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实际上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与社会发展同步的需要而具备的数学方面的理念、数学方面的知识结构和关于数学的意识等,它是学生综合素养的表现。
关键词:数学;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8
在小学阶段,数学学习属于小学生的起始教育,奠定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素养的发展方向。因而,在现阶段,我们要使学生在数学核心素养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要在核心素养培育的大环境中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重构,推动学生数学发展能力的全面和可持续进行。
一、钻研教材,发现核心素养
教材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是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培育和发展的重要依托。一本新教材的问世,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和辛勤劳动,彰显着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这就给教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有力的依靠。数学教师应当刻苦钻研教材,对教材中蕴含的核心素养因素进行充分挖掘,使教材完全实现其载体的功能。教师要研究和深入探索教材的内涵,反对脱离教材而求助于其他读物的做法,要对教材中每道题、每幅画、每句话都进行充分挖掘,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找出隐含在教材中的核心素养因素,依托教材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鸡兔同笼)”这部分的教学就很能说明问题。教材中收录的这一问题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也有很多的解决办法。笔者带领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有学生就说:“古人如此聪明,这一问题他们也能想到啊!”我觉得这是依托教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好时机。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鸡兔同笼”这一问题的特征,发现它就是将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结合在一起编出的题目。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和笔者在课堂就想到了许多同类的问题,简单的像“鸡羊同圈”,稍许复杂的如“一个家庭有三腿凳、四腿桌和人字梯若干,共44条腿,这些物品各有多少?”将教材中的核心素养因素挖掘出来,使学生通过思考变成了自己的核心素养。这样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图形转换能力都有了长足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二、设置情境,培育核心素养
数学的存在不是空中楼阁,是和情境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时进行的教学设计要对情境创设予以重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予以摒弃,知识的输出不再是单一化而是将其放置在动人的情境中。如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能得到很好的激发,也拓展了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路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按照情境进行知识的运用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育。创设情境要讲求艺术,情境的创设要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数学知识巧妙地和生活紧密联系。要有问题意识,情境创设中,也要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涌起好奇和问题意识。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长度单位换算”的教学中,笔者用学生熟悉的《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孙悟空做引子来进行情境的创设。“孙悟空有一件百战百胜的宝物,你们知道是哪一件吗?”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是金箍棒!”笔者接着追问:“这件宝物是神奇的,你们说说神奇在哪里?”学生回答:“可以长,可以短。”接下来,笔者讲道:“你们说得对。在一次孙悟空和二郎神战斗的过程中,孙悟空施展了金箍棒变化的本领,将金箍棒变成了10毫米、50分米和更长的长度,让二郎神告诉他,他的金箍棒的长度分别是多少?现在我们马上就要学习这一课了,你们能不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一下二郎神?”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兴趣很大,跃跃欲试,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到这里,教师就能水到渠成地引入毫米、分米等长度单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急于探究。教师在教学道具的导引下,进行直观的演示,学生会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一过程就展示了学生建模和工具使用技能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建立表象,发展抽象思维
每名小学生对生活都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不过他们的思考还停留在生活的表象中,还不能用数学的方法和思维去思考。因而,对数学新的概念的引入,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认识的起点,辅助学生确立起清楚的表象。
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的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对生活中见过的圆的物品进行列举,越多越好。学生列举了诸如墙上的石英钟、手表、游戏飞盘、花盆等。接着笔者就提问:“这类物品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都是绕着一个中心点转动的。”到这里,“圆心”概念的表象就确立了。接下来,笔者追问学生:“自行车辐条的长度是一样的吗?”帮助学生确立半径这一概念的表象。到这里,有关圆的清楚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这将有助于下面的抽象思维的发展。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学生抓关键点:“圆规的脚尖”和“两脚间的距离”,研究它们的特点,并对圆规“一脚固定,一脚旋转运动,且两脚间的距离不变”这一定律进行研究。有了这一基础,学生再进行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学习就很容易了。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担任的角色就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探索事物,紧紧把握圆的数学要素,为学生在本质上掌握圆的特征提供帮助,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促成和发展了抽象思维。
四、明确主体,提升核心素养
不断提出问题是深化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因而,小学數学课堂应当成为问题意识的课堂,如此,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要想获取更多的知识,一个最重要的法宝就是探究,探究也符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要求。从教学角度来说,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因而,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被淡化,需要教师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探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有了探究活动,知识的获取和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才能落到实处。
总之,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和学生认识世界的特点联系起来进行。
参考文献
和娜娜.初中数学探究式有效教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数学;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8
在小学阶段,数学学习属于小学生的起始教育,奠定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素养的发展方向。因而,在现阶段,我们要使学生在数学核心素养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要在核心素养培育的大环境中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重构,推动学生数学发展能力的全面和可持续进行。
一、钻研教材,发现核心素养
教材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是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培育和发展的重要依托。一本新教材的问世,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和辛勤劳动,彰显着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这就给教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有力的依靠。数学教师应当刻苦钻研教材,对教材中蕴含的核心素养因素进行充分挖掘,使教材完全实现其载体的功能。教师要研究和深入探索教材的内涵,反对脱离教材而求助于其他读物的做法,要对教材中每道题、每幅画、每句话都进行充分挖掘,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找出隐含在教材中的核心素养因素,依托教材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鸡兔同笼)”这部分的教学就很能说明问题。教材中收录的这一问题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也有很多的解决办法。笔者带领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有学生就说:“古人如此聪明,这一问题他们也能想到啊!”我觉得这是依托教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好时机。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鸡兔同笼”这一问题的特征,发现它就是将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结合在一起编出的题目。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和笔者在课堂就想到了许多同类的问题,简单的像“鸡羊同圈”,稍许复杂的如“一个家庭有三腿凳、四腿桌和人字梯若干,共44条腿,这些物品各有多少?”将教材中的核心素养因素挖掘出来,使学生通过思考变成了自己的核心素养。这样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图形转换能力都有了长足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二、设置情境,培育核心素养
数学的存在不是空中楼阁,是和情境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时进行的教学设计要对情境创设予以重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予以摒弃,知识的输出不再是单一化而是将其放置在动人的情境中。如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能得到很好的激发,也拓展了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路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按照情境进行知识的运用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育。创设情境要讲求艺术,情境的创设要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数学知识巧妙地和生活紧密联系。要有问题意识,情境创设中,也要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涌起好奇和问题意识。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长度单位换算”的教学中,笔者用学生熟悉的《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孙悟空做引子来进行情境的创设。“孙悟空有一件百战百胜的宝物,你们知道是哪一件吗?”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是金箍棒!”笔者接着追问:“这件宝物是神奇的,你们说说神奇在哪里?”学生回答:“可以长,可以短。”接下来,笔者讲道:“你们说得对。在一次孙悟空和二郎神战斗的过程中,孙悟空施展了金箍棒变化的本领,将金箍棒变成了10毫米、50分米和更长的长度,让二郎神告诉他,他的金箍棒的长度分别是多少?现在我们马上就要学习这一课了,你们能不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一下二郎神?”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兴趣很大,跃跃欲试,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到这里,教师就能水到渠成地引入毫米、分米等长度单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急于探究。教师在教学道具的导引下,进行直观的演示,学生会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一过程就展示了学生建模和工具使用技能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建立表象,发展抽象思维
每名小学生对生活都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不过他们的思考还停留在生活的表象中,还不能用数学的方法和思维去思考。因而,对数学新的概念的引入,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认识的起点,辅助学生确立起清楚的表象。
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的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对生活中见过的圆的物品进行列举,越多越好。学生列举了诸如墙上的石英钟、手表、游戏飞盘、花盆等。接着笔者就提问:“这类物品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都是绕着一个中心点转动的。”到这里,“圆心”概念的表象就确立了。接下来,笔者追问学生:“自行车辐条的长度是一样的吗?”帮助学生确立半径这一概念的表象。到这里,有关圆的清楚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这将有助于下面的抽象思维的发展。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学生抓关键点:“圆规的脚尖”和“两脚间的距离”,研究它们的特点,并对圆规“一脚固定,一脚旋转运动,且两脚间的距离不变”这一定律进行研究。有了这一基础,学生再进行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学习就很容易了。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担任的角色就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探索事物,紧紧把握圆的数学要素,为学生在本质上掌握圆的特征提供帮助,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促成和发展了抽象思维。
四、明确主体,提升核心素养
不断提出问题是深化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因而,小学數学课堂应当成为问题意识的课堂,如此,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要想获取更多的知识,一个最重要的法宝就是探究,探究也符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要求。从教学角度来说,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因而,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被淡化,需要教师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探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有了探究活动,知识的获取和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才能落到实处。
总之,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和学生认识世界的特点联系起来进行。
参考文献
和娜娜.初中数学探究式有效教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