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家族:百年风云多激荡几多英才建功业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x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玉祥将军,身经晚清、民国,历尽沧桑,饱经磨难,但终始不坠青云之志,竭诚报国,尽力经世,弥天大勇与苦心孤诣终于造就了赫赫战功和政绩。其人生轨迹蜿蜒曲折,而个中情由,更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冯家的子女,秉承父志,业绩骄人。他们中既有人效命疆场,为国驱驰;又有人献身医学,誉满全球;还有人致力科研,名动异国……
  从小吃苦耐劳又上进
  冯玉祥原籍安徽巢县,1882年生于河北保定,原名冯基善,字焕章。其父冯有茂原是一个泥瓦匠,后考取武庠,成一名下级军官。
  冯玉祥幼年不幸的是他的父母染了抽大烟的恶习,家里经常不得不靠当衣物和日常用品糊口。他小时从没穿过新鞋,穿的都是人家穿过又经鞋匠补过的破烂货。七八岁时,他就不得不干些农活儿帮助家里,常常是伤口道道,汗水一身。雪上加霜的是,母亲在他1 2岁时又撇下他们父子病故。
  为了维持生计,冯有茂极力想为才满12岁的儿子在兵营中补额领饷。有一次,好不容易留出一空缺,冯有茂的好友苗管带(相当于营长)为抢先替冯玉祥补缺,但又不知其名,情急之中,顺手填上“冯玉祥”三字。从此,冯基善即改名为冯玉祥。
  1896年,冯玉祥到营服役,从此开始了他正式的军旅生活。
  苦练喊操多挣钱是冯玉祥当时最大的愿望。他从早到晚地练,就连大年三十的早晨也照练不误,甚至边走路边练,惹得同伍的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外国点心”,意思是他早晚得让外国人打死。四年后,冯玉祥终于练出了一副喊操的好嗓子,得以升为本哨副教席,负责喊操,月饷可以拿到四两八钱。这时他开始阅读《操法》、《阵法》等兵书,虽然大部分读不懂,但他到处找人求教。勤学苦读的冯玉祥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渐渐出了名,1903年被保荐六品军功,一年中两次晋升。
  1914年10月,冯玉祥部改编为第十六混成旅,他被任命为旅长,晋升陆军少将,加封焕威将军,授予一等嘉禾勋章,归北洋政府直接指挥。北伐战争时期,冯玉祥统领的军队超过四十万之众,成为当时中国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
  指望基督教救中国
  冯玉祥有着传奇般的经历,谈到他,人们总是会津津乐道于他皈依基督教的起因,以及他命令整个部队的士兵都念圣经,唱圣歌,按照牧师们的训导祈祷。
  “基督将军”的外号来源于义和团运动时期。当时冯玉祥的部队驻守河北保定,他亲眼看到保定天主教堂的外国传教士全部被逮捕杀害,其中一位女传教士在行刑前要求只杀她一个而放了别人。她的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使冯玉祥深受感动。
  1913年,冯玉祥任京卫军团长时,常到崇文门教堂听讲基督教义。他在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当时社会腐败,无异前清,每一念之,则为心痛。习闻耶稣博爱救人之旨,与军人献身救国之意一一吻合。又见会中教友,皆不准妇女缠足,不准吸食鸦片,不准饮酒嫖赌。而其男女孩童又无不读书识字,种种善举,私心慨慕。窃念吾国人民,果能如此,实足于改良社会,富国强民……于是信仰之心油然而生。”他于1915年由牧师为其施洗入教。后来,他又为其部下进行领洗盛典。但是,在与蒋介石的中原大战中,让他的几十万大军突然覆灭,成了光杆司令。冯玉祥几次登泰山反省,他发现基督教并不能救中国。“五卅运动”后,冯玉祥终于认清了帝国主义者的丑恶嘴脸,才与基督教彻底决裂。
  金兰之交也有恩怨
  1927年6月,当时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的冯玉祥与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蒋介石在北伐的途中第一次见面。冯玉祥后来在他的自传中是这样回忆的:“见其风采及言谈态度,无不使我敬慕,大有相见恨晚之情。”
  1928年2月18日,在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司令部,蒋介石与冯玉祥举行了结拜仪式,互换兰谱,正式结盟。蒋介石送给冯玉祥的帖子写道:“安危共仗,甘苦共尝;海枯不烂,生死不渝。”而冯玉祥送给蒋介石的帖子写道:“结盟真义,是为主义;碎尸万段,在所不计。”
  而早在1 926年,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与冯玉祥的女儿冯弗能在莫斯科留学期间就一见钟情,差点让蒋介石和冯玉祥成为亲家。美国外交官、中国问题专家陶涵在《蒋经国传》中写道:“大约就在这段时间(1926年),蒋经国处于早熟的16岁青春期,也有了一段罗曼史。他和冯玉祥的15岁女儿冯弗能坠人情网。”《蒋经国传》说,蒋经国和冯弗能当时旋即决定成婚。当时在莫斯科,结婚是很简单的程序,甚至根本不必办理婚姻登记,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同居一起,就算成婚。1926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生名册显示,妮芝达诺娃(冯弗能的苏联名字)是伊利札洛夫(蒋经国)的妻子。
  蒋经国与冯弗能的婚姻不久也随着政治形势的动荡而结束了。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国民党中央命令所有国民党籍学生离开莫斯科中山大学,苏联档案里有一份蒋经国在1927年7月间写下的自白书,宣称他要和冯弗能终止夫妇关系。蒋经国指控说,国民党利用冯弗能来监视他,影响他的政治思想。
  有意思的是,1929年5月冯玉祥宣布反对蒋介石,这两位“金兰之交”10月10日开始打了一场战争,冯玉祥输了。1930年4月,冯玉祥又与山西军阀阎锡山联手,两人也是表示:“同生死、共患难,反蒋到底”,并歃血为盟,对抗蒋介石。又打了一场中原大战。蒋介石赢了,冯玉祥、阎锡山下野,军队由张学良接管收编。
  在冯玉祥66年不寻常的生涯当中,最后两年是在美国度过的。这期间冯玉祥不断抨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反对美国政府援助蒋介石打内战,最终蒋介石开除了冯玉祥的国民党党籍。而冯玉祥公开宣布与蒋介石决裂,使过去的结拜兄弟最终变成了死对头。1948年,中共在与国民党的战场对决中取得了优势,毛泽东通电全国提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备新的联合政府,冯玉祥在被邀请之列。这年7月,冯玉祥决定与家人一起绕道苏联回到祖国,但是谁也没想到,因为一场意外火灾,冯玉祥不幸在黑海遇难。
  两位“德”夫人
  冯玉祥将军有过两次婚姻,结发夫人刘德贞于1905年与冯玉祥结为伉俪。刘德贞相夫教子,堪称楷模。她与冯玉祥将军一共生育了五个孩子,长子冯洪国、次子冯洪志、长女冯弗能、次女冯弗伐、三女冯弗矜。冯玉祥常年南征北战,家里所有的事情全由刘德贞操劳。虽说冯玉祥身为长官,但刘德贞一点也没有官太太的架子。她勤俭持家,从不沾什么山珍海味,连鸡鸭鱼肉也很少上桌。一年四季,粗茶淡饭,偶尔来点萝卜、烧肉,那就算给孩子们“开洋荤”了。在穿着上,她以身作则,从不穿绫罗绸缎;睡的也是硬板床;出门也不像别的“官太大”乘轿骑马,她向来步行,人们都称她为“平民夫人”。   1923年,刘德贞身染重疾,20年来一直被冯玉祥敬重的德夫人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中年丧妻,子女还未成人,冯玉祥需要重新建立家庭。由于他握有重兵,位高权重,于是想和他攀亲的也都不是等闲之辈。其中,最显赫的是陆军大元帅曹锟。一天,曹锟派副官来到冯玉祥的陆军检阅使署,对他说:“大帅认为您为人倜傥,带兵有方,前途无量,想与您结亲。”
  冯玉祥从骨子里看不起曹锟,一听曹的副官来说媒,直倒胃口。但他又不好明拒,只得对来人说:“我是个穷小子出身,大帅厚爱令我受宠若惊,如大帅干金不嫌弃,过门后须做到三条——第一,不许穿绫罗绸缎,只穿粗布衣裳;第二,会纺纱织布;第三,精心抚养前房子女。”当然,这三条于曹家小姐是无法接受的,好事自然告吹。冯玉祥不肯攀龙附凤、拒绝曹锟提亲的事,在部属中传为美谈。
  生于1896年的李德全也是穷苦出身,父亲是一位牧民,从草原逃荒到了通州。李德全长大后,父母省吃俭用供她读书。1911年,她考入北平贝满女中。1915年进入京师女子协和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贝满女中任教,并任青年会总干事,是个豪爽、泼辣、刚毅、质朴的女子。冯玉祥在一次基督教青年集会上看到李德全发表演说,对她那出众的口才、率真的性格一见倾心。于是,他委托部下、李德全的堂姐夫妇当“红娘”。
  那时李德全已经是28岁的老姑娘了,还没有出嫁的意思。这天,堂姐怕妹妹不同意,故意对她说:“妹妹,有个大兵请我们吃饭,你敢不敢陪我们去?”李德全很仗义地说:“大兵也不是三头六臂,还能吃人?怕什么!我陪你们去。”两人见面后,谈得十分投机。这次被精心安排的“接触”,成就了两人一段美好姻缘。1924年2月19日,冯玉祥与李德全在南苑举行婚礼。婚礼不落俗套,新娘穿蓝色棉布大褂,头戴白纱。没有丰盛的酒宴,待客的是家常饭菜。
  婚后次日一早,李德全即陪冯玉祥骑马来操场观操,全体官兵欢呼雀跃。
  婚后,李德全问冯玉祥为什么喜欢她,冯玉祥毫不犹豫地说:“我看你天真直率!”冯玉祥反问李德全“你为什么嫁给我”,李德全回答:“是上帝怕你不为民办事,派我来监督你的。”夫妻问答珠联璧合,一时被传为佳话。
  李德全用宽容和爱心为冯玉祥挑起家庭的重担,精心照顾好已故夫人留下的孩子们。她总穿蓝布大褂,不施脂粉;吃的是粗茶淡饭,安于简朴的生活,作风与当时的官太太、阔小姐全然不同。他们夫妇生了五个子女:女儿理达、颖达、晓达,儿子洪光、洪达。但儿子洪光1927年在上海走失,后来再也没有找到。
  1946年,蒋介石发动内战,冯玉祥被以“考察水利”为名派到美国。携家眷到达美国后,看到国内战乱愈演愈烈,冯玉祥发表了《告全国同胞书》,痛斥蒋介石独裁统治,呼吁美国政府和人民停止对蒋介石的军事援助。次年,他与中共在纽约的组织及一些爱国人士、爱国侨胞共同组织成立“和平民主联盟”,高举反蒋独裁旗帜,拥护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正义主张。蒋介石随即开除了冯玉祥的党籍,吊销了他的护照,并把冯玉祥的随行人员全部调遣回国,迫使冯玉祥一家在美国过着流亡生活。
  1948年,冯玉祥和夫人李德全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回国参加人民政协筹备工作。临行前,父母让女儿冯理达选择是回祖国还是留在美国。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冯理达毅然与父母一起,义无反顾地走向新中国。在冯理达看来,向往共产党,就是向往真理、向往光明。
  这年7月,冯玉祥一家乘坐苏联“胜利号”轮船绕道苏联回国。9月1日下午两点多钟,客轮正航行在黑海上,冯玉祥夫妇正在给颖达、晓达讲述他们访问苏联的情景,灾难突然降临。一股浓烟钻进他们夫妇敞开的特舱,冯玉祥夫妇先后冲出舱门,但随后又昏倒在舱内。经过子女抢救,李德全死里逃生,一代名将冯玉祥却与世长辞。
  几天之内,李德全头发全白了。但她很快挺起胸膛,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召唤下,毅然抱着丈夫的骨灰盒,携儿带女回到祖国已经解放了的东北地区。到了哈尔滨,她立即在电台发表声明,号召西北军官兵弃暗投明,在前线起义,站到人民方面来,不要再为蒋介石挑起的罪恶内战卖命了。1949年2月,李德全回到久别的北平,把冯玉祥的遗产全部交给国家,还把冯玉祥的28箱珍贵资料全部交给了档案馆。新中国成立后,她成为共和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后来,她又先后担任了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等重要职务,成为新中国卫生、体育事业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
  将门虎子三兄弟
  冯玉祥的3个儿子崇文尚武,不愧忠良之后。
  长子冯洪国,从小随父亲南征北战,是一位抗战名将。14岁时,赴苏联中山大学读书,和他同学的有蒋经国、廖承志,当时的上海报纸以《三公子在苏俄》为题连续报道了他们在苏联学习、生活的情况。19岁时,又赴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炮兵专业,不久便加入了日本共产党,翌年回国后转为中共党员,被党派到冯玉祥身边工作,用他的特殊条件加强党与冯玉祥的联系,促进团结抗日。
  抗战期间,冯洪国一直带领部队战斗在抗日前线,与张自忠、吉鸿昌等将军们一道为国效忠。
  解放后,冯洪国留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工作,直到他1973年去世。
  次子冯洪志,是国际著名的核子物理学家,同时又是材料力学、机械工业等方面的专家。12岁时就和他的二姐一同赴苏留学,后转入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机械。1941年,中德断绝外交关系,冯洪志便回国到胡子昂任总经理的中国兴业公司任机械工程师。1945年初冯洪志赴美留学,先进入纽约物理工学院,获取硕士学位后进入加州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经过多年的奋斗,冯洪志终于成为全美高科技领域有影响的科学家。他亲自参加过美国许多大型核电站、核潜艇的重要设备的设计工作,为美国核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冯洪志还担任世界著名的泵业生产公司——沃尔辛顿公司的副总裁。
  三子冯洪达,1930年10月出生在天津,在众弟兄姐妹中,幼年的冯洪达享受的父母之爱是最多的。可能是由于冯玉祥晚年得子,对冯洪达特别宠爱。受父亲的影响,少年时代的冯洪达就特别喜欢弄刀舞枪。   黑海海难事件后,受父亲长期爱国主义思想熏陶的冯洪达深知即将诞生的新中国需要大批建设人才,他毅然告别了母亲,留在苏联,进入巴库海军学院学军事,从此也就开始了他与父亲一样的军人生涯。1953年回国后投身于新中国海军建设事业。他当过北海舰队基地航保处处长、副舰长,一干就是10多年。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90年1月,他被任命为海军北海舰队少将副司令员。正当他在人生的道路上阔步向前之时,却因长期劳碌、超负荷工作,染上重病,卧榻不起。直到1993年,冯洪达将军因病医治无效,带着“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人生遗憾,离开了他眷恋的亲人,离开了他时刻牵挂的海军事业。
  冯家奇女冯理达
  在冯玉祥的孩子中,冯理达是最有个性的一个。
  她年少懵懂即跟随父母移居他乡,初长成人又遭受失去至亲之恸。在苏联数载寒窗返回祖国后没过几天安静日子,又遭十年浩劫。她苦苦追求二十余载,在半百之年终于如愿参军入党。她的命运多舛多与冯玉祥将军有关,而她那坚强、执著、良善的品格,亦延续自其父冯玉祥的言传身教。
  冯理达四岁的时候,冯玉祥就以让她给自己身边的士兵洗袜子这样的极端方式,教育她要勤俭、自立、乐于助人。全家在泰山脚下一个祠堂里过隐居生活时,就要求6岁的冯理达每周都写100个大字、1000个小字,冬天还要顶着寒风耍大刀。
  1946年,21岁的冯理达随父母到了美国,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系读书。
  1949年,冯理达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学生。在列宁格勒医学院,她获得了免疫学副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被作为医学院的教科书出版。
  1957年,列宁格勒白喉肆虐。为了消灭这种传染病,冯理达创造性地运用针灸和西医结合的方法,使列宁格勒当年白喉的发病率降到了零。一时间,冯理达成为苏联的新闻人物,她的讲课教材被编成专著《中国针灸学》。但是面对苏联的挽留,她说:“我是祖国派来的,我要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
  1958年,冯理达回到中国。医学博士对于当时的新中国来说可谓凤毛麟角。回国后,冯理达马上被安排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进行流行病研究。在此期间,她筹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消毒研究室。
  正当冯理达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医学事业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冯玉祥被打成大军阀,母亲李德全成了卫生部的“头号老爷”,冯理达则被诬蔑为“双料特务”,甚至一度被造反派软禁。在一连串沉重的打击面前,冯理达没有气馁、消沉,而是始终保持一种豁达开朗的心胸。
  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48岁的冯理达终于如愿地穿上军装,入伍到了海军总医院,成为一名军医。
  1978年,53岁的冯理达奉命创建海军总医院免疫室。一间房,两张桌,三个人,白手起家,困难重重。然而再简陋的条件也挡不住她的激情。
  经过艰苦创业,免疫室在以后的日子里陆续拥有了病毒细胞室、免疫实验室、血液流变室、电子显微镜室、动物实验室和免疫研究门诊等6个部门,一项项研究成果从这个小科室走向世界。
  上世纪80年代,冯理达率先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免疫学学科的设想,把免疫学研究提高到中西医结合整体论的层次,并创立了免疫宏观学、免疫微观学、免疫康复学、免疫物理学、部队免疫学等,为丰富世界免疫学作出贡献。她创造性地运用电学、力学、电动力学和电磁学等理论进行机体免疫研究,使中国免疫学在基础实验及临床实践方面得到了进一步证实。这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受到了钱学森等科学家的高度评价,国际上不少人士也称她为“中华奇女子”。
  冯理达一生都在研究免疫学,直到83岁都没有退休。主编学术专著8部260万字,3次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名动美国国会山的冯丹龙
  2000年5月5日上午10时20分,冯玉祥将军的孙女冯丹龙站在美国国会山演讲台上,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说服议员通过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议案而舌战群儒,据理力争。
  冯丹龙向议员们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从一名插队知青、护士、工人到重点大学的学生,工作后又被选送美国纽约州立法罗大学攻读MBA。被辉瑞中美合资制药有限公司录用后,从总经理执行秘书和执行助理开始,到被提为部门经理直至企业事务部总监。冯丹龙说:“我的经历就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我要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诸位一个真正的中国。”台下的美国议员们瞪大了眼睛,他们似乎不相信这是一位来自中国的女性。
  一位对PNTR持反对态度的议员问冯丹龙:“在中国上因特网受限制吧?”冯丹龙说:“我在中国的办公条件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无论是在家中或办公室,都能登录因特网。几周前,我在北京的办公室中,还通过百老汇的站点预定了戏票。”其中一位议员还提出:“你能说出百老汇订票站点的网址吗?”冯丹龙给予了正确的回答。
  冯丹龙的出色表现,使在场的美国国会议员们极其热情地交流对PNTR的看法,有的议员说:“如果通过中国PNTR待遇,会导致美国企业流向劳动力低廉的中国,这会使美国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冯丹龙当即反驳道:“请你看看《纽约时报》,那上面说,有20万美国人的工作与中美贸易有关,如果不通过PNTR,意味着美国会有很多人失业。”
  还有人问:“如果不通过PNTR,会对美国怎样?”冯丹龙说,美国人如果这样做,是非常不明智的,会因此在很多方面遭受最大的损失。
  冯丹龙以平实的语言,翔实可信的例证,深深打动了到会的议员们,她的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00年5月24日,美国众议院在经过长达7个多小时的激烈辩论之后,最终以237票对197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议案。此刻,冯丹龙和所有关心此举的国人一样,内心收获着巨大的喜悦。
  海军少将冯丹宇
  冯丹宇1962年出生,冯玉祥将军之孙。他毕业于大连舰艇学院,后在北海舰队某部工作;1990年底调到国防科工委,2003年任总装备部军兵种部海军局局长,2005年7月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2005年12月,冯丹宇任总装备部军兵种装备部副部长。2010年12月接替升任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的陈再方少将,任总装备部军兵种装备部部长。
  2014年底,冯丹宇发表署名文章,首次以总装备部综合计划部部长的身份亮相媒体。冯丹宇的文章题目为《坚决贯彻整风精神切实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文中称,习主席亲自决策在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大力加强军队政治工作的坚定决心,战略考量极其深刻。
  冯丹字母亲余华心曾表示,“他很优秀,为人做事一直很低调,曾经是解放军最年轻的副军级干部之一”。
  (据《新闻天地》《福建党史月刊》)
其他文献
毛泽东树典型  1964年3月,毛泽东南下考察到了山西,中共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在汇报工作时,大谈陈永贵如何领导昔阳县大寨人三战狼窝掌、艰苦奋斗的事迹。毛泽东高兴地说:“好!山沟里出了好文章。陈永贵识的字不多,做的事可不少。”从此,大寨和陈永贵的名字在毛泽东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月中旬,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农业学大寨。他说:“农业要自力更生,就要像大寨那样,他们不借国家的钱,也
期刊
“省委六条”出台  1977年6月,万里被中央任命为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6月22日,就在中央决定下达的当天,万里走马上任。  到安徽的第一个月,万里就大刀阔斧地解决了“四人帮”遗留的组织问题,掀开了安徽揭批查的盖子,显示了万里作为一个“解决难题能手”的魄力。  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万里坦承自己不了解农业,于是,他带着司机、秘书,和一两个记者朋友搞调查。从皖南、皖东到皖北,这一走陆续就是三四个月,
期刊
谁来主政福建  1980年冬天的北京,天寒地冻,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人们却被中共中央的一份人事任命激发着热情———中央决定,由项南担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务书记,主持福建省大政。  福建和广东是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可三中全会开过两年了,“左”的势力在这里依然根深蒂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福建的班子建设问题摆上了中央的议事日程,也摆在了邓小平眼前。该由谁来主
期刊
1958年9月28日,“总统府”秘书长张群急匆匆地来报告说:“洪秘书长兰友过世了。”  蒋介石一惊:“他还不到花甲六十吧。”  “是的,享年59岁。”张群说。  “国民大会”秘书长洪兰友是在中秋节前夕在台北病逝的。洪兰友去世前,蒋介石去看望过他。蒋介石对跟随他前来台湾的老人非常关心,他们有病蒋介石总是亲自探望。  长期在蒋介石身边的楼文渊说:  “蒋公对党国元老也相当尊重,逢年过节,敬奉礼仪、亲往
期刊
会议还没开就充满火药味  1975年,“文革”的狂风已经肆虐了近10个年头。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临危受命,开始对几近瘫痪的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的整顿。经过几个月的整顿,各方面的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年的9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讨论建设大寨式的县、农业机械化和整顿社队等问题。  毛泽东对这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十分重视,他提议,凡能去的政治局委员,都要参加这次
期刊
多行不义后锒铛入狱  张二江,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曾先后担任湖北省十堰市市委常委兼丹江口市委书记、天门市市委书记。因违法乱纪,被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痛斥为“吹、卖、嫖、赌、贪”五毒俱全,其“五毒书记”的称号从此不胫而走,成为2002年反腐的标志性词汇。  在张二江的“五毒”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吹”。指的是他在丹江口市任职期间发生的“统计浮夸风”。而“五毒”中传播最广的应属“卖”、“嫖”。 
期刊
鼓励深圳“不要前怕狼后怕虎”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试办出口特区。对于这个正处在萌芽状态中的新生事物,王震非常关注。他当时担任分管国防工业的副总理,考虑到如果能够在特区开辟一块地方,既可以加快发展国防工业,又可以利用国防工业的技术优势支持特区的建设,将是一件双赢的好事。  王震是个急性子,办事雷厉风行。1979年12月,他率领国防工办主任洪学智以及国
期刊
1955年秋,寓居美国的前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发表《对台湾问题的建议》,此时他对新中国的认识有了明显的转变。  为争取李宗仁回归,1956年4月底,周恩来总理邀请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李宗仁秘书、并一直与李宗仁交往从密的程思远从海外到达北京。1958年,程思远接到李宗仁的来信,李宗仁在信中说他保存着一批文物,希望能献给祖国,并吐露了自己叶落归根的心愿。  1959年,当李宗仁得知周恩来对他将
期刊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我想起了我的爷爷———一位曾参加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国民党抗战老兵。  爷爷原名叶学贤,后改名叶筱清。1920年出生在湖南平江县安定镇小田村一个比较殷实的家庭。爷爷5岁开始读私塾,由于聪明,深得老师的喜爱。爷爷读了9年私塾,能吟诗作对,练得一手好毛笔字,深得乡邻夸奖。1935年,刚满15岁的爷爷在太爷爷的帮助下,开办了自己的学馆,招收当地孩子进学馆
期刊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特别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越来越渴望健康,盼望长寿,“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关于长寿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非常明确地写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