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9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前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在第六届中美健康峰会的会场一出现,引起一片惊叹:“王部长好年轻啊”、“看上去起码比实际年龄小十岁”…… 他一头银发,他儒雅而平易近人,他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他告诉记者,“我的旅行箱里一直放着拉力器,无论到哪里出差都带着它,用它锻炼,这个习惯已经保持十多年了。”关于慢病和卒中防控,作为官员和学者,他习惯于强调两个字“常识”,并希望媒体把这些“常识”带给大众。
谈慢病防控:
管住嘴,迈开腿
王陇德首先亮出一组数字:中国慢性病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已成为国民主要死因,大约占到总死亡率的86.6%。 王陇德警示,“按照现在的形势发展下去,未来20年里,中国慢性病还会增长2-3倍,并且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
“慢性病中最主要的重大疾病就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超过50%。这些数据上升非常之快,可以说中国慢性病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同时慢性病不仅造成我们身体上的损害还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2014年仅仅因为心肌梗死、脑出血带来的住院费用达到700多亿。”
根据王陇德和他的团队所作的慢性病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最近四年,在二百多万调查数据中,中国中风患者数量接近劳动力人群的50%,初发平均年龄是59岁。
慢性病发病率为何发展如此之快?王陇德表示,这是因为多年来民众没有得到广泛的慢性病知识普及。
“膳食摄入是最主要的原因,民众不能科学合理地把握饮食结构。改革开放30年时间里,肉类摄入过多,谷类食物摄入快速下降,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也在下降。中国人不习惯吃水果,但是大量科學研究证明经常吃水果的人,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甚至肿瘤发病明显降低,但是现在我们人均吃不到一两。此外很大一部分人热能摄入过剩,造成了肥胖。体能消耗太少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中年人是体育锻炼最少的人群,也是(得病)风险最高的人群。再有中国是吸烟大国,中国有3亿吸烟者,7亿多被动吸烟者。”
世界卫生组织总结全球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和行为占60%,遗传为15%。“调整生活方式是可以预防大部分的重大慢性疾病,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在中国60%的肿瘤是可以预防的。”王陇德特别强调。
那么要怎样把握自己的日常摄入?王陇德说,“可以用十个网球作为参照物,将人体所需食物分为四大类,人体大约需要一个网球的肉,两个网球的主食,三个网球的水果,不少于四个网球的蔬菜。主食是一定要吃的,即便是糖尿病患者,主食也一定要吃的,而蔬菜可以使劲吃。此外每天一个鸡蛋是必须的,要连黄全吃了,这不会影响血脂水平。蛋黄非常营养,对心脏系统维护非常重要。每天一斤牛奶也是必须的,我们中国人膳食里面钙的含量很少,所以很多老年人有骨质疏松。另外酸奶有补充益生菌的作用,帮助消化及吸收,吃完饭再喝对身体有好处。一小把坚果,核桃、杏仁、花生、榛子,榛子对身体也是有好处的,另外扑克牌大小的豆腐,也促进健康。”
管住嘴之后,该怎样迈开腿?他建议每周至少要锻炼三次,平均每次锻炼时间在半小时以上,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即使是65岁以上的老人每周也应该进行2-3次、8-10种的力量型锻炼,防止肌肉萎缩消失。”
谈卒中防控
预防为主 宣教先行
“脑卒中防控工程一直秉承着预防为主,宣教先行的策略,争取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起防治结合的心脑血管病防治网络体系,形成早预防、早发现、早诊疗的防治结合的健康管理机制。”王陇德说,通过持续不断的宣传教育,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唤起国民对卒中的重视和警觉,并希望努力干预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从而使脑卒中造成的早死和残疾不再发生。
据王陇德介绍,自2011年起,全国已连续多年举行“世界卒中日”宣传周系列活动,并组织开展了健康大讲堂、心脑健康中国行、义诊等形成多样内容丰富的宣教活动。仅2015年就在全国200多个城市开展了近万场脑卒中防治科普知识宣教和义诊活动,受益人群达到近200万人。
“主动筛查最重要。”王陇德谈到,脑卒中在恢复脑血流之前,每1分钟都会死亡190万个神经元、140亿个神经突触,一旦发生脑卒中再就医,只能是“亡羊补牢”,干预中风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中风发生。只有提前筛查、合理干预,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损害。
初步筛查时,可用B超检查颈部血管,既简单又无创。若脑血管狭窄程度不太严重,可通过减少脂肪摄入、少盐饮食、适当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配合药物治疗控制危险因素,预防脑卒中发生。若发现患者血管狭窄较为严重,可进一步做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如果证实为中重度狭窄,则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段来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脑卒中的预防性手术治疗的效果比发病后的手术治疗效果好,王陇德认为,“将脑卒中防控的关口前移”可以明显减少脑卒中发生的概率,明显延长患者的寿命和生存质量。
健康中国:谁教给公众科学的健康知识?
王陇德:合理营养并不必然需要收入的提高和增加,两者并不平行。营养知识非常重要。我曾在农村访问一个农户家,这家养着鸡,但是孩子的母亲把鸡蛋拿到市场上去卖了,给孩子买点巧克力和糖果回来,而没让孩子吃鸡蛋。现在农村广泛缺乏维生素A,但胡萝卜到处都是,我们的妈妈不知道让孩子去吃胡萝卜,只要吃了胡萝卜,就不会缺维生素A。”
我国目前缺乏营养师,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起草有关营养师的一些管理制度和要求,今后一些集体供餐单位都应具备营养师。但是,营养师主要是做具体的营养指导工作,而全国合理营养原则的宣传要靠营养专家来制定,要靠大众媒体广泛宣传。
健康中国:针对微量营养素缺乏,政府做了什么?
王陇德: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营养缺乏与营养失衡并存。一方面,居民膳食质量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和居民贫血患病率下降。另一方面,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地区儿童营养不良仍然比较严重。城市居民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农村地区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另外,钙、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
针对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问题,政府在部分贫困地区已经实施了一些项目。像维生素A胶囊的补充,卫生部从1999—2001年和联合国儿基会一起在青海、宁夏、甘肃、贵州、新疆、西藏实施了一些维生素A的补充项目。维生素A的缺乏可以影响免疫力,甚至可以影响儿童的生命安全,这个项目的实施,每年使7万儿童的生命得以挽救,另外7万儿童减少失明。铁缺乏,在中国也是一个严重问题,我们和全球营养联盟正在实施一个覆盖14个省份的铁强化酱油项目。
健康中国:补钙产品那么多,国人为什么还缺钙?
王陇德:营养素的摄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是单单在食物里加点钙就能够吸收得了的。比如钙、磷比例是个很重要的因素。食物中的钙、磷比例为2:1的时候,钙是最容易吸收的。人奶中的钙、磷比例是2.3:1,牛奶中的钙、磷比例是1.4:1,而羊奶是0.8:1。这就是为什么推荐4个月以内的婴儿必须全母乳喂养的原因。所以,食物添加必须要根据科学的原则。
谈慢病防控:
管住嘴,迈开腿
王陇德首先亮出一组数字:中国慢性病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已成为国民主要死因,大约占到总死亡率的86.6%。 王陇德警示,“按照现在的形势发展下去,未来20年里,中国慢性病还会增长2-3倍,并且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
“慢性病中最主要的重大疾病就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超过50%。这些数据上升非常之快,可以说中国慢性病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同时慢性病不仅造成我们身体上的损害还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2014年仅仅因为心肌梗死、脑出血带来的住院费用达到700多亿。”
根据王陇德和他的团队所作的慢性病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最近四年,在二百多万调查数据中,中国中风患者数量接近劳动力人群的50%,初发平均年龄是59岁。
慢性病发病率为何发展如此之快?王陇德表示,这是因为多年来民众没有得到广泛的慢性病知识普及。
“膳食摄入是最主要的原因,民众不能科学合理地把握饮食结构。改革开放30年时间里,肉类摄入过多,谷类食物摄入快速下降,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也在下降。中国人不习惯吃水果,但是大量科學研究证明经常吃水果的人,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甚至肿瘤发病明显降低,但是现在我们人均吃不到一两。此外很大一部分人热能摄入过剩,造成了肥胖。体能消耗太少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中年人是体育锻炼最少的人群,也是(得病)风险最高的人群。再有中国是吸烟大国,中国有3亿吸烟者,7亿多被动吸烟者。”
世界卫生组织总结全球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和行为占60%,遗传为15%。“调整生活方式是可以预防大部分的重大慢性疾病,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在中国60%的肿瘤是可以预防的。”王陇德特别强调。
那么要怎样把握自己的日常摄入?王陇德说,“可以用十个网球作为参照物,将人体所需食物分为四大类,人体大约需要一个网球的肉,两个网球的主食,三个网球的水果,不少于四个网球的蔬菜。主食是一定要吃的,即便是糖尿病患者,主食也一定要吃的,而蔬菜可以使劲吃。此外每天一个鸡蛋是必须的,要连黄全吃了,这不会影响血脂水平。蛋黄非常营养,对心脏系统维护非常重要。每天一斤牛奶也是必须的,我们中国人膳食里面钙的含量很少,所以很多老年人有骨质疏松。另外酸奶有补充益生菌的作用,帮助消化及吸收,吃完饭再喝对身体有好处。一小把坚果,核桃、杏仁、花生、榛子,榛子对身体也是有好处的,另外扑克牌大小的豆腐,也促进健康。”
管住嘴之后,该怎样迈开腿?他建议每周至少要锻炼三次,平均每次锻炼时间在半小时以上,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即使是65岁以上的老人每周也应该进行2-3次、8-10种的力量型锻炼,防止肌肉萎缩消失。”
谈卒中防控
预防为主 宣教先行
“脑卒中防控工程一直秉承着预防为主,宣教先行的策略,争取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起防治结合的心脑血管病防治网络体系,形成早预防、早发现、早诊疗的防治结合的健康管理机制。”王陇德说,通过持续不断的宣传教育,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唤起国民对卒中的重视和警觉,并希望努力干预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从而使脑卒中造成的早死和残疾不再发生。
据王陇德介绍,自2011年起,全国已连续多年举行“世界卒中日”宣传周系列活动,并组织开展了健康大讲堂、心脑健康中国行、义诊等形成多样内容丰富的宣教活动。仅2015年就在全国200多个城市开展了近万场脑卒中防治科普知识宣教和义诊活动,受益人群达到近200万人。
“主动筛查最重要。”王陇德谈到,脑卒中在恢复脑血流之前,每1分钟都会死亡190万个神经元、140亿个神经突触,一旦发生脑卒中再就医,只能是“亡羊补牢”,干预中风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中风发生。只有提前筛查、合理干预,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损害。
初步筛查时,可用B超检查颈部血管,既简单又无创。若脑血管狭窄程度不太严重,可通过减少脂肪摄入、少盐饮食、适当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配合药物治疗控制危险因素,预防脑卒中发生。若发现患者血管狭窄较为严重,可进一步做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如果证实为中重度狭窄,则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段来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脑卒中的预防性手术治疗的效果比发病后的手术治疗效果好,王陇德认为,“将脑卒中防控的关口前移”可以明显减少脑卒中发生的概率,明显延长患者的寿命和生存质量。
健康中国:谁教给公众科学的健康知识?
王陇德:合理营养并不必然需要收入的提高和增加,两者并不平行。营养知识非常重要。我曾在农村访问一个农户家,这家养着鸡,但是孩子的母亲把鸡蛋拿到市场上去卖了,给孩子买点巧克力和糖果回来,而没让孩子吃鸡蛋。现在农村广泛缺乏维生素A,但胡萝卜到处都是,我们的妈妈不知道让孩子去吃胡萝卜,只要吃了胡萝卜,就不会缺维生素A。”
我国目前缺乏营养师,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起草有关营养师的一些管理制度和要求,今后一些集体供餐单位都应具备营养师。但是,营养师主要是做具体的营养指导工作,而全国合理营养原则的宣传要靠营养专家来制定,要靠大众媒体广泛宣传。
健康中国:针对微量营养素缺乏,政府做了什么?
王陇德: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营养缺乏与营养失衡并存。一方面,居民膳食质量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和居民贫血患病率下降。另一方面,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地区儿童营养不良仍然比较严重。城市居民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农村地区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另外,钙、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
针对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问题,政府在部分贫困地区已经实施了一些项目。像维生素A胶囊的补充,卫生部从1999—2001年和联合国儿基会一起在青海、宁夏、甘肃、贵州、新疆、西藏实施了一些维生素A的补充项目。维生素A的缺乏可以影响免疫力,甚至可以影响儿童的生命安全,这个项目的实施,每年使7万儿童的生命得以挽救,另外7万儿童减少失明。铁缺乏,在中国也是一个严重问题,我们和全球营养联盟正在实施一个覆盖14个省份的铁强化酱油项目。
健康中国:补钙产品那么多,国人为什么还缺钙?
王陇德:营养素的摄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是单单在食物里加点钙就能够吸收得了的。比如钙、磷比例是个很重要的因素。食物中的钙、磷比例为2:1的时候,钙是最容易吸收的。人奶中的钙、磷比例是2.3:1,牛奶中的钙、磷比例是1.4:1,而羊奶是0.8:1。这就是为什么推荐4个月以内的婴儿必须全母乳喂养的原因。所以,食物添加必须要根据科学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