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母亲刘韵若是上海评弹团演员, 1937年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毛家弄1号,学名刘丽雅,家中小名丽珍。母亲的祖父原籍山东淄博,曾参加过北洋水师,甲午战败后随舰队移防江苏,娶妻后落户在江南丝绸重镇盛泽镇,育有两子,长子即我的外公刘新声,次子则是我们的叔外祖刘天韵。
我外公学裁缝手艺谋生,他年少时家中便早早收养镇郊农户人家陈姓女孩为童养媳,后成我们的外婆。外公外婆生育9个子女,夭折3个,又有1个年轻时病逝,共有3男2女完全成人,我母亲是老幺。因家贫,5个孩子成年前后均被送往上海、浙江、南浔等地当学徒。1950年,14岁的母亲被外公外婆送到上海叔外祖家学艺。
我们的叔外祖刘天韵①(1907-1965)读小学时,巧遇应邀到盛泽镇演出的苏州弹词艺人夏莲生。其时夏莲生的幼儿病亡不久,叔外祖在书场跑进跑出、爬上落下的顽皮样拨动了夏莲生心中的柔弦,他主动提出要收刘天韵为传承弟子。为分散家庭生活压力,也为学一门能吃饭的手艺,年仅9岁的叔外祖辍学,随夏先生夫妇漂泊江南。1918年春节,时年11岁的叔外祖在上海新世界商场附设书场随师登台,号称“十龄童”。满师后,叔外祖同夏莲生拼双档唱《三笑》,在上海、天津等地演出。合同期满后,刘天韵同王姓昆仲搭档行艺,口碑渐起。1938年,31岁的刘天韵收录第一位男弟子谢毓菁,与其组成刘谢档。因深知旧社会中女艺人在上海常遭欺凌,行艺不易之事,叔外祖一度不甚愿意我母亲从艺。但一来因外公家贫,间或需要接济,能有一人有一份正当营生,也能稍微补贴家用;二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曲艺界风气为之一新,女艺人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踌躇再三,叔外祖还是收下了我母亲。1950年,母亲住进了叔外祖在上海新闸路白鹿坊5号的寓所,开始学唱苏州弹词。依照苏州评弹艺俗,弟子艺名须嵌有师父姓名中的一字。因之,母亲便改名为刘韵若。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间,苏州弹词在上海发展迅速,不仅说书场遍布,更利用无线电广播、唱片发行等传播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据《上海广播电视志》记载,1935年,上海已经登记收音机6万8千多具②,商业电台林立。这类音频媒介的发达,使得上海地区苏州弹词演艺重视声腔艺术,唱腔流派迭出。而苏州弹词的双档演出,担任下手的女演员,首先需要承担弹与唱任务,需要有好嗓音和好唱功。所以,母亲学艺便是从弹奏琵琶和练唱苏州弹词基本声腔曲调开始的。
叔外祖对母亲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他在旧时清贫生活中追求艺术完美的精神,二是他知好恶、明是非、爱憎分明的人格。每逢创演,他总是力求自己与作品中人物达到“融情”的境界。在中篇弹词《林冲》著名唱段“大雪纷飞”中,他的唱腔满含遭冤受屈的苍凉;而在中篇弹词《老地保》中,他那一声“头上到底是天啊”,把一个刚正不阿的地保洪奎良彼时的壮怀激烈形象地展现了出来。而新社会评弹艺人地位的显著提升,更给叔外祖说新唱新提供了巨大动力。他在《小二黑结婚》《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学旺似旺》等新书作品中,塑造了社会主义时代的农村新人、解放军战士及劳动模范等艺术形象。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形象,不仅成了叔外祖的艺术名片,也深深影响了母亲弹词艺术个性的形成。
母亲天生好嗓音,高音区尤其靓丽,弹唱基础很好。但母亲不独凭恃先天条件,而是严格遵循叔外祖追求艺术完美的要求,多年如一日地勤奋练习。只要在家,上午或傍晚就是她独自练唱的时间。她练抒情高音时多宗[俞调],唱得最多的则是传统开篇《宫怨》等;而在练习叙事声腔时,母亲则以[蒋调]为基准,常练《刀会》《杜十娘》等;练习快节奏时母亲就反复研唱《东北开篇》,悉心揣摩[沈/薛调]的妙处;而自感慢板方面还需提升时,母亲就以《九连环》为抓手,体会[祁调]的韵味。博采众长之下,母亲在抒情高腔、叙事慢板、吟诵中板、叙事快板这四种声腔演唱模块方面都有相当的造诣。
母亲在说表时起的角色也很多样,小生如《描金凤》中的徐蕙兰、《双金锭》中的龙孟锦、《三笑》“追舟”中的唐伯虎等,青衣花旦如《描金凤》中的钱玉翠,中年妇女如《描金凤》中的许媒婆。但总的来说,不论传统书目,还是新书目,母亲起的角色还是以中青年女性居多,《小二黑結婚》中的小芹就是一个典型。
1950年,母亲首次登台,与同门师姐刘绍琪拼档演唱叔外祖据赵树理小说改编的弹词《小二黑结婚》。刘绍琪为上手,母亲则在下手,主要承担演唱的任务。而她起的角色是女青年小芹。通常,在苏州弹词双档正式开演前,演员会演唱几段开篇来暖场。母亲最初登场演唱的弹词开篇就是《小二黑结婚》中小芹的唱段。可以说《小二黑结婚》是母亲说新唱新的开始,小芹是母亲表现社会主义新女性的滥觞。
1954年,母亲同父亲张如君结婚,婚后随他演说传统长篇弹词《描金凤》。这部长篇弹词的故事围绕苏州方士钱志节落难、巧遇、发迹,最后拜为天师的经历展开。但这部以男性故事为主的作品并不能充分发挥母亲擅吟唱的天赋。1964年前后,母亲同父亲把李准的小说《李双双》改编成长篇弹词,她也经常演出其中的折子《补苗》。母亲在表演时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展现李双双社会主义新女性大公无私形象的任务。从作品构成到人物描画,这部新弹词更符合母亲的艺术个性。
20世纪80年代,母亲同父亲开始表演长篇弹词《双金锭》。该作讲述了明嘉靖年间官宦之后王玉卿蒙冤受屈,最终在多方努力下平反昭雪、成就姻缘的故事。母亲很好地诠释了龙凤锦这一角色。她为龙孟锦设计了旋律高亢的唱腔,逐渐成为一种弹词声腔艺术风格。
于演唱说表之外,母亲还很注重弹词的音乐。在她看来,评弹的声韵美是由演唱声腔和作品音乐共同构成的。因此,除了持续精研苏州弹词的各种声腔流派,母亲很注重弹词音乐的创作和表演。她谱曲并演唱的《学习雷锋好榜样》《七律二首·送瘟神》《送瘟神三字经》《周总理欢度泼水节》等作品,都堪称一时之选。其中,《七律二首·送瘟神》入选参加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节的开幕式。
好的作品绝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过程中被熔炼出来的。在母亲主创的弹词作品中,《学习雷锋好榜样》的音乐基调借鉴了[沈/薛调]的基本旋律,并采用复沓式快板节奏,叙述性强且易学易流传。而为《七律二首·送瘟神》所谱写的音乐在深刻领会毛主席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在形式上有所改变,分为上下两阕。上阕曲调调性源自[俞调],还揉进了[祁调]调性,整体凸显出了“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委婉、哀痛之情;下阕描写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取得胜利,乐曲变得高昂激越。连贯听来,上阕音乐如大河九曲,低回中积蓄着力量,下阕则释放出了上阕积累的全部力量,使人胸襟顿畅。总的来说,《七律二首·送瘟神》与徐丽仙的《新木兰辞》、朱雪琴的《游水出冲山》、赵开生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石文磊的《长征》、孙淑英的《卜算子·咏梅》等开篇作品,在音乐调性甚至兼容多种弹词声腔的手法方面都有若干共性。对此,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连波在《苏州弹词音乐初探》中有具体评价。
母亲创作的这些作品中,最重要的是诞生于 80年代的弹词开篇《周总理欢度泼水节》。母亲在探索和追求弹词艺术的道路上,曾得到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周总理欢度泼水节》就在相当程度上表达出了她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该作以[沈/薛调]为基础,植入高亢悠扬的唱腔,既表现了群众欢度节庆的酣畅淋漓的场面,也表达了母亲对周总理深深怀念之情。
因年事已高,母亲已退出了舞台。但作为在五星红旗下成长起来的苏州弹词女演员,她用弹词歌颂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成就的信念從没有衰退。她在艺术实践中探索出的声腔表演方法与音乐谱唱心得,也将在新时代评弹事业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①刘天韵老先生的名字原为刘天韻,按照弹词界的清规,刘韵若名字应为刘韻若。本文遵照语言文字通用规范需求,故将“韻”字统改为“韵”。——编者注
②据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官网刊载的《上海广播电视志》第六编(管理)第六章(技术管理)第三节(无线电管理)记载,“民国4年(1915年)4月18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国第一个《电信条例》……民国16年国民政府成立后,取消装用收音机的限制,但必须向有关机关登记,领取执照方可收听。民国24年8月1日,交通部上海国际电信局开始办理收音机登记,至同年9月30日登记期满,上海共登记收音机68000余具。”——编者注
我外公学裁缝手艺谋生,他年少时家中便早早收养镇郊农户人家陈姓女孩为童养媳,后成我们的外婆。外公外婆生育9个子女,夭折3个,又有1个年轻时病逝,共有3男2女完全成人,我母亲是老幺。因家贫,5个孩子成年前后均被送往上海、浙江、南浔等地当学徒。1950年,14岁的母亲被外公外婆送到上海叔外祖家学艺。
我们的叔外祖刘天韵①(1907-1965)读小学时,巧遇应邀到盛泽镇演出的苏州弹词艺人夏莲生。其时夏莲生的幼儿病亡不久,叔外祖在书场跑进跑出、爬上落下的顽皮样拨动了夏莲生心中的柔弦,他主动提出要收刘天韵为传承弟子。为分散家庭生活压力,也为学一门能吃饭的手艺,年仅9岁的叔外祖辍学,随夏先生夫妇漂泊江南。1918年春节,时年11岁的叔外祖在上海新世界商场附设书场随师登台,号称“十龄童”。满师后,叔外祖同夏莲生拼双档唱《三笑》,在上海、天津等地演出。合同期满后,刘天韵同王姓昆仲搭档行艺,口碑渐起。1938年,31岁的刘天韵收录第一位男弟子谢毓菁,与其组成刘谢档。因深知旧社会中女艺人在上海常遭欺凌,行艺不易之事,叔外祖一度不甚愿意我母亲从艺。但一来因外公家贫,间或需要接济,能有一人有一份正当营生,也能稍微补贴家用;二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曲艺界风气为之一新,女艺人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踌躇再三,叔外祖还是收下了我母亲。1950年,母亲住进了叔外祖在上海新闸路白鹿坊5号的寓所,开始学唱苏州弹词。依照苏州评弹艺俗,弟子艺名须嵌有师父姓名中的一字。因之,母亲便改名为刘韵若。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间,苏州弹词在上海发展迅速,不仅说书场遍布,更利用无线电广播、唱片发行等传播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据《上海广播电视志》记载,1935年,上海已经登记收音机6万8千多具②,商业电台林立。这类音频媒介的发达,使得上海地区苏州弹词演艺重视声腔艺术,唱腔流派迭出。而苏州弹词的双档演出,担任下手的女演员,首先需要承担弹与唱任务,需要有好嗓音和好唱功。所以,母亲学艺便是从弹奏琵琶和练唱苏州弹词基本声腔曲调开始的。
叔外祖对母亲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他在旧时清贫生活中追求艺术完美的精神,二是他知好恶、明是非、爱憎分明的人格。每逢创演,他总是力求自己与作品中人物达到“融情”的境界。在中篇弹词《林冲》著名唱段“大雪纷飞”中,他的唱腔满含遭冤受屈的苍凉;而在中篇弹词《老地保》中,他那一声“头上到底是天啊”,把一个刚正不阿的地保洪奎良彼时的壮怀激烈形象地展现了出来。而新社会评弹艺人地位的显著提升,更给叔外祖说新唱新提供了巨大动力。他在《小二黑结婚》《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学旺似旺》等新书作品中,塑造了社会主义时代的农村新人、解放军战士及劳动模范等艺术形象。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形象,不仅成了叔外祖的艺术名片,也深深影响了母亲弹词艺术个性的形成。
母亲天生好嗓音,高音区尤其靓丽,弹唱基础很好。但母亲不独凭恃先天条件,而是严格遵循叔外祖追求艺术完美的要求,多年如一日地勤奋练习。只要在家,上午或傍晚就是她独自练唱的时间。她练抒情高音时多宗[俞调],唱得最多的则是传统开篇《宫怨》等;而在练习叙事声腔时,母亲则以[蒋调]为基准,常练《刀会》《杜十娘》等;练习快节奏时母亲就反复研唱《东北开篇》,悉心揣摩[沈/薛调]的妙处;而自感慢板方面还需提升时,母亲就以《九连环》为抓手,体会[祁调]的韵味。博采众长之下,母亲在抒情高腔、叙事慢板、吟诵中板、叙事快板这四种声腔演唱模块方面都有相当的造诣。
母亲在说表时起的角色也很多样,小生如《描金凤》中的徐蕙兰、《双金锭》中的龙孟锦、《三笑》“追舟”中的唐伯虎等,青衣花旦如《描金凤》中的钱玉翠,中年妇女如《描金凤》中的许媒婆。但总的来说,不论传统书目,还是新书目,母亲起的角色还是以中青年女性居多,《小二黑結婚》中的小芹就是一个典型。
1950年,母亲首次登台,与同门师姐刘绍琪拼档演唱叔外祖据赵树理小说改编的弹词《小二黑结婚》。刘绍琪为上手,母亲则在下手,主要承担演唱的任务。而她起的角色是女青年小芹。通常,在苏州弹词双档正式开演前,演员会演唱几段开篇来暖场。母亲最初登场演唱的弹词开篇就是《小二黑结婚》中小芹的唱段。可以说《小二黑结婚》是母亲说新唱新的开始,小芹是母亲表现社会主义新女性的滥觞。
1954年,母亲同父亲张如君结婚,婚后随他演说传统长篇弹词《描金凤》。这部长篇弹词的故事围绕苏州方士钱志节落难、巧遇、发迹,最后拜为天师的经历展开。但这部以男性故事为主的作品并不能充分发挥母亲擅吟唱的天赋。1964年前后,母亲同父亲把李准的小说《李双双》改编成长篇弹词,她也经常演出其中的折子《补苗》。母亲在表演时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展现李双双社会主义新女性大公无私形象的任务。从作品构成到人物描画,这部新弹词更符合母亲的艺术个性。
20世纪80年代,母亲同父亲开始表演长篇弹词《双金锭》。该作讲述了明嘉靖年间官宦之后王玉卿蒙冤受屈,最终在多方努力下平反昭雪、成就姻缘的故事。母亲很好地诠释了龙凤锦这一角色。她为龙孟锦设计了旋律高亢的唱腔,逐渐成为一种弹词声腔艺术风格。
于演唱说表之外,母亲还很注重弹词的音乐。在她看来,评弹的声韵美是由演唱声腔和作品音乐共同构成的。因此,除了持续精研苏州弹词的各种声腔流派,母亲很注重弹词音乐的创作和表演。她谱曲并演唱的《学习雷锋好榜样》《七律二首·送瘟神》《送瘟神三字经》《周总理欢度泼水节》等作品,都堪称一时之选。其中,《七律二首·送瘟神》入选参加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节的开幕式。
好的作品绝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过程中被熔炼出来的。在母亲主创的弹词作品中,《学习雷锋好榜样》的音乐基调借鉴了[沈/薛调]的基本旋律,并采用复沓式快板节奏,叙述性强且易学易流传。而为《七律二首·送瘟神》所谱写的音乐在深刻领会毛主席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在形式上有所改变,分为上下两阕。上阕曲调调性源自[俞调],还揉进了[祁调]调性,整体凸显出了“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委婉、哀痛之情;下阕描写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取得胜利,乐曲变得高昂激越。连贯听来,上阕音乐如大河九曲,低回中积蓄着力量,下阕则释放出了上阕积累的全部力量,使人胸襟顿畅。总的来说,《七律二首·送瘟神》与徐丽仙的《新木兰辞》、朱雪琴的《游水出冲山》、赵开生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石文磊的《长征》、孙淑英的《卜算子·咏梅》等开篇作品,在音乐调性甚至兼容多种弹词声腔的手法方面都有若干共性。对此,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连波在《苏州弹词音乐初探》中有具体评价。
母亲创作的这些作品中,最重要的是诞生于 80年代的弹词开篇《周总理欢度泼水节》。母亲在探索和追求弹词艺术的道路上,曾得到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周总理欢度泼水节》就在相当程度上表达出了她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该作以[沈/薛调]为基础,植入高亢悠扬的唱腔,既表现了群众欢度节庆的酣畅淋漓的场面,也表达了母亲对周总理深深怀念之情。
因年事已高,母亲已退出了舞台。但作为在五星红旗下成长起来的苏州弹词女演员,她用弹词歌颂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成就的信念從没有衰退。她在艺术实践中探索出的声腔表演方法与音乐谱唱心得,也将在新时代评弹事业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刘天韵老先生的名字原为刘天韻,按照弹词界的清规,刘韵若名字应为刘韻若。本文遵照语言文字通用规范需求,故将“韻”字统改为“韵”。——编者注
②据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官网刊载的《上海广播电视志》第六编(管理)第六章(技术管理)第三节(无线电管理)记载,“民国4年(1915年)4月18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国第一个《电信条例》……民国16年国民政府成立后,取消装用收音机的限制,但必须向有关机关登记,领取执照方可收听。民国24年8月1日,交通部上海国际电信局开始办理收音机登记,至同年9月30日登记期满,上海共登记收音机68000余具。”——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