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成功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评价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且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流于形式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为了合作而“合坐”。我听过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突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也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又或者说这样的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吗?其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并不是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了!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学困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3、自由放任,缺乏调控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热闹,实际上乱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干脆把此时作为玩耍的绝好机会。这种无效的讨论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最终导致两极分化,降低了學习效果。
4、评价不到位,合作低效
评价不到位,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不能给予积极有效的褒奖和激励。有的教师在各小组汇报时一味说“很好”或单纯说“这一组最快”,不能敏锐地判别、及时地引领。误导学生的浮躁求速,扼杀学生的不同意见。只关注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忽略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映,只注重合作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奖励合作学习的汇报者,忘却小组学习的合作者。评价主体单一、形式单一,评价无形中变成了一种甄别过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能高效吗?
二、 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1、找准时机,创设情境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致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地思考、理智地分析。比如,在三年级教认识分数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咱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好不好?(三个盒子,里面分别装有6、8、12支铅笔,请三名同学上前来拿出各自盒子里铅笔的二分之一给大家看)老师说:猜一猜,他们谁拿的对?这时,同学们众说纷纭。(因为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保密的)老师接着说:是不是他们拿错了呢,谁再拿?(再找同学拿一遍,正常结果还是一样)老师及时说:我告诉他们都拿二分之一,但是结果怎么不一样呢?讨论一下?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这就是教师用学生喜欢的游戏为出发点,提出疑问,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激起他们想参与并积极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2、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合作意识,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3、教师积极参与,切实进行课堂合作学习的调控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新角色,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学生一起交流,同学生一起讨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到榜样效应。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保护儿童文化,允许学生争辩,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要牢记自己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只是学习小组中的一员,不能以“传授者”或时刻以“首席”的身份自居,更多的是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让学生合作讨论一组图形的共同特点。教师也参与其中,有的小组活动开展的非常顺利,教师就及时表扬,有的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受阻时,教师就及时制止,及时点拨……这样,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才得到了保证!
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评价机制,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也能使合作学习更为有效的开展下去。小组合作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结合起来,把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成员的评价结合起来,采用评比积分的鼓励机制,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导评等多种方法,强化评价的监督、激励、导向作用。
总之,通过小组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持续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评价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且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流于形式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为了合作而“合坐”。我听过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突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也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又或者说这样的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吗?其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并不是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了!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学困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3、自由放任,缺乏调控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热闹,实际上乱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干脆把此时作为玩耍的绝好机会。这种无效的讨论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最终导致两极分化,降低了學习效果。
4、评价不到位,合作低效
评价不到位,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不能给予积极有效的褒奖和激励。有的教师在各小组汇报时一味说“很好”或单纯说“这一组最快”,不能敏锐地判别、及时地引领。误导学生的浮躁求速,扼杀学生的不同意见。只关注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忽略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映,只注重合作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奖励合作学习的汇报者,忘却小组学习的合作者。评价主体单一、形式单一,评价无形中变成了一种甄别过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能高效吗?
二、 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1、找准时机,创设情境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致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地思考、理智地分析。比如,在三年级教认识分数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咱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好不好?(三个盒子,里面分别装有6、8、12支铅笔,请三名同学上前来拿出各自盒子里铅笔的二分之一给大家看)老师说:猜一猜,他们谁拿的对?这时,同学们众说纷纭。(因为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保密的)老师接着说:是不是他们拿错了呢,谁再拿?(再找同学拿一遍,正常结果还是一样)老师及时说:我告诉他们都拿二分之一,但是结果怎么不一样呢?讨论一下?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这就是教师用学生喜欢的游戏为出发点,提出疑问,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激起他们想参与并积极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2、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合作意识,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3、教师积极参与,切实进行课堂合作学习的调控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新角色,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学生一起交流,同学生一起讨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到榜样效应。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保护儿童文化,允许学生争辩,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要牢记自己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只是学习小组中的一员,不能以“传授者”或时刻以“首席”的身份自居,更多的是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让学生合作讨论一组图形的共同特点。教师也参与其中,有的小组活动开展的非常顺利,教师就及时表扬,有的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受阻时,教师就及时制止,及时点拨……这样,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才得到了保证!
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评价机制,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也能使合作学习更为有效的开展下去。小组合作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结合起来,把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成员的评价结合起来,采用评比积分的鼓励机制,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导评等多种方法,强化评价的监督、激励、导向作用。
总之,通过小组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持续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