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分节俭,珍惜食物
1989年,江泽民从上海调到中央,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此后,他的生活从上海转到了北京。
一道厚实高大的红墙,把中国的领袖与中国的普通老百姓隔离开来。墙外的老百姓总是这样揣测,里面住着的高级干部们该没有普通人那么多烦恼吧,譬如说,物价。
江泽民夫妇一个月的收入,工资、奖金、津贴等加在一起收入并不算高,十之七八,都被全家近十张嘴吃掉了。因为吃饭的人多,菜的品种花样也就难以讲究了,早餐通常是家里烧点稀饭,食堂里买点包子和馒头,中午随便吃点,晚餐一般为一荤三素,逢到周末,有时叫保姆去食堂买一只烤鸭,这已算是改善伙食了。
或许为了节省开支,或许只是口味和爱好的原因,江泽民特别喜欢吃面条,竟在上海留下了“面条市长”的美称,这个习惯也带进了中南海,只是大家还不曾叫他“面条总书记”罢了。
其实,早在江泽民出任上海市长时,就特别节俭。
在出任上海市长时,他说:“我与前任的老市长不同,我是一位平民市长。”江泽民的意思是,他没有扛枪打仗的阅历,也没有爬雪山过草地的资历,虽然父亲是一位革命烈士,但江泽民的生活还是跟普通中国人没有什么两样。
一次,江泽民到南京出差。一天早餐,招待所供应豆浆、馒头、酱菜和每人一个荷包蛋,一位同志因血脂偏高,照例不吃荷包蛋。江泽民便对那位同志说:“一个鸡蛋,有多少胆固醇?我看你偶尔吃一次,没什么关系,不然,岂不是浪费掉了吗?”他又笑着说:“要不,你不吃,我把它吃掉吧,我还有点饿呢。”大家哈哈大笑,那位同志在笑声中开了戒。中午、晚上在招待所吃客饭,江泽民就像他多年来在家里、食堂一样,不喜欢桌子上剩菜,他自己带头,每顿都叫大家把菜吃光,不要浪费。
江泽民爱惜粮食,就连他最心爱的小孙子“毛头”也不允许例外。在家里,江泽民最疼爱的,是他的小孙子“毛头”。有空的时候,他喜欢将孙子抱在怀里,逗逗他,亲亲他。用爷爷的慈爱,多少弥补一点远在大洋彼岸的大儿子、儿媳未能直接给予“毛头”的温情,这使他自己被绷得紧紧的大脑神经也得到片刻松弛。家里吃饭时,小孙子总是坐在他的旁边,孩子年纪尚小,难免有米粒掉在桌上,爷爷就叫孙子把掉在桌上的米粒一颗颗捡起来吃掉。有时小孩子胃口不好,实在吃不下去,江泽民就自己把孙子的剩饭吃个碗底朝天。
江泽民到北京就任党中央总书记后,有几次回到上海,头一次是跟市委交接工作,报纸上登了消息。他到上海几次,没住宾馆,没搞宴请,仍住在家里,吃在家里,跟过去没什么两样。
老同事们说:“你已离开上海了,上海也是你的家乡啊,你想吃些什么,就说吧,换换口味也好。”
他想了想,说:“上海有几样小菜特别好吃,一样是毛豆、青椒炒肉丝,一样是凉拌茄子,茄子凉拌了特别好吃。还有,上海的鸡毛菜也很好吃;这几样东西,可经常为我家代购一点。还有,扬州的‘狮子头’也很好吃,我最喜欢吃,也带一点。”
王冶坪(江泽民的妻子)在一旁说:“扬州‘狮子头’太肥了,你还吃肥肉啊?”
江泽民笑笑,做出无可奈何的表情说:“好,好,王冶坪同志不让我吃,那就不吃吧。”末了,他还要他们代购一点活鱼。至于代购的开支,也依然像过去一样,跟他家里结账,有一分算一分。
在家宴上唱歌
江泽民不但喜欢唱歌,也喜欢京剧,而且曲目跨度之广泛,令人咋舌。
“江式歌单”中,既有中国的老歌如《毕业歌》《歌唱祖国》《咱们工人有力量》《黄河颂》,也有国外的老歌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的太阳》,但像美国传统歌曲《牧场上的家》、西班牙歌曲《鸽子》,已经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所不熟悉的了。在“江式歌单”里面,还包括《捉放曹》《钓金龟》这样的京剧片断。
一展歌喉的爱好,让江泽民很快能同人打成一片。1956年,他被任命为长春汽车厂动力处副处长,对于这位在上海受过教育的领导,多少有些让人敬畏。一位前技术员回忆第一次见到这位新领导时的情景:“我告诉江泽民说我喜欢听戏曲和音乐,尤其是京剧。他便兴奋起来:‘太好了!我也喜欢京剧。’他问道:‘你会唱李多奎的《钓金龟》吗?’”
当这位技术员说“会”的时候,江泽民搂住他的肩膀说:“来,咱俩一起唱!”
1999年12月底,江泽民一家20多口人团聚在中南海的家中。联欢会上,从歌剧、老民歌到当代的流行歌曲,每个人都表演节目,江泽民则演唱了京剧、抗日战争歌曲,如《黄河颂》。他还唱了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民歌以及30年代大学时期学会的美国歌曲。
无论是西班牙语的《鸽子》,还是意大利语的《我的太阳》,江泽民都用原版的语言演唱。江泽民的妹妹江泽慧说:“他非常开心,非常开心。”家庭晚会结束的时候,江泽民说:“今晚,我感慨万千。”
“江学长”回到母校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退出中央委员会。2003年3月,他卸任国家主席。退休后的江泽民极少公开露面。卸任后,江泽民回到了他做过市长、市委书记的上海。他居住的公寓距离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咫尺之遥,但等到交大学生在校园里见到这位传奇学长,已是3年之后的事情了。
2006年4月6日,上海交大迎来110周年校庆,巧合的是,此次江泽民造访母校恰好是第11次。这半年来,他极少公开露面,上一次还是去年12月在恩师、上海市前市长汪道涵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上海交大的学生张鑫记得,来交大那天江学长穿了一身西装,配着一条鲜红的领带。在激动地叫出“首长好”后,她又加了一句:“老师好!”江泽民会心地笑了。
这是一次轻松的到访。在参观后的10分钟演讲前,江泽民取下手表放在身旁,说了一番不无幽默的开场白:“今天给我10分钟的时间讲话。我已经整整80岁了,不像你们学数学、学计算机的,对时间估算得这么准确。” 会场一片笑声。“我当时几乎忘了他是一位国家前领导人!”张鑫说。
和在任时指导工作不同,江泽民这一次的讲话更像是一场师道宣讲会。他饶有兴趣地讲述着“教授”的“教”与“授”的关系。最后他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
会后,江泽民亲手培土,在校园栽下一棵广玉兰树,表达对母校华诞的祝福。
对于大学校园,江泽民一直深怀眷恋。库恩在《江泽民传》中这样写道:“传统上为退休的高级领导人准备的职务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或全国政协副主席。他想彻底改变一下。他想成为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
还在2004年10月,江泽民在上海的家中就曾对老同学余力教授说:退休后不想别的事,想在学校里任教,也在做着准备工作。
“比我年轻的人皱纹都比我多”
2004年底,江泽民约了旧日同窗余力相聚。聚会那天,余力教授刚进大门,江泽民就迎上来说,“正读《师说》,就来了个教授,要好好地探讨一下。”
这次同窗小聚,从上午一直持续到下午。江泽民还将当日的读书笔记赠予老同学。
这份落款为“2004年10月12日”的读书摘录上,江泽民以黑色水笔誊写了当日诵读的唐人韩愈的3篇名文《师说》、《进学解》、《原毁》片段,其中不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句。
余力的夫人彭安记得,江泽民那天穿着黑色西服,还是熟悉的黑框眼镜。整个谈话都在书房旁边的小会客厅里进行。能望见花园的会客厅陈设简单,仅两排沙发、一个茶几,对于地毯,余力觉得“太软了,踩上去不得力”。
书房里的书并不多,简单而素雅,彭安看见桌上满是古籍,此时的江泽民正翻阅到韩愈《师说》。
在3个多小时的会面里,江泽民回忆起自己13年前进京赴任时的情景。“他说,自己去北京不容易,需要坐一辆普通的大众桑塔纳才到得了,”余力记得老同学如释重负的表情,“13年,坚持下来,很不容易,很不容易。”
妹妹江泽慧曾建议哥哥退休后把自己的东西整理一下,但江泽民兴趣广泛,他爱好古典音乐,喜欢阅读,更痴迷京剧,妹妹说不知道他有没有时间整理旧故。
虽然头发稀疏了些,但依然乌黑,整齐地向后梳着,看起来精神矍铄,体重也减轻了一些。“比我年轻的人皱纹都比我多。”江泽民说。他的老同学认为,这些应归功于游泳健身的时间多了。
2005年的“五一”长假,在杭州西湖边,游客意外地遇见了卸任后的国家主席,一路掌声。浙江省的一位官员说,“江泽民很喜欢西湖,每年都要游览两三次。”不过每次游览只安排极少数官员陪同,务求低调。
养生之道,也是当日同窗聚会相聊甚欢的话题,余力将自创的养生歌《我要笑》唱给老同学听,“我要笑,我爱笑,我也喜欢笑,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个痛快吧,不要苦着面孔,不要皱着眉头……”江泽民则静心记录,频频颔首。
中午,江泽民以三菜一汤的全素食招待了老同学夫妇。“清淡些利于健康。”江泽民说。余力印象深刻的是一道豆腐做成的菜,味道鲜美。
退休后游历江南
2010年4月26日,江泽民从上海出发,27日到达江苏无锡,参观了老师顾毓秀的纪念馆。29日抵常州。4月30日,江泽民在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时任省长罗志军的陪同下参观了瞿秋白纪念馆。在瞿秋白故居,江泽民透露,当年作为地下工作人员的他,就是在被窝里用手电照着读瞿秋白的《赤都心史》。
2010年5月6日,江泽民出现在南京。此后,他游历家乡扬州,参访母校扬州中学。在扬州期间,江泽民还宴请了老朋友、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李光耀女儿李玮玲在新加坡《海峡时报》撰文透露,父亲一行人原本打算直飞上海,但在江泽民的邀请下,决定先到扬州探望老朋友。“我了解我的父亲。为了表现他不曾遗忘退休的老朋友,他乐意踏上这让人疲惫的旅程。这是独特且值得的一趟旅程。”
随后,江泽民又游历靖江、泰州等地,于15日到达安徽宿州泗县。在泗县,江泽民向县党史办的专家询问他的父亲江上青在皖东北革命斗争的细节等情况。随后到泗县烈士陵园举行祭奠活动。
2010年6月6日晚,江泽民到国家大剧院观看威尔第经典歌剧《茶花女》,消除了有关他健康状况不佳的传言。据悉,陪同江泽民观看演出的有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等。
喜爱文学艺术的江泽民对《茶花女》情有独钟。据《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透露,2004年江泽民访法期间,对法国总理巴拉迪尔说,茶花女确有其人,她就和小仲马同葬在巴黎的一处公墓内。在座的时任驻法大使蔡方柏补充说,茶花女的墓就在蒙玛特高地。江泽民当即表示很想去看看,但来不及安排了。后来蔡方柏专门去找了茶花女墓地的录像送给江泽民。
遍访名山古刹
淡出政坛后,江泽民一有余暇便拜访名山古刹,并在多处庙宇留下了墨迹。
江泽民对宗教的了解和兴趣颇为渊长。他在2001年11月拜访河北名寺———柏林禅寺时曾称,“作为无神论者,宗教也要了解一点,我每年都要到一个宗教场所去。”
江泽民2010年5月30日曾莅临位于浙江嘉兴平湖的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参观。弘一法师是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亦是江泽民推崇的一代高僧,其所作的《夕歌》,是20世纪初最负盛名的“学堂乐歌”之一。有关人士介绍,童年时代的江泽民每天放学回家,唱的就是这首歌。
题词作序
2010年11月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永恒的记忆———苏联专家基列夫的中国情结》一书首发式活动在此举行。“这个看似平凡的首发式,其实是在圆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一桩心愿。”一位参加了首发式的人士表示。
上世纪50年代,无数中国青年———包括像江泽民这样在苏联受过教育和培训的“留苏学生”和人民政府为适应建设需要定向紧急培养的大批俄语翻译,被派往祖国各地,与苏联专家一起工作,努力建设年轻的人民共和国,而作为援华专家的尼古拉·雅科夫列维奇·基列夫对江泽民有知遇之恩。
据《永恒的记忆》一书作者刘人伟回忆,1956年5月,江泽民从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实习归来,担任一汽动力处副处长。他的俄语说得很流利,与苏联专家可以直接对话交流。为此,已在长春工作近三年的基列夫,很快就同留苏的江泽民找到了共同话题。基列夫为一汽动力系统的建设、安装和调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雷厉风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都让江泽民深感敬佩。工作中,年近30岁的江泽民和年长他14岁的基列夫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基列夫对一汽动力系统非常熟悉,他主动提出陪江泽民到各个动力站房、厂房内的变、配电间,一边看,一边介绍,使江泽民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全面了解了情况。
1956年下半年,基列夫在再次延长援华工作期满即将回国之际,开始考虑未来一汽总动力师的人选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他向当时的一汽第一副厂长、总工程师郭力推荐了江泽民。后来,一汽厂党委采纳了基列夫的推荐意见,但基列夫在江泽民面前却从未提起过这件事。
为了纪念这位故人,江泽民亲自提议基列夫在华工作时的翻译刘人伟同志撰写此书,并亲自为该书题写书名并作序。
江泽民在《永恒的记忆》序言中说:“在当时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艰难的情况下,一汽能够三年建成投产,基列夫同志功不可没。……他深深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矢志不渝,令人感佩”。他更把这位苏联专家与白求恩相提并论:“我觉得,基列夫同志身上也有这种国际主义精神。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忘记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
1989年,江泽民从上海调到中央,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此后,他的生活从上海转到了北京。
一道厚实高大的红墙,把中国的领袖与中国的普通老百姓隔离开来。墙外的老百姓总是这样揣测,里面住着的高级干部们该没有普通人那么多烦恼吧,譬如说,物价。
江泽民夫妇一个月的收入,工资、奖金、津贴等加在一起收入并不算高,十之七八,都被全家近十张嘴吃掉了。因为吃饭的人多,菜的品种花样也就难以讲究了,早餐通常是家里烧点稀饭,食堂里买点包子和馒头,中午随便吃点,晚餐一般为一荤三素,逢到周末,有时叫保姆去食堂买一只烤鸭,这已算是改善伙食了。
或许为了节省开支,或许只是口味和爱好的原因,江泽民特别喜欢吃面条,竟在上海留下了“面条市长”的美称,这个习惯也带进了中南海,只是大家还不曾叫他“面条总书记”罢了。
其实,早在江泽民出任上海市长时,就特别节俭。
在出任上海市长时,他说:“我与前任的老市长不同,我是一位平民市长。”江泽民的意思是,他没有扛枪打仗的阅历,也没有爬雪山过草地的资历,虽然父亲是一位革命烈士,但江泽民的生活还是跟普通中国人没有什么两样。
一次,江泽民到南京出差。一天早餐,招待所供应豆浆、馒头、酱菜和每人一个荷包蛋,一位同志因血脂偏高,照例不吃荷包蛋。江泽民便对那位同志说:“一个鸡蛋,有多少胆固醇?我看你偶尔吃一次,没什么关系,不然,岂不是浪费掉了吗?”他又笑着说:“要不,你不吃,我把它吃掉吧,我还有点饿呢。”大家哈哈大笑,那位同志在笑声中开了戒。中午、晚上在招待所吃客饭,江泽民就像他多年来在家里、食堂一样,不喜欢桌子上剩菜,他自己带头,每顿都叫大家把菜吃光,不要浪费。
江泽民爱惜粮食,就连他最心爱的小孙子“毛头”也不允许例外。在家里,江泽民最疼爱的,是他的小孙子“毛头”。有空的时候,他喜欢将孙子抱在怀里,逗逗他,亲亲他。用爷爷的慈爱,多少弥补一点远在大洋彼岸的大儿子、儿媳未能直接给予“毛头”的温情,这使他自己被绷得紧紧的大脑神经也得到片刻松弛。家里吃饭时,小孙子总是坐在他的旁边,孩子年纪尚小,难免有米粒掉在桌上,爷爷就叫孙子把掉在桌上的米粒一颗颗捡起来吃掉。有时小孩子胃口不好,实在吃不下去,江泽民就自己把孙子的剩饭吃个碗底朝天。
江泽民到北京就任党中央总书记后,有几次回到上海,头一次是跟市委交接工作,报纸上登了消息。他到上海几次,没住宾馆,没搞宴请,仍住在家里,吃在家里,跟过去没什么两样。
老同事们说:“你已离开上海了,上海也是你的家乡啊,你想吃些什么,就说吧,换换口味也好。”
他想了想,说:“上海有几样小菜特别好吃,一样是毛豆、青椒炒肉丝,一样是凉拌茄子,茄子凉拌了特别好吃。还有,上海的鸡毛菜也很好吃;这几样东西,可经常为我家代购一点。还有,扬州的‘狮子头’也很好吃,我最喜欢吃,也带一点。”
王冶坪(江泽民的妻子)在一旁说:“扬州‘狮子头’太肥了,你还吃肥肉啊?”
江泽民笑笑,做出无可奈何的表情说:“好,好,王冶坪同志不让我吃,那就不吃吧。”末了,他还要他们代购一点活鱼。至于代购的开支,也依然像过去一样,跟他家里结账,有一分算一分。
在家宴上唱歌
江泽民不但喜欢唱歌,也喜欢京剧,而且曲目跨度之广泛,令人咋舌。
“江式歌单”中,既有中国的老歌如《毕业歌》《歌唱祖国》《咱们工人有力量》《黄河颂》,也有国外的老歌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的太阳》,但像美国传统歌曲《牧场上的家》、西班牙歌曲《鸽子》,已经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所不熟悉的了。在“江式歌单”里面,还包括《捉放曹》《钓金龟》这样的京剧片断。
一展歌喉的爱好,让江泽民很快能同人打成一片。1956年,他被任命为长春汽车厂动力处副处长,对于这位在上海受过教育的领导,多少有些让人敬畏。一位前技术员回忆第一次见到这位新领导时的情景:“我告诉江泽民说我喜欢听戏曲和音乐,尤其是京剧。他便兴奋起来:‘太好了!我也喜欢京剧。’他问道:‘你会唱李多奎的《钓金龟》吗?’”
当这位技术员说“会”的时候,江泽民搂住他的肩膀说:“来,咱俩一起唱!”
1999年12月底,江泽民一家20多口人团聚在中南海的家中。联欢会上,从歌剧、老民歌到当代的流行歌曲,每个人都表演节目,江泽民则演唱了京剧、抗日战争歌曲,如《黄河颂》。他还唱了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民歌以及30年代大学时期学会的美国歌曲。
无论是西班牙语的《鸽子》,还是意大利语的《我的太阳》,江泽民都用原版的语言演唱。江泽民的妹妹江泽慧说:“他非常开心,非常开心。”家庭晚会结束的时候,江泽民说:“今晚,我感慨万千。”
“江学长”回到母校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退出中央委员会。2003年3月,他卸任国家主席。退休后的江泽民极少公开露面。卸任后,江泽民回到了他做过市长、市委书记的上海。他居住的公寓距离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咫尺之遥,但等到交大学生在校园里见到这位传奇学长,已是3年之后的事情了。
2006年4月6日,上海交大迎来110周年校庆,巧合的是,此次江泽民造访母校恰好是第11次。这半年来,他极少公开露面,上一次还是去年12月在恩师、上海市前市长汪道涵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上海交大的学生张鑫记得,来交大那天江学长穿了一身西装,配着一条鲜红的领带。在激动地叫出“首长好”后,她又加了一句:“老师好!”江泽民会心地笑了。
这是一次轻松的到访。在参观后的10分钟演讲前,江泽民取下手表放在身旁,说了一番不无幽默的开场白:“今天给我10分钟的时间讲话。我已经整整80岁了,不像你们学数学、学计算机的,对时间估算得这么准确。” 会场一片笑声。“我当时几乎忘了他是一位国家前领导人!”张鑫说。
和在任时指导工作不同,江泽民这一次的讲话更像是一场师道宣讲会。他饶有兴趣地讲述着“教授”的“教”与“授”的关系。最后他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
会后,江泽民亲手培土,在校园栽下一棵广玉兰树,表达对母校华诞的祝福。
对于大学校园,江泽民一直深怀眷恋。库恩在《江泽民传》中这样写道:“传统上为退休的高级领导人准备的职务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或全国政协副主席。他想彻底改变一下。他想成为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
还在2004年10月,江泽民在上海的家中就曾对老同学余力教授说:退休后不想别的事,想在学校里任教,也在做着准备工作。
“比我年轻的人皱纹都比我多”
2004年底,江泽民约了旧日同窗余力相聚。聚会那天,余力教授刚进大门,江泽民就迎上来说,“正读《师说》,就来了个教授,要好好地探讨一下。”
这次同窗小聚,从上午一直持续到下午。江泽民还将当日的读书笔记赠予老同学。
这份落款为“2004年10月12日”的读书摘录上,江泽民以黑色水笔誊写了当日诵读的唐人韩愈的3篇名文《师说》、《进学解》、《原毁》片段,其中不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句。
余力的夫人彭安记得,江泽民那天穿着黑色西服,还是熟悉的黑框眼镜。整个谈话都在书房旁边的小会客厅里进行。能望见花园的会客厅陈设简单,仅两排沙发、一个茶几,对于地毯,余力觉得“太软了,踩上去不得力”。
书房里的书并不多,简单而素雅,彭安看见桌上满是古籍,此时的江泽民正翻阅到韩愈《师说》。
在3个多小时的会面里,江泽民回忆起自己13年前进京赴任时的情景。“他说,自己去北京不容易,需要坐一辆普通的大众桑塔纳才到得了,”余力记得老同学如释重负的表情,“13年,坚持下来,很不容易,很不容易。”
妹妹江泽慧曾建议哥哥退休后把自己的东西整理一下,但江泽民兴趣广泛,他爱好古典音乐,喜欢阅读,更痴迷京剧,妹妹说不知道他有没有时间整理旧故。
虽然头发稀疏了些,但依然乌黑,整齐地向后梳着,看起来精神矍铄,体重也减轻了一些。“比我年轻的人皱纹都比我多。”江泽民说。他的老同学认为,这些应归功于游泳健身的时间多了。
2005年的“五一”长假,在杭州西湖边,游客意外地遇见了卸任后的国家主席,一路掌声。浙江省的一位官员说,“江泽民很喜欢西湖,每年都要游览两三次。”不过每次游览只安排极少数官员陪同,务求低调。
养生之道,也是当日同窗聚会相聊甚欢的话题,余力将自创的养生歌《我要笑》唱给老同学听,“我要笑,我爱笑,我也喜欢笑,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个痛快吧,不要苦着面孔,不要皱着眉头……”江泽民则静心记录,频频颔首。
中午,江泽民以三菜一汤的全素食招待了老同学夫妇。“清淡些利于健康。”江泽民说。余力印象深刻的是一道豆腐做成的菜,味道鲜美。
退休后游历江南
2010年4月26日,江泽民从上海出发,27日到达江苏无锡,参观了老师顾毓秀的纪念馆。29日抵常州。4月30日,江泽民在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时任省长罗志军的陪同下参观了瞿秋白纪念馆。在瞿秋白故居,江泽民透露,当年作为地下工作人员的他,就是在被窝里用手电照着读瞿秋白的《赤都心史》。
2010年5月6日,江泽民出现在南京。此后,他游历家乡扬州,参访母校扬州中学。在扬州期间,江泽民还宴请了老朋友、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李光耀女儿李玮玲在新加坡《海峡时报》撰文透露,父亲一行人原本打算直飞上海,但在江泽民的邀请下,决定先到扬州探望老朋友。“我了解我的父亲。为了表现他不曾遗忘退休的老朋友,他乐意踏上这让人疲惫的旅程。这是独特且值得的一趟旅程。”
随后,江泽民又游历靖江、泰州等地,于15日到达安徽宿州泗县。在泗县,江泽民向县党史办的专家询问他的父亲江上青在皖东北革命斗争的细节等情况。随后到泗县烈士陵园举行祭奠活动。
2010年6月6日晚,江泽民到国家大剧院观看威尔第经典歌剧《茶花女》,消除了有关他健康状况不佳的传言。据悉,陪同江泽民观看演出的有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等。
喜爱文学艺术的江泽民对《茶花女》情有独钟。据《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透露,2004年江泽民访法期间,对法国总理巴拉迪尔说,茶花女确有其人,她就和小仲马同葬在巴黎的一处公墓内。在座的时任驻法大使蔡方柏补充说,茶花女的墓就在蒙玛特高地。江泽民当即表示很想去看看,但来不及安排了。后来蔡方柏专门去找了茶花女墓地的录像送给江泽民。
遍访名山古刹
淡出政坛后,江泽民一有余暇便拜访名山古刹,并在多处庙宇留下了墨迹。
江泽民对宗教的了解和兴趣颇为渊长。他在2001年11月拜访河北名寺———柏林禅寺时曾称,“作为无神论者,宗教也要了解一点,我每年都要到一个宗教场所去。”
江泽民2010年5月30日曾莅临位于浙江嘉兴平湖的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参观。弘一法师是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亦是江泽民推崇的一代高僧,其所作的《夕歌》,是20世纪初最负盛名的“学堂乐歌”之一。有关人士介绍,童年时代的江泽民每天放学回家,唱的就是这首歌。
题词作序
2010年11月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永恒的记忆———苏联专家基列夫的中国情结》一书首发式活动在此举行。“这个看似平凡的首发式,其实是在圆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一桩心愿。”一位参加了首发式的人士表示。
上世纪50年代,无数中国青年———包括像江泽民这样在苏联受过教育和培训的“留苏学生”和人民政府为适应建设需要定向紧急培养的大批俄语翻译,被派往祖国各地,与苏联专家一起工作,努力建设年轻的人民共和国,而作为援华专家的尼古拉·雅科夫列维奇·基列夫对江泽民有知遇之恩。
据《永恒的记忆》一书作者刘人伟回忆,1956年5月,江泽民从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实习归来,担任一汽动力处副处长。他的俄语说得很流利,与苏联专家可以直接对话交流。为此,已在长春工作近三年的基列夫,很快就同留苏的江泽民找到了共同话题。基列夫为一汽动力系统的建设、安装和调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雷厉风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都让江泽民深感敬佩。工作中,年近30岁的江泽民和年长他14岁的基列夫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基列夫对一汽动力系统非常熟悉,他主动提出陪江泽民到各个动力站房、厂房内的变、配电间,一边看,一边介绍,使江泽民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全面了解了情况。
1956年下半年,基列夫在再次延长援华工作期满即将回国之际,开始考虑未来一汽总动力师的人选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他向当时的一汽第一副厂长、总工程师郭力推荐了江泽民。后来,一汽厂党委采纳了基列夫的推荐意见,但基列夫在江泽民面前却从未提起过这件事。
为了纪念这位故人,江泽民亲自提议基列夫在华工作时的翻译刘人伟同志撰写此书,并亲自为该书题写书名并作序。
江泽民在《永恒的记忆》序言中说:“在当时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艰难的情况下,一汽能够三年建成投产,基列夫同志功不可没。……他深深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矢志不渝,令人感佩”。他更把这位苏联专家与白求恩相提并论:“我觉得,基列夫同志身上也有这种国际主义精神。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忘记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