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老”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f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从报纸上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四川某地农村,—对年过古稀的江姓老人,他们茹苦含辛养大了两个儿子,后来又给儿子们带大了孙子。如今孙子已经上中学了,两个儿子却要分开供养父母。大儿子养父亲,小儿子养母亲。两兄弟本来同住一个院子,由于兄弟不和,便把院子中间砌了一堵墙。这样两个老人想说说话见见面,就得绕过大门进去。江大娘眼睛得了白内障丧失了视力,极需江大爷搀扶着出去走动走动。进出多了便引起媳妇们的不满,遭来白眼。
  更使人痛心的是,两位老人的卧室仅一墙之隔,却隔断了几十年的夫妻恩爱。为了互通信息,江大爷便捡了块石頭,每当夜不能安寝之时,便用石头敲敲墙,以石代语,老伴也“咚咚咚”回以心声。久而久之,砖头竟被敲松了,江大爷便取下两块砖,于是两位老人就可以互相牵牵手、说说话,相濡以沫。可是不久,媳妇发现了这个秘密,不但立即将洞封死,还骂两老是“老不正经”,“老骚货”等等,恶言不堪入耳……
  看了这节故事,使人感到十分辛酸。目前,由于经济、居住、分离等原因,一些多子女家庭,特别是农村多子女家庭,让老人各随一个孩子或轮流到孩子家里居住的现象不少。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拆老”现象。而上面这个故事,便是这种“拆老”现象中,残忍精神虐待老人的典型。
  人到老年,由于精力日渐衰退,社会联系相对减少,便只好以家庭作为生活的中心。“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往事依依,临风怀想,总想找个知心人一吐为快,遇到不顺心事总想向亲人们诉说诉说。但儿女们一来要为生活奔波,无暇应付,二来代沟深深,缺少共同语言。只有老伴是最忠实的听众,互相唠叨唠叨,说说知心话,侃侃人生经,以慰寂寞。因此,老伴互相搀扶,相濡以沫,便成了老年生活的精神寄托和幸福的源泉。
  天悠悠,地悠悠,在岁月悠悠之中,少年夫妻变成了“老来伴”,“伴”得神通貌肖,“伴”你我不分。一个轻言细语,一个洗耳恭听。细细品味,心领神会。老伴是晚年生活中的唯一的知音。
  白天,“老头子”、“老太婆”的声声亲昵的呼唤,把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凝结成了无声的默契;夜晚互相锤锤背、柔柔肩,问寒问暖,相依为命,将一辈子的缘分沉浸在一个个细节之中,生病了,床边有个人,端茶送水、安慰开导,于是心头就有了安全感,多了几分战胜疾病的勇气……试问,这一切的一切,又是谁能替代得了呢?
  “拆老”者们,活生生地把一对几十年“双宿双飞”的夫妻拆开,这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啊!这就像一杆秤,拿走了秤砣,怎么去称量人心的喜怒哀乐?就像一双筷子,抽去了一根,还如何能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
  因此,我们在这里要奉劝年轻的儿女们,让你们的父母和和美美地、快快活活地生活在一起吧,即使是条件差一点、生活苦一点,只要白头偕老,共度夕阳,他们也心甘情愿。少给老人一些精神折磨,多尽一点人子之道吧,要知道,有一天,你们也会变老!
其他文献
母亲去世已经二十多年,每次回忆起来,她那满头苍苍白发,那刻满皱纹的慈祥的脸和充满期望的眼睛,便在我面前晃动,我的心便感到震颤。哀痛、思念、激奋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流在心底漫淌,尽管人事变迁不迭,岁月飘去又来,母亲的音容笑貌,却总是无法磨灭,历久愈新。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母亲具有传统农村妇女那种勤劳、质朴、节俭的美德,她没有上过学,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能背诵唐诗和讲优美的民间故事;她不识字,却非
期刊
贵阳市人事局今年已向本刊继续订了1000份《晚晴》杂志,将分别免费赠送给该市市属机关、事业单位70岁以上的退休干部阅读,丰富他们日益需求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这是该局自1994年以来,已连续12年订千份老年期刊向高龄退休干部赠阅。该局此举,深受广大高退休干部职工的欢迎,也早在全省全国被引为美谈,可喜可贺。  坚持12年不间断订上千份老年期刊,免费赠给70岁以上的退休干部阅读
期刊
我属于退休族,找不看活干,成天在家翻英文字,记单词其乐陶陶,有人问我这大岁数了,还弄这玩儿干吗?我只好拿大帽子搪塞:这是长知识的事,培根不是说知识就是力量吗?其实我最为重视的是这种学习本身,它是怡情养性,激活思维,保持脑力,延缓衰老的最佳方式,是一种获得一种享受。  我退休前本届上班族,学过几种外文,不务正业,不揣冒昧,给几个国家级出版社写过些译文集,但也因此吃过苦头。“文革”时期,因不愿虚度时光
期刊
清平乐·迎2005年元旦春节  颜亨福    红梅艳冶,笑傲冰霜雪,赢得普天皆喜悦,香溢神州佳节。  东风吹拂新年,欣迎春色无边,莫负雄鸡高唱,兴邦跃马扬鞭。    八十抒情  陈文霸    老逢治世久舒心,喜占梅先寿八旬。  关注鲍叔交谊厚,力酬漂母惠恩深。  识增勤奋尤明眼,体健坚持更炼身。  但虑霸权心不死,眈眈虎视未稍停。    题赠小孙女  李冀峰    孙女今年十六春,求知进入高中门。
期刊
黎平海拔最高的老山盖山下,有一位教外语的退休老教师——杨世珍。青年时期的杨老师就立志要用外语作为开通山区与世界联系的桥梁,从走上教学岗位的那一天起,一直痴迷在外语教学上。退休后他仍是“宝刀”不老,壮志犹存,在黎(平)、锦(屏)、剑(河)三县交界的山区,不取报酬义务为十余所中学的外语教学奉献余热,广大师生把他比成老山盖上红光璀灿的夕阳。  黎平是黔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县,杨世珍老师读书的年代,这里交通闭
期刊
擦皮鞋    贝尔冢很穷,他不到七岁,便蹲在街道旁边的树下给他人擦皮鞋,挣点钱来维持生活。  一天,一个西装革履的小伙子从树下走过,贝尔站起来央求道:“先生,看,你的皮鞋太脏了,我能不能为你擦皮鞋?”  “谢谢你,好心的孩子!当然,你可以给我擦皮鞋。”小伙子高兴地说。  “我擦皮鞋收的钱很便宜,”贝尔说,“擦一双皮鞋,只收一块钱。”  “呵,要收一块钱!”小伙子摇了摇头,“可是,我的身上没带钱。”
期刊
这是一本诗集,以古体诗为主,作者毛邦基,年逾八旬。  他是我六十年前中学同学,当时我们的学校是贵州铜仁国立三中,这个学校集中一批战区流亡师生。校长是科举废后首屈高等考试第一名人尊称“状元公”的周邦道;鲁迅文中提到的许梦茵;作家汪铭竹、潘炯、刘伟和邵达等。由这些老师指导主编初中壁报《文坛》、高中壁报《文笔》,毛邦基是其中主要撰稿人之一。  铜仁是黔东的主要风景区,有东山太乙双峰、锦水铜江直通江汉,江
期刊
《晚晴》杂志编辑部:  各位老师们好!  为了“夕阳”,您们又辛苦一年了。值此新年和春节将临之际,谨向您们表示诚挚的慰问,向您们拜个早年。预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新春快乐,万事吉祥为意。  《我的脚印》这本小书,印出来有些时日了。由于它平淡得和我一样不能再平淡了,所以迟迟不好意思寄送给您们。但不寄又心愿难了。  “小书”对您们毫无用处。但于我这个只具初中文化的乡土野老来说,因它凝聚着我一生的心血,被
期刊
独有咏诗张太□(唐,白居易)  停车坐爱枫林□(唐·杜 牧)  道是無晴却有□(唐·刘禹锡)  嘈嘈切切错□弹(唐·白居易)  □士幽人莫怨嗟(唐·杜 甫)  一语天然万古□(金·元好问)  稻花香里说丰□(宋·辛弃疾)  剪断朔云天□高(唐·温庭筠)  午夜江声推月□(元·郑元祜)  深林土剪十取□(唐·柳宗元)  只缘身在最高□(宋·王安石)  春日凝妆在翠□(唐·王昌龄)  (答案:祝晚
期刊
对联,又叫对子,是一种具有汉语特色的文体。在我国浩瀚的对联海洋中,有不少绝妙之作,竟出自少儿之手。  唐代诗人戴叔伦,小时候聪明机灵,探得老师的喜欢。有一次,老师带叔伦到一个名叫白店的地方游玩,见一只白羽公鸡站在高处啼鸣,遂出上联“白店白鸡鸣白昼”要他对。才思敏捷的戴叔伦一下竟被难住了。黄昏时他们回家,走到黄村,恰巧有户人家窜出一条狗来追着狂叫。戴叔伦触景生情,即对出了下联:“黄村黄犬吠黄昏。”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