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语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b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都知道短语在遣词造句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运用得法,必能使行文流畅,意尽情满。现举几例,略陈重要。
  
  一.短语与课题
  
  无论是备课,还是教学;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解读课题,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打开阅读探索的钥匙,是直刺课文核心的利剑。
  课题是由短语组成的,解读课题就是解读短语,如《大雁归来》是主谓短语,意在“雁归”。《再塑生命》是动宾短语,意在“再塑”。《奇妙的克隆》是偏正短语,意在“奇妙”。《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并列短语,意在“艰难与雄健”。《走一步,再走一步》是后补短语,意在“一步”。又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抓住课题(即并列短语)分析,就可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对比)了解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态度,从内容上了解作者活动的场所,从结构上了解情节的起与止。由此,即可看出短语对解读课题之重要。
  
  二.短语与句子
  
  句子也是由短语组成的,句子又可分成单句与复句。分析单句,除了从修辞的角度入手外,还可以从语法的角度(即划分句子成分)入手。一个完整的句子必须具备主语和谓语两部分,因此分析单句,必须从划分句子成分入手,而划分句子成分,又必须从分析短语入手。一个人的语言交际,表达是否流畅;遣词造句,结构是否符合语法规范,都取决于对短语的理解。一个句子的主干部分通畅了,才能被人读懂。其实,复句的分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先从分析关联词入手,再分析各个单句的组成结构(短语),或主谓,或偏正,或并列,或动宾。因此,无论是“符号法”,还是“框式图解法”,都离不开对短语的分析。
  
  三.短语与作文
  
  语文的综合是作文,由“四部曲”组成(即审题、立意、组材、布局)。审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短语的过程,它决定着如何立意、组材和布局。如《暑假趣事》,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以叙事为主,发生在暑假,很有趣味。题目清楚了,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填充式”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是今后作文的主流。因此,分析题目,解读短语尤显重要,否则,就“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
  
  陈洪锡,教师,现居湖北咸丰。
其他文献
晓苏的《陪读》(发表于《花城》2010年第3期)是一篇颇具解构意味的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富有节奏感地讲述了一个“行动与目的悖反”的故事:在县城读书的女儿弯弯恋爱了,丈夫李怀坤担心影响到她的学习,因此要“我”去县城陪读。一般的作者若处理“陪读”这个题材,往往会较多关注陪读过程的辛苦,进而表达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这个主题。然而,作家晓苏解构了这种常规的叙述模式,他将故事时间控制在“我”去县城的
如今,江苏省教育厅正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教育新政——素质教育!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可以这样说江苏教育新政吹响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表达了江苏教育行政部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心。  一线教师的我们欣喜,一线教师的我们也深感担忧,因为——江苏实行教育新政这就是挑战!一线的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用按部就班的模式上课了,我们必须要上高效高质的课。  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案初成,
人们在日常写作过程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来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比喻是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历来被喻为“修辞之母”“语言艺术中的艺术”,正如作家秦牧所说:“美妙的比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那么,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才能使我们的文章出神入化,熠熠生辉,激荡起人们情感的波澜呢?  这首先就要考虑到喻体的选择。有人说:第一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庸才
如何看待命运,恐怕是人生面对的最基本问题。《一坛猪油》从标题上看很物质很具体很实在,其实写的却是这么个又玄又虚的问题。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曾提出所谓“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小说中的一坛猪油与那只蝴蝶相比,并不逊色,它最终改变了两个家庭的生活、牵涉了6个人的命运,其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或许也可以称为“猪油效应”。先看标题,自然会知道猪油
我们已逐渐步入“‘后图视文化阅读的时代’——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已被人们认同,在实际操作和使用中体现出传统媒体无法可比的优势,简单而直观,让人一目了然,而不少人也越来越偏爱这种图视的快餐阅读。近年来我们教育界也把多媒体请进来作为座上客,广泛地应用到门常的课堂教学中去,与此同时,制作、研发、使用多媒体
语文本身是欣赏性很强的学科,加之古诗中的“一山一石,一花一鸟”都人性化了,蕴含诗人深厚的内心情感,所以,发拙古诗文质兼美的特色,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呢?我认为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把握重点词语,感受语言艺术美,找到学习古诗的钥匙。    诗人严谨而准确地运用精辟的语言,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气质,或是豪迈的情感,或是爽朗的气概,或是表现孤寂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动力,成为学生的一种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感悟与体验,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并营造与之相适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无论是内容思想还是形式,都充满着无尽神奇的美的力量。就其内容思想来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陆游僵卧病床,却“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马致远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道出天下游子无边的悲苦惆怅;龚自珍以落花春泥自况,表
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我觉得作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丰富的知识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是很难写出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使一堂语文课妙趣横生,教师的导语设计显得举足轻重。因为,它可以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气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新颖别致的“好”的开端牵引学生“曲径通幽”。“渐入佳境”,顺畅地走进课堂,领略课文的精彩。  导语激趣的方法不胜枚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的方法,教师们不妨一试:    一、故事导入法。  学生喜欢听故事,因此,在讲新课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