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是从社会身份、艺术师承关系,还是本身的绘画技能,邵琦都可以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家。我在这里不想赘述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以及他的老师江宏先生的画艺才情,还是就画论画,来看一看邵琦绘画的独到之处。
书卷气是邵琦绘画的最大特点,这也是传统文人画最为普遍、今天的中国画最为匮乏的内在气息。传统绘画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传统文化既是传统绘画的精神之源头,更是其精神之所在,其中尤以文人画为甚。今天的中国画是当代文化的载体,其当代性的基本表现是对既有规范的叛逆,同样又植入更多的国际化的理念,而这种国际化的理念说穿了也就是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或者是直截了当的置换,或者是改头换面的挪用,抑或是偷梁换柱的伪装。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缺少了依存的土壤、空气和养分,其生命力的孱弱是毋庸置疑的。当简体字取代繁体字,当电脑的键盘取代毛笔,当西方文明的春风雨露带给我们现实生活更多的舒适和幸福的时候,传统文化庶几成为可有可无的精神点缀。邵琦并没有拒绝当代生活方式,但他在享受当代文明的成果的同时,依然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这并不仅仅是指它的原本意义,而是指它在当下的意义。传统文化是对当代都市焦躁心理以及身心透支的一种抚慰与自省。生活如此,绘画亦如此。当然,值得强调的是这种抚慰乃至自省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真正理解基础上的,不然的话则仿佛空中楼阁,只能使人更加焦虑不安和莫名其妙。中国画的当代化进程是大势所趋,但并不意味着它会线性发展下去,历史的轮回也不无先例。艺术,往往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和方向发展着,中国画当然也不例外。为此,艺术的弄潮儿当然值得赞许,因为他们满足了时人的审美要求的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探索着各种可能性,从而激发人们的热情;但我也非常敬重那些信念坚定、毅力顽强的艺术家,坚守传统的精髓,充实传统的宝库,以自己的实践丰富和延续着传统中国画的文脉。他们让人们看到了一种精神力量,一种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从容气度,以及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的博雅风范。
艺术,离开了本土,离开了传统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邵琦的画扎根传统,扎根民族,所以,有着扎实的本原的基础,而他本身所具有的学识、修养、气质以及品位,都透过一幅幅诗意的画面显露出来。值得一提的是:邵琦的画,并不像时下一些所谓的文人画般逸笔草草,芦蔴不辨,而是构思缜密,笔墨周到,因而气息高雅,格调醇正。在这里,邵琦体现出了一个真正文人对于真正文人画的准确把握和本质理解。文人画之书卷气在于作品的内涵而不仅仅是表面。那句“逸笔草草”被后人不断误读,而倪云林的笔墨却是格外严谨和有序的,甚至用一丝不苟来形容也并不为过。“逸笔草草”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对待绘画的态度,因此,它的意义早已溢出它字面的含义。
中国画笔墨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同样需要有学养的艺术家去了解和掌握。邵琦当然深谙个中三昧,所以,他的山,大多平正而厚重;他的树,大多枝繁而叶茂,其间溪泉回环,路桥相衔,宾主有序,龙脉连绵,加上浓雾轻云,山岚水光,画出的不啻是山水胜景,更是诗的境界。至于运线用墨,邵琦更是不敢稍有懈怠,勾勒皴擦,点晕烘染,细致周详,经营有加。事实上,邵琦的用笔直率而坚韧,因而当他选择了表面较为粗糙的纸质作画时,线条的毛糙感很好地淡化了刚性,而更加突出其韧性的一面;他的水墨晕染以淡雅为主,清润间富有韵味,辅之以韧线,相得益彰。同时,画面中凸现的苍莽浑朴的质感,透露出一股雄强之气,这是与柔弱书生气迥异的正直坦荡之气。我不得不佩服他在绘画上的机敏和智慧。
邵琦喜画树,尤其是丛树的表现别具一格。看似平铺直叙,然仔细推敲其间的参差穿插和浓淡疏密,又极具天然之致,可谓费尽心机而又浑然天成,实属中国画的高境界。至于林中茅屋、林下木桥,以及林间炊烟、林表浮岚,都是那么诗意盎然,让人有桃源仙境之想。
邵琦山水画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把传统中国画的程式与当代文人情怀融为一体,从而营建自己的程式。你说是旧瓶装新酒也好,说是推陈出新也罢,重要不是别人如何评价,而是自己如何认定自己。他撷取自然山水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片段来抒发情怀,这种抒发是诗性的,是有迹可循的,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而抒发的内容,也是诗意的,它是打通了古今文人的永恒情愫。你既可以把它看做是邵琦在向古人致敬,也同样可以认为是邵琦在与古人交流中确立了自我的价值。
山水画的笔墨繁复多变而且最能见出作者的能耐与涵养。在这里,笔墨既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所以,当邵琦在中国画笔墨中取精用弘、施展身手时,他的笔墨既上承古贤,又下接今人。他把笔墨进行了自我的提炼,化繁为简,因此,他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墨块的变化是极尽简练明快的;但当线的网织成纵横交错的一片时,当水与墨的渗融层层累积时,简又衍化为繁,他的画面也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变、耐人寻味了。
也许在今天,能画出当下风格的作品并不难,而要画出古风,则是难能可贵。邵琦的绘画注定了非主流的状态,但是尽管如此,他依然故我地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坚持着自己的实践,在笔墨中陶冶自我,这是一种境界。当代中国画只是作为一个画种而存在着,因此,它的主要支撑当然是绘画的基本标准,而这种标准是以国际化或者西方化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代中国画的笔墨,早已沦为造型的工具和手段了。一旦把“技”还原到技术本身的时候,往往容易把“道”也迷失了。这是当代中国画最脱离本土、脱离传统的地方。而邵琦的绘画着力点恰恰是在这里,他要重新维系起这种血脉的关系,他要用实践来重新找回传统绘画最本质的东西,他要用这样的绘画创作来宣泄自己,反省自己,进而证明自己。
娱人是手段,娱己是境界。邵琦的山水画娱己是出发点,娱人却是意料之外的无心插柳。有人喜欢,当然是好事,它让邵琦在别人的赞许中更加强化了自我肯定,最关键的是:它还说明了邵琦的非主流并不孤独:毕竟,传统绘画依然有着它的拥护者、学习者和承袭者。中华民族依然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随着国力的强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传统文化将被重新认识和发扬光大,传统绘画也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邵琦是一个辛勤的耕耘者,虽然这块土地历经风霜,已经不再肥沃如初,但是经过不懈的耕种,土壤会重新积聚营养并再次焕发能量,而丰收也将自然而然地再次来临。
责任编辑:韩少玄
书卷气是邵琦绘画的最大特点,这也是传统文人画最为普遍、今天的中国画最为匮乏的内在气息。传统绘画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传统文化既是传统绘画的精神之源头,更是其精神之所在,其中尤以文人画为甚。今天的中国画是当代文化的载体,其当代性的基本表现是对既有规范的叛逆,同样又植入更多的国际化的理念,而这种国际化的理念说穿了也就是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或者是直截了当的置换,或者是改头换面的挪用,抑或是偷梁换柱的伪装。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缺少了依存的土壤、空气和养分,其生命力的孱弱是毋庸置疑的。当简体字取代繁体字,当电脑的键盘取代毛笔,当西方文明的春风雨露带给我们现实生活更多的舒适和幸福的时候,传统文化庶几成为可有可无的精神点缀。邵琦并没有拒绝当代生活方式,但他在享受当代文明的成果的同时,依然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这并不仅仅是指它的原本意义,而是指它在当下的意义。传统文化是对当代都市焦躁心理以及身心透支的一种抚慰与自省。生活如此,绘画亦如此。当然,值得强调的是这种抚慰乃至自省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真正理解基础上的,不然的话则仿佛空中楼阁,只能使人更加焦虑不安和莫名其妙。中国画的当代化进程是大势所趋,但并不意味着它会线性发展下去,历史的轮回也不无先例。艺术,往往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和方向发展着,中国画当然也不例外。为此,艺术的弄潮儿当然值得赞许,因为他们满足了时人的审美要求的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探索着各种可能性,从而激发人们的热情;但我也非常敬重那些信念坚定、毅力顽强的艺术家,坚守传统的精髓,充实传统的宝库,以自己的实践丰富和延续着传统中国画的文脉。他们让人们看到了一种精神力量,一种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从容气度,以及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的博雅风范。
艺术,离开了本土,离开了传统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邵琦的画扎根传统,扎根民族,所以,有着扎实的本原的基础,而他本身所具有的学识、修养、气质以及品位,都透过一幅幅诗意的画面显露出来。值得一提的是:邵琦的画,并不像时下一些所谓的文人画般逸笔草草,芦蔴不辨,而是构思缜密,笔墨周到,因而气息高雅,格调醇正。在这里,邵琦体现出了一个真正文人对于真正文人画的准确把握和本质理解。文人画之书卷气在于作品的内涵而不仅仅是表面。那句“逸笔草草”被后人不断误读,而倪云林的笔墨却是格外严谨和有序的,甚至用一丝不苟来形容也并不为过。“逸笔草草”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对待绘画的态度,因此,它的意义早已溢出它字面的含义。
中国画笔墨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同样需要有学养的艺术家去了解和掌握。邵琦当然深谙个中三昧,所以,他的山,大多平正而厚重;他的树,大多枝繁而叶茂,其间溪泉回环,路桥相衔,宾主有序,龙脉连绵,加上浓雾轻云,山岚水光,画出的不啻是山水胜景,更是诗的境界。至于运线用墨,邵琦更是不敢稍有懈怠,勾勒皴擦,点晕烘染,细致周详,经营有加。事实上,邵琦的用笔直率而坚韧,因而当他选择了表面较为粗糙的纸质作画时,线条的毛糙感很好地淡化了刚性,而更加突出其韧性的一面;他的水墨晕染以淡雅为主,清润间富有韵味,辅之以韧线,相得益彰。同时,画面中凸现的苍莽浑朴的质感,透露出一股雄强之气,这是与柔弱书生气迥异的正直坦荡之气。我不得不佩服他在绘画上的机敏和智慧。
邵琦喜画树,尤其是丛树的表现别具一格。看似平铺直叙,然仔细推敲其间的参差穿插和浓淡疏密,又极具天然之致,可谓费尽心机而又浑然天成,实属中国画的高境界。至于林中茅屋、林下木桥,以及林间炊烟、林表浮岚,都是那么诗意盎然,让人有桃源仙境之想。
邵琦山水画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把传统中国画的程式与当代文人情怀融为一体,从而营建自己的程式。你说是旧瓶装新酒也好,说是推陈出新也罢,重要不是别人如何评价,而是自己如何认定自己。他撷取自然山水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片段来抒发情怀,这种抒发是诗性的,是有迹可循的,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而抒发的内容,也是诗意的,它是打通了古今文人的永恒情愫。你既可以把它看做是邵琦在向古人致敬,也同样可以认为是邵琦在与古人交流中确立了自我的价值。
山水画的笔墨繁复多变而且最能见出作者的能耐与涵养。在这里,笔墨既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所以,当邵琦在中国画笔墨中取精用弘、施展身手时,他的笔墨既上承古贤,又下接今人。他把笔墨进行了自我的提炼,化繁为简,因此,他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墨块的变化是极尽简练明快的;但当线的网织成纵横交错的一片时,当水与墨的渗融层层累积时,简又衍化为繁,他的画面也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变、耐人寻味了。
也许在今天,能画出当下风格的作品并不难,而要画出古风,则是难能可贵。邵琦的绘画注定了非主流的状态,但是尽管如此,他依然故我地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坚持着自己的实践,在笔墨中陶冶自我,这是一种境界。当代中国画只是作为一个画种而存在着,因此,它的主要支撑当然是绘画的基本标准,而这种标准是以国际化或者西方化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代中国画的笔墨,早已沦为造型的工具和手段了。一旦把“技”还原到技术本身的时候,往往容易把“道”也迷失了。这是当代中国画最脱离本土、脱离传统的地方。而邵琦的绘画着力点恰恰是在这里,他要重新维系起这种血脉的关系,他要用实践来重新找回传统绘画最本质的东西,他要用这样的绘画创作来宣泄自己,反省自己,进而证明自己。
娱人是手段,娱己是境界。邵琦的山水画娱己是出发点,娱人却是意料之外的无心插柳。有人喜欢,当然是好事,它让邵琦在别人的赞许中更加强化了自我肯定,最关键的是:它还说明了邵琦的非主流并不孤独:毕竟,传统绘画依然有着它的拥护者、学习者和承袭者。中华民族依然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随着国力的强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传统文化将被重新认识和发扬光大,传统绘画也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邵琦是一个辛勤的耕耘者,虽然这块土地历经风霜,已经不再肥沃如初,但是经过不懈的耕种,土壤会重新积聚营养并再次焕发能量,而丰收也将自然而然地再次来临。
责任编辑:韩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