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答嘴鼓艺术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k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6月10日,由福建省文联、福建省文化旅游厅联合主办,福建省曲协承办的第三届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大赛答嘴鼓专场比赛在厦门举行。这是丹桂奖赛事自2014年开设以来首次为单个曲种独自设立赛场。整场比赛洋溢着浓郁的闽南文化风情,闽南人特有的幽默感可从中窥见一斑。
  早在2014年第六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上,一群来自厦门古宅小学的孩子们表演的群口答嘴鼓《不知半项》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富有音乐美的闽南方言、风趣幽默的台词,连同孩子们可爱的光头造型和红肚兜服饰让这个节目与众不同。演出后央视记者还专门采访了节目主创人员。在随后举办的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的舞台上,每次都能看到答嘴鼓节目的身影。而在连续举办了5年的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大赛的舞台上,答嘴鼓更是从未缺席的常客。
  一、答嘴鼓的形成与历史沿革
  答嘴鼓艺术之花之所以能在福建曲艺花苑里长势喜人,源于它凝结着闽南传统生活习俗和思想文化,汇集了闽南文化各个领域里的艺术精华。答嘴鼓所使用的闽南语源自古代中原的河洛话,至今保留着唐宋时期语言的语音、词汇,被海内外语言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闽南语广泛使用于闽南地区、台湾地区以及广东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及浙闽边界的温州等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也都在用,这也成为答嘴鼓艺术能够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答嘴鼓,原名“触嘴古”,又名“拍嘴鼓”“答嘴歌”,漳州一带称为“接嘴鼓”,台湾称为“触嘴古”或“四句联仔”。老一辈答嘴鼓艺人一致认为答嘴鼓是在闽南民间语汇基础上,吸收闽南地区口头文学与其他地方戏曲曲艺的成分,经过历代艺人加工、创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闽南地区,人们常常会用押韵语汇、斗谑戏弄的手法来表现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讲话不时“斗句”(押韵),人们“炼仙敲嘴鼓”的生活状态在闽南已成民俗,这便是答嘴鼓最初的雏形。
  作为一种地方曲艺,答嘴鼓烙有闽南民间百姓的生活气息和地域文化特征,这一点从答嘴鼓最初的雏形便可窥见一斑。早期闽南民间街巷里弄卖艺、卖药、乞丐行乞、小商小贩招揽生意等吆喝的市声都讲究押韵,后来民间广泛流传一种“念四句”的韵语形式和所谓的“练仙(闲聊)拍嘴鼓”语汇形式,如:“杨梅真便宜啦,一斤五分钱啦,要买紧(快)来试啦,毋(不)买等明年啦”“双脚踏入来(lai),交椅两边排(bai),新娘是天使(sai),囝婿状元才(zai)”“无某(没老婆)真艰苦,破衫破裤自己补”“少年不打拼,吃老无名声”。林林总总的例子,说明生活中大量的民间语汇是答嘴鼓语言艺术形成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经过民间艺人不断的创作和总结,答嘴鼓艺术逐渐成熟并日臻完善。20世纪30年代,台湾民间艺人蓝波里(本名宋集仁)汲取闽台民间文学的养料,创作了“四句联仔”、方言故事诗和“拍嘴鼓”等系列作品,其表演形式有单口,也有对口、群口。蓝波里来到福建继续从事闽南方言文艺节目的创作与演播,为答嘴鼓的最终成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随后,自幼酷爱地方艺术,年轻时代就从事闽南曲艺、戏曲研究和创作的民间艺人林鹏翔,从20世纪50年代起便拜蓝波里为师,在继承闽南地方戏曲插科打诨和“挣笑科”(爆笑料)的基础上,又吸收相声艺术和数来宝“抖包袱”及“说、学、逗、唱”等艺术手法,大胆尝试,反复实践,为答嘴鼓(时称“拍嘴鼓”)艺术加入了新元素,使其更富有喜剧色彩。1971年,在蓝波里的建议下,这种艺术形式正式定名为“答嘴鼓”,答嘴鼓艺术也成为闽台老百姓最为喜爱的曲艺形式之一。
  答嘴鼓的发展深受民间百姓及专家的认可和喜爱,特别是林鹏翔的答嘴鼓创作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峰,出现了许多健康高雅、立意深刻且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习俗的《庆新春》;反映闽台血脉、文化和习俗同根同源的《唐山过台湾》《中秋月圆》《台北飞来的新娘》;讥讽社会陋习和丑恶现象的《活广告》《夫人属马》《有扶有前途》……基于答嘴鼓的发展成就,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答嘴鼓艺术先后被收录于《中国戏曲曲艺大词典》《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答嘴鼓作为闽南地区独特的曲种在中国曲坛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因为对答嘴鼓艺术的发展贡献卓著,林鹏翔在中国曲艺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并于20世纪90年代先后荣任福建省文联委员、福建省曲艺家协会主席,他的答嘴鼓作品成为海内外专家学者研究闽台民俗和闽南语汇的宝贵资料。
  二、答嘴鼓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征
  答嘴鼓的表演形式包括单口答嘴鼓、对口答嘴鼓和群口答嘴鼓三种,答嘴鼓最早出现的形式是单口,单口答嘴鼓的故事和人物要求较为典型,其最大特点是故事性强,比对口答嘴鼓更强调情节之曲折、故事之生动。对口答嘴鼓是以二人的对话,相互争辩的方式来“话讪(聊天)”,通过双方的争辩组织“笑料”、揭露矛盾。群口答嘴鼓是指三人或三人以上的表演,除了对话争辩之外,还得有一个“牵翁仔补雨伞”(接缝),意即争辩双方矛盾产生时由“接缝的”出面调停,滑稽取笑地予以圆场。
  作为最主要表演形式的对口答嘴鼓,近似我国北方的相声和数来宝。在闽南方言中,“嘴鼓”即为“腮”“嘴巴”,这说明答嘴鼓是一种专靠嘴巴表达、说话的语言艺术,并且以风趣诙谐、喜剧性很强的言语相互斗嘴、对答而取胜。在漫长的实践中,特别是经过林鹏翔不断地创作、总结和革新,答嘴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规律和富有魅力的艺术特征。答嘴鼓的创作不受相声格式的约束,没有明显的“逗”“捧”之分,只要一方争辩占了上风即可为主导者,答嘴鼓艺术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是富有节奏的韵语表达方式。在汉语言学中,讲究平仄押韵是汉语词句得以呈现韵律美的一大特征,源自于中原古汉语文化的闽南方言同样也继承这一文化特点。讲话押韵在闽南地区称为“斗句”,闽南话押韵比其他语言更具有优势,因为有文读、白读、训读之分,其音韵领域和其他语言相比,闽南语的韵辙更加丰富多彩。闽南语的一级双字韵(如天气韵、歌声韵、逍遥韵、新春韵……)就多达二十多个,这是其他大多数方言所不具备的。长期以来,闽南民间老百姓的会话用语常常会采用流畅、押韵的语言词汇,使人听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如“拍嘴古”“市声”“念四句”。正是这种老百姓喜聞乐见的用语形式,也促成答嘴鼓具有严格的押韵用语和富有节奏感的语汇特点。在厦门答嘴鼓的作品中,语句的押韵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句句押韵,一韵到底是创作者苦思冥想和孜孜追求的目标。不过,艺人们也认识到语句的押韵只是一种形式,它只呈现语言的节奏与韵律,一味追求押韵而缺乏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曲折动人的故事,这种作品也只是生搬硬套和苍白无力的。   第二是遍布形象生动、色彩活泼的民间语汇。答嘴鼓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其故事内容来自民间,大多反映社会基层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一种大众文化。好的答嘴鼓作品不仅用语讲究押韵,而且其语言表达酣畅流利,形象生动活泼。例如形容青春貌美的姑娘——
  这小娘子是二八正青春,
  面似桃花免抹粉,
  眉如新月初出云,
  脚穿弓鞋缚三寸,
  双手白白真幼润,
  特别是见人的时阵,
  目尾一拖嘴一吻,
  嗳哟,员句(罗锅)看着勿会(不能)伸轮,
  缺嘴看着勿会含唇,代公看着勿会驶船,
  西公(道士)看着勿会引魂,
  箍桶的看着煞勿会箍尿盆,
  公子你若看着呀,
  规股人(整个人)会煞晓晓颤哦!
  相反,形容好吃懒做的丑女子:
  这个查某(女人)是愁食兼臭惮(好吃又懒惰),
  衫裤规(整)年呣八换(没换过),
  弓鞋横比三寸半,
  头壳(脑袋)一粒米斗大,
  目周(眼睛)若酒盏,嘴若八角碗,
  鼻簏广若清源山。
  嗳哟!正实是蟳看哮澜(吐沫),
  虾看倒弹,
  鬼仔看着流清(冷)汗,
  田蛤仔(癞蛤蟆)看着跳过田岸,
  你若看着呀,
  准定规股人咧互(被)人拖。
  以上两个例子为典型的既有押韵,一韵到底,语言又极其生动活泼,听完后令人捧腹开怀。
  此外丰富的地方俗语、俚语、谚语和歇后语如“想富穷先到”“龟笑鳖没尾,鳖笑龟粗皮”“ 细汉偷割匏,大汉偷牵牛”“ 飞机顶砍大树——空砍(自以为很厉害)”“ 少年不晓想,吃老不成样”“ 做田要有好田边,住厝要有好厝边”等,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文化色彩成为答嘴鼓源源不竭的语汇元素,创作者常常会将丰富多彩的民间语汇巧妙地运用于作品之中。
  第三是擅用诙谐风趣的喜剧手法。以笑为艺术手段,在诙谐风趣的语言中表达一定的主题,以笑娱人,让人在笑中得到美的享受。这也是答嘴鼓创作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其区别于闽南讲古和方言顺口溜的关键点。
  答嘴鼓是一种喜剧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创作上主要选择喜闹的、讽刺的或者轻松活泼的生活题材,组织“笑料”形成富有特色的“挣笑科”(爆笑料)创作手法。在这方面,答嘴鼓吸收了戏曲插科打诨和相声艺术“抖包袱”的某些艺术技巧,常常根据人物塑造的需要,巧妙构思情节,对所掌握的素材进行取舍、剪接和提炼,并以演员反应灵敏、口舌流利、戏谑争斗、妙趣横生的手法来博得观众的爆笑和掌声。
  三、答嘴鼓的发展现状与传承模式
  在今年的答嘴鼓专场比赛中,所有参赛节目均为新创作品(近两年创作的未参赛获奖的作品),题材丰富,且时代感强。这一方面体现了闽南民众对于答嘴鼓艺术的热爱,所以针砭时弊及时、推陈出新较快;另一方面体现了答嘴鼓艺术的发展后劲十足,有着一批能写能演的人才。在福建众多曲种中,答嘴鼓算是发展得较好的一门曲艺形式,它不仅有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后盾,而且其发展传承也以特有方式有序推进着。
  从2006年开始就陆续有学校联系答嘴鼓表演艺术家进校园授课,作为最早一批进校园传承答嘴鼓的曲艺工作者,李小航老师向我们介绍说:当时认识答嘴鼓的人极少,学生会讲闽南话的也不多,起步是艰难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李老师已在多所小学、中学和大学开展答嘴鼓和闽南方言进校园工作。和李小航一样,越来越多的答嘴鼓艺术家开始进校园授课,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答嘴鼓表演人才不断涌现,在福建曲艺丹桂奖少儿大赛的舞台上摘金夺银。当然,单靠艺术家“单枪匹马”的传承效果是有限的,答嘴鼓艺术发扬广大的根本在于綜合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1999年,由厦门市文化馆、厦门市曲艺家协会牵头,不定期开展“厦门市答嘴鼓征文及调演”,至2019年已开展了八届。此外,厦门市文联牵头,厦门市曲艺家协会和厦门第十一中学共同组织承办了十几年的“厦门市中学生曲艺夏令营”,将答嘴鼓在内的多门曲艺艺术推向校园。2012年,厦门市曲艺家协会答嘴鼓艺术专业委员会成立。2016年,厦门市鹏翔答嘴鼓讲古艺术传习中心成立,成为全市答嘴鼓传承人及答嘴鼓爱好群体的“指挥所”。中心成立之后,有的放矢地开展了大量工作,例如定期开展答嘴鼓进校园、答嘴鼓艺术培训班和答嘴鼓折扇技巧培训班等,每个月固定在厦门市思明区鹭江街道老剧场文化公园举办一场答嘴鼓专场惠民演出,据厦门市鹏翔答嘴鼓讲古艺术传习中心负责人林恒星介绍:答嘴鼓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厦门的答嘴鼓现有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4人,区级传承人4人,还有许多传承人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我们相信,承载着闽南文化深厚底蕴、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答嘴鼓艺术一定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
  (责任编辑/马瑜)
其他文献
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我们党历来重视文艺工作,始终把文化视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同志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在党委领导下,切实加强对文艺工作的指导和扶持,加强对文艺工作者的引导和团结,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引领行动,是文艺
期刊
一  “硬装斧头柄”,这句苏州话的意思是不讲道理,蛮横无理,还要自以为是。那张飞与“硬装斧头柄”有什么关系?张飞他又为什么要“硬装斧头柄”?这都能从唐耿良先生苏州评话“斩蔡阳”这回书找到答案。  二  基于“三国”故事衍生的优秀文艺作品众多,其中精彩桥段也为数不少。但就对“古城相会”“斩蔡阳”等一些故事的阐释来看,电视剧和小说似乎都略逊于评话。原因无他,只在于评话能在细致处见真功夫,在形象说表中尽
期刊
曲艺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说唱表演艺术,有着重要的民族文化价值,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传统艺术一样,曲艺想要继续发展,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还需要适应当代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创新改革。大学生这一文化层次相对较高、创新能力较强、有强大后发力量的群体,应当得到极大的重视。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曲艺艺术有着复苏和重新繁荣的势头,并且随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曲艺与大学生教育逐渐形成
期刊
6月15日至19日,首期曲艺专家名家精品创作研修班在美丽的长江之滨湖北武汉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董耀鹏,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邓长青,中国曲协副主席、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种玉杰,中国文联曲艺艺术中心主任项云,湖北省文联副主席、省曲协主席陆鸣,湖北省曲协秘书长张萍,湖北省武汉市说唱团党委书记高青等参加了开班式。来自湖北、湖南、山西、河南、安徽、江西中部六省的60
期刊
族弟崔维克所著《学唱北京琴书》一书即将付梓,嘱我作序。我与维克虽无血缘关系,但民间有“一笔写不出俩崔字”“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更何况2008年9月维克正式拜师关学曾先生的仪式由我主持,因此,也就因北京琴书与维克结了这个缘分。后来“关学曾北京琴书文化艺术研究会”成立,我受聘担任副会长。一晃,维克拜师已经10年了,这期间我们接触并不多,每次见面也多是在曲艺活动的场合互致问候或简短寒暄,偶有几次交谈
期刊
腊月二十半夜多,  从正北开来了一辆十轮大卡车,  十轮卡车本是外国货,  现如今已经归了咱中国。  开车的只有人两个,  司机同志本姓郭,  他的名字叫玉善,  助手姓张叫永合。  郭同志今年26,  张同志刚刚19生日还没过。  郭同志家住辽东省,  张同志他家是承德。  郭同志从小在家受贫苦,  找老板当学徒,学开汽车。  那旧社会里太黑暗,  当学徒总是受折磨。  光侍候老板还不算,  还
期刊
《繁花》是上海作家金宇澄先生用上海方言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重点描写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的人物群像。该小说于2015年获得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于2019年9月23日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同年10月11日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推介的25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网络文学作品暨2019年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名单。  在受到文学界瞩目的同时,《
期刊
在中国曲艺的百花园里,以说、学、逗、唱为主要形式的相声艺术,因其亦庄亦谐、寓教于乐的普遍艺术性和对地域文化的较强适应性,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所以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相声艺术发展历程,既是对相声艺术的整体检视,也能透过其创演的动态变化看到在物质需求逐渐被满足后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变化,进而为未来的发展做有针对性地准备。笔者以目前掌握的资料为准备而成此文,个中或有目不所及、笔锋难
期刊
近年来,改编或翻拍一直在我国文艺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随着IP概念的兴起,依托庞大的通俗文本文库改编或翻拍而成的文艺作品数量日益增多。但细分起来,这些文艺作品中影视占比较大而曲艺数量不多,尽管也有部分改编或者类改编的曲艺作品——如评书版《火影忍者》、弹词《高博文说繁花》、快板书《毛大福》等问世,但对原创的追求似乎仍是当前曲艺界一个较普遍的共识。而基于对曲艺发展,特别是曲艺作品体系发展和规模
期刊
菏泽古称曹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安徽三省接壤,是鲁苏豫皖的四省交界处。菏泽历史文化底蕴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众多,民间曲艺音乐更是丰富多彩。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在“弘扬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民间艺术瑰宝”等重要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了以菏泽民间曲艺音乐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目标 ①。  一、依托独特的地域资源优势进行曲艺学科建设  2004年,我校率先选取了“琴筝清曲” ②中的山东琴书进
期刊