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新时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部分当代大学生思维观念、思想视野、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变化,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学习动力不足、生存环境忧虑等问题,但是又缺乏励志方向,没有明确目标,处于盲目状态。因此,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引领性,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视域中进行励志教育,作为思政工作者要提高认识,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新模式、搭建新平台、创造新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励志教育;实效性;新时期;探析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是当今世界综合实力竞争的前沿阵地。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是摆在广大思政工作者面前永恒的课题。
大学生励志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励志”意为激发志气,振作精神,奋发进取,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远大目标,以求有所作为。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育者,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以优化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从励志教育的背景,路径选择,把握原则和现实意义三个层面来探讨和分析励志教育的实效性。
1、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1.1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时期,世界多极他,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碰撞、融合争斗,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深化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和创业模式等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发生明显变化。思想活动的主体性,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加之,随着中国社会城乡差距、贫困差距的不断扩大,权力腐败、就业形势严峻,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的存在,致使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价值观念等出现严重偏差。
1.2电脑网络媒体的深入发展和普及,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当今,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据工信部统计,截至到2008年11月底,我国互联网网民人数达到2.9亿,网络越来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高校也和整个社会一样。校园网设备的迅速更新换代,各教学,行政部门及学生公寓的联网,网络与师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日渐融为一体,大学生网民也急剧增加。据统计,大学生网民已逾1300多万。北京、上海等高校的超过一半的大学生上网超过两小时,远超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广大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能力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网络不良信息和错误的价值观念对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造成一些学生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的误解,引发了一些学生的政治信仰危机。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游戏、网络爱情等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荒废了学业。不良信息的入侵和网络犯罪,传销等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也构成危害和威胁。
1.3大学生群体面临的身心压力不断加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群体身心所承受的压力陡增。主要体现在经济贫困,就业压力以及多种因素促成的心理发展失衡等。
首先,经济困难群体的生活压力。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近年来,大学学费大幅提高,学费和生活贫困生明显增加,特别是农村和下岗家庭的子女所承担的压力陡增。虽然近几年,贫困大学生群体日益受到关注,国家、社会团体和学校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资助,也切实解决了他们的部分经济困难,但是,仍有不少大学生享受不到这种关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依然“赤贫”,存留着“荒芜的精神家园”,由经济困难引发的自卑,自闭等心理现象严重,阻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毕业生群体的创业就业压力。从九十年代后期高校逐年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而社会领域部门对大学生的新增需求越来越少,大学生求职成功机会相对而言越来越小,大学毕业的初次就业率基本上一次性由过去的90%跌落到65%左右。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骤然加剧,据教育部最新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由于受金融危机的严峻经济形势影响,2008年度将有15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619毕业生面临就业,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压力日趋紧张。
再次,多种因素促成的心理发展失衡。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报告显示,大学生成心理病变的“重灾群体”,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面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专家分析,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学业压力如果长期得不到释放,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也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另外,大学生利益占有与分享不均衡,也会导致心理失衡,轻则出现精神异常,重则出现自杀、犯罪等严重事件,高校近年频频出现的负面事件多数就是严重心理问题所导致的后果。
2、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现实路径选择
2.1重视思想引领,构建励志教育理论体系;
实行励志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其重要内容。加强励志教育可以进一步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和高技思想政治工作加大了关注力度。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要把励志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思想引领,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现实意义,构建励志教育的理论体系,以增强励志教育的实际作用和效果。 2.2注重载体建设,建构励志教育组织平台
构筑励志教育的有效平台和载体,对于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
首先,成立“励志讲堂”。把励志讲堂作为实施大学生励志教育的主要载体,借助这个平台来开展励志教育。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下设“助志教育工作办公室”,设立办公室主任(可由党总支书记或者副书记兼任)总负责,下设调研部,组织部、策划部,宣传部、外联部等,具体负责运作相关工作。用到组织流畅、职责分明。
其次,按照确立的教育主题,各部门分工协作实施。调研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分析研究需要进行励志教育的群体性质,比如大学生贫困群体、心理障碍群体,学习目标不明群体、转专业降级生群体、就业困难群体,优秀示范性群体、励志创业群体、考研出国群体等,然后根据所调研的需求信息确立励志教育的内容,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组织部根据调研的反馈信息内容,告知人事部应确定的励志报告的主讲人选。策划部宣传部策划部要根据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学生需求状况,确定励志教育的主题内容和性质,进行精心策划和宣传。外联部负责广拓资源,在社会上挖掘在某行业做出突出成就的成功人士。如企业家、教育家、创业家、专家教授等,在校内寻找在学业、创业、能力发展等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学生,作为大学生的励志榜样。人事部把外联部拓展的优秀人才建立人事资源库。并分门别类进行统计汇总,另外在校内可以成立“大学生励志英才报告团”、“大学生励志共进互助营”等,建立优秀学生如考研,就业、出国、创业、学科竞赛、科技立项,年度人物等方面的英才资源库,通过他们来进行引领和教育,往往这种同群体中同龄人自强自立的事迹,这种身边触手可及的力量更具有针对性和震撼性。
再次,根据教育主题内容和受教育群体性质的不同,确立励志教育的类型,比如报告会、座谈交流会、课堂教学,拓展训练等。如浙江科技学院的“企业家进校园”报告会就是很不错的典型,延伸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达到育人成材的目的。
2.3强化文化感召,构筑励志教育文化氛围
通过励志教育,积极营造构筑“励志文化”氛围。如可以围绕励志主题,开展“心怀感恩,励志成才”、“感恩父母,点亮亲情”和“感谢师长,快乐成长”等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励志成才。“算算亲情帐,感知父母恩——算算家长为自己大学学习的投资成本”,“回报父母,不要等到毕业后——给父母的一封信”,“成长路上有你有我——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追寻校友精彩足迹,与校友共话成长”、“相约校园,快乐成长——毕业生大学成长故事讲述”、“感动你我,就在身边”征文比赛等一系列活动,都有助于励志文化氛围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同辈群体以及父母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力促“80后”大学生秉承传统美德、学会感恩、学会尊重,担当责任,矢志成才。励志文化有助于教育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现,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品格,激发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励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热忱,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营造好学上进、争创成才的良好文化氛围,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责任和奉献,通过自强不息的精神彰显人性的尊严和价值。
2.4积极广拓资源,形成励志教育长效机制
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除要丰富载体以外,还要有丰富的资源,前面已提到,在进行励志教育组织建设的基础上,下属部门要积极广拓社会资源,扶持先进典型。另外,要加强励志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尽量做到届制化,机制化,丰富载体、广拓资源、扩大宣传、深化主题、积极营造励志文化氛围,把励志教育长期开展下去,以形成学校学院的励志文化品牌,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育人成材的目的。
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加教育的实效性为视角,在优化主题教育现实路径的基础上,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励志教育的四个原则,主体的针对性、思想引领性、注重实践性,把握时代性和遵循规律性,只有如此才能把握教育的方向,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也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的学习目标不明、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这对于新时期大学生扫清思想障碍,清除思维幽闭,开拓思路、拓展视野,更好的成长成材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新世纪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出现,因此,作为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政工作者要不断学习,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寻和开辟励志教育的新途径,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技巧,丰富优化教育的平台和载体,更新教育的主题和内容,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励志教育;实效性;新时期;探析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是当今世界综合实力竞争的前沿阵地。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是摆在广大思政工作者面前永恒的课题。
大学生励志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励志”意为激发志气,振作精神,奋发进取,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远大目标,以求有所作为。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育者,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以优化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从励志教育的背景,路径选择,把握原则和现实意义三个层面来探讨和分析励志教育的实效性。
1、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1.1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时期,世界多极他,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碰撞、融合争斗,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深化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和创业模式等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发生明显变化。思想活动的主体性,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加之,随着中国社会城乡差距、贫困差距的不断扩大,权力腐败、就业形势严峻,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的存在,致使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价值观念等出现严重偏差。
1.2电脑网络媒体的深入发展和普及,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当今,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据工信部统计,截至到2008年11月底,我国互联网网民人数达到2.9亿,网络越来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高校也和整个社会一样。校园网设备的迅速更新换代,各教学,行政部门及学生公寓的联网,网络与师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日渐融为一体,大学生网民也急剧增加。据统计,大学生网民已逾1300多万。北京、上海等高校的超过一半的大学生上网超过两小时,远超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广大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能力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网络不良信息和错误的价值观念对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造成一些学生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的误解,引发了一些学生的政治信仰危机。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游戏、网络爱情等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荒废了学业。不良信息的入侵和网络犯罪,传销等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也构成危害和威胁。
1.3大学生群体面临的身心压力不断加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群体身心所承受的压力陡增。主要体现在经济贫困,就业压力以及多种因素促成的心理发展失衡等。
首先,经济困难群体的生活压力。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近年来,大学学费大幅提高,学费和生活贫困生明显增加,特别是农村和下岗家庭的子女所承担的压力陡增。虽然近几年,贫困大学生群体日益受到关注,国家、社会团体和学校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资助,也切实解决了他们的部分经济困难,但是,仍有不少大学生享受不到这种关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依然“赤贫”,存留着“荒芜的精神家园”,由经济困难引发的自卑,自闭等心理现象严重,阻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毕业生群体的创业就业压力。从九十年代后期高校逐年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而社会领域部门对大学生的新增需求越来越少,大学生求职成功机会相对而言越来越小,大学毕业的初次就业率基本上一次性由过去的90%跌落到65%左右。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骤然加剧,据教育部最新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由于受金融危机的严峻经济形势影响,2008年度将有15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619毕业生面临就业,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压力日趋紧张。
再次,多种因素促成的心理发展失衡。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报告显示,大学生成心理病变的“重灾群体”,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面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专家分析,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学业压力如果长期得不到释放,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也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另外,大学生利益占有与分享不均衡,也会导致心理失衡,轻则出现精神异常,重则出现自杀、犯罪等严重事件,高校近年频频出现的负面事件多数就是严重心理问题所导致的后果。
2、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现实路径选择
2.1重视思想引领,构建励志教育理论体系;
实行励志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其重要内容。加强励志教育可以进一步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和高技思想政治工作加大了关注力度。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要把励志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思想引领,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现实意义,构建励志教育的理论体系,以增强励志教育的实际作用和效果。 2.2注重载体建设,建构励志教育组织平台
构筑励志教育的有效平台和载体,对于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
首先,成立“励志讲堂”。把励志讲堂作为实施大学生励志教育的主要载体,借助这个平台来开展励志教育。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下设“助志教育工作办公室”,设立办公室主任(可由党总支书记或者副书记兼任)总负责,下设调研部,组织部、策划部,宣传部、外联部等,具体负责运作相关工作。用到组织流畅、职责分明。
其次,按照确立的教育主题,各部门分工协作实施。调研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分析研究需要进行励志教育的群体性质,比如大学生贫困群体、心理障碍群体,学习目标不明群体、转专业降级生群体、就业困难群体,优秀示范性群体、励志创业群体、考研出国群体等,然后根据所调研的需求信息确立励志教育的内容,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组织部根据调研的反馈信息内容,告知人事部应确定的励志报告的主讲人选。策划部宣传部策划部要根据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学生需求状况,确定励志教育的主题内容和性质,进行精心策划和宣传。外联部负责广拓资源,在社会上挖掘在某行业做出突出成就的成功人士。如企业家、教育家、创业家、专家教授等,在校内寻找在学业、创业、能力发展等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学生,作为大学生的励志榜样。人事部把外联部拓展的优秀人才建立人事资源库。并分门别类进行统计汇总,另外在校内可以成立“大学生励志英才报告团”、“大学生励志共进互助营”等,建立优秀学生如考研,就业、出国、创业、学科竞赛、科技立项,年度人物等方面的英才资源库,通过他们来进行引领和教育,往往这种同群体中同龄人自强自立的事迹,这种身边触手可及的力量更具有针对性和震撼性。
再次,根据教育主题内容和受教育群体性质的不同,确立励志教育的类型,比如报告会、座谈交流会、课堂教学,拓展训练等。如浙江科技学院的“企业家进校园”报告会就是很不错的典型,延伸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达到育人成材的目的。
2.3强化文化感召,构筑励志教育文化氛围
通过励志教育,积极营造构筑“励志文化”氛围。如可以围绕励志主题,开展“心怀感恩,励志成才”、“感恩父母,点亮亲情”和“感谢师长,快乐成长”等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励志成才。“算算亲情帐,感知父母恩——算算家长为自己大学学习的投资成本”,“回报父母,不要等到毕业后——给父母的一封信”,“成长路上有你有我——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追寻校友精彩足迹,与校友共话成长”、“相约校园,快乐成长——毕业生大学成长故事讲述”、“感动你我,就在身边”征文比赛等一系列活动,都有助于励志文化氛围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同辈群体以及父母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力促“80后”大学生秉承传统美德、学会感恩、学会尊重,担当责任,矢志成才。励志文化有助于教育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现,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品格,激发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励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热忱,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营造好学上进、争创成才的良好文化氛围,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责任和奉献,通过自强不息的精神彰显人性的尊严和价值。
2.4积极广拓资源,形成励志教育长效机制
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除要丰富载体以外,还要有丰富的资源,前面已提到,在进行励志教育组织建设的基础上,下属部门要积极广拓社会资源,扶持先进典型。另外,要加强励志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尽量做到届制化,机制化,丰富载体、广拓资源、扩大宣传、深化主题、积极营造励志文化氛围,把励志教育长期开展下去,以形成学校学院的励志文化品牌,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育人成材的目的。
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加教育的实效性为视角,在优化主题教育现实路径的基础上,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励志教育的四个原则,主体的针对性、思想引领性、注重实践性,把握时代性和遵循规律性,只有如此才能把握教育的方向,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也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的学习目标不明、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这对于新时期大学生扫清思想障碍,清除思维幽闭,开拓思路、拓展视野,更好的成长成材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新世纪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出现,因此,作为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政工作者要不断学习,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寻和开辟励志教育的新途径,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技巧,丰富优化教育的平台和载体,更新教育的主题和内容,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