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疼痛的护理措施及应用体会。
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112例剖宫产术后疼痛产妇临床资料,将112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对症护理等干预措施。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I级疼痛45例,Ⅱ级疼痛9例,Ⅲ组疼痛2例;对照组产妇术后I级疼痛13例,Ⅱ级疼痛19例,Ⅲ组疼痛24例;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产妇剖宫产术后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轻产妇焦虑情绪,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效果显著。
关键词:剖宫产术产妇疼痛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17-02
剖宫产是妇产科最常见手术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和观念的变化,剖宫产率越来越高[1]。因此加强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护理可有效缓解产后疼痛,促进产妇恢复。本院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112例剖宫产术后疼痛产妇,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12例,年龄23~35岁,平均(29.5±3.3)岁。初产妇84例,经产妇28例。胎龄平均38.5周。入选标准:身体健康,肝肾功能正常,无糖尿病高血压及妊娠期合并症、精神障碍患者,并排除顺产产妇。将112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初产比例、文化程度、合并症、麻醉和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产妇取仰卧位,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分娩过程中因异常情况急行剖宫产47例,择期剖宫产65例。术后出现疼痛42例,寒战29例,低血压19例,发热22例。
1.3疼痛评估方法[2]。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0级:无疼痛;Ⅰ级(轻度):有疼痛但可忍受,正常生活,睡眠无干扰;Ⅱ级(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Ⅲ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止痛剂,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植物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进行t检验及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护理措施
对照组产妇按照剖宫产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产妇则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2.1健康教育。认真向产妇宣讲剖宫产时间、麻醉方法、手术过程、疼痛产生机理以及疼痛评估方法,告知术后疼痛出现的大致时间、程度及干预措施,说明术后止痛的作用、重要性及方法等。使孕妇正确掌握疼痛评估方法和止痛措施,迅速调整心态,正确面对剖宫产后疼痛并做到正确止痛。并向家属宣讲生育的过程,使其更加关心和体贴孕妇,帮助产妇顺利渡过产后疼痛期。
2.2术中护理干预。硬膜外麻醉后,应将手术床向左倾斜15°。术中严密观察产妇情况,若出现血压下降,可向左推移子宫,解除下腔静脉压迫。手术室温度以25~27℃为宜。应备好热生理盐水,以防止产妇双胎或者多胎时发生宫缩不良。可将生理盐水浸入纱布,用其包裹住子宫,亦可使用纱布垫来填塞宫腔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3]。
2.3心理护理干预。剖宫产产妇由于缺乏剖宫产相关知识,对术后疼痛十分恐惧和焦,因而产生高度紧张和恐惧、焦虑情绪,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和代谢异常,使术后疼痛加剧。应及时主动与产妇沟通,了解产妇心理状态,给产妇讲解手术过程及预后情况,使产妇有思想准备,从而缓解心理压力,减轻不良情绪,通过调动自身支持系统减轻疼痛;并做好家属思想工作,给产妇鼓励和支持,并从生活上关心呵护产妇,减轻疼痛敏感。使产妇情绪稳定,以积极心态度面对术后疼痛。
2.4应用镇痛药护理。对术后疼痛剧烈的产妇应用止痛药时,应耐心讲明止痛药作用,并注意观察产妇用药后的反应及动态变化,防止药物剂量过大引起过度镇静、呕吐等反应,或药物剂量不足,镇痛无效等状态。以确定药物合适剂量。
3结果
观察组产妇术后I级疼痛45例,Ⅱ级疼痛9例,Ⅲ组疼痛2例;对照组产妇术后I级疼痛13例,Ⅱ级疼痛19例,Ⅲ组疼痛24例;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疼痛是临床手术治疗后患者常见的主要症状,孕产妇有术前恐惧、紧张以及术中麻醉的效果、手术创伤的大小,导致产妇痛阈降低,均会增加术后疼痛[4]。疼痛导致产妇睡眠不足、情绪低落;为避免或减轻疼痛,产妇常采用被动卧位,并减少翻身、检查和护理次数,从而增加术后并发症几率。本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同时,采取进行健康教育、术中护理干预和心理护理干预、镇痛药护理等措施,可减低产妇不良情绪,提高疼痛耐受性,降低痛阈。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术后I级疼痛45例,Ⅱ级疼痛9例,Ⅲ组疼痛2例,对照组产妇术后I级疼痛13例,Ⅱ级疼痛19例,Ⅲ组疼痛24例;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对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做好健康教育,加强术中术后护理十分重要,可提高产妇对疼痛耐受性,有利于术后恢复,并增加乳汁分泌,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迎春.术后疼痛评估及镇痛护理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5):329
[2]郝玉春.手术后疼痛管理的进展[J].上海护理,2007(6):57-58.
[3]杨茂华.护理干预在减轻剖宫产术后患者疼痛中的作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23):132-132
[4]朱华美.剖宫产术后疼痛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8)
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112例剖宫产术后疼痛产妇临床资料,将112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对症护理等干预措施。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I级疼痛45例,Ⅱ级疼痛9例,Ⅲ组疼痛2例;对照组产妇术后I级疼痛13例,Ⅱ级疼痛19例,Ⅲ组疼痛24例;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产妇剖宫产术后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轻产妇焦虑情绪,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效果显著。
关键词:剖宫产术产妇疼痛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17-02
剖宫产是妇产科最常见手术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和观念的变化,剖宫产率越来越高[1]。因此加强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护理可有效缓解产后疼痛,促进产妇恢复。本院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112例剖宫产术后疼痛产妇,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12例,年龄23~35岁,平均(29.5±3.3)岁。初产妇84例,经产妇28例。胎龄平均38.5周。入选标准:身体健康,肝肾功能正常,无糖尿病高血压及妊娠期合并症、精神障碍患者,并排除顺产产妇。将112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初产比例、文化程度、合并症、麻醉和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产妇取仰卧位,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分娩过程中因异常情况急行剖宫产47例,择期剖宫产65例。术后出现疼痛42例,寒战29例,低血压19例,发热22例。
1.3疼痛评估方法[2]。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0级:无疼痛;Ⅰ级(轻度):有疼痛但可忍受,正常生活,睡眠无干扰;Ⅱ级(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Ⅲ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止痛剂,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植物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进行t检验及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护理措施
对照组产妇按照剖宫产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产妇则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2.1健康教育。认真向产妇宣讲剖宫产时间、麻醉方法、手术过程、疼痛产生机理以及疼痛评估方法,告知术后疼痛出现的大致时间、程度及干预措施,说明术后止痛的作用、重要性及方法等。使孕妇正确掌握疼痛评估方法和止痛措施,迅速调整心态,正确面对剖宫产后疼痛并做到正确止痛。并向家属宣讲生育的过程,使其更加关心和体贴孕妇,帮助产妇顺利渡过产后疼痛期。
2.2术中护理干预。硬膜外麻醉后,应将手术床向左倾斜15°。术中严密观察产妇情况,若出现血压下降,可向左推移子宫,解除下腔静脉压迫。手术室温度以25~27℃为宜。应备好热生理盐水,以防止产妇双胎或者多胎时发生宫缩不良。可将生理盐水浸入纱布,用其包裹住子宫,亦可使用纱布垫来填塞宫腔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3]。
2.3心理护理干预。剖宫产产妇由于缺乏剖宫产相关知识,对术后疼痛十分恐惧和焦,因而产生高度紧张和恐惧、焦虑情绪,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和代谢异常,使术后疼痛加剧。应及时主动与产妇沟通,了解产妇心理状态,给产妇讲解手术过程及预后情况,使产妇有思想准备,从而缓解心理压力,减轻不良情绪,通过调动自身支持系统减轻疼痛;并做好家属思想工作,给产妇鼓励和支持,并从生活上关心呵护产妇,减轻疼痛敏感。使产妇情绪稳定,以积极心态度面对术后疼痛。
2.4应用镇痛药护理。对术后疼痛剧烈的产妇应用止痛药时,应耐心讲明止痛药作用,并注意观察产妇用药后的反应及动态变化,防止药物剂量过大引起过度镇静、呕吐等反应,或药物剂量不足,镇痛无效等状态。以确定药物合适剂量。
3结果
观察组产妇术后I级疼痛45例,Ⅱ级疼痛9例,Ⅲ组疼痛2例;对照组产妇术后I级疼痛13例,Ⅱ级疼痛19例,Ⅲ组疼痛24例;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疼痛是临床手术治疗后患者常见的主要症状,孕产妇有术前恐惧、紧张以及术中麻醉的效果、手术创伤的大小,导致产妇痛阈降低,均会增加术后疼痛[4]。疼痛导致产妇睡眠不足、情绪低落;为避免或减轻疼痛,产妇常采用被动卧位,并减少翻身、检查和护理次数,从而增加术后并发症几率。本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同时,采取进行健康教育、术中护理干预和心理护理干预、镇痛药护理等措施,可减低产妇不良情绪,提高疼痛耐受性,降低痛阈。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术后I级疼痛45例,Ⅱ级疼痛9例,Ⅲ组疼痛2例,对照组产妇术后I级疼痛13例,Ⅱ级疼痛19例,Ⅲ组疼痛24例;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对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做好健康教育,加强术中术后护理十分重要,可提高产妇对疼痛耐受性,有利于术后恢复,并增加乳汁分泌,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迎春.术后疼痛评估及镇痛护理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5):329
[2]郝玉春.手术后疼痛管理的进展[J].上海护理,2007(6):57-58.
[3]杨茂华.护理干预在减轻剖宫产术后患者疼痛中的作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23):132-132
[4]朱华美.剖宫产术后疼痛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