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育人路漫漫,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认真探索。为了更好引导班级家长的育人理念,平复自己育人过程中复杂情绪,也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有幸读到《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这本书。书中主要讲的是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先顺应再教育,不焦虑不对抗,里面有理论,也有大量的案例。我们抓狂、焦虑的事情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案例。
关键词:心理;教育;情绪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186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观点,跟大家分享一下。文章开篇讲的就是调解心理的魔法-认知疗法。第一次读,我还不是特别能理解这个认知疗法。我总会认为孩子的思维也没有发展这么快,自己是个有文化的成年人,认知总不能出错吧。其实不是这个意思,认知疗法的原理是:直接决定我们情绪和行为的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对事情的认知(看法)。如果你改变了对事情的认知(看法),就可以直接改变情绪和行为。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作为家长的都知道,尽量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去发火不去打骂孩子,可是往往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到,情绪是忍不住的,说来她就来。发完火,孩子哇哇哭,我们自己也气得发抖,事情好像更糟了,事后我们自己又会后悔,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后妈。其实这个情绪背后是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或自动思维在影响。《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这本书梳理讲了三个特别实用的认知思维,让我们对这件事情换一个维度来看待,就看你会不会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三个认知思维就是一、“坏事变好事”,二、“沒什么,很正常”,三、“顺其自然”。这三个思维顺序是不能乱的,打个比方:这次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数学这么简单的口算错了三四五道,单位也不带,语文生字也错了一堆,总归就是孩子错的地方在家长看来都是不应该错的,一拿到这个试卷,作为家长的我们可能就开始暴跳如雷,噼里啪啦就是一顿拷问:这20-2=28你是怎想的?这个生字之前不是默过吗?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会错?上课干什么去了?考试想什么去了?.....然后一堆灵魂拷问后,孩子已经懵了,脑袋里一片空白,再拷问几句可能就开始哭,家长脾气又见长,可能把试卷会一扔。这些行为其实就是习惯性思维和自动思维,发完火到最后,我们家长自己在那懊恼,孩子也不开心,也静不下心来学习,做家长的等情绪平复后还是要重新拿起试卷,该做的还是得做。那么现在这本书从认知疗法上面告诉我们处理这件事情,分三个步骤:首先用“好事变坏事”这个思维来调整我们马上要爆发的情绪,虽然这一次考砸了,至少我们知道孩子不足的地方在哪里,也检验了孩子这段时间上课怎么样,什么知识不牢固,也可以让我们对这段时间的学习进行下反思,哪些地方还可以多加改进,可以调整我们的计划,这样一想,是不是这个马上要爆发的情绪会收敛一点,然后用:“很正常,没什么”来调整我们的心理,孩子这一辈子要接受的考试和考验还多着呢,这只是众多中的一次,既然是学习,肯定就会有掌握的不够牢固的知识,成绩起起伏伏本身也是正常的事情,然后我们也可以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自己小学的时候,成绩难道一直能固定很好吗?所以没什么,很正常,我感觉现在我的孩子比我小时候就强太多,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待孩子也是一样。
接下来在文章的后面还讲到家庭教育上一个观点,我认为也是比较实用的:顺应心理,有效沟通。那么,如何去顺应孩子的心理?书里也讲到,一是无条件的接纳和共情,要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长的力量。比如说对于爱磨蹭的孩子,我们首先要接纳他磨蹭这件事情是有原因的。毕竟他还是个小孩,不可能像我们大人一样,知道这个社会有很多规则,能自主的管理好自己,也不一定能知道时间的紧迫性。而往往我们认为的磨蹭,其实仅仅只是因为孩子的节奏没有跟上我们作为家长的节奏而已,其实他们在孩子这个同龄阶段来说,可能节奏感都差不太多,所以我们要理解、接纳。二是要通过结果来影响孩子的行为。比如,还是说到磨蹭这件事情,有时候我们可能嘴皮说破了,也没太多改观,那我们就换个方式。比如说起床这件事,如果在喊第三次或者我们情绪要来的时候,我们可以跟孩子说:这是妈妈最后一次心平气和的提醒你做这个事情,然后我还要告诉你,现在离迟到不到20分钟,我们如果在7:30分不出门的话,今天就会迟到。接下来你就自己安排自己的事,然后做好了就通知妈妈送你。可能孩子对你说的这些话都是无视的,那么他可能就会迟到。那迟到这件事情他是会收到惩罚的,那么下一次我相信我们再这样做的时候,肯定会比第一次有效。但是书里说的无条件接纳并不是说孩子提的什么要求都要去顺应和满足,作者说,顺应心理,并不等同于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对待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可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原则,适当满足,适当拒绝。相信孩子的要求都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要过度,比如说吃垃圾食品这件事,适当满足就好了。第二原则,先说好,再说不。意思就是先顺应孩子的要求,适当满足,再和孩子约定,把要求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先说好,孩子高兴了觉得商量管用,就不会闹;再说不,因为得到了满足,就会感恩,比较愿意接受约束。第三原则,约定的执行要有弹性。其实我觉得这个事情,放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也是,我们很多时候会给自己立很多Flag,其实我们真正能按照自己计划走的应该比较少吧。就拿妈妈们减肥这件事情来说,所以对待孩子也是一样的,不要太执着于规则,有时候适当的有点弹性,或者做出一点点让步,让孩子心理得到一定的平衡。你会发现,孩子感受到了你的爱,在这个过程中也学会了通情达理,后续孩子就能配合的更好,约定也会遵守得更好。
其实书中类似的这种接地气的实操理论有很多,作者倡导说,好习惯的培养真的不用着急,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是很重要的,但每一个阶段都起不了绝对的决定性作用,每个阶段都有机会。作为妈妈,要学会做60分的妈妈,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需要做到百分百的完美妈妈。每个妈妈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养育孩子,也要相信自己都是最适合我们孩子的父母,也能将孩子养育长大。
孩子成长的路很长,我们静静的,慢慢的陪她们一起长大,我们要做孩子的“副驾驶”,而不是孩子人生的驾驶员。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博才金鹰小学 410006
关键词:心理;教育;情绪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186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观点,跟大家分享一下。文章开篇讲的就是调解心理的魔法-认知疗法。第一次读,我还不是特别能理解这个认知疗法。我总会认为孩子的思维也没有发展这么快,自己是个有文化的成年人,认知总不能出错吧。其实不是这个意思,认知疗法的原理是:直接决定我们情绪和行为的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对事情的认知(看法)。如果你改变了对事情的认知(看法),就可以直接改变情绪和行为。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作为家长的都知道,尽量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去发火不去打骂孩子,可是往往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到,情绪是忍不住的,说来她就来。发完火,孩子哇哇哭,我们自己也气得发抖,事情好像更糟了,事后我们自己又会后悔,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后妈。其实这个情绪背后是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或自动思维在影响。《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这本书梳理讲了三个特别实用的认知思维,让我们对这件事情换一个维度来看待,就看你会不会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三个认知思维就是一、“坏事变好事”,二、“沒什么,很正常”,三、“顺其自然”。这三个思维顺序是不能乱的,打个比方:这次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数学这么简单的口算错了三四五道,单位也不带,语文生字也错了一堆,总归就是孩子错的地方在家长看来都是不应该错的,一拿到这个试卷,作为家长的我们可能就开始暴跳如雷,噼里啪啦就是一顿拷问:这20-2=28你是怎想的?这个生字之前不是默过吗?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会错?上课干什么去了?考试想什么去了?.....然后一堆灵魂拷问后,孩子已经懵了,脑袋里一片空白,再拷问几句可能就开始哭,家长脾气又见长,可能把试卷会一扔。这些行为其实就是习惯性思维和自动思维,发完火到最后,我们家长自己在那懊恼,孩子也不开心,也静不下心来学习,做家长的等情绪平复后还是要重新拿起试卷,该做的还是得做。那么现在这本书从认知疗法上面告诉我们处理这件事情,分三个步骤:首先用“好事变坏事”这个思维来调整我们马上要爆发的情绪,虽然这一次考砸了,至少我们知道孩子不足的地方在哪里,也检验了孩子这段时间上课怎么样,什么知识不牢固,也可以让我们对这段时间的学习进行下反思,哪些地方还可以多加改进,可以调整我们的计划,这样一想,是不是这个马上要爆发的情绪会收敛一点,然后用:“很正常,没什么”来调整我们的心理,孩子这一辈子要接受的考试和考验还多着呢,这只是众多中的一次,既然是学习,肯定就会有掌握的不够牢固的知识,成绩起起伏伏本身也是正常的事情,然后我们也可以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自己小学的时候,成绩难道一直能固定很好吗?所以没什么,很正常,我感觉现在我的孩子比我小时候就强太多,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待孩子也是一样。
接下来在文章的后面还讲到家庭教育上一个观点,我认为也是比较实用的:顺应心理,有效沟通。那么,如何去顺应孩子的心理?书里也讲到,一是无条件的接纳和共情,要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长的力量。比如说对于爱磨蹭的孩子,我们首先要接纳他磨蹭这件事情是有原因的。毕竟他还是个小孩,不可能像我们大人一样,知道这个社会有很多规则,能自主的管理好自己,也不一定能知道时间的紧迫性。而往往我们认为的磨蹭,其实仅仅只是因为孩子的节奏没有跟上我们作为家长的节奏而已,其实他们在孩子这个同龄阶段来说,可能节奏感都差不太多,所以我们要理解、接纳。二是要通过结果来影响孩子的行为。比如,还是说到磨蹭这件事情,有时候我们可能嘴皮说破了,也没太多改观,那我们就换个方式。比如说起床这件事,如果在喊第三次或者我们情绪要来的时候,我们可以跟孩子说:这是妈妈最后一次心平气和的提醒你做这个事情,然后我还要告诉你,现在离迟到不到20分钟,我们如果在7:30分不出门的话,今天就会迟到。接下来你就自己安排自己的事,然后做好了就通知妈妈送你。可能孩子对你说的这些话都是无视的,那么他可能就会迟到。那迟到这件事情他是会收到惩罚的,那么下一次我相信我们再这样做的时候,肯定会比第一次有效。但是书里说的无条件接纳并不是说孩子提的什么要求都要去顺应和满足,作者说,顺应心理,并不等同于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对待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可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原则,适当满足,适当拒绝。相信孩子的要求都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要过度,比如说吃垃圾食品这件事,适当满足就好了。第二原则,先说好,再说不。意思就是先顺应孩子的要求,适当满足,再和孩子约定,把要求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先说好,孩子高兴了觉得商量管用,就不会闹;再说不,因为得到了满足,就会感恩,比较愿意接受约束。第三原则,约定的执行要有弹性。其实我觉得这个事情,放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也是,我们很多时候会给自己立很多Flag,其实我们真正能按照自己计划走的应该比较少吧。就拿妈妈们减肥这件事情来说,所以对待孩子也是一样的,不要太执着于规则,有时候适当的有点弹性,或者做出一点点让步,让孩子心理得到一定的平衡。你会发现,孩子感受到了你的爱,在这个过程中也学会了通情达理,后续孩子就能配合的更好,约定也会遵守得更好。
其实书中类似的这种接地气的实操理论有很多,作者倡导说,好习惯的培养真的不用着急,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是很重要的,但每一个阶段都起不了绝对的决定性作用,每个阶段都有机会。作为妈妈,要学会做60分的妈妈,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需要做到百分百的完美妈妈。每个妈妈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养育孩子,也要相信自己都是最适合我们孩子的父母,也能将孩子养育长大。
孩子成长的路很长,我们静静的,慢慢的陪她们一起长大,我们要做孩子的“副驾驶”,而不是孩子人生的驾驶员。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博才金鹰小学 4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