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教育是对我们学生教育的基础部分,“万事开头难”,因此我们教育者必须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是我们首要的教学方式。如何结合实际生活来引起学生对道德与法律的重视,也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思考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182
引言:小学是学生道德思维发展和法律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制课程对他们而言有着重大的教学意义。老师在进行授课时,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上的各类行为准则和道德的标准,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通常将道德概念化,让孩子去记忆,没有注重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这不符合我国当前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应着手将道德与法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融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践行道德标准,树立法律意识。
一、合理选择教学方式
在小学教育课堂上,教师选择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应该和学生的表现相得益彰,即老师的教学应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教育。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应从学生本身的多方面因素来考虑,并将其作为选择教学模式的筛选选项,并结合生活,将其转化为符合学生实际特征的教学方法,以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道德与法治课上,通常会有一些培养孩子性格的文章,他们通常是具有针对性的。教师可以在授课前,让学生先理解何为“消极”和“积极”。由于小学生明辩是非善恶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分享生活的小故事,对敢于分享的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跟进,并且针对这个学生的性格,将其消极一面的情绪进行把控,让孩子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学习态度,从而降低该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出现不良行为的概率。教师的跟进,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消极的态度和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帮助其战胜自己的弱点,逐步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学生。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社会生活
在进行道德与法制的教学设计时,老师可以将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写进教案,作为课堂导入,将教学与现实生活进行关联,继而让学生获得的每一个理论知识,都有着强大的实际事例作为支撑。教师可以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当下的时事热点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例如,以当下最热的道德问题“老人摔倒该不该扶”为例,教师可以以此为话题,引发学生们去主动思考事件中主要人物所做出的部分作为中,展现出了哪些道德标准。在一些公共场合内,教师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人们的行为准则,比如不能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进一步就做到实际生活与教学的相结合,在观察社会生活中学生也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对概念化的道德知识加深记忆并且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将课堂教学内容向生活化延伸
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应局限拘泥于课本的知识,也应该帮助学生向课外拓展,从而将局限在书本的教学资源无限放大,延伸到社会、生活之中,其次,學生可以再通过具体实践为自己带来亲身经验。教师必须有能力将教材的内容讲“活”,让知识与社会和生活结合并延伸。让学生们乐于参加这些实际的活动,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以后,知识才能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并逐渐长成参天大树。课本当中对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课文。教师应从日常生活出发,告诉学生不乱丢垃圾,及时进行垃圾分类,并向学生拓展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并带领学生们实际操作,再让学生将自己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再比如,城市工业废水直排进河里,对人们的健康和环境都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那么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校门,让学生们分组去观察调查被污染的河流,清理河中的垃圾等。伴随得分制的奖励机制,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进而达成良好的课外延伸。通过实际的操作后,学生可以将知识带入到实际生活中,使道德与法制课充分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思想升华,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加强事例资源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
生活中有很多实际问题可以与我们的课程相结合,但教师应该注重其教学的实用性,不能拿出的例子没有代表性或没有实际意义。针对知识点,选择的事例可以比较简单,但学生很感兴趣,注重实用性,二者相辅相成,达到“1+1大于2”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不应一味地将教学活动围绕自己展开,这样容易形成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听学生的不良效应。教师应该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避免或者改变这种教师个人意识过强的教学行为。通过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在教材内容与课外事例的紧密联系中获得道德与法律的知识。
五、采用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方式
传统应试教育下,学生进行知识检测的方式大都来源于考试,以成绩来评价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果。但是既然要结合生活,就同时要重视实践内容的考核,做到实践与理论双向考核。在这种课程检测模式下,学生的能力并不只局限在分数,因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是无法具体到分数的,是不能用分值去评价其程度的。教师可将学生的实践成绩以“A+,A,B,C,D”等形式进行评价,对于一些表现一般的学生,教师要针对其薄弱点进行点播与及时反馈,鼓励学生去改变,避免评价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教师应呼吁学生通过努力向更高的级别冲击.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人、服务人民。在过程当中学生们互相帮助,通力合作,也可以让学生们之间产生良好的友谊和合作意识。最后,教师要对其做出的实践活动进行公正的评价。
结束语: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教师要将生活实际与课堂知识进行结合,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将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的道德与法治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齐喜.论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v.15(06):201-202.
[2]许娟.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85-86.
[3]高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J].小学时代,2020(2):71-71.
浙江省慈溪市长河镇蓝天小学
关键词: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182
引言:小学是学生道德思维发展和法律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制课程对他们而言有着重大的教学意义。老师在进行授课时,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上的各类行为准则和道德的标准,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通常将道德概念化,让孩子去记忆,没有注重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这不符合我国当前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应着手将道德与法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融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践行道德标准,树立法律意识。
一、合理选择教学方式
在小学教育课堂上,教师选择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应该和学生的表现相得益彰,即老师的教学应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教育。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应从学生本身的多方面因素来考虑,并将其作为选择教学模式的筛选选项,并结合生活,将其转化为符合学生实际特征的教学方法,以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道德与法治课上,通常会有一些培养孩子性格的文章,他们通常是具有针对性的。教师可以在授课前,让学生先理解何为“消极”和“积极”。由于小学生明辩是非善恶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分享生活的小故事,对敢于分享的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跟进,并且针对这个学生的性格,将其消极一面的情绪进行把控,让孩子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学习态度,从而降低该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出现不良行为的概率。教师的跟进,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消极的态度和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帮助其战胜自己的弱点,逐步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学生。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社会生活
在进行道德与法制的教学设计时,老师可以将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写进教案,作为课堂导入,将教学与现实生活进行关联,继而让学生获得的每一个理论知识,都有着强大的实际事例作为支撑。教师可以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当下的时事热点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例如,以当下最热的道德问题“老人摔倒该不该扶”为例,教师可以以此为话题,引发学生们去主动思考事件中主要人物所做出的部分作为中,展现出了哪些道德标准。在一些公共场合内,教师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人们的行为准则,比如不能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进一步就做到实际生活与教学的相结合,在观察社会生活中学生也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对概念化的道德知识加深记忆并且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将课堂教学内容向生活化延伸
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应局限拘泥于课本的知识,也应该帮助学生向课外拓展,从而将局限在书本的教学资源无限放大,延伸到社会、生活之中,其次,學生可以再通过具体实践为自己带来亲身经验。教师必须有能力将教材的内容讲“活”,让知识与社会和生活结合并延伸。让学生们乐于参加这些实际的活动,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以后,知识才能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并逐渐长成参天大树。课本当中对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课文。教师应从日常生活出发,告诉学生不乱丢垃圾,及时进行垃圾分类,并向学生拓展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并带领学生们实际操作,再让学生将自己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再比如,城市工业废水直排进河里,对人们的健康和环境都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那么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校门,让学生们分组去观察调查被污染的河流,清理河中的垃圾等。伴随得分制的奖励机制,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进而达成良好的课外延伸。通过实际的操作后,学生可以将知识带入到实际生活中,使道德与法制课充分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思想升华,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加强事例资源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
生活中有很多实际问题可以与我们的课程相结合,但教师应该注重其教学的实用性,不能拿出的例子没有代表性或没有实际意义。针对知识点,选择的事例可以比较简单,但学生很感兴趣,注重实用性,二者相辅相成,达到“1+1大于2”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不应一味地将教学活动围绕自己展开,这样容易形成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听学生的不良效应。教师应该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避免或者改变这种教师个人意识过强的教学行为。通过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在教材内容与课外事例的紧密联系中获得道德与法律的知识。
五、采用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方式
传统应试教育下,学生进行知识检测的方式大都来源于考试,以成绩来评价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果。但是既然要结合生活,就同时要重视实践内容的考核,做到实践与理论双向考核。在这种课程检测模式下,学生的能力并不只局限在分数,因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是无法具体到分数的,是不能用分值去评价其程度的。教师可将学生的实践成绩以“A+,A,B,C,D”等形式进行评价,对于一些表现一般的学生,教师要针对其薄弱点进行点播与及时反馈,鼓励学生去改变,避免评价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教师应呼吁学生通过努力向更高的级别冲击.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人、服务人民。在过程当中学生们互相帮助,通力合作,也可以让学生们之间产生良好的友谊和合作意识。最后,教师要对其做出的实践活动进行公正的评价。
结束语: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教师要将生活实际与课堂知识进行结合,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将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的道德与法治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齐喜.论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v.15(06):201-202.
[2]许娟.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85-86.
[3]高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J].小学时代,2020(2):71-71.
浙江省慈溪市长河镇蓝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