明,作为一名教育者,要有坚定的梦想和追求,要耐得住寂寞。前几年我国媒体曾经报道教师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为由的辞职事件,引起了网民的热烈关注和讨论。笔者并不赞同教师的任性辞职。对学校而言,经过公开招录、入编选岗、入职培训等公开程序成功引进一名教师,是需要付出充分的计划、准备和许多其他代价的。教师辞职离岗,会对学校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对教师个人而言,通过自己的辛苦奋斗成为单位人,逐渐适应了学校的环境,而由于一时冲动任性辞职,必然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也会给教师的专业规划和个人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所以,在社会躁动不安、追名逐利的环境下,作为教师,不妨把内心沉静下来,倾听自己的心声,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以身立德,以身立学,以身施教,潜心研究专业知识的前沿动态,关注学科专业发展的趋势,关注每一位孩子的成长,静待花开。
(二)做有学问的教师,把步伐放慢一点
教师的“学问”,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要有“学问”,就要读书学习。教师的知识量是没有限度的。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今天,教师要像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的那样,“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
许多人读书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中小学都规定学生每学期的必读书目,学校也会规定教师的假期必读书目。读书不是依靠指定或规定去完成的活动,应是个人的自觉行为。曾经看过一则关于某明星带儿子参加法国里昂读书节活动的报道。该明星的儿子仅花一周时间就读完了活动主办方规定的三本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却没有让他继续读书,而是要求他放弃比赛,礼物可以正常发给他。图书馆工作人员给出的解释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想争第一而不理解内容,感觉不到读书的乐趣;读书不是比赛,没有功利性,这样疯狂地读,要是得了第一,会给其他孩子做出不好的榜样。最后,该明星诚恳地让儿子退出了活动,并感慨道:“我们教育孩子读书,目的都不纯,规定了目标,好像是为了完成任务。这次法国之行让我明白了,读书就是放松,就是享受。孩子读书仅仅因为读书快乐,就这么简单。”
还有许多人读书的节奏太快了。例如,在过去,我们的教师要学习三年或更长时间的师范专业理论,才能站到讲台上。现在,只要短期强化培训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就可以成为一名教师。还有,因学习任务太重和教学琐事较多,致使大多数师生都没有放松地去读书、享受读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终身都在备课。四川大学的周鼎老师为了上好每周三个学时的文化素质公选课,他会整整准备三周。世界顶尖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曾因听过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在苏州女中的一个讲座,受到很大触动,并因此升学和留洋。可见,胡适先生的演讲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一个有学问的胡适老先生用他的演讲催生了另一个灵魂的升华,用一个人的思想唤醒了另一个人的思想。
读书,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功利性。教师读书是源于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追求,先为“学”者,然后方能成为教“学”者。教师不仅要储备充实的学科知识,精通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要熟练掌握教育技能、技巧方面的理论。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教师需要放慢生活的节奏,腾出与自己对话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份惬意知足的安宁;要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将阅读养成习惯,将思考养成常规习惯,用一辈子来读书,一辈子来备课,使自己成为学生生命中指引希望的明灯。
(三)做有德性的教师,让形象更高尚一点
教师的职责即教书育人,是通过教师的科学施教引导学生成长的。教书育人,不只在“言传”,贵在“身教”,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科学施教是指要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等揭示的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成长,不是代替学生规划其人生,而是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心灵对话而启迪思维、涵养人格。柏拉图认为“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把教师的课比喻成“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把的第一颗火星”,强调“智慧要靠智慧来培育,良心要靠良心来熏陶,对祖国的忠诚要靠真正的为祖国服务来培养”(第88条)。苏霍姆林斯基在乌克兰一个乡村学校任校长时记载的“摘玫瑰花的小女孩”的故事、麦克劳德的“小狗的解剖图”的故事等,正是基于教育者的德性和智慧,在了解学生的动机后,保护了学生的初心,引导着学生爱智、求真、向善、趋美。 如今学校中的许多教育活动都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倾向。自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要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就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和辅导班,到了初中、高中,更是要牺牲无数的睡眠时间,以服务于各类考试;太多的兴趣和爱好都变成了学生升级的资本,无数的荣誉和奖章都变成了上大学的条件。发生师生吵架、群殴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师生之间少了“人”的关怀和“德”的引领。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生都是带着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要相信和尊重学生。学生都是有自尊的,而尊重是相互的。一个品德低劣、没有事业心,经常讽刺攻击学生的教师,无论他的业务水平有多高,学生也很难亲近他,相反会引起学生对他的抵触和排斥,日积月累而演变成厌恶和仇恨。一个严格自律、积极上进、待人平等、温暖善良的老师,必然会得到学生的尊敬。教师的言传身教,“身教”在前,“言传”在后。在拥有丰富的学识、较强的业务能力之前,教师首先要修身养德,且教且高尚。
(四)做有魅力的教师,让个性张扬一点
教师的魅力源自教师的人格。人格是每一个教师自有的教育资源,是直指学生心灵的教育力量。首先,教师要自信。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轻就熟,教学语言的睿智幽默,谈古论今的渊博学识,饱满热情的能量气场,无不充分显示了教师的高度自信。展现独具个性的人格魅力,能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叹服,自觉完成知识的接受和内化。其次,教师要善良,“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师眼里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人”就有可能会犯错,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要用一份善良和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努力让课堂多一些美好、多一些生命的感悟。再次,教师要大度。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有时社会和家长会对教师职业误会重重。教师要淡泊名利,远离纷争,甘于平凡,遵循教育的规律,以仁爱之心呵护学生成长。这就是源于对教育的热爱,这种热爱即大度之爱。最后,教师要有个性。学生在毕业多年后仍能记住的老师,都是独具个性的教师:或能言善辩,敢说敢当;或学识渊博,语言睿智;或特立独行,思想解放;或慈祥温暖。个性张扬、充满魅力的教师给予学生的启迪和熏陶,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道靓丽风景,更是学校宝贵的育人资源。
教师的威信,要依赖教师自己逐步树立;教师的尊严,也要依靠教师的德性和学问来捍卫。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看望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时提出了好老师的“四有”标准: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还要有仁爱之心。习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还提出了“四个坚持”:教师要坚持教育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3]。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经典的基础上,以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坚持”为要求,以好老师的“四有”标准为目标,不忘初心,执著追求,教师幸福而理想的栖居的日子必将离我们不远!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22;421;496;407;409;415;414;493;115.
[12][1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DB/OL].http://www.news.cn(2016-12-08).
Abstract: Teacher wounding events and teacher injury events occur at the moment and its reasons are various.Rereading classical and reflec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belief, knowledge, virtue and personality are necessary conditions to make teachers return to the origin of education, to keep early heart and adhere to the ideal of education.In addition, they are also effective strategy to reduce injury acciden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undamentally.
Key words: teachers ideal; belief; knowledge; moral; personality
(責任编辑:刘新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