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耕耘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f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是从社会身份、艺术师承关系,还是本身的绘画技能,邵琦都可以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家。我在这里不想赘述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以及他的老师江宏先生的画艺才情,还是就画论画,来看一看邵琦绘画的独到之处。
  书卷气是邵琦绘画的最大特点,这也是传统文人画最为普遍、今天的中国画最为匮乏的内在气息。传统绘画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传统文化既是传统绘画的精神之源头,更是其精神之所在,其中尤以文人画为甚。今天的中国画是当代文化的载体,其当代性的基本表现是对既有规范的叛逆,同样又植入更多的国际化的理念,而这种国际化的理念说穿了也就是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或者是直截了当的置换,或者是改头换面的挪用,抑或是偷梁换柱的伪装。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缺少了依存的土壤、空气和养分,其生命力的孱弱是毋庸置疑的。当简体字取代繁体字,当电脑的键盘取代毛笔,当西方文明的春风雨露带给我们现实生活更多的舒适和幸福的时候,传统文化庶几成为可有可无的精神点缀。邵琦并没有拒绝当代生活方式,但他在享受当代文明的成果的同时,依然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这并不仅仅是指它的原本意义,而是指它在当下的意义。传统文化是对当代都市焦躁心理以及身心透支的一种抚慰与自省。生活如此,绘画亦如此。当然,值得强调的是这种抚慰乃至自省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真正理解基础上的,不然的话则仿佛空中楼阁,只能使人更加焦虑不安和莫名其妙。中国画的当代化进程是大势所趋,但并不意味着它会线性发展下去,历史的轮回也不无先例。艺术,往往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和方向发展着,中国画当然也不例外。为此,艺术的弄潮儿当然值得赞许,因为他们满足了时人的审美要求的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探索着各种可能性,从而激发人们的热情;但我也非常敬重那些信念坚定、毅力顽强的艺术家,坚守传统的精髓,充实传统的宝库,以自己的实践丰富和延续着传统中国画的文脉。他们让人们看到了一种精神力量,一种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从容气度,以及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的博雅风范。
  艺术,离开了本土,离开了传统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邵琦的画扎根传统,扎根民族,所以,有着扎实的本原的基础,而他本身所具有的学识、修养、气质以及品位,都透过一幅幅诗意的画面显露出来。值得一提的是:邵琦的画,并不像时下一些所谓的文人画般逸笔草草,芦蔴不辨,而是构思缜密,笔墨周到,因而气息高雅,格调醇正。在这里,邵琦体现出了一个真正文人对于真正文人画的准确把握和本质理解。文人画之书卷气在于作品的内涵而不仅仅是表面。那句“逸笔草草”被后人不断误读,而倪云林的笔墨却是格外严谨和有序的,甚至用一丝不苟来形容也并不为过。“逸笔草草”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对待绘画的态度,因此,它的意义早已溢出它字面的含义。
  中国画笔墨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同样需要有学养的艺术家去了解和掌握。邵琦当然深谙个中三昧,所以,他的山,大多平正而厚重;他的树,大多枝繁而叶茂,其间溪泉回环,路桥相衔,宾主有序,龙脉连绵,加上浓雾轻云,山岚水光,画出的不啻是山水胜景,更是诗的境界。至于运线用墨,邵琦更是不敢稍有懈怠,勾勒皴擦,点晕烘染,细致周详,经营有加。事实上,邵琦的用笔直率而坚韧,因而当他选择了表面较为粗糙的纸质作画时,线条的毛糙感很好地淡化了刚性,而更加突出其韧性的一面;他的水墨晕染以淡雅为主,清润间富有韵味,辅之以韧线,相得益彰。同时,画面中凸现的苍莽浑朴的质感,透露出一股雄强之气,这是与柔弱书生气迥异的正直坦荡之气。我不得不佩服他在绘画上的机敏和智慧。
  邵琦喜画树,尤其是丛树的表现别具一格。看似平铺直叙,然仔细推敲其间的参差穿插和浓淡疏密,又极具天然之致,可谓费尽心机而又浑然天成,实属中国画的高境界。至于林中茅屋、林下木桥,以及林间炊烟、林表浮岚,都是那么诗意盎然,让人有桃源仙境之想。
  邵琦山水画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把传统中国画的程式与当代文人情怀融为一体,从而营建自己的程式。你说是旧瓶装新酒也好,说是推陈出新也罢,重要不是别人如何评价,而是自己如何认定自己。他撷取自然山水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片段来抒发情怀,这种抒发是诗性的,是有迹可循的,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而抒发的内容,也是诗意的,它是打通了古今文人的永恒情愫。你既可以把它看做是邵琦在向古人致敬,也同样可以认为是邵琦在与古人交流中确立了自我的价值。
  山水画的笔墨繁复多变而且最能见出作者的能耐与涵养。在这里,笔墨既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所以,当邵琦在中国画笔墨中取精用弘、施展身手时,他的笔墨既上承古贤,又下接今人。他把笔墨进行了自我的提炼,化繁为简,因此,他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墨块的变化是极尽简练明快的;但当线的网织成纵横交错的一片时,当水与墨的渗融层层累积时,简又衍化为繁,他的画面也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变、耐人寻味了。
  也许在今天,能画出当下风格的作品并不难,而要画出古风,则是难能可贵。邵琦的绘画注定了非主流的状态,但是尽管如此,他依然故我地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坚持着自己的实践,在笔墨中陶冶自我,这是一种境界。当代中国画只是作为一个画种而存在着,因此,它的主要支撑当然是绘画的基本标准,而这种标准是以国际化或者西方化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代中国画的笔墨,早已沦为造型的工具和手段了。一旦把“技”还原到技术本身的时候,往往容易把“道”也迷失了。这是当代中国画最脱离本土、脱离传统的地方。而邵琦的绘画着力点恰恰是在这里,他要重新维系起这种血脉的关系,他要用实践来重新找回传统绘画最本质的东西,他要用这样的绘画创作来宣泄自己,反省自己,进而证明自己。
  娱人是手段,娱己是境界。邵琦的山水画娱己是出发点,娱人却是意料之外的无心插柳。有人喜欢,当然是好事,它让邵琦在别人的赞许中更加强化了自我肯定,最关键的是:它还说明了邵琦的非主流并不孤独:毕竟,传统绘画依然有着它的拥护者、学习者和承袭者。中华民族依然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随着国力的强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传统文化将被重新认识和发扬光大,传统绘画也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邵琦是一个辛勤的耕耘者,虽然这块土地历经风霜,已经不再肥沃如初,但是经过不懈的耕种,土壤会重新积聚营养并再次焕发能量,而丰收也将自然而然地再次来临。
  责任编辑:韩少玄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山水画,自两晋时期成为独立画科以来,受陶渊明、谢灵运等人山水诗之影响,即已开始关注平川村野景色的描绘,出现了若干专攻田园山水的画家,留下了无数精彩的画作。作为山水画的一个题材分支,田园山水画既有山水精神的共性,也有特定的主题内容和审美趣味。田园精神、隐逸理想是它的表现主题,体现出积极的人文关怀,当然也是画家的人格追求。从文化渊源、题材特征来看,田园山水画较一般的山水画有其特殊的一面。所以,
期刊
在当代书画界,我们不缺乏掌握着深密艺术技巧的人才,但是我们最缺乏的是艺术思想。因为,前者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获得,而思想的创造,大体具有“气韵非师”的性质,其不仅在知识的积累,而更在于智慧和灵性。一个在思想创造上具有活力的人,他一定蕴藏着某种特殊而秘密的精神构造和力量,在那些具有丰富知识积累的人群中,体现出其思想超拔、孤立独举的一面。我以为,陈振濂就是其中的一位。  思想的建构,对于一个个体、地区或
期刊
策展者将何家英、管峻的绘画书法作品放在一起展览,恐怕是今年以来诸多艺术展事中最有想法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何家英是当代中国画人物画代表性画家、里程碑式的人物。管峻新任中国书法院院长,其声名在书法界日渐隆起,亦堪为青年领军,自然有许多的期待。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精粹、唯美。或者说,他们的画风、书风以精粹、唯美而显昭于国人。自古以来,大气、豪壮、疏狂和精致、纯粹、唯美是艺术
期刊
展览  蒋采萍从艺60周年画展  2013年11月13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主办的“蒋采萍从艺60周年画展”在中国美术馆1号展厅开幕。展览展出了蒋采萍教授包括工笔画、重彩画、水墨小写意画、色粉笔写生画等画种在内的作品共一百三十余件,涵括了人物画、花卉画、山水画等多种画科。  水墨中国—中国画名家精品展  应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邀请,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于2013年10月29日
期刊
当一种艺术样式确立,有了明确的形式特征,也就是逐渐形成某种艺术传统时,艺术中技艺、知识的成分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一门艺术总要通过各种文化手段形成统一化、完整化的法式系统。法式即“每一门类系统为了使所属的艺术品能够作为艺术品来呈现的一种框架结构”。在中国,所有的文化艺术样式都是被法式重新铸造过的东西,如棋有棋谱、食有食谱、拳有拳谱、画有画谱……每一种文化的法式都是由多重要素组成的,亦即客体、技巧、融合
期刊
一个画家,年纪轻轻,就已经连续参加了第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参加的可是五年一届连续二十年具有最高权威、人称“国展”的美展!况且,此人居然在大学四年级时不仅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还在这届国展上拿了铜奖!这在全国学美术的大学生中(1977、1978届特殊学生除外)无疑也是罕见之才!这以后,这位年轻画家又在第九届全国美展上再拿银奖,而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上,他又以壁画和插图两种美术样式双双入选该展。在全国
期刊
自古以来,谈论书画似乎是文人骚客的专利,其实不然。古之士人,或文官,或武将,或能文能武,其复杂的身份构建了中国文化的多重性格。文官之于笔墨的关系不难理解,谈论书画自是情理中之事,但在我看来,武将与书画同样有着不解之缘。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右军将军王羲之,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 5 3)和国家最高军政首脑谢安等在绍兴兰亭曲水流觞,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并被尊为“书圣”;屡建军功的颜真
期刊
编者按:6月15日,作为《中国书画》杂志创刊十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之一的“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邀请展暨《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首届中国画年展”在京开幕,同时举行了《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揭牌仪式。《经济日报》社社长徐如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龙瑞,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院副院长刘曦林,《中国书画》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康守永
期刊
壬辰岁尾,友人得李苦禅手书示余,余读之再三,不知手札还是文稿,但嚼其中滋味,觉余味无穷。将此事告与李燕兄,燕兄出示苦老致萧龙士函,两札相同处甚多,今择其一事述之。因前者无人名字号,文末又有“深夜不寐,感思书之”之语,暂简称札记,后者简称札翰。  札记首句言:“老潘进京搞个展,余收获甚多。”札翰有句曰:“潘公来北(京)开个人画展,据云作品百余件。”看来,两札均缘潘天寿来京办展,即1962年9月29日
期刊
邵琦,1963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论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有《当代中国青年画家·邵琦》等。  数年前就读过邵琦先生的作品,觉得他的气象格局都有独特之处。他对传统文人画理论有深入研究,其作品也分明有理论追寻的痕迹。他出入宋元,尤以元季大家为楷式。他画中的山川风物、屋宇舟岸等,似乎远离现代人的视域,在风格的参取、笔墨的斟酌、图式的构造等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