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育者不懈地追求目标。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教师的教学方法、实施手段是否运用恰当、有助于学生成长呢?并不是教师说了算,得立足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日志反思对数学教学具有哪些价值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所教的五年级两个班的课堂反思案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有效教学;反思意识;教学相长
一、 信息反馈功能
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课堂上,我们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进而确定教学目标。
四班第七、八单元的测验成绩比三班多了1.8分,这个成绩对四班学生而言,是一个响当当的鼓舞。他们靠自己的认真、努力和谦虚的学习态度反超了三班。
反思平时的学习,四班是比较扎实的,就是后进生太多,不及格的人成绩太低,拉低了平均分,平时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三班的同学课堂学习比较积极,课堂气氛热烈,但学习兴趣不高的同学,课堂上经常开小差,使得三班的成绩忽上忽下。为此我进行了策略调整:四班的课堂,主抓后进生的课堂作业、课后订正。三班的课堂,主抓课堂反应,抓评讲,抓常规。扬长避短,帮助学生做好复习工作。
二、 课堂调控功能
上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许多生成性的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这些始料不及的问题,教师既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状态,调整教学思路,又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这节《复式折线统计图》我是这样进行的:出示一道与例题相似的例题,先讲解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画法、特点、优越性以及要注意的地方。然后让学生按小组分工合作,举手汇报课本上的例题和课后习题。四班的同学表现出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的状况。
反思这节课,学生在做完大课间操后,有些疲劳倦怠,解决问题就比较磨蹭,讲题的效率也不高。于是三班的课堂我进行了调整,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先抛出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试着画出例题中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学生一番探索后,大部分学生找到了画图的方法,充满自信。老师适时做了补充,学生听课、记笔记很认真,他们因为自己的主动探索而变得非常积极,教学效果显著。原來这就是教学相长啊!只有教师关注学生、激发学生并全面依赖学生了,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完善教学。
三、 调节教学功能
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真分析,使学生学会学习内容,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比较客观地把握课堂,进行教学重组,促使教学过程和谐、有序地进行。
这是一节课题为“打电话”的课堂,在四班上完课,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因为从课的导入开始老师就牵着学生走,复习了沏茶问题、烙饼问题,总结了“同时进行”“都不闲着”这样解决问题可以使事情事半功倍的策略。然后就给出了“打电话”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恰巧给出的方法都是与老师的PPT正好吻合的方法。但在向最优化方案优化的时候,学生反而都把例题情境中的人员进行分组了,没有几个同学想到“可以不分组,让前面打完电话的同学不空闲,继续打电话”能够最大限度节省时间这样的策略。而这时,下课的铃声已经响了。挫败感在老师的心中油然而生。由于课的重点没有抓住,时间的安排不当,重、难点也就难以突破。
反思这节课,在课堂上老师过于依赖PPT,被多媒体课件困住了手脚。于是在三班的课堂上进行了如下的尝试:利用课间时间,老师在黑板上简要写了问题情境,用方框代表老师,圆形代表队员,线上标时间表示第几分钟。然后画了一个包含时间、新接到通知人数和接到通知总人数的表格。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上课老师就开门见山地提出“打电话”问题情境:老师要带十五名队员去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每分钟通知一人,如何才能尽快地通知到每个队员,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方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自己的方案。
有序地安排和充分的信任,使学生如获至宝,兴奋地画了起来。呈现出有分3组的、分5组的,还有不分组的更快的方法。师生通过对比、总结、优化,最终就4分钟通知完所有人的方案达成了共识。这样调整后,学生真正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
四、 激励促进功能
数学教学一直强调严谨性,数学知识呈现更是严格,不能随意改变其外延或内涵。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个性差异,表现出对问题的见解不同。需要我们关注课堂,立足学生,激活思维,拓展深度,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在三班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复习课时,老师按部就班,多媒体展示题目,学生做一道,老师讲一道。课是讲完了,却总也觉得效果不好,推着他们往前走。这种封闭状态下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觉得老师讲评与自己无关,反正不讲也会做,甚至评讲时自己做错的题目也不做修改。
反思这样的课堂:题目呈现的方式太呆板,讲题形式太单一,没有发挥教师的激励促进作用。于是在四班上这节复习课时,老师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进行了分类,把学生按照思维能力的高低进行了分组,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下课后还剩后面三道较难的题目未解决。虽然问题没有解决完,但学生自信心、积极性提高了不少。学生的变化让人惊喜:平时错题不订正的学生也认真进行修改,没做完的同学也进行补充,不敢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大声读了读题目。评讲的过程中,小组发言很活跃,老师也适时地进行拓展和适当的评价,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总之,教是为学服务的。让学生很好发挥主体地位的前提是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学日志的记录和反思,使得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自己、找出问题、修正方法,沟通师生间的思想感情,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我们应该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螺旋式上升,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范文贵.小学数学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美)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陈婷,广东省珠海市,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实验学校。
关键词:有效教学;反思意识;教学相长
一、 信息反馈功能
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课堂上,我们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进而确定教学目标。
四班第七、八单元的测验成绩比三班多了1.8分,这个成绩对四班学生而言,是一个响当当的鼓舞。他们靠自己的认真、努力和谦虚的学习态度反超了三班。
反思平时的学习,四班是比较扎实的,就是后进生太多,不及格的人成绩太低,拉低了平均分,平时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三班的同学课堂学习比较积极,课堂气氛热烈,但学习兴趣不高的同学,课堂上经常开小差,使得三班的成绩忽上忽下。为此我进行了策略调整:四班的课堂,主抓后进生的课堂作业、课后订正。三班的课堂,主抓课堂反应,抓评讲,抓常规。扬长避短,帮助学生做好复习工作。
二、 课堂调控功能
上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许多生成性的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这些始料不及的问题,教师既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状态,调整教学思路,又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这节《复式折线统计图》我是这样进行的:出示一道与例题相似的例题,先讲解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画法、特点、优越性以及要注意的地方。然后让学生按小组分工合作,举手汇报课本上的例题和课后习题。四班的同学表现出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的状况。
反思这节课,学生在做完大课间操后,有些疲劳倦怠,解决问题就比较磨蹭,讲题的效率也不高。于是三班的课堂我进行了调整,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先抛出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试着画出例题中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学生一番探索后,大部分学生找到了画图的方法,充满自信。老师适时做了补充,学生听课、记笔记很认真,他们因为自己的主动探索而变得非常积极,教学效果显著。原來这就是教学相长啊!只有教师关注学生、激发学生并全面依赖学生了,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完善教学。
三、 调节教学功能
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真分析,使学生学会学习内容,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比较客观地把握课堂,进行教学重组,促使教学过程和谐、有序地进行。
这是一节课题为“打电话”的课堂,在四班上完课,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因为从课的导入开始老师就牵着学生走,复习了沏茶问题、烙饼问题,总结了“同时进行”“都不闲着”这样解决问题可以使事情事半功倍的策略。然后就给出了“打电话”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恰巧给出的方法都是与老师的PPT正好吻合的方法。但在向最优化方案优化的时候,学生反而都把例题情境中的人员进行分组了,没有几个同学想到“可以不分组,让前面打完电话的同学不空闲,继续打电话”能够最大限度节省时间这样的策略。而这时,下课的铃声已经响了。挫败感在老师的心中油然而生。由于课的重点没有抓住,时间的安排不当,重、难点也就难以突破。
反思这节课,在课堂上老师过于依赖PPT,被多媒体课件困住了手脚。于是在三班的课堂上进行了如下的尝试:利用课间时间,老师在黑板上简要写了问题情境,用方框代表老师,圆形代表队员,线上标时间表示第几分钟。然后画了一个包含时间、新接到通知人数和接到通知总人数的表格。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上课老师就开门见山地提出“打电话”问题情境:老师要带十五名队员去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每分钟通知一人,如何才能尽快地通知到每个队员,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方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自己的方案。
有序地安排和充分的信任,使学生如获至宝,兴奋地画了起来。呈现出有分3组的、分5组的,还有不分组的更快的方法。师生通过对比、总结、优化,最终就4分钟通知完所有人的方案达成了共识。这样调整后,学生真正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
四、 激励促进功能
数学教学一直强调严谨性,数学知识呈现更是严格,不能随意改变其外延或内涵。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个性差异,表现出对问题的见解不同。需要我们关注课堂,立足学生,激活思维,拓展深度,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在三班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复习课时,老师按部就班,多媒体展示题目,学生做一道,老师讲一道。课是讲完了,却总也觉得效果不好,推着他们往前走。这种封闭状态下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觉得老师讲评与自己无关,反正不讲也会做,甚至评讲时自己做错的题目也不做修改。
反思这样的课堂:题目呈现的方式太呆板,讲题形式太单一,没有发挥教师的激励促进作用。于是在四班上这节复习课时,老师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进行了分类,把学生按照思维能力的高低进行了分组,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下课后还剩后面三道较难的题目未解决。虽然问题没有解决完,但学生自信心、积极性提高了不少。学生的变化让人惊喜:平时错题不订正的学生也认真进行修改,没做完的同学也进行补充,不敢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大声读了读题目。评讲的过程中,小组发言很活跃,老师也适时地进行拓展和适当的评价,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总之,教是为学服务的。让学生很好发挥主体地位的前提是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学日志的记录和反思,使得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自己、找出问题、修正方法,沟通师生间的思想感情,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我们应该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螺旋式上升,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范文贵.小学数学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美)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陈婷,广东省珠海市,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