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时代使网络从各个方面越来越深入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这把“双刃剑”对青少年的作用日渐显现,不少青少年因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而荒废学业,给学校、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也影响着自身的身心健康。面对知识经济和网络的迅猛来势,如何正确引导当代青少年对待网络,并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是我们面临的攻坚任务。
[关键词]网络 危害 青少年 对策
近幾年来,随着现代高科技电脑数字技术及国际互联网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网络渗透到了社会的许多方面,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甚至成为了一部分人新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丰富了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培养了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扩大了他们的交往面。截至去年,青少年网络用户占我国网民总数的75.6%,其中45.2%是25岁以下的青少年。网络虽然对青少年有正面影响,但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那么网络到底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呢?
首先,青少年容易沉溺网络、玩物丧志;其次,大量的垃圾信息使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弱化,网络的虚幻性造成青少年自我情感的迷失和社会化的不足;再次,网络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最后,网络阻碍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塑造。2008年3月28号《羊城晚报》以《网战正酣一男猝死》一文报道了一网吧青年猝死事例。看到此文,笔者不由得想到,网络又“夺”一人啊。网络夺人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媒体曾多次报道过。笔者的亲戚生长在边远地区贫困家庭,经过三次高考,好不容易才考上韶关某学院的本科专业。亲朋好友为他高兴,从经济上继续支持他读大学。但他在大学里迷上了网络,从大二起,整夜呆在网上,白天无心上课,在宿舍睡大觉。四年大学,有一半的课程亮起了红灯,拿不到毕业证,还欠下银行贷款,找不到工作,最后导致该生离家出走,下落不明。学院既没有做好对该生的批评工作,又没有及时通知家长,固然不对,但更多的应在该生上找原因。该生自幼听话、乖巧、勤奋,为何进入大学后,有如此大的变化?其原因是自控能力太差,抵制不了网络的诱惑,最后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不要以为这只是个例,类似此种事例真是太多了。笔者同事的亲戚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上海某大学,几年后,沉迷网络,成绩下降不及格,被学校开除。由此可见,网络管理不善,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日渐呈现。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势在必行。下面,笔者就从几个角度来谈谈如何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筛选网络文化
网络是人类有始以来最大的信息库,但是也是良莠不齐,它不仅有财经、娱乐、学术和新闻信息,还有各种各样数量繁多的反动、暴力和色情及其他信息混杂在其中。因此各级领导部门、各单位网站、各网吧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筛选。凡是在网上发布暴力、色情、诈骗、偷盗等不健康的信息和违法犯罪的行为,要加大打击力量,要进行筛选。网络只能公布健康、向上、规范的信息。要围绕年青群体,针对他们身心特点,开展一系列健康的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努力将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导到科技创新中去,让学生在科技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辨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二、创优网络文化
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互动性的文化,在当今信息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普遍又深刻。因此,各大学院校,必须应将其纳入校园文化的整体范畴之内,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让每一位学生以当家作主的身份来对待网络文化。学生的参与不仅能丰富网络文化,还能强化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而且还能提高网络的自我教育功能。目前,我国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青少年在上网的过程中要善于网上学习,要诚实友好交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维护网络安全,不沉溺于虚拟时空。
三、规范监控网吧
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网吧,耽误学业,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网吧场所经营不规范,管理不到位,未纳入治安管理范围。笔者考察了十多家网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灯光昏暗,电脑密集,人口密度大;烟味,食物味,汗臭味,味味俱全;机器声,打闹声,脏话声,声声刺耳;卫生、环境条件极差,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空气污染导致的中风、猝死常有发生。另外,网吧提供虚幻、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甚至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使青少年误入歧途。因此,国家及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网吧安全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对空气质量和噪音、每台机器的占地面积、人口密度、营业时间等等均要有具体要求和可操作的条例。网吧开业后,有关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违规网吧,要及时处理和关闭。只有这样,才能让网吧走上健康之路,才能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对青少年上网,家长、老师一定要负起责任,一定要有适当的监管,毕竟学生的鉴别力和自控力是有限的。另外,对网站也要进行筛选,对上网过程进行适当检查,正确加以引导。对于网吧要依法管理,通过严格执法,坚决打击网络犯罪,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规范、健康、文明的网络社会环境。信息化的社会,呼唤着文明的网络文化,呼唤着良好的网络环境,呼唤着严格的网络管理。这是一项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胡和兵等.青少年网络问题的研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06(4).
[关键词]网络 危害 青少年 对策
近幾年来,随着现代高科技电脑数字技术及国际互联网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网络渗透到了社会的许多方面,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甚至成为了一部分人新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丰富了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培养了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扩大了他们的交往面。截至去年,青少年网络用户占我国网民总数的75.6%,其中45.2%是25岁以下的青少年。网络虽然对青少年有正面影响,但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那么网络到底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呢?
首先,青少年容易沉溺网络、玩物丧志;其次,大量的垃圾信息使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弱化,网络的虚幻性造成青少年自我情感的迷失和社会化的不足;再次,网络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最后,网络阻碍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塑造。2008年3月28号《羊城晚报》以《网战正酣一男猝死》一文报道了一网吧青年猝死事例。看到此文,笔者不由得想到,网络又“夺”一人啊。网络夺人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媒体曾多次报道过。笔者的亲戚生长在边远地区贫困家庭,经过三次高考,好不容易才考上韶关某学院的本科专业。亲朋好友为他高兴,从经济上继续支持他读大学。但他在大学里迷上了网络,从大二起,整夜呆在网上,白天无心上课,在宿舍睡大觉。四年大学,有一半的课程亮起了红灯,拿不到毕业证,还欠下银行贷款,找不到工作,最后导致该生离家出走,下落不明。学院既没有做好对该生的批评工作,又没有及时通知家长,固然不对,但更多的应在该生上找原因。该生自幼听话、乖巧、勤奋,为何进入大学后,有如此大的变化?其原因是自控能力太差,抵制不了网络的诱惑,最后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不要以为这只是个例,类似此种事例真是太多了。笔者同事的亲戚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上海某大学,几年后,沉迷网络,成绩下降不及格,被学校开除。由此可见,网络管理不善,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日渐呈现。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势在必行。下面,笔者就从几个角度来谈谈如何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筛选网络文化
网络是人类有始以来最大的信息库,但是也是良莠不齐,它不仅有财经、娱乐、学术和新闻信息,还有各种各样数量繁多的反动、暴力和色情及其他信息混杂在其中。因此各级领导部门、各单位网站、各网吧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筛选。凡是在网上发布暴力、色情、诈骗、偷盗等不健康的信息和违法犯罪的行为,要加大打击力量,要进行筛选。网络只能公布健康、向上、规范的信息。要围绕年青群体,针对他们身心特点,开展一系列健康的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努力将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导到科技创新中去,让学生在科技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辨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二、创优网络文化
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互动性的文化,在当今信息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普遍又深刻。因此,各大学院校,必须应将其纳入校园文化的整体范畴之内,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让每一位学生以当家作主的身份来对待网络文化。学生的参与不仅能丰富网络文化,还能强化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而且还能提高网络的自我教育功能。目前,我国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青少年在上网的过程中要善于网上学习,要诚实友好交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维护网络安全,不沉溺于虚拟时空。
三、规范监控网吧
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网吧,耽误学业,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网吧场所经营不规范,管理不到位,未纳入治安管理范围。笔者考察了十多家网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灯光昏暗,电脑密集,人口密度大;烟味,食物味,汗臭味,味味俱全;机器声,打闹声,脏话声,声声刺耳;卫生、环境条件极差,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空气污染导致的中风、猝死常有发生。另外,网吧提供虚幻、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甚至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使青少年误入歧途。因此,国家及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网吧安全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对空气质量和噪音、每台机器的占地面积、人口密度、营业时间等等均要有具体要求和可操作的条例。网吧开业后,有关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违规网吧,要及时处理和关闭。只有这样,才能让网吧走上健康之路,才能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对青少年上网,家长、老师一定要负起责任,一定要有适当的监管,毕竟学生的鉴别力和自控力是有限的。另外,对网站也要进行筛选,对上网过程进行适当检查,正确加以引导。对于网吧要依法管理,通过严格执法,坚决打击网络犯罪,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规范、健康、文明的网络社会环境。信息化的社会,呼唤着文明的网络文化,呼唤着良好的网络环境,呼唤着严格的网络管理。这是一项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胡和兵等.青少年网络问题的研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